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庆昌遗传学复习资料

刘庆昌遗传学复习资料

刘庆昌遗传学复习资料
刘庆昌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通、最基本的两个特征。

遗传(heredity):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即生物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可以保持物种和生物个体各种特性不变;

变异(variation):指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的现象。

遗传代表的是性状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异代表的是性状的不稳定性,是绝对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内在因素。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生物进化就是环境条件(选择条件)对生物变异进行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的变异传递给子代(遗传) ,变异逐代积累导致物种演变、产生新物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选育(育种)实际上是一个人工进化过程,只是以选择强度更大的人工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其选择的条件是育种者的要求。生物所表现出的性状变异分为:可遗传(heritable)变异和不可遗传(non-heritable)。变异考察生物遗传与变异应该在给定环境条件下进行。

达尔文:泛生假说(hypothesis of pangensis)达尔文在解释生物进化时也对生物的遗传、变异机制进行了假设,并提出了泛生假说,认为: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生物器官中的“泛子/泛生粒”;遗传就是泛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和表现达尔文也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观点,认为生物性状变异都能够传递给后代。

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遗传因子假说认为:生物性状受细胞内遗传因子(hereditary factor)控制。遗传因子在生物世代间传递遵循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基本规律。这

两个遗传基本规律是近现代遗传学最主要的、不可动摇的基础。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遗传学研究生物在少数几个世代繁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遗传、变异现象与规律,生物进化研究生物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的遗传与变异规律及发展方向。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育种实践,防止遗传疾病,提高医学水平,造福人类。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三节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细胞分裂方式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无丝分裂(amitosis);有丝分裂(mitosis):体细胞的分裂过程。减数分裂(meiosis):性细胞的分裂过程。

一、细胞分裂周期(cell cycle)与有丝分裂

(一)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是细胞分裂增殖周期,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至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包括分裂新间期和有丝分裂期。细胞周期中包括2个时期(间期和分裂期)、2次分裂(细胞核分裂和细

胞质分裂)。

分裂间期(也称生长期):

1)合成前期(G1,gap1 phase):为

DNA合成作准备。时间占分裂周期的1/2。不同细胞的G1期差异大,动物细胞几小时-几天。

2)合成期(S,synthesis phase):合成DNA。时间占分裂周期的1/4。6-9小时。

3)合成后期(G2,gap2 phase):时间较短。3-5小时。

有丝分裂期:M期,1小时左右。

(二)有丝分裂

1、前期:染色体明显缩

短变粗,每个染色体

由两个染色单体组

成,纺锤丝出现,核

膜、核仁逐渐消失。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染色体缩短到固定状态,适宜染

色体形态和数目的考察。但持续时间很短。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为二,各染色单体由纺锤丝牵引向两极移动。

4、末期:核膜、核仁出现,纺锤丝消失,形成两个子细胞。

有丝分裂的意义:1.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有丝分裂的特殊形式:核内有丝分裂:多倍染色体是核内染色体复制并分裂,而核和细胞并不分裂,结果加倍的染色体都留在一个细胞核里的分裂方式。

二、减数分裂

(一)精卵细胞的生成

1、增殖期精原细胞、卵原细胞经有丝分裂繁殖,增加细胞个数。

2、生长期精原细胞、卵原细胞经过生长期增大体积,形成初级精卵母细胞。

3、分裂期

1)减数分裂Ⅰ: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很小的第一极体。

2)减数分裂Ⅱ: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也可能不分裂。

4、变态期精细胞经过形态改变而成精子,卵细胞没有变态期。

减数分裂(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次DNA复制、两次细胞分裂,结果染

色体数减少一半的分裂过程。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裂过程。

(一)减数第一分裂(I)

1、前期Ⅰ:又分成五期

1)细线期:染色体呈细线状,看不清一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

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

联会——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二价体——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3)粗线期:看清一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可见两条染色单体间有交叉现象。

4)双线期:各个联会的二价体出现分离,但仍被一、二个以至几个交叉联结在一起。这种现象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某些片段发生交换的结果。也就是说先有交换而后才有交叉。

5)终变期:染色体明显缩短变粗,可见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此过程为交叉端化。四合体均匀分散在核内,是鉴定细胞染色体数目最佳时期之一。

2、中期Ⅰ:核膜、核仁逐渐消失,纺锤丝出现。二价体分散在赤道板的两侧。染色体缩短到固定状态,适宜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考察。中期Ⅰ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

3、后期Ⅰ:各个二价体各自分开,二价体的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染色体数目减半。

4、末期Ⅰ:核膜、核仁出现,纺锤丝消失,形成两个子细胞。

5、中间期:末期Ⅰ后的一个短暂间歇期,相当于有丝分裂的间期,但DNA不复制。

(二)减数第二分裂

1、前期Ⅱ:核膜、核仁消失,纺

锤丝出现。

2、中期Ⅱ: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

排列在赤道板。

3、后期Ⅱ:着丝点分裂为二,各染色单体由纺锤丝牵引向两极移动。

4、末期Ⅱ:核膜、核仁出现,纺锤丝消失,形成四个子细胞。

(三)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1、减数分裂中,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的一半,精卵结合后染色体数目又合半为一,这就保证了物种上下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2、同源染色体的随机取向分离、交叉和互换由为变异提供条件。

3、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分离定律的基础。

4、二价体内成员赤道板处的随机取向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5、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连在一起遗传以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是连锁互换定律的基础。

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

3.1 分离定律

●性状(character):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总称。主要由遗传基础决定,其具体表现还与环境条件有关。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是指将生物体所表现的总体性状区分成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如花色、种子形状、植株高度等。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是指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如红花和白花、种子的圆形和皱形等。

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为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上一代表现出来的现状。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等位基因中隐性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只有在隐性基因纯合时才得以表现。上一代未表现出来的形状。

纯系(pure line):经多代自交或长期近交(动物)所获得的高度自交系。

亲本世代(parental generation, P):杂交时的双亲世代。

正反交(reciprocal cross):第二个杂交与第一个杂交的双亲相同只是性别互换。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豌豆(Garden pea)、菜豆、玉米、山柳菊选择豌豆作为研究材料。

选择豌豆作为研究材料的理由:1、豌豆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2、严格的自花授粉且闭花受精;3、豌豆豆荚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内,便于各种类型籽粒的准确计数;4、花大,杂交容易。

①杂种F1仅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他将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②F2群体中两个亲本性状都得到表现,即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得到表现,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③在F2群体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分离比接近3:1

○豌豆的红花和白花杂交试验

P 红花(♀)×白花(♂)

F1红花

↓?

