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聪:《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0.18 KB
- 文档页数:2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3000字《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一、建筑空间的概念与意义1. 概念- 建筑空间是由建筑物的实体所围合或限定的虚空部分。
它不是简单的空洞,而是具有多种属性的环境。
- 从功能角度看,空间是满足人们各种活动需求的场所,如居住、工作、娱乐等。
- 从艺术角度,它是建筑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通过空间的形状、尺度、比例等要素来营造美感。
2. 意义- 空间是建筑的本质。
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相比,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它创造了可被人使用的三维空间。
- 空间组合反映了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空间组合方式都与其社会结构、文化习俗紧密相关。
例如中国传统四合院,它的空间组合体现了家族的等级关系和传统的生活模式。
- 良好的空间组合能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舒适度。
合理规划空间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等,能使人们在建筑内的活动更加便捷、舒适。
二、建筑空间的要素1. 形状- 不同形状的空间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例如,圆形空间具有向心性,给人一种聚集、和谐的感觉;矩形空间较为规整、稳定,适合大多数功能需求;三角形空间则具有动态感和指向性。
- 形状还与功能相关。
如教堂的内部空间多采用拉丁十字形,这种形状有利于引导信徒的视线和流线,同时也符合宗教仪式的要求。
2. 尺度- 绝对尺度是指空间的实际大小。
在设计中,要根据人的尺度和使用需求来确定空间的大小。
例如住宅中的卧室,一般要满足人们休息、起居的活动范围,其尺度不能过小。
- 相对尺度是空间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合适的比例能营造出和谐、美观的空间感。
如古希腊的神庙,其柱式的比例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以完美的视觉效果。
3. 比例- 比例是空间各部分之间在大小、长短、宽窄等方面的数量关系。
经典的比例关系如黄金分割比例(1:1.618),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
- 不同的建筑风格有不同的比例特点。
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塔和狭长的内部空间比例,营造出神秘、崇高的氛围;而文艺复兴建筑则追求古典的和谐比例。
唐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官人居住比例分布图1通过对上述图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唐开元、天宝年问,长安城内官员居住地以东市附近与皇城东附近各坊为主,最为密集,占长安所有官员宅第数量的56%。
这是因为当时官员在建于长安城的东北部和东部的大明宫、兴庆宫上朝,且上朝时问很早,《明皇杂录》卷上对此有所描述“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2。
《刘宾客嘉话录》也载:“刘仆射晏五鼓入朝。
”3如果住得较远的话,必然会赶不及上朝。
而官吏们如果居于皇城东及东市附近,就可以靠近宫城,方便上朝。
其中如宰相李林甫住平康坊、杨国忠住宣阳坊、元载住大宁坊、郭子仪住亲仁坊等,就都在宫城附近。
为了便于上朝理事,靠近富城和官衙是高级官吏首选住宅的地方,由于他们身居高位,其获得住宅的途径多以赐宅、购买的方式取得,没有恩赐和特权是办不到的。
而翊善、来庭两坊也因靠近大明宫,成为宦官多集中居住区。
因此,长安城的东部各坊,官吏多居;西部各坊,百姓多居;南城各坊因临近风景区,也有一些官员在此置宅,其所占比例较少。
(2)洛阳洛阳作为第二大政治中心,也有许多官吏居住。
高宗、武后时期,出现了官员士大夫向洛阳的迁徙的现象。
如参与编修‘三教珠英》的张说“其先范阳人,代居河东,近又徙家河南之洛阳”‘。
曾被武则天器重的张知謇,“幽州方城人,徙家岐。
兄弟五人,知玄、知晦、知泰、知默,皆明经高第,晓吏治,清介有守,公卿争为引重”5,也家居洛阳6。
甚至许多己经进入长安的官员士大夫也重新迁往洛阳,或在洛阳营建宅第。
崔沔“京兆长安人,周陇州刺史士约玄孙也。
自博陵徙关中,世为著姓”,后又迁徙至东都。
故本传又称:“睿宗时,1此图据上页‘唐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城官、宦居住疏密状况分析表'之数据得出。
2‘明皇杂录,卷上,第3页。
’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旧唐书'卷97《张说传》,第3049页。
‘‘新唐书'卷100《张知謇传》,第3944页。
中国城建史总结中国城建史——重要知识要点(上)上篇古代部分1.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城⼤。
(内谓之城,外谓之郭)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定是市,市也不⼀定全是城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3.⼿⼯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般都有城郭之分。
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般有王宫,修筑在⼈⼯⾼台上以⽰权威。
2.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a.《周礼考⼯记》—中国最早的关于⼯艺技术的著作(图)匠⼈营国。
⽅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夫。
解释:匠⼈营造的王城,⽅形,每⾯九⾥,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并⾏,(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积各⽅⼀百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经涂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b.《管⼦》1)因天才,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2)凡⽴国都,⾮⽴于⼤川之下,必⽴于⼴川之上,⾼勿近⾩⽽⽔⽤⾜,低⽏近⽔⽽沟防省3)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贾近市。
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模式的束缚。
管⼦还认为必须将⼟地开垦为城市建设统⼀,农业的⽣产发展时城市发展的前提。
在城市内部空间布局上它认为应采⽤功能分区制度,发展⼿⼯业和商业。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教学方案课标要求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教材分析《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是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的形成和影响,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
