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的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预习案1、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问题探究案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4、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5、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6、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8、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课外拓展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
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
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
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
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
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明确: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咏怀古迹(其三)(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宋体,五号,加粗)1.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宋体,五号,加粗)1.理解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2.理解鉴赏诗歌形象。
二、学习过程(宋体,五号,加粗)故事导入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2)概括主要内容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能力提升比较阅读: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规律总结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典型例题】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变式拓展】“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知识储备】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共有1400多首诗歌被保留下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写作背景这组诗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故贬斥。
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不像王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他寄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报负。
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二、知识链接古体诗:乐府诗等诗歌近体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字数整齐划一、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每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自主识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课程标准】1.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在自读自查的基础上,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分析,找出昭君所“怨”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处,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3.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古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意象、手法、情感)。
【评价任务】1.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通过“课堂活动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评价目标1)2.通过诵读与讨论分析,能够完成“课中探究案”中“课堂活动二”的探究题。
(评价目标2)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课堂活动三”中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归纳任务。
(评价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资源与建议】图片资料:昭君出塞图。
音频资料:《出塞曲》音频。
搜集杜甫在夔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几首《咏怀古迹》,更全面地了解本诗的情感内涵。
【课时计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自读自查,读准字音群山万壑. ( ) 朔.漠 ( ) 青冢. ( ) 省.识( ) 环珮. (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杜甫:字______,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被誉为“_______”。
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其风格特点主要是________。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________”。
《咏怀古迹》:这是诗人作于大历元年秋天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这一组律诗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3、情感与价值观:咏叹王昭君的不幸,寄托作者的身世家国之情。
【学习重、难点】1、重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此诗的表达技巧。
【知识链接】1、题解《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2、昭君故事其一:昭君选秀入长安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
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其二:昭君出塞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班级:姓名:等级:导学案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1、弄清史实:要写的古人古事是怎么样的?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夯实基础⑴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荆.门()朔.漠()青冢.()省.识()环珮.()千载.()⑵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去紫台连....朔漠()画图省.识春风面...()二、设问导读1、写出这首诗的字面含义,解读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2、昭君其人其事,把你从诗中读到的有关昭君的信息(身份、人生经历等)写下来:3、《咏怀古迹(其三)》中写王昭君其人其事,作者对此表现出什么态度?从诗中找到一个词语来表述。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诗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作者咏怀古迹的目的是什么?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
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
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