F2红花白花

株数705 224

比例 3.15 : 1

理论值 3 : 1

分离定律的内容: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互不沾染,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又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通常情况下,配子分离比是1:1,F2代基因型分离比是1:2:1,F2表型分离比是3:1。

分离现象的假设

●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hereditary factor或hereditary determinant)决定的。

●每株植物的每一种特性都分别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则是成单的,配子只含有成对的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在合子中的遗传因子一个来自父本性细胞,一个来自母本性细胞。

●控制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与控制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同一种遗传因子的两种形式。只要有一个控制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植株就会表现显性性状,只有两个遗传因子都是控制隐性性状的,植株才会表现隐性性状。

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个体水平(F1测交法、F2自交法)

配子水平(F1花粉鉴定法)

分离规律的意义与应用

1)是遗传学中性状遗传的最基本的规律,在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的分离而出现变异的普遍性。

2)从本质上说明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基因存在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双,在配子中成单,具有高度的独立性。

3)在配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并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中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

4)杂种通过自交将产生性状分离,同时导致基因纯合。

纯合亲本杂交→杂种自交→性状分离选择→纯合一致的品种(必须重视表现型和基因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遗传研究和杂交育种中要严格选择材料)。

亲本要纯,鉴定F1去除假杂种,F2才会分离:

如果F1假杂种,→F2不分离;

如果父、母本不纯,→F1分离。

5)通过性状遗传研究,可以预期后代分离的类型和频率,进行有计划种植,以提高育种效果,加速育种进程。

如水稻抗稻瘟病基因

抗(显性)×感(隐性)

F1抗

F2抗性分离

有些抗病株在F3还会分离。

6)良种生产中要防止天然杂交而发生分离退化,做到去杂去劣及适当隔离繁殖。孟德尔遗传分析的相关名词

○基因(gene):是指位于染色体上,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是存储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基因型(genotype)和表现型(phenotype):基因型是指个体或细胞的基因组合,是生物的内在遗传组成,如决定圆形种子性状的基因型为RR 和Rr,而决定皱形种子性状只能是rr;表现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形态),如白花和红花性状。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基因座(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等位基因(allele):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控制同一性状的一对基因,是同源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上的基因的不同形式。

○纯合体(homozygote)——指纯合基因型的细胞或个体,其等位基因呈同质状态,可真实遗传。

○杂合体(heterozygote)——即杂合基因型的细胞或个体,一个或几个座位的等位基因呈异质状态。

○测交(test cross):被测个体与纯合隐性亲本的杂交。一方面,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另一方面,检测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数量。

○自交(selfing)基因型相同个体之间的交配。与测交的目的相同。可以推导F2代需要获得的某一基因型的个体数。让F2植株自交产生F3株系,然后根据F3的性状表现来验证F2的基因型。

○显性基因(dominant gene)和隐性基因(recessive gene):显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能够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

态时,不能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纯合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和纯合体(homozygote): 纯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如RR或rr;纯合体是指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

○杂合基因型(heterozygous genotype)和杂合体(heterozygote):杂合基因型是指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不相同的等位基因,如Rr;杂合体是指具有杂合基因型的个体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多个性状的发育

多因一效:多个基因一起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

表现度: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外显度:具有特定基因的一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性状的个体的百分率

复等位基因:在二倍体生物的个体中,一种基因(在一个基因座位上)只有两个等位基因,而在群体中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等位基因,这些基因被称为复等位基因。复等位性:存在复等位基因的这种现象,称为复等位性

等位基因族:一套复等位基因称为等位基因族

两对遗传因子的杂交试验(自由组合定律)

1、F1只是表现显性性状;

2、F2除具有亲组合之外,还有重组合类型;分离与组合现象.

3、表型比例为:9:3:3:1

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两对或多对遗传因子在杂合状态时保持其独立性,互不污染。配子形成时,同一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独立传递;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则自由组合。对于双因子杂交实验而言,F1配子比1:1:1:1:1;F2基因型比(1:2:1)2;表型比(3:1)2。

要达到理想的分离比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亲本必需是纯合二倍体,相对性状差异明显。2、基因显性完全,不受其他基因影响而改变作用方式。3、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机会均等,形成两类配子的数目相等, 或接近相等。配子能良好地发育并以均等机会相互结合。4、不同基因型合子及个体具有同等的存活率。5、生长条件一致,试验群体比较大。

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1)测交法基本原理:

●根据孟德尔遗传假设,F1可产生四种配子,即YR,Yr,yR和yr,比例为1:1:1:1。隐性纯合体只产生一种配子,即yr。

●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理论上能反映F1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即受精结合后,测交后代应出现比例相等的四种表现型。

●测交子代植株有4种表现型,比例应为1:1:1:1

(2)自交法●F2自交后代分离的理论推测

F2共4种表现型,由9种基因型构成: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yyrr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意义:1、孟德尔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并且提出了遗传因子控制遗传性状的若干规律。2、孟徳尔提出了杂交,自交,回交等一套科学有效的遗传研究方法来研究遗传因子的规律。孟德尔创立的这套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分子遗传学方法取代。3、孟德尔采用了数理统计研究方法,从现象到规律再到理论

