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的历史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中国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涌现出许多令世人称奇的历史人文地理。
古代中国不仅拥有广袤的领土,还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古代思想。
这些历史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塑造了中国的独特形象,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黄河文明与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位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黄河文明因为其丰富的农业产出和先进的农业技术而繁荣兴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既具有连续性,又表现出多样性。
从河南的二里岗遗址到甘肃的崆峒山至庙宇遗址,黄河上下游的人类活动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考古遗址。
通过研究这些遗址,古代华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农耕生产等方面的情况逐渐被揭示出来。
二、长江文明与南方文化的繁荣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灵魂之脉”。
长江文明在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繁荣兴盛,形成了南方文化的特色与风格。
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由于其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在安徽的淮河流域和江苏的苏州,以及湖北的楚文化和洞庭文化,都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文化中心。
这些文化区的发展在农耕、手工业、商业和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西南地区的多民族与文化融合中国古代的历史人文地理除了黄河和长江流域,还包括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多山丘陵,地形复杂,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
西南地区的历史人文地理是多民族与文化的交汇地带,形成了独特的西南文化。
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藏族、彝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汉族共同生活,并且互相影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东北地区与东亚文明的交流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最东北部,历史上是东亚文明的重要交流之地。
作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的所在地,东北地区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人文地理和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北地区是中国与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国家的重要邻近地区,其文化和人口特征受到这些地区的交流与影响。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历史地理与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其对这个国家的作用。
中国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的东部和西北部长江中下游。
它地跨东经73°23′-135°05′,北纬18°10′-53°33′之间,东西狭长,南北宽广。
中国的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地中海国家沙特阿拉伯领土总和的4倍。
中国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和平原,形成了其多元化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山脉延绵不绝,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地形。
大部分山脉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湘西山系和天山。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壮丽的风景,还形成了中国重要的水源地,如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
同时,山脉还为中国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物种多样性。
中国的河流系统也非常发达。
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两条河流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长江三角洲和黄河平原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地,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引发洪灾和干旱,对中国的农业和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环境对其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的产生地。
黄河的泥沙富含养分,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同时,黄河的洪水也经常导致毁灭性的灾难,这迫使古代中国人不断寻找灾害管理和农业生产上的创新。
中国的自然环境还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许多独特的资源。
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资源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还因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闻名,如大熊猫、金钱豹和沙漠绿洲的热带植物。
保护和研究这些独特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在人类的努力下不断改变了自然环境。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涉及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地区划分、地理环境对人文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中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
一、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主要有北方和南方之分。
北方地区主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北的广袤平原,其地理特征是干燥寒冷、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南方地区则以长江流域以南和珠江流域为主,其地理特征是湿润多雨、山脉起伏,适宜种植水稻和茶叶等作物。
二、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的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黄河流域的中原平原以及长江流域的江南地区。
这两个地区在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变得更加突出。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仍然是主要的政治中心,然而,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各个小国的地理特征具有了更多的差异性。
例如,战国时期的齐国地处山东半岛,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齐国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政治体制。
3.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地理特征表现为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基础的中原平原的统治地位更加突出,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4.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开始超过北方地区。
南方富庶的水稻种植和海上贸易使得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迅速,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经历了多次的洪灾和黄河改道,导致农业生产和人口减少。
三、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为不同地区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可能。
例如,北方地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而南方地区适宜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两大支柱。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古代地理区域划分中国古代地理区域划分是基于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而设立的划分方式。
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古代地理区域主要分为九个大区域,即华北、东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巴蜀、江南、辽东九个区域。
华北地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中原文明的发源地。
该区域气候寒冷干燥,地势平坦,地质构造较稳定。
