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复习资料历史复资料
1. 中国古代的主要朝代
-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
- 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
2. 世界历史的主要文明古国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539年)
- 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年)
- 希腊文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30年)
-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
- 中国古代文明(夏朝至清朝)
地理复资料
1. 地理的基本概念
- 地球:我们生活的星球,由陆地和水域组成。
- 北半球:赤道以北的地球区域。
- 南半球:赤道以南的地球区域。
- 北极:地球的北端点,位于北极圈内。
- 南极:地球的南端点,位于南极圈内。
2. 中国的主要地理特征
- 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最大高原,位于西部。
- 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的主要平原地带。
- 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是中国的主要山脉。
- 河流:长江、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与地理的复习资料。
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和地理知识点汇总高三学生正处于紧张而关键的备考阶段,历史和地理作为文理综合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为帮助同学们整理复习重点,本文将对高三历史和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汇总。
一、历史知识点汇总1. 中国古代史1.1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历史时期的基本概念、要点和时代特点等。
1.2 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主要内容,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和影响等。
1.3 中国古代科技、农业、手工业、商业、冶铁业等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1.4 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礼制、科举制度等的演变和主要特点。
1.5 唐宋时期的繁荣与变革,如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北方民族政权的兴起等重要事件。
1.6 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和农民起义等重要特点。
2. 世界史2.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如古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等。
2.2 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宗教改革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等历史事件。
2.3 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等。
2.4 二战及后期国际关系的演变,如冷战、联合国成立等。
2.5 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艺术、文学等领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
二、地理知识点汇总1. 中国地理1.1 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河流、高山、盆地、湖泊等基本地理事实。
1.2 中国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
1.3 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区域的特点和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等。
1.4 中国的交通和交通网络,如铁路、公路、航空等。
1.5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特色经济区,如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
2. 世界地理2.1 主要洲际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主要地理事实,如亚洲、非洲、欧洲等。
2.2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事实、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如美国、俄罗斯、巴西等。
中国历史地理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指在历史视域下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核心观念是人地互动。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2、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
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
通常,中国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
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
3、畿服说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4、疆域疆域是指在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民族集团境界达到的范围。
中国疆域是指五千年以来(先秦至民国)在18世纪50年代——19世纪40年代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版图基础上,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范围。
1、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分期及特点1.萌芽时期——先秦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出现《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天下”观念开始形成2.成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1)正史中《地理志》出现,历代沿袭,形成传统历史地理学重“沿革” 的传统。
(2)区域历史地理作品出现:《华阳国志》(3)专题性历史地理作品出现:《水经注》(河流)《史记·货殖列传》(经济区)3.发展时期——隋唐(1)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元和郡县志》(2)边疆历史地理专著出现:《大唐西域记》《诸藩志》4.繁荣时期——明清(1)大量地方志的出现(8400种);(2)地图绘制的发展,西方绘图技术的传入,提高了地图绘制的科学性。
2、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特点(一)疆域的形成方面:1.历史连续性强;经济、文化因素主导,以继承为主,不以掠夺为主;2.疆域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原王朝起主导作用;(二)疆域的变化方面:1.陆疆变化大,海疆变化较小;2.西北边疆问题大,南方边疆问题小;3.农耕游牧矛盾是内边变化的重要因素。
古代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地理概况1.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中国古代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平原、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
华北平原、江南水乡、川西高原、西北草原、西南高山等地形地貌多样。