多对独立遗传基因杂种后代的表现规律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标准答案第9章数量性状遗传

第九章数量性状遗传 1.数量性状在遗传上有些什么特点?在实践上有什么特点?数量性状遗传和质量性状遗传有什么主要区别? 解析:结合数量性状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多基因假说来回答。 参考答案:数量性状在遗传上的特点: (1)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支配 (2)这些基因对表型影响小,相互独立,但以积累的方式影响相同的表型。(3)每对基因常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按孟德尔法则分离。 数量性状在实践上的特点:(1)数量性状的变异是连续的,比较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2)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 表现型一般呈现双亲的中间型,但有时可能倾向于其中的一个亲本。F2的表现型平均值大体上与F1 相近,但变异幅度远远超过F1。F2 分离群体内,各种不同的表现型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因而不能得出简单的比例,因此只能用统计方法分析。 (3)有可能出现超亲遗传。数量性状遗传和质量性状遗传的主要区别:(1)数量性状是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而质量性状是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2)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要比质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复杂的多,它是由许多基因控制的,而且它们的表现容易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2.什么叫遗传率?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平均显性程度?解析:根据定义回答就可以 了。 参考答案:遗传率指亲代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是用来测量一个群体内某一性状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变异中所占的百分率,即:遗传方差/总方差的比值。广义遗传 率是指表型方差(Vp )中遗传方差(Ve)所占的比率。狭义遗传率是指表型方差(V p )中加性方差(V A)所占的比率。平均显性程度是指V D /V A 。〔在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中,对于单位点模型,可以用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的比值d/a 来表示显性程度。但是推广到多基因

普通遗传学(专)-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普通遗传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一参考答案: 1.同源染色体:在生物体内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2.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成为无融合生殖。 3.狭义遗传率:通常定义为加性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h2=V A/V P=V A/(V A+V D+V e) 4.联会: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分别配 对的现象,称为联会。 5.单位性状:在研究植物性状遗传时,将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 对象,这些被区分开的每一具体性状成为单位性状。 6.基因型:孟德尔在解释遗传试验中所用的遗传因子就是我们说称的基因。个体的基因组 合称为基因型。 7.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 性关系。 8.雄性不育性: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是指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正常功能的花粉,但 是它的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 9.细胞全能性:指个体的某个器官或组织已经分化的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成完整个体 的遗传潜力。 10.半保留复制:DNA复制过程中,当双螺旋的一段分开时各自为模板进行复制,随着双螺 旋的完全拆开形成的新DNA保留原链的一条单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二、 (1)错(2)错(3)对(4)错(5)错 三、 1.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因为在分裂过程当中可以看到纺锤丝,故称为有丝分 裂。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因为它使体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称为减数分裂。两种分裂的主要区别有:(1)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2)减数分裂过程中有遗传物质的交换。(3)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而有丝分裂则着丝点裂开后均衡分向两极(4)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减半,有丝分裂保持不变。(5)分裂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的排列有差异。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于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则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2.不论是何物中,其体内的然染色体数总是染色体租书的整数倍。不论一个染色体组内包 含有几个染色体。同一染色体组的各个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连锁遗传群都彼此不同,但它们却构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引起不育或性状的变异。 利用3点测验来确定连锁的3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时。首先要在Ft中找到双交换的类型,然后以亲本对照,双交换中居中的基因就是三个连锁基因中的中间基因。当顺序已经排定可以估算交换之以确定它们之间的距离,由于每个双交换都包括两个单交换,所以在估算两个单交换的值时,应分别加上双交换值。 3.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它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断,并将此外

普通遗传学(第2版)杨业华课后习题及答案

1 复习题 1. 什么是遗传学?为什么说遗传学诞生于1900年? 2. 什么是基因型和表达,它们有何区别和联系? 3. 在达尔文以前有哪些思想与达尔文理论有联系? 4. 在遗传学的4个主要分支学科中,其研究手段各有什么特点? 5. 什么是遗传工程,它在动、植物育种及医学方面的应用各有什么特点? 2 复习题 1. 某合子,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a及B和b,你预期在它们生长时期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应该是下列哪一种:AaBb,AABb,AABB,aabb;还是其他组合吗? 2. 某物种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分别指出下列各细胞分裂时期中的有关数据: (1)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数 (2)减数分裂后期I染色体着丝点数 (3)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着丝点数 (4)减数分裂末期II的染色体数 3. 假定某杂合体细胞内含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自母体,A′、B′、C′来自父本。经减数分裂该杂种能形成几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如何?其中同时含有全部母亲本或全部父本染色体的配子分别是多少? 4. 下列事件是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或是两者都发生,还是都不发生? (1)子细胞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 (2)染色体复制 (3)染色体联会 (4)染色体发生向两极运动 (5)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 (6)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 (7)着丝点分裂 5. 人的染色体数为2n=46,写出下列各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 (1)初级精母细胞(2)精细胞(3)次级卵母细胞(4)第一级体(5)后期I (6)末期II (7)前期II (8)有丝分裂前期(9)前期I (10)有丝分裂后期 6.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列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1)叶(2)根(3)胚(4)胚乳(5)大孢子母细胞