学习本课,可以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的关系,初步确立人地和谐的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因此本课对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这一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即村落的产生、集镇的出现、城市的产生及世界各地的民居。
其中,第一子目“村落的产生”介绍了农业出现之后人们居住形式的变化,村落的产生与农业的出现、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子目“集镇的出现”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后来具有经济职能,集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第三子目“城市的产生”讲述了城市产生的历史,突出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特点。
第四子目“世界各地的民居”着眼于历史的同时,又关注现实,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及成因,树立文化多元观念。
教学目标1.了解村落产生的概况,理解村落产生的意义。
2.了解集镇出现的原因与过程。
3.了解城市的产生和不同国家城市布局的主要表现,理解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知道世界各地民居的不同状况,理解各地民居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5.了解古代中国村落、集镇、城市、民居的发展状况,分析它们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的形成和影响;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课难点:古代村落、集镇与城市发展的时空关联。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世界各地的民居组图教师讲述: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民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这些民居是如何形成的?古代人居住的环境、居住形式又是如何演进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程。
北京大学通选课:2004/2~5月课程名称:比较城市史:地图、形态与文化Comparative Urban History课程号:02131200上课时间:周三第11~12节(19:10—21:00)上课教室:理教107任课教师:李孝聪(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电话:62757547(办),62757677(宅);电子信箱:lixc@课程简介:借助地图的分析、考古资料的运用、城市建筑景观的鉴赏,用比较的视角解构中外城市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运用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铨释中外城市在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方面折射的社会共性与文化异质。
学会辨认与利用城市地图和航空照片,分析城市选址、成长的地理条件,城市风貌形成的历史过程,探索城市形态、布局与社会制度的依存关系。
以中、外有特色的历史名城为例,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法规》,掌握历史文化名城应如何保护和规划。
以个人实践介绍历史文化旅游的感受,分析城市景观的摄影构图;从中外城市的建筑风格上去欣赏和品味城市的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氛围。
本课程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面授、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能够解读城市历史。
授课提纲:一.导论(1)名词概说:城市的定义(2)地图的伟力:地图与图像的价值取向(3)解构的含义:解析与建构。
(课堂讲授70%,阅读讨论30%)二.从城市起源到中世纪城市(1)早期城址及其形态(2)宋代以前的中国城市(3)中世纪前的欧洲城市遗产(课堂讲授80%,阅读讨论20%)三.工业社会前后的城市设计(1)从“清明上河图”到“盛世滋生图”(2)文艺复兴的城市理念(3)商业资本的城市改造(课堂讲授80%,阅读讨论20%)四.中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规划(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宪章(2)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3)现代化的诱惑和误区(课堂讲授80%,实践作业20%)考试形式: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应的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50%)读书报告和论文相结合的作业(作业成绩占50%)考试日期:2004年5月19日作业要求:所有作业都必须用电子文本撰写,完成后用电子邮件传送给助教。
城市地理学第三版笔记
一、城市地理学概述
1. 城市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城市现象、问题及城市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2.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空间分布及组合规律;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结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城市化等。
3.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 城市形成的条件: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
2. 城市发展的阶段:起源、成长、发展和衰落。
3.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三、城市地域结构
1. 城市地域结构的定义:城市各功能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2. 城市地域结构的类型: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等。
3. 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四、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1. 城市规划的概念:为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发展、布局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安排。
2. 城市规划的原则:符合国情、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等。
3. 土地利用的概念:土地的使用方式、强度和管理的总称。
4. 土地利用的类型: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等。
五、城市化