2. 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中国古代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四川盆地、大盆地、大广平原等地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农业区。
3. 中国古代气候中国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寒温带气候等。
中国季风气候明显,南方多雨,北方多干。
二、世界古代地理1. 世界古代主要地理特征世界古代地理主要特征包括河流文明、地中海文明、中东地区沙漠草原、非洲的内陆盆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等。
2. 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世界古代主要自然资源包括黄金、铁矿、石油、原始森林、水资源等。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古希腊和罗马等文明都是河流文明,依赖于河流的水源。
3. 世界古代气候世界古代气候主要包括冰川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等。
北极圈和南极圈是世界古代的冰川区,气候寒冷干燥。
三、中国古代地理学1.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2.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成就包括《山海经》、《大唐西域记》、《元代丹阳归经》等著作,对地球的分布情况、地球的形状等都有一定认识。
3.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学者有章孝慈、郑和、郭守敬、徐霞客等,他们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世界古代地理学1. 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世界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古代、近世代。
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认识,中古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图、天文地理的研究,近世代地理学主要是对地球综合性地理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
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
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江苏吴县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
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
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
地理知识点:
1. 地球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2. 大洲和国家:地球表面由七大洲组成,每个洲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地球上有数百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土和国民。
3. 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多种多样,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4. 自然灾害:地球表面的地质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和洪水等。
历史知识点:
1. 早期文明: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这些地区的文明兴起源自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立。
2. 古代帝国:古希腊、古罗马、波斯、埃及、中国和印度都曾是强大的帝国,这些帝国曾影响过世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
3. 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期,同时亚洲和非洲也发生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如伊斯兰帝国的兴起和非洲的贸易网络。
4. 世界大战:20世纪曾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导致数百万人死亡,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
5. 当代历史: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虽然上面的总结只是冰山一角,但它能帮助您回顾并理解地理和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对地理和历史的更深入探索。
历史与地理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人类历史的阶段划分人类历史可以分为远古、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五个阶段。
远古时期是人类出现之初到文字出现之前的时期;古代是指文字出现后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期;中世纪是指公元476年到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时期;近代是指公元1453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现代是指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至今的时期。
2. 世界各大文明的兴衰世界各大文明包括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谷文明、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阿拉伯文明等。
这些文明在其鼎盛时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最终都经历了兴衰,甚至消亡。
3.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世界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古代的雅典民主、波斯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罗马共和国的衰亡、基督教的传播、伊斯兰教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世界两次大战、冷战等。
4. 中国历史的主要朝代中国历史可以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5.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历史上也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如尧舜禹治水、夏禹治世、商汤灭殷、周武王克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分裂和战争、统一战国、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的西域开发、三国时期的战乱、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兴衰等。
6. 世界各国的建国历史世界各国的建国历史各有不同。
如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的大革命、英国的王室更迭等,都是世界历史上重要的建国事件。
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 世界地理的总体特征世界地理包括七大洲、五大洋和世界各国家和地区。
世界地理总体上表现出地球形状、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分带性和季风性气候、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等特征。
2. 世界地理的地区划分世界地理可以根据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因素进行不同的地区划分。