刘祖洞遗传学习题答案13

第七章细菌和噬菌体的重组和连锁 1.为什么说细菌和病毒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2.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与具有典型减数分裂过程的生物有什么不同? 3.解释下列名词: (1)F-菌株,F+菌株,Hfr菌株; (2)F因子,F,因子,质粒,附加体; (3)溶源性细菌,非溶源性细菌; (4)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原噬菌体; (5)部分合子(部分二倍体); 4.部分合子在细菌的遗传分析中有什么用处? 5.什么叫转导、普遍性转导、特异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6.转导和性转导有何不同? 7.一个基因型为a+b+c+d+e+并对链霉素敏感的E.coliHfr菌株与基因型为a-b-c-d-e-并对链霉素耐性的F-菌株接合,30分钟后,用链霉素处理,然后从成活的受体中选出e+型的原养型,发现它们的其它野生型(+)基因频率如下:a+70%,b+-,c+85%,d+10%。问a,b,c,d 四个基因与供体染色体起点(最先进入F-受体之点)相对位置如何? 解:根据中断杂交原理,就一对接合个体而言,某基因自供体进入受体的时间,决定于该基因同原点的距离。因此,就整个接合群体而论,在特定时间内,重组个体的频率反映着相应基因与原点的距离。 报据题目给定的数据,a、b、c、d与供体染色体的距离应该是: 8.为了能在接合后检出重组子,必须要有一个可供选择用的供体标记基因,这样可以认出重组子。另一方面,在选择重组子的时候,为了不选择供体细胞本身,必须防止供体菌株的继续存在,换句话说,供体菌株也应带有一个特殊的标记,能使它自己不被选择。例如供体菌株是链霉素敏感的,这样当结合体(conjugants)在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时,供体菌株就被杀死了。现在要问:如果一个Hfr菌株是链霉素敏感的,你认为这个基因应位于染色体的那一端为好,是在起始端还是在末端? 解:在起始端 9.有一个环境条件能使T偶数噬菌体(T-even phages)吸附到寄主细胞上,这个环境条件就是色氨酸的存在。这种噬菌体称为色氨酸需要型(C)。然而某些噬菌体突变成色氨酸非依

医学遗传学 精品课程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遗传病(genetic disease)、家族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 二、填空题 1.医学遗传学与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 2.遗传病是改变所导致的疾病。 3.根据遗传物质改变的不同,可将遗传病分为以下几类、、和。 4.现代医学遗传学认为疾病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事件。 三、问答题 1.遗传病的分类 2.遗传病通常具有哪些特征 3.体细胞遗传病 第二章人类基因 一、名词解释 基因(gene)、基因组(genome)、基因家族(gene family)、断裂基因(split gene)、外显子(exon)、内含子(intron)、遗传密码 二、填空题 1.基因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 2.1953年Wstson和Crick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奠定了基因复杂功能的结构基础。 3.生物的遗传信息贮藏在中。 4.人类基因组包括两个相对独立而相互关联的基因组:和。如果不特别注明,人类基因组通常是指。 5.人类的基因或人类基因组中的功能序列分为4大类,即、、和。 6.AUG UAA UAG UGA 7.人类结构基因组学主要包括4张图,即、、 、的制作。 8.每个内含子的两端具有广泛的同源性和互补性,5‘端起始的两个碱基是,3‘端最后的两个碱基是,通常把这种接头形式叫做法则,这一顺序是转录后RNA 的信号。 三、问答题 1.试述基因概念理论的发展沿革 2.试述人类基因组的组成 3.试述断裂基因的结构 4.试述遗传密码的特性 5.简述人类结构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章基因突变 一、名词解释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移码突变(frame shift mutation)、动态突变(dynamic mutation) 、转换和颠换、光复活修复、切除修复、重组

遗传学名解-刘祖洞版

遗传学名解刘祖洞版 1性状(character):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统称为性状。 2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3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不同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例如:豌豆花色有红花和白花、种子形状有圆粒和皱粒。遗传学中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4基因型(genotype) :个体的基因组合。基因型是性状表现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5表现型(phenotype):植株所表现出来的红花和白花性状(形态)就是表现型。表现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它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作用下具体的表现,是可以直接观测的。而基因型是生物体内在的遗传基础,只能根据表现型用实验方法确定。 6纯合的基因型(homozygous genotype):成对的基因都是一样的基因型。如CC或cc。也称纯合体(h omozygote)。 7杂合的基因型(heterozygous genotype),或称杂合体(heterozygote):成对的基因不同。如Cc。 8随体(Satellite)是指次缢痕区至染色体末端的部分,有如染色体的小卫星。随体主要由异染色质组成,是高度重复的DNA序列。 9无丝分裂(amitosis):细胞核拉长呈哑铃状分裂,中部缢缩形成2个相似的子细胞。分裂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如:纤毛虫、原生生物、特化的动物组织。 10有丝分裂(mitosis):即体细胞分裂,通过分裂产生同样染色体数目的子细胞。在分裂中出现纺锤体。 11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有丝分裂,从一共同的细胞或生物繁殖得到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或生物。也即克隆(clone)。 12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减数分裂和受精有规则地交替进行,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13无融合生殖(apomixis)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能产生种子的一种生殖方式。无融合生殖的方式根据无融合生殖最后形成胚是由减数后单倍雌配子直接发育而成,还是由未减数二倍细胞产生的,可以将无融合生殖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减数胚囊中的无融合生殖另一类是未减数胚囊中的无融合生殖再一类是不定胚生殖 14反应规范(reaction norm):基因型决定着个体对这种或那种环境条件的反应。

《普通遗传学》2004试题及答案

《普通遗传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生物类专业2004级本科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客观题答题卷 [客观题题目]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首页表中)(每小题2分,共34分) 1.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 C.)三人分别重新发现 孟德尔(Mendel, G. L.)遗传规律,标志着遗传学学科建立的年份是(B)。 A. 1865 B. 1900 C. 1903 D. 1909 2.真核生物二价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的时期是减数分裂的(D)。 A. 前间期 B. 细线期 C. 偶线期 D. 双线期 3.某被子植物,母本具有一对AA染色体,父本染色体为aa。通过双受精形成的种子子 叶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B)。 A. aa B. Aa C. Aaa D. AAa 4.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传递的是(A)。 A. 不同频率的基因 B. 不同频率的基因型 C. 亲代的性状 D. 各种表现型