华北最重要的河流是黄河,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东北地区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组成。
该地区气候以寒冷为主,土地肥沃,地形多山地,较适宜农业和畜牧业。
东北地区也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
华中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是中国著名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发源地。
该地区以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
长江流域就位于华中地区,该地区的南岸人文历史悠久。
华南地区是我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由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六个省市组成。
华南地区地貌复杂,气候温暖潮湿,是我国的农业、工业、商业重地之一。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及少部分湖南、广西,该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多变,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此外,西南地区也是中国的重要资源基地,拥有大量的矿产和森林资源。
西北地区包括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五个自治区和部分四川、内蒙古密集中的地区。
该地区干旱少雨,粘土地层为主,矿产丰富,是沙漠化逐渐侵蚀的区域。
巴蜀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内,在长江中游,由于地处内陆山地,自然环境复杂,气候特殊,是中国的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交通枢纽。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涵盖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上海五个省市。
该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上都占有着独特的地位。
辽东地区是中国东北地区较为外向的一个区域,由辽河和涡河组成,地形复杂。
该地区在历史上一度是中国的门户之一,自然条件独特,人口和经济相对发达。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都千差万别,又相互影响,形成了多样性和独特性,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
了解中国古代地理区域划分,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
中国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中国是世界上面积第四大的国家,地理位置处于东亚,东临太平洋,南濒南中国海,北接蒙古、俄罗斯等国家。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自然地貌。
中国的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等。
二、中国地理环境的演变中国的地球演变历程漫长,从远古时期的海陆分布,至今日的地貌构造,都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
地质构造是中国地理演变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华北平原、华南丘陵、西南高原等。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资源储备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中国的煤炭、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江河湖泊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中国也有广阔的肥沃土地,适宜发展农业。
四、中国的交通运输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因此交通运输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中国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发达,可以有效地满足国内外的交通需求。
五、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地理环境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的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六、中国的历史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古代建筑与文物。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七、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具有比较优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八、中国的外交地理中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具有较强的外交实力。
中国的外交地理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与文化交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丰富多彩。
从远古时代到现代,中国的地理区域和文化面貌都发生了无数的变化和交融。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与文化交融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古代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古代中国将自己的领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一种传统的地理区域划分方式。
这种划分方式在中国的历史上被广泛使用,是古代汉民族王朝政治和文化的基础之一。
九州划分是根据自然地理和殷商文化的发展进程而形成的。
中国的东西南北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
而在殷商时期,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以中原为中心区域,形成了中原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九州的划分方式就出现了,可以看作是区域文化发展需求的体现。
二、中国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不同的地域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也各不相同。
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
因此,在这里形成了重要的农业文化。
有关中国农业的诗词歌赋很多都源自于这一地区。
而长江流域则因为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面貌。
这里的文化更加富厚,多元化,涵盖了很多其他领域,比如工艺、诗歌等等。
这种文化交融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但是各自之间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的情况。
在中国古代,文化交流最密切的就是东、西方方向。
西方文化是向东方传入的,比如弘扬佛教文化、带来数学、天文学等先进文化。
而东方文化则是向西方发展的,比如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传达了中国文化的声音。
在中国的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交织,形成了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一些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对全国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少数民族服饰、舞蹈、音乐等,都影响了汉族文化的发展进程。
四、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点今天的影响今天,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仍然是影响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文化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体现出更为开放、自由和包容的特点。
中国的人文地理区划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人文地理区划广泛而多样。
从北方的内蒙古草原到南方的湿地地区,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在不同地区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人文地理区划,从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台港澳等地区的文化特色入手。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边疆之地,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摇篮之一。
这一区域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省份。
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的兵马俑和古城墙,被誉为“千年古都”。
甘肃的莫高窟和敦煌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青海和宁夏则以多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著称。
新疆是中国的最西端,这里有浩瀚的戈壁滩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和谐共处,构成了多元文化的独特风景。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等地。
这个地区的人文地理区划以山脉、高原和江河为主要特征。