如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大洲;亚洲可以划分为东亚、南亚、西亚、中亚;非洲可以划分为北非、中部非洲、南部非洲等。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历史地理是考研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通过地理背景来分析历史事件,深入挖掘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下面是考研历史历史地理的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青藏高原等地的地理特点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长江流域则是古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长江及其支流的交通便利为南方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青藏高原则是中国的天然屏障,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格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殷商时期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王朝时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秩序。
中央王朝通过分封制度来控制各地的贵族,同时也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稳定格局。
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对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以及文化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战争与外交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军事资源与战略地位,这对于战争的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不同地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差异也会影响各国之间的外交政策。
例如,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往往是朝向南方进行的,这与南方地区的比较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外交方面,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和利益,这也给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带来了复杂性。
四、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特点、经济资源以及交通条件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例如,河流和海洋对于交通运输起着重要的作用,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助于促进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因此有所差异。
历史地理学知识点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下面就列举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1. 地形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势特征。
地形的高低、平缓、陡峭对历史事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山地易于设立自然屏障,可以防御敌人的入侵;平原适合农业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聚居和发展。
地形的不同会影响交通运输、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2. 河流对文明的贡献河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许多古代文明都是在河流的附近兴起的,比如黄河文明、底格里斯河文明等。
河流提供了水源、灌溉和交通,为人类的农业生产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3. 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气候变迁对历史事件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的变冷可能导致农作物歉收,从而引发饥荒、战争等事件;气候的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居住和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气候变迁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历史地理学知识点之一。
4. 城市的发展与地理环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比如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因此更容易发展壮大;而一些城市由于地理条件不佳,比如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因此难以发展。
城市的地理环境对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 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历史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推动历史事件的进程。
比如,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带动了中国、印度、欧洲等地区之间的商贸、文化传播。
总结: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涉及到地形、河流、气候、城市等方面,这些知识点对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背后的原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历史地理学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和地理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迁的原因。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七年级地理历史必背知识点
地理必背知识点:
1. 地球的构造和特征: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和大气层组成,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现象,靠近赤道的地区气温高,靠近两极的地
区气温低。
2.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水文环境、岩石环境、气象环境和生态
环境等。
3. 中国地理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广阔的国土、雄厚的经
济实力和人口资源,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
4. 中国的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松花江等。
5. 中国的山脉: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山脉有大兴安岭、长白山、小兴安岭、长城、阴山、准格尔旗沙漠等。
6. 中国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旱灾、雪灾、台风等。
历史必背知识点:
1. 哥德尔定理:指在数学中存在无法被证明的命题,启示人们
不可过分信任知识系统。
2. 五大洲的性质及文化特征:欧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大陆,美
洲是最富资源的大陆,非洲大陆资源丰富但经济不发达,亚洲大
陆人口最多,文化多元,澳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
3. 中国历史的分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
4. 中国历史的轮廓:如华夏民族文明、夏商周时期的长城建设、汉武帝开疆拓土、唐朝盛世、元朝的统一进程、明清时期的民变等。
5. 世界文化发展史:包括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近代文化的
诞生、当代文化的多元化等。