5.人类中色素缺乏症(白化病)受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色素由显性基因A控制。表现型 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小孩。他们另外两个小孩均患白化病的概率为(A)。 A. 1/16 B. 1/8 C. 1/4 D. 1/2 6.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矮秆感 锈,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亲本基因型为(C)。 A. Ddrr×ddRr B. DdRR×ddrr C. DdRr×ddrr D. DDRr×ddrr 7.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雌蝇杂合体和红眼 雄蝇交配,子代中眼色的表现型是()。 A. 雌果蝇:? 红眼、?白眼 B. 雌果蝇:?红眼、?白眼 C. 雄果蝇:? 红眼、?白眼 D. 雄果蝇:?红眼、?白眼 8.染色体的某一部位增加了自身的某一区段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称为()。 A. 缺失 B. 易位 C. 倒位 D. 重复 9.对一生物减数分裂进行细胞学检查,发现后期I出现染色体桥,表明该生物可能含有 ()。 A. 臂间倒位染色体 B. 相互易位染色体 C. 臂内倒位染色体 D. 顶端缺失染色体 10.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形成缺失环中包含()。 A. 一条缺失染色体 B. 两条缺失染色体 C. 一条正常染色体 D. 两条正常染色体 11.通常把一个二倍体生物配子所具有的染色体称为该物种的()。 A. 一个同源组 B. 一个染色体组 C. 一对同源染色体 D. 一个单价体 12.有一株单倍体,已知它具有两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发现其全部为二价体,说明 它是来自一个()。 A. 同源四倍体 B. 异源四倍体 C. 三体植株 D. 四体植株 13.假定在一个植物株高由A, a和B, b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决定,基因效应相等且可累加。 双杂合体(AaBb)自交后代中与F1植株高度相等植株约占()。 A. 1/16 B. 4/16 C. 6/16 D. 15/16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详细)

《医学遗传学》教学大纲 (讨论稿) 2013年11月修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在医学生学习了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释遗传性疾病的遗传规律、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遗传保健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门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二、基本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医学遗传学基本知识、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和人类遗传学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既应掌握五大类遗传性疾病的基本特点,也应掌握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临床特征、遗传学改变和遗传病再显危险率的估计,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将学习内容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掌握”,要求理解和熟记所学内容,并能脱离书本进行简明扼要的口头与书面叙述;第二级为“熟悉”,要求理解所学内容,并记住内容提要;第三级为“了解”,要求基本理解所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遗传病案例贯穿全程;课堂讲授与课外练习并重,文献检索与英文阅读并进,知识面拓展贯穿全程。。 四、建议教材 《医学遗传学》(第三版),顾鸣敏、王铸钢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 五、参考书目 1. 陈竺主编,《医学遗传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7月 2. 左伋主编,顾鸣敏、张咸宁副主编,《医学遗传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 3. Robert Nussbaum, Roderick R. McInnes, Huntington F. Willard. Thompson & Thompson Genetics in Medicine, 7th edition, Saunders Elsevier, 2007 六、主要参考网址 1. 上海市精品课程——医学遗传学: https://www.doczj.com/doc/0512625202.html,/jpkc/med_heredity/index.asp, 2.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0512625202.html, 3. 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0512625202.html, 4. 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0512625202.html, 5. 人类基因组委员会:https://www.doczj.com/doc/0512625202.html, 七、本大纲的编写基础和适用对象及考核方法

普通遗传学试题及答案

《普通遗传学》试题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客观题答题卷 [客观题题目]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首页表中)(每小题2分,共34分) 1.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 C.)三人分别重新发现 孟德尔(Mendel, G. L.)遗传规律,标志着遗传学学科建立的年份是(B)。 A. 1865 B. 1900 C. 1903 D. 1909 2.真核生物二价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的时期是减数分裂的(D)。 A. 前间期 B. 细线期 C. 偶线期 D. 双线期 3.某被子植物,母本具有一对AA染色体,父本染色体为aa。通过双受精形成的种子子 叶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B)。 A. aa B. Aa C. Aaa D. AAa 4.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传递的是(A)。 A. 不同频率的基因 B. 不同频率的基因型 C. 亲代的性状 D. 各种表现型 5.人类中色素缺乏症(白化病)受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色素由显性基因A控制。表现型

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小孩。他们另外两个小孩均患白化病的概率为(A)。 A. 1/16 B. 1/8 C. 1/4 D. 1/2 6.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矮秆感锈, 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亲本基因型为(C)。 A. Ddrr×ddRr B. DdRR×ddrr C. DdRr×ddrr D. DDRr×ddrr 7.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雌蝇杂合体和红眼 雄蝇交配,子代中眼色的表现型是()。 A. 雌果蝇:? 红眼、?白眼 B. 雌果蝇:?红眼、?白眼 C. 雄果蝇:? 红眼、?白眼 D. 雄果蝇:?红眼、?白眼 8.染色体的某一部位增加了自身的某一区段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称为()。 A. 缺失 B. 易位 C. 倒位 D. 重复 9.对一生物减数分裂进行细胞学检查,发现后期I出现染色体桥,表明该生物可能含有 ()。 A. 臂间倒位染色体 B. 相互易位染色体 C. 臂内倒位染色体 D. 顶端缺失染色体 10.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形成缺失环中包含()。 A. 一条缺失染色体 B. 两条缺失染色体 C. 一条正常染色体 D. 两条正常染色体 11.通常把一个二倍体生物配子所具有的染色体称为该物种的()。 A. 一个同源组 B. 一个染色体组 C. 一对同源染色体 D. 一个单价体 12.有一株单倍体,已知它具有两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发现其全部为二价体,说明 它是来自一个()。 A. 同源四倍体 B. 异源四倍体 C. 三体植株 D. 四体植株 13.假定在一个植物株高由A, a和B, b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决定,基因效应相等且可累加。 双杂合体(AaBb)自交后代中与F1植株高度相等植株约占()。 A. 1/16 B. 4/16 C. 6/16 D. 15/16 14.在估算异花授粉植物广义遗传率时,可以用来估计性状环境方差的是()。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精品课程试卷1套