1. 城市化的定义: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2.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初级阶段、加速阶段、高级阶段。
3.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因素。
中国城市发展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 城与廓城与廓均为防御性构筑物,“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一般来说,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2.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
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城市概念的意义在于: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意味着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同时也意味着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发展到一定经济阶段后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3. 考工记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主要内容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4. 苏联模式中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国家急需建立城市规划体系。
为此引入了“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
“苏联模式”的规划方式,即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所谓三段式: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5. 合肥模式1958 年同济大学及德国雷台尔教授到合肥,针对合肥提出一个呈扇形结构的总体布局方案,明确将绿地从3 个方面楔入城市,联结原护城河形成的绿环,后来被称为“合肥模式”。
该方案强调环境、生态、交通与功能,与当时全国盛行的苏联模式的环形放射路、轴线对称等思路完全不同。
6. “一道三涂”及“一门三道”汉长安干道采用“一道三涂”形制:干道宽45 米左右,每条干道分为三条平行道,用宽约0.9 米的排水沟分格。
中间“驰道”宽约20 米,两侧道宽12 米。
与干道相对之门采用“一门三道”形制。
7. 梁陈方案1950 年梁思成和陈占祥针对建国后北京的发展提出的规划设想,史称“梁陈方案”。
方案认为北京城人口密度大,可发展空间不足,且北京为古都,文物建筑及它们位置部署上的秩序和整个环境是城市的特点,必须加以保护。
第77集:永乐迁都主要内容:讲述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历程。
历次迁都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迁都事件。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力排众议,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开启了商朝此后二百多年的灿烂文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从栎阳迁都咸阳,加快了秦国崛起的步伐;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赢得了中原文化的认同;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三百公里处)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改称大都,从此绘就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阔的版图。
朱棣上位公元1402年是明太祖之孙建文帝朱允炆在位的第四个年头,也是他的叔父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的第四年。
因为担心分封在外的叔父们兵权太重,建文帝即位后即着手削藩,这立即引起了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的反抗。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北平起兵,四年后,燕王军队在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等人的内应下攻下都城南京,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终,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43岁的朱棣即将成为明王朝新的主宰者。
就在这一年的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在谒拜朱元璋孝陵归来的途中导演了一场“黄袍加身”的劝进闹剧,一番装模作样后,朱棣即皇帝位,从此皇位正式易主。
公元1403年,明王朝的年号被更改为永乐,明朝历史进入了永乐时代。
提议迁都永乐元年正月,朱棣在南京郊区隆重祭祀天地后回到奉天殿,群臣行礼之后,善于揣摩上意的礼部尚书李至刚向朱棣提出了一个建议:建议以北平为北京,这开启而来明朝迁都的序幕。
然而,大明王朝的国都由南京迁至北平不仅要举全国之力,而且后来花了整整十九年才得以实现。
李至刚恰恰说出了朱棣的心意,应该说这不仅是朱棣的心意,也是朱元璋的遗愿,在大明王朝最初的几十年时间里,都城定在哪里似乎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曾对汴梁、洛阳、西安等城市做过考察,他还在家乡凤阳建中都皇城,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途停建,转而修缮南京城,但是南京似乎也并非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的都城,晚年的朱元璋曾特意派出太子朱标北巡,考察迁都之事,遗憾的是太子朱标不幸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迁都之事就此搁置。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乡土中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经典著作,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其 1 至 14 章的概括笔记。
第一章:《乡土本色》这一章主要论述了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以种地为生,世代定居是常态,从而形成了熟悉的社会,即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遵循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规矩,这种规矩并非法律所规定,而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来的。
第二章:《文字下乡》作者从空间的阻隔角度探讨了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不必要性。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面对面交流,语言足以传递经验和感情,文字并非交流的必需。
只有在空间阻隔导致面对面交流无法实现时,文字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的阻隔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文字下乡的困难。