以上就是七年级地理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
七年级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历史地理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讲述了人类历史进程中各个地理环境、地区的形成及其对人类历史演变的影响。
下面是七年级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同学们复习与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明和河流流域1. 农业文明的诞生,包括早期的青铜文明时期、商朝的发展和周朝的兴盛。
2. 三大河流文明的形成及其对社会经济的推动。
3. 黄河、长江及印度河流域的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等特点。
二、地中海文明1. 地中海文明的主要内容,包括希腊、罗马、埃及、叙利亚等文明。
2. 地中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和自然资源等特点。
三、东亚文明1.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包括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
2. 中国南北方形成的不同文化和经济区域,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云南贵州高原等地区。
四、中亚、南亚、西亚和北非地区1. 古代中亚地区的历史沿革,包括粟特文明、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扩张和蒙古帝国的兴盛。
2. 印度次大陆的地理环境、气候和自然资源等特点。
3. 西亚和北非地区的重要文明和历史事件,如古代巴比伦文明、波斯帝国、古埃及文明、卡托-曼帝国、阿拉伯帝国等。
五、欧洲和北美洲地区1. 欧洲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等特点。
2. 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度和工业资本主义。
3. 北美洲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等特点。
以上是七年级历史地理知识点的归纳。
同学们学习历史地理知识,不仅可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还能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及其对我们的影响。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认真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历史地理知识水平。
地理历史:1、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4、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5、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6、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藏语为圣母之水峰意,海拔8848.13米。
7、我国第一大河流(最长的河流):长江,全长6400公里,被誉为“黄金水道”。
8、湖泊: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9、我国最冷的地方:黑龙江漠河,冬季气温—40℃左右,我国最北的地方,又称北极村。
10、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盆地,夏季平均气温32℃以上。
11、海拔最低地区:新疆吐鲁番盆地,艾丁湖湖面为—154米。
12、世界河流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逊河,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
13、世界面积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最大的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
14、南北分界线:秦岭为我国南北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和农业分界线。
15、年月日:地球绕太阳一圈称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圈称一月,地球自转一圈称一天。
16、我国六大古都:北京、南京、洛阳、开封、西安、杭州17、九大行星:地球、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18、天干与地支: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9、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
20、长江“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并称、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
21、四大佛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22、三大石窟:洛阳龙门、大同云冈、敦煌莫高窟。
23、三大宫殿建筑群:曲阜孔庙、泰山岱庙、北京故宫。
24、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万里长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承德避暑山庄、西安秦陵兵马俑。
历史历史地理知识点速查手册一、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1. 时代: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年2. 重要城市:尼罗河流域的底比斯、伊尔斯、孟菲斯等3. 特点:法老统治、金字塔、葬祭文化古希腊文明:1. 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2. 重要城市:雅典、斯巴达3. 特点: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奥运会、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罗马帝国:1. 时代:公元前753年至476年2. 特点:共和国和帝国制度、法律体系、道路建设(罗马道)、斗兽场和剧场(圆形竞技场、大剧场)二、中世纪拜占庭帝国:1. 时代:公元395年至1453年2. 特点:基督教序列制度、希腊化艺术、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大帝建都地)伊斯兰帝国:1. 时代:公元622年至1924年2. 特点: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天文学(天文仪器)、医药学(阿拉伯医学)印度教文明:1. 时代:公元前1700年至现今2. 特点:种姓制度、梵文、印度教神庙三、近代大航海时代:1. 时代:15世纪至17世纪2. 特点:航海技术进步、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的探索工业革命:1. 时代:18世纪至19世纪2. 特点:蒸汽机、纺织工业、铁路、煤炭和铁矿资源的开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 时代:1914年至1918年2. 特点: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战争、战争技术创新(坦克、飞机、毒气)、凡尔赛条约二战与冷战:1. 时代:1939年至1991年2. 特点:纳粹德国、太平洋战争、原子弹爆炸、联合国成立、冷战(美苏核竞赛、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四、现代联合国与全球化:1. 联合国:1945年成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保护人权和社会进步2. 全球化: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全球互联互通与融合冷战后国际关系:1. 时代:1991年至今2. 特点:经济全球化、恐怖主义威胁、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对立、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五、地理知识地球的结构与板块运动:1. 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的组成与特点2. 地壳板块的构成和运动,造山带、地震带等地质现象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1.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原因和影响2. 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挑战人口与城市化:1. 世界人口的分布与变化趋势2.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六、总结历史历史地理知识点速查手册为你提供了古代文明、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的重要知识点。