哈尔滨医科大学普通教育医学遗传学试题 年级 2003 专业 临床七年制 考试时间:2005年 12月 12日 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务处监制 第1 页 共2页 一、选择题(40×1分=40分) 1. 遗传病是指( )。 A.家族性疾病; B.先天性疾病; C.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D.罕见的的疾病 E.不治之症 2. 单一序列构成( )。 A.间隔序列; B.侧翼序列;C.结构基因;D.回文结构;E.卫星DNA 3. Kpn I 序列是( )。 A. 单一序列; B. 高度重复序列; C. 短分散元件; D. 长分散元件; E. 回文结构 4. 起始密码子是( )。 A.UAA; B.UAG; C.AUG; D.UGA; E.UGG 5. 移码突变中,一个碱基的插入或丢失会引起( )。 A.插入或丢失碱基所在密码子改变; B.插入或丢失点以前的所有密码子改变; C.插入或丢失点以后的所有密码子改变; D.全部遗传信息改变; E.遗传信息没有改变 6. 与mRNA 互补的DNA 核苷酸链为( )。 A.编码链; B.反编码链; C.前导链; D.延迟链; E.冈崎片断 7. 父源基因和母源基因在子代中存在功能上的差异的现象称( )。 A. 遗传异质性; B. 遗传印记; C. 动态突变; D. 发育差异; E. 种系差异。 8. 不完全显性是指( )。 A.杂合子表型介于纯合隐性和纯合显性之间; B.显性基因作用介于纯合隐性和纯合显性之间; C.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都表达; D.显性基因作用未表达; E.隐性基因作用未表达。 9. 两个先天性聋哑(AR)患者结婚后所生的两个子女都正常,这是由于 ( )。 A.外显率不全; B.表现度低; C.基因突变; D.遗传异质性; E.环境因素影响。 10. 动物细胞中含有DNA 的细胞器是( )。 A. 溶酶体; B. 高尔基体; C. 内质网; D. 线粒体; E. 核糖体 11. 交叉遗传是指( )。 A.女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由父亲传来,将来一定传给儿子; B.男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由母亲传来,将来一定传给女儿; C.女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由父亲传来,将来一定传给女儿; D.男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由父亲传来,将来一定传给儿子; E.男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由母亲传来,将来一定传给儿子。 12. 苯丙酮尿症(AR)发病风险为1/16500,群体携带者频率大约为( )。 A.1/32; B.1/65; C.1/130; D.1/260; E.1/520。 13. 视网膜母细胞瘤(AD)的外显率为70%,一个患者与正常人婚配所生子女的 发病风险是( )。 A.50%; B. 25%; C. 35%; D. 70%; E. 100%。 14. DMD 是一种XR,一个女子的哥哥和舅父患此病,该致病基因来源于 ( )。 A.该女性的父亲; B.该女性的外祖父; C.该女性的外祖母; D;该女性的祖母; E.该女性的祖父。 15. 一种XD,男性发病率为1/10000,女性发病率应为( )。 A.1/100; B.1/5000; C.1/10000; D.1/20000; E.1/10-6 。 16. 下列那种疾病应进行核型分析以利于诊断( )。 A.先天聋哑; B.并指; C.血友病; D.苯丙酮尿症;E.智力低下 17. 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47,XXY 并伴有红绿色盲(XR)的男婴, 这是因为( )。 A.X b 型卵细胞与Y型精子结合; B.X b 型卵细胞与X B Y型精子结合; C.X b 型卵细胞与X b Y型精子结合; D.X B X b 型卵细胞与Y型精子结合; E.X b X b 型卵细胞与Y型精子结合。 18. 一种多基因遗传病(MF)的群体发病率为0.0025,遗传率为80%,患者 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为( )。 A.0.05; B.0.1; C.0.002; D.0.04; E.0.0025。 19.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MF,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 )的子女 发病风险最高。 A.男患的儿子; B.男患的女儿; C.女患的儿子; D.女患的女儿; E.女患的子女 20. 多基因病中,随亲属级别的降低,患者亲属的发病风险( )。 A.不变; B.增高; C.迅速增高; D.降低; E.迅速降低。 21. Klinefelter 综合征的核型是( )。 A.47,XXY; B.47,XYY; C.45,X; D.47,XXX; E.46,XX/45,X。 22. 21三体型先天愚型常见的病因是( )。 A. 母亲年高,卵子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 B. 父亲年高,精子减数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 C. 母亲妊娠期有病毒感染; D. 母亲妊娠期接触射线; E. 母亲智力低下 23. 在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中,白化病的发病率为0.0001,适合度为0.80, 其突变率为( )。 A.10×10-6/代; B.20×10-6/代; C.40×10-6 /代; D.60×10-6/代; E.80×10-6 /代。 24. 一级亲属的近婚系数为( )。 A.1/2; B.1/4; C.1/8; D.1/16; E.1/32。 25. 下列哪个群体属于遗传平衡的群体( )。 A.AA50%;aa50%; B.AA50%;Aa25%;aa25%; C.AA25%;Aa39%;aa36%; D.AA49%;Aa42%;aa9%; E.AA16%;Aa35%;aa49%。 26. 近亲婚配的主要危害是( )。 A. 易引起染色体畸变; B. 自发流产率增高; C. 群体隐性致病基因频率增高; D. 后代X 连锁遗传病发病风险增高; E 后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增高 27. 人群中的遗传负荷主要决定于每个人携带的( )。 A.AR 有害基因的数量; B.AD 有害基因的数量; C.XR 有害基因的数量; D.XD 有害基因的数量; E.异常染色体的数量。 28. 限制性酶的特点是( )。 A.从外端选择性地切割核苷酸; B.可随机地从内部切割核苷酸; C.只产生粘性末端; D.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原核生物中; E.仅识别2~3个核苷酸序列。 29. 预防一种遗传病在一个家庭中发生最好的方法是( )。 A.婚前检查; B.新生儿筛查; C.人工授精; D.避免近亲婚配; E.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与选择性人工流产 30. 目前可以应用饮食疗法的遗传病是( )。 A. 先天愚型; B. 血友病; C. 镰状细胞贫血; D. 苯丙酮尿症; E.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 31. 在多基因遗传病中,易患性高低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其中遗传起 的作用称( )。 A.遗传率; B.易患性; C.外显率; D.表现度; E.遗传百分率 32. 遗传性肿瘤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 A.早期扩散转移; B. 一家中有多个患者; C. 连续传递; D. 早发且多发(双侧); E. 先天性。 33. 下列哪个不是癌基因激活的途径?( ) A.启动子插入; B.点突变; C.基因扩增; D.抑癌基因激活; E.染色体重排