四川是中国的天府之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川剧和美食而闻名于世。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这里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云南的代表性景点。
贵州的黔东南地区有着浓厚的苗族风情,而重庆则是中国的“山城”,特色的火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份。
这一地区的人文地理区划在辽宁的沈阳、吉林的长春和哈尔滨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沈阳作为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长春则是中国的“汽车城”,哈尔滨以冰雪文化和东北特色风味吸引着游客。
华北地区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安门和长城等。
天津是中国的港口城市,兼具现代化和历史风貌。
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区也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如石家庄的钢铁文化、太原的古建筑和呼和浩特的蒙古族传统文化。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等省份。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对于中国古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这些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一、夏、商、周三大古代王朝夏、商和周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古代王朝,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特点。
1. 夏王朝: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记载中的第一个王朝,建立在黄河中游地区,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夏王朝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灌溉条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
2. 商王朝: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位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商王朝的发展得益于黄河流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与周边山区的资源勾连起来,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关系。
3. 周王朝: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版图较前两个王朝更加扩大,涵盖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周王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在各个地方设立了诸侯国,均治理着不同的地理区域,逐渐形成了封建时代的政治格局。
二、战国时期的地理分裂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面临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也带来了地理板块的重新划分。
1.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了七个主要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地区。
七雄各自有着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特点,也通过互相竞争、战争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互相影响。
2. 各国的地理利益: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理资源和地缘优势进行了各种军事行动。
秦国以其位于陕西的地理位置,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三、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与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
李孝聪教授
【内容提要】:
从中国历史上的地缘政治结构,阐述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地貌与交通线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区域环境的变迁,环境变化的模式与区域社会的互动;自然环境对城乡居民建筑、民间习俗的影响。
中国文化区域的划分,文化扩散与融合,区域民间文化的特征。
授课按中国黄土高原、河西走廊、西北内陆、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淮海平原、山东丘陵、东北平原与山地、内蒙古草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低山丘陵、沿海岛屿、岭南地区等大自然区域,分别讲授区域历史地理。
内容涉及:气候与环境、地貌与水系、交通与城市分布的地带性与形态特征、经济开发、区域文化景观。
本课程是《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的下编,建议学生在学习过上编:历史地理学理论、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的基础上,连续选修。
讲授本课程的目的是从区域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祖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经济与文化历史地理的综合性认识,适应学术研究或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人才的需要。
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之不能自圆其说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的"接口"。
为了能够便于理解,以加强地理空间观念,建议听课同学自备地图。
希望这门课的内容能够对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些新的启发。
【授课大纲】:
第一编导论:区域历史地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概念与基础理论:
历史上中国区域的划分:方式、原则、类型与命名;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等级体系;
地缘政治结构: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关系,羈縻、联邦制的特点和适应性;三边:边缘、边疆和边界,住民对边缘、边疆和边界的看法。
研究的切入点:
当今社会是读图的时代,读图与读书并重。
地理现象在地面上的分布是一种空间关系,"语言是一种经过时间的延续先后相接的表示符号,单以语言表述地理现象,是不适合的。
地图是表示地理现象的最好工具。
"地貌、流域与土地利用。
把握历史政区与现代政区的差别,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互动,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天人合一"。
交通与城市体系。
任何一座城市的兴盛都必然具备交通区位的优势,交通优势的丧失也必然导致城市的衰落。
文化的地带性与文化区。
方言、习俗、信仰与居住方式,理解区域(地方)文化的钥匙;景观的特质与再造。
第二编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第一章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
1.气候、地貌与水系
2.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
3.区域经济开发与城镇分布的地带性
4.内陆文化分区与建筑景观的特征
第二章西南地区:川、滇、黔、藏
1."盆底"与"屋脊"
2.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
3.经济开发、中心城市与政区之变
4.阶梯式的居住景观与民族文化区
第三章中原地区:晋、冀、鲁、豫
1.黄土的侵蚀与堆积
2.崤函之险与"太行八陉",黄、淮、海平原的运河与陆驿3.帝都之薮
4.文化的地带性
第四章长江中下游地区:鄂、湘、苏、皖
1."九曲回肠"与"吴头楚尾"
2."南襄隘道"与"宜阳三关":中原通江南之路
3.横看成岭侧成峰: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经济发展的轨迹4.经济与文化的重合:富庶与人才
第五章东南沿海地带:沪、浙、闽、台
1.陆架与潮汐
2.舟船的世界:大陆、内洋与外海的交通
3.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的选址与经济腹地
4.吴越水乡与"海派"文化
第六章岭南地区:粤、桂、海南
1.红土、桑基鱼田
2.中原下岭南之路:珠矶巷与客家,移民迁移的路线3.得风气之先的岭南城市风格和影响
4.岭南南越文化与热带洋风
第七章东北地区:辽、吉、黑
1.松、辽与白山黑水
2.蓟辽走廊和"中东铁路"
3.开埠与移民,东北的城镇体系
4.东北亚文化圈
第八章北亚草原地区:内、外蒙古
1.逐水草而生
2."草原之路"上的过客
3.长城的分布及其影响
4.塞外风情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参考书目
【区域论著】: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年
冯季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
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2000年
司徒尚纪: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年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工具书】:
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4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学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朱玲玲、杜瑜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