初高中地理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知识点1. 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地球有一个大气圈,有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地球是一个气候多样的星球,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旋转,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
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有着重要影响。
3. 自然环境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沙漠等。
这些自然环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的生活都有影响。
4. 人口和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人口密集,有些地区人口较少。
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
5. 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国地理环境多样,有高山、平原、河流和海洋等。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二、历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古代文明古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夏、商、周三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
2. 世界古代历史世界古代历史也有着许多不同的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古代文明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3. 中世纪历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到大航海时代之前。
中世纪是封建社会发展的时期,有着标志性的黑暗时代和文艺复兴等重要事件。
4. 近代历史近代历史是指从16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包括了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世界大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近代历史对世界格局和文化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5. 现代历史现代历史是指20世纪以后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有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社会变革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现代历史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着巨大影响。
以上是地理历史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继续咨询。
历史地理资料一、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1. 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before 500BC),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500BC—1400AD),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前(since1400),利用地方志;4、仪器观测时期:1900年以来才开始使用,通过仪器观测气象。
二、哪些生物可以反映气候变暖: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麋鹿(“四不像鹿”)、桤(QI)木、獐、竹鼠和貉、喜暖动物遗骸: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青冈栎、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象、犀等生活在热带的动物遗骸、云杉、虎豹犀象、竹林和梅树三、四渎:江、河、淮、济四、黄河下游水道变迁概况:1、西汉以前黄河下游的河道“山经大河”、“禹贡大河”、“汉志大河”2、东汉至北宋后期的黄河下游河道东汉王景河、北宋黄河北流和东流及二股河3、金、元黄河下游河道(元代贾鲁治河)南宋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
决口在河南省滑县的李固渡。
此后黄河由泗入淮为常。
(东北——东南)4、明代黄河下游河道(潘季驯治河)结束了黄河趋向由淮入海的历史5、清代黄河下游河道(靳辅治河)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今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挟大清河入渤海,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6、1938年黄河花园口大堤决口五、黄河起源: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六、长江起源: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七、长江险在哪里:荆江。
荆江专指长江中游的一段河道,上起枝江,下迄岳阳城陵矶,全长400公里,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其中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藕池口以下为下荆江。
两段因地貌形态不同,河床演变模式各有差异。
下荆江自藕池口到城陵矶之间,直线距离仅80千米,河道长247千米。
由于水流缓,泥沙沉积旺盛,荆江河段河床高出地面,亦成为“地上河”,每当汛期,洪水位高出平地10-14米,极易溃堤成灾,自古就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是长江流域重点防洪区。
八、湖泊的古今名:云梦泽—江汉平原之内;“彭蠡泽”—鄱阳湖;太湖—震泽”、“具区”九、海侵:又称“海进”,是陆地缓慢下降,海水侵入陆地现象,海进时海岸线向陆地方向移动,第四纪中,常与间冰期相关;十、海退:指陆地上升海水后退现象。
海退时大陆范围逐渐扩大,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后撤,第四纪中,海退常与冰期相联系;海塘(抗潮人工堤岸);十一、渤海湾海岸是指今黄河口与滦河口之间的岸线。
这段岸线的形成与发展变化是黄河和滦河,特别是黄河水沙运动及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
现在的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故道后经过上百年的堆积而形成的。
天津历史上有“直沽”之称。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狮子林桥三岔口,即南运河、子牙河、北运河)十二、长江流域内植被条件好,水量十分丰富,含沙量较黄河小。
加上支流众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有分泄洪水和泥沙的作用。
而且宽阔的江面,风疾浪急,可以减缓泥沙沉积的速度。
因此,长江泥沙的堆积及长江三角洲的发育与黄河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速度较黄河缓慢得多。
相传战国时今上海一带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封邑,故上海简称申。
历史上今吴淞江因今青浦县东北的沪渎垒而称沪渎,故上海也简称沪。
宋末在今上海城区设立上海镇,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今上海城区设立上海县,距今只有700多年的历史。
是一个年轻而充满生气的城市。