遗传学(刘祖洞)下册部分章节答案

遗传学(刘祖洞)下册部分章节答案第九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 1.什么是染色体畸变? 答: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是较明显的染色体改变,一般可在显微镜下看到,称为染色体变异或畸变。 2.解释下列名词: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答:缺失(deletion 或deficiency)——染色体失去了片段。 重复(duplication 或repeat)——染色体增加了片段。 倒位(inversion)——染色体片段作1800的颠倒,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 易位(translocation)——非同源染色体间相互交换染色体片段,造成染色体间的重新排列。 3.什么是平衡致死品系,在遗传学研究中,它有什么用处? 答: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各带有一个座位不同的隐性致死基因,由于两个致死基因之间不发生交换,使致死基因永远以杂合态保存下来,不发生分离的品系,叫平衡致死品系(balanced lethsl system)。在遗传研究过程中,平衡致死系可用于保存致死基因。 4.解释下列名词: (1)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2)单体,缺体,三体; (3)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 答:(1)凡是细胞核中含有一个完整染色体组的叫做单倍体(haploid);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体(diploid);超过两个染色体组的统称多倍体(polyploid)。 (2)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数不是完整的倍数,通常以一个二倍体(2n)染色体数作为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增减个别几个染色体,称非整倍性改变。例如:2n-1是单体(monsomic),2n-2是缺体(nullisomic),2n+1是三体(trisomic)。 (3)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个物种的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allopolyloid)——加倍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的多倍体,是两个不相同的种杂交,它们的杂种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而形成的。 5.用图解说明无籽西瓜制种原理。 答: 亲本西瓜(2n=22) ↓秋水仙素 4n ♀× 2n ♂ 嫩绿色,无条斑,如马铃瓜↓具有深绿色平行条斑,如解放瓜 4n母本上结了西瓜,瓢中长着3n种子,把3n种子种下,所结的无籽 西瓜是无籽的,其果皮有深绿色平行条斑

遗传学第三版刘祖洞第二章练习题

名词解释5个,选择题10个,解答题5个,问答题2个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长发育和遗传的基本单 位。 2.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 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3. 染色质:染色质是在间期细胞核内有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 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 4. 着丝粒:着丝粒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attachment)的区域,又称为着丝点。 5. 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6. 次缢痕: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称为 次缢痕,通常在染色体短臂上。 7.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二.选择题 1.在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和DNA数加倍分别发生在( C ) A.间期、间期 B.间期、后期 C.后期、间期 D.前期、间期 2.一个动物细胞周期中,DNA数加倍、染色体数加倍、中心粒复制的时期依次为( C )① 间期②前期③中期④后期⑤末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④① D.②④⑤ 3. 保证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机制是( B ) A.染色体的复制 B.着丝点的分裂 C.纺锤丝的牵引 D.以上三项均起作用 4.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过程中的解旋发生在( A ) A.两条DNA母链之间 B.DNA子链与其互补的母链之间 C.两条DNA子链之间 D.DNA子链与其非互补母链之间 5.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既有分化潜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 C.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 D.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6. 1.人类l号染色体长臂分为4个区,靠近着丝粒的为( B )。 A.O区B.1区 C.2区D.3区 7. 真核细胞中的RNA来源于( D )。 A.DNA复制B.DNA裂解 C.DNA转化D.DNA转录 E .DNA翻译 8. 染色体不分离( D ) A只是指姊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B.只是指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2021年春普通遗传学-作业题(整理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普通遗传学网上作业题(一)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遗传学 2遗传 3变异 4遗传学研究 二、判断题 1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2 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无关。() 3进化论可以离开遗传学独立发展。() 三、填空题 1()和()生物界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两个特征。 2()、()和()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3()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 4()是分子遗传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四、简答题 1简述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五、论述题 1简述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普通遗传学作业题(二)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细胞器 2细胞周期 3无融合生殖 4无性生殖

5有性生殖 6主缢痕 7孤雌生殖 8受精 9胚乳直感 10果实直感 11随体 12同源染色体 13性染色体 14联会 15单倍体 16多倍体 17拟核 18细胞骨架 19次缢痕 20核型分析 21无丝分裂 22无融合结子 23单性生殖 24单性结实 25生活周期 26世代交替 27低等生物无性世代 28低等生物有性世代 二、判断题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植物细胞的DNA都储存在细胞核和叶绿体内。() 3只有高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4染色质和染色体实际是同一物质。() 5人体内不存在细胞无私分裂。() 6细胞周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 7常染色体主要是由常染色质所组成.() 8无性繁殖的后代不象有性繁殖的后代那样发生分离。() 9我们通常在分裂后期研究染色体的形态。() 10细胞周期中一个最重要的控制点就是决定细胞是否进入S期。()11高等动物都是雌雄异体的。()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答案-第9章-数量性状遗传