乡土社会中的人生活稳定,世代相传的经验无需文字记录就能口口相传。
而现代社会变迁迅速,人在不同时期的经验可能差异巨大,才更需要文字来记录和传承。
第四章:《差序格局》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用以描述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
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种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在差序格局的基础上,论述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乡土社会的道德不是普遍适用于每个人的,而是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有所不同,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
第六章:《家族》比较了中西方家庭的差异。
西方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主要功能是生育;而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则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除了生育,还承担着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第七章:《男女有别》指出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是有别于现代社会的“阿波罗式”,强调男女间的分工合作,而非情感交流。
这种关系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思考》
原载《北大史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一、城市的概念、“城市”涵义的界定
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类需求和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式,用具体特殊的空间结构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
玺按:城市的本质职能、作用。
历史学或考古学从社会发展史和经济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的起源发生于农业和手工业相脱离的人类第二次劳动分工,城市的出现乃是阶级分化的结果;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和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把城市的发生同阶级斗争、财富的占有以及国家联系起来的观点,很容易将人们的目光导向城市的军事防守功能,而把城墙和市场的有无视为判断某个聚落是否为城市的标准。
……城墙作为判识早期城市起源标志的看法受到了动摇。
……市场作为“城市”起源的标志也是有问题的。
柴尔德提出城市应具有的十个特征,张光直提出中国城市起源的标准:“1)夯土城墙、战车、兵器;2)宫殿、宗庙与陵寝;3)祭祀法器(包括青铜器)与祭祀遗迹;4)手工业作坊;5)聚落布局在定向与规划上的规则性。
”1
社会学对城市的确定是根据城市的社会结构、功能和社会特征来下定义。
城市被视为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范围并具有某些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
首先是人口众多,居住密度高,人们的差异比较大;其次,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性生产,其中一部分属于专业人员;第三,城市具有市场功能;第四,城市有部分制定法规的权力;第五,城市的居民不是作为完整的个人而彼此相识,换言之,一些人的相互往来只是由于彼此所起的作用,而不在乎是否相识;第六,城市要求有一种社会联系,它的基础远比家庭和部族更为广泛,也许还需要法律或传统的制约。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把城市的产生看作是空间形式的聚合过程,“所谓城市,系指一种新型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世界,它不仅代表了当地的人民,还代表了城市的守护神,以及整个井然有序的空间。
”
地理学者……在对“城市”的定义与城市起源问题的研究中,地理学家习惯以限定的定居空间内人口密度和职能作为标准。
对于城市职能的分析,地理学家更多地从城市的经济因素来考虑,重视城市的地域结构、区域内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和城市体系的探讨。
二、开展历代区域中心城市的比较研究
对历史时期城市的研究,可以分成不同的区域,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发展、演化、以及与区域内外其他城市的关系。
……如果孤立地分析每一座城市,就不易说清演化的历史过程,也不利于当代区域城市体系和城市文化特征的研究。
历史上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壮大,其城址无不具有交通方面的合理性,交通形势稳定,城市则历久不衰,交通态势改变,城市必然中落或发生城址转移。
玺按,交通于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地位重要的城市可称为交通枢纽城市,不位于交通干线的城市也尤其意义,为区域交流中心,微交通格局的中心。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的需要,城市史和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已经不能总是局限在一个城市的单纯描述,而应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带其他一组城市,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第5页。
做区域城市的综合研究,阐明历史城市格局形成的原因和演化的过程,剖析区域中心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成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背景,才更有科学意义。
玺按,区域研究才能显现城市发展的宏观格局。
三、历史城市的地域结构和文化分异
所谓城市地域结构指的是城市内部不同职能组织的空间配置格局。
历史城市的地域结构是城市社会在许多世纪以来,适应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种种需要,在形态上长期演变过程的结果。
《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华北平原北部亚区交通与城市地理的
研究》
载《历史地理》第九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玺按,本文复原交通线路和城市发展状况,重视分析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城市与交通的影响。
作者重视实地考察、地图资料、现代地理研究资料(全新世地质)。
问题是有些部分如分析城市受交通驿程和每日行程的制约没有实证研究,不是很可靠。
《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玺按,本文分析城市的建址条件多用水文图、地质图、卫星影像图、自然地理资料。
《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以坊市制的演变为线索》原载《唐代的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