十三、珠江三角洲(沙田平原)的范围有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和狭义的珠江三角洲两种解释。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是指西江肇庆羚羊峡以下,北江芦苞以下,东江石龙以下,流溪河江村以下,潭江开平以下的冲积平原以及部分的丘陵、台地,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里。
狭义的珠江三角洲是指由东、西、北三江冲积而成的复式三角洲,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广州古称“楚亭(庭)”,这个楚亭在今珠江漏斗村。
广州又别称“羊城”、“穗城”。
广州见于准确记载的历史于秦代,为南海郡治番禺。
今广州已由一个海港城市演变成一个内河城市十四、沙漠形成时期:地质时期:1、塔克拉玛干沙漠2、巴丹吉林沙漠4、腾格里沙漠5、柴达木盆地沙漠及风蚀地历史时期: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6. 乌兰布和沙漠(蒙语“红色公牛”)7. 毛乌素沙地,8. 科尔沁沙地,9. 呼伦贝尔沙地十五、正史地理志[沟渠志]、方志[图经、全国总志、一统志;省通志、总志;各府州郡县志]、山水志、游记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古今方舆书目》顾祖禹1、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地理书是《山海经》2、现存最早的一部全国性区域地理著作,启自《尚书·禹贡》3、西汉班固作《汉书·地理志》起,成为各朝断代正史地理志)的开创,《后汉书·郡国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旧五代书·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余《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以及《新元史》、《清史稿》)均称《地理志》。
4、西汉至东晋以来,出现《越绝书》、《华阳国志》等区域地理名著(历史、地理、人5、北魏郦道元将《水经》、《水经注》的研究形成了“郦学”派,6、方志,图经也是志书的一类,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舆胜览》7、一统志:《大元大一统志》、《元一统志》、《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8、古代沿革建置必须参考的典籍:《读史方舆纪要》《嘉庆重修一统志》9、《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之坤舆典、山川典、职方典。
10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按省编排,提供各地现存明清方志及收藏地情况。
十六、古地图:古地图亦称传统舆图或舆地图,是指近代西方测绘技术传入中国之前,用中国传统绘制舆图的方法,由当时人绘制当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而存留至今的地图。
一般以1911年为下限。
十七、谭其骧所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正是在杨守敬绘《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基础上,综合现代测绘技术手段,对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质量作了整体的提高。
十八、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的三个阶段(两千年三循环):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时800年,两级制变成三级制;2、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历时700年,重复了从两级制变成三级制的循环;3、元明清时期及民国初年,历时650年,多级制简化到三级制,以至短时的二级制。
十九、九州:战国时,各国都努力向外开拓疆域,修筑长城。
后世常常爱用的“天下”观念也是这个时期形成的,是对战国时各国疆域的总称。
中国早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所记载的“天下疆域”:“芒芒禹迹,化为九州”,亦以春秋战国之际为蓝图。
“天下”就是“九州”,“九州”的涵义实际是代表当时中国人视野中的天下九大地理单元。
二十、二十一、县从春秋出现到现在是最稳定的基层行政单位二十二、政区层级变化的规律:1、通观2000年政区层级变化的过程,可归纳为三个层级,即县级政区(亦称基层政区)、统县政区(可称郡级政区)与高层政区(即不直接辖县的地区,亦即统县政区的上一级政区);•由高降低-高层政区,幅员、级别减降,最后归于消亡(如州、道、路);统县政区的郡和府;•由虚入实-历代高层政区都是由非行政区,即监察区或军区变行政区,政区长官也由中央官员转变而来(如州、道[方镇]、路、行省,以及督抚封疆大吏的演变)。
二十三、贞观十道的划分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岭南道:剑南道: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感到“十道”统辖区域太宽,治理上带来不便,而且南方某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也较前有进一步发展,乃在贞观十道的基础上经过调整,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7)将全国重新划分为十五道。
•主要是在首都长安附近增置了京畿道,在东都洛阳附近增置了都畿道,原江南道太广阔,经济文化又已发达,遂一分为三,置江南东、西道和黔中道,原山南道横跨巫山,东西过宽不便管理,遂分置山南东、西道,以大巴山、巫山为界。
从自然地理单元来看,开元十五道的区划,更符合地貌类型单元。
譬如:川东和湖北分开了,湖南、福建与江西也分开了。
与汉代十三州部比较,唐代的划分更显得合理。
开元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专管弹劾不法州县官吏,并有固定治所,这样“道”的含义由地理区划演变为正式的监察区划:京畿道都畿道关内道河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淮南道剑南道岭南道二十四、明代出现贵州府二十五、犬牙交错举例:《汉文帝赐南越王赵佗书》中提到:“朕欲定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朕不得擅变焉。
”如元代的陕西行省、湖广行省、江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明代的河南省等。
表现在对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黄河等的打破。
二十六:谭其骧在十八世纪最完善(清代最鼎盛时期的地图):《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二十七、川陕交通二十七、丝绸之路二十八、华北与东北、内蒙、山西之间的交通道路•沿太行山前山麓地带的南北大道: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古北道)、喜峰口(卢龙道)、山海关(傍海道)•华北通向内蒙、山西的主要太行关口:长城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拒马河)、倒马关(唐河);井陉[太行八陉:轵关、太行、白陉、滏口、井陉、飞狐、蒲阴、军都。
“连山中断曰陉。
”]中原地区的主要陆路交通道路•中原历史上的地区称谓,亦名中土、中州,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
狭义的中原,专指中国古代在关中、河洛立都的王朝而言;广义的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这里主要介绍出长安和函谷关向东与洛阳、开封之间的横向联系;洛阳盆地及其周边的陆路交通。
•函谷关→洛阳→成皋→荥阳→定陶→临淄•洛阳→临汝→鲁山→伏牛山→南阳(南襄隘道)•郑州→许昌→襄城→叶县→南阳(襄阳-荆州-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南岭通道)二十九、运河(一)鸿沟水系(二)隋唐大运河•(三)元明清大运河三十:城市历史地理1、城市通过它集中物质的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的速度,并将它的产品变成可以储存和复制的形式。
2、与中国行政管理体系相对应,目前中国的城市体系有如下6个等级层次,即首都-直辖市-副省级市或省会-地区中心或省辖市-县级市或县城-建制镇。
3、中国古代七大古都:长安(今西安)、洛阳、安阳(邺城、殷、邺)、开封(大梁、汴梁)、南京(建业、建康、金陵)、杭州(临安)、北京(蓟、南京、中都、大都、北平)4、中国古代六大古都:长安(今西安)、洛阳、开封(大梁、汴梁)、南京(建业、建康、金陵)、杭州(临安)、北京(蓟、南京、中都、大都、北平)5、邺城: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