刘祖洞遗传学第三版答案-第9章-数量性状遗传

第九章数量性状遗传 1.数量性状在遗传上有些什么特点?在实践上有什么特点?数量性状遗传和质量性状遗传有什么主要区别? 解析:结合数量性状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多基因假说来回答。 参考答案: 数量性状在遗传上的特点: (1)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支配 (2)这些基因对表型影响小,相互独立,但以积累的方式影响相同的表型。 (3)每对基因常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按孟德尔法则分离。 数量性状在实践上的特点: (1)数量性状的变异是连续的,比较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 (2)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型一般呈现双亲的中间型,但有时可能倾向于其中的一个亲本。F2的表现型平均值大体上与F1相近,但变异幅度远远超过F1。F2分离群体内,各种不同的表现型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因而不能得

出简单的比例,因此只能用统计方法分析。 (3)有可能出现超亲遗传。 数量性状遗传和质量性状遗传的主要区别: (1)数量性状是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而质量性状是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2)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要比质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复杂的多,它是由许多基因控制的,而且它们的表现容易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 2.什么叫遗传率?广义遗传率?狭义遗传率?平均显性程度? 解析:根据定义回答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遗传率指亲代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是用来测量一个群体内某一性状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变异在表现型变异中所占的百分率,即:遗传方差/总方差的比值。广义遗传率是指表型方差(Vp)中遗传方差(Ve)所占的比率。狭义遗传率是指表型方差(Vp)中加性方差(V A) V V〔在数量 / D A 性状的遗传分析中,对于单位点模型,可以用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的比值d/a来表示显性程度。但是推广到多基因系统时,∑d/∑a并不能说明任

遗传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刘祖洞

第二章孟德尔定律 1、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因为1、分离规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遗传现象,而显性现象的表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只有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重组,才能表现出性状的显隐性。可以说无分离现象的存在,也就无显性现象的发生。 2、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RR×rr(2)Rr×rr(3)Rr×Rr(4)Rr×RR(5)rr×rr 3、下面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和表型已写明。问它们产生哪些配子?杂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怎样?(1)Rr × RR(2)rr × Rr(3)Rr × Rr 粉红红色白色粉红 粉红粉红 4、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1)WWDD×wwdd(2)XwDd×wwdd(3)Wwdd×wwDd(4)Wwdd×WwDd 5.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

子(r)是显性。现在有下列两种杂交组合,问它们后代的表型如何?(1)TTGgRr×ttGgrr (2)TtGgrr×ttGgrr解:杂交组合TTGgRr × ttGgrr: 即蔓茎绿豆荚圆种子3/8,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圆种子1/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 杂交组合TtGgrr ×ttGgrr: 即蔓茎绿豆荚皱种子3/8,蔓茎黄豆荚皱种子1/8,矮茎绿豆荚皱种子3/8,矮茎黄豆荚皱种子1/8。 6.在番茄中,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C控制缺刻叶,基因型cc是马铃薯叶。紫茎和绿茎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A控制紫茎,基因型aa的植株是绿茎。把紫茎、马铃薯叶的纯合植株与绿茎、缺刻叶的纯合植株杂交,在F2中得到9∶3∶3∶1的分离比。如果把F1:(1)与紫茎、马铃薯叶亲本回交;(2)与绿茎、缺刻叶亲本回交;以及(3)用双隐性植株测交时,下代表型比例各如何? 解:题中F2分离比提示:番茄叶形和茎色为孟德尔式遗传。所以对三种交配可作如下分析: (1) 紫茎马铃暮叶对F1的回交:

普通遗传学名词解释(英文)

遗传(heredity):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variation):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染色体(chromosome):指细胞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复合结构。 有丝分裂(mitosis):又称间接分裂,是高等植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包含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 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由于形成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比性母细胞减少一半,因此称为减数分裂。 联会(synapsis):减数分裂偶线期开始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即联会。 姊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性状(character):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 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测交(test cross):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染色单体(Chromatid)又称染色分体,是染色体的一部分。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复制了的染色体中的两条子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两个同源染色体中由不同着丝点相连的染色单体,就叫非姐妹染色单体。 着丝粒(centromere):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粒,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粒,着丝粒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基因(gene):指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亦即一段具有功能性的DNA序列。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是指同种生物的各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突变型基因(Mutant gene)为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端粒(Telomeres)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 动粒(Kinetocho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位于着丝粒两侧的3层盘状特化结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非染色体性质物质附加物,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 野生型基因(wild type gene):在自然群体中往往有一种占多数座位的等位基因,称为野生型基因。 自交(selfing):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或具有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 配或来自同一无性繁殖系的个体间的交配。 纯合子(Homozygote) :是指同一位点 (locus) 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的基因型个体 , 如AA,aa。相同的纯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不出现性状的分离。分为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 杂合子(heterozygote) :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 体 , 如Aa。杂合子间交配所生后代会出现性状的分离。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为孟德尔遗传定律之一。决定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存在于杂种一代(F1)的个体中,但仍维持它们各自的个体性,在配子形成时互相分开,分别进入一个配子细胞中去。 相引相(coupling phase)两个显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两个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相斥相(repulsion phase)两个性状分别为甲和乙,甲显性性状与乙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接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选择(select):改变基因频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量。包括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宋体的是在汉语的遗传学书上的;黑体的是老师说的;华文新魏的是百度的。 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通常以交换值来表示。 两点测验(two-point testcross):是基因定位最基本的方法。首先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来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是否连锁,然后再根据其交换值来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 三点测验(three-point testcross):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1次杂交和1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3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常染色体(autosome):生物多对染色体中,除性染色体外的其余各对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在生物多对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条或一对染色体。 常染色质(euchromatin):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 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性别影响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又称从性遗传sex-controlled inheritance):与限性遗传不同,它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是由于内分泌及其他关系使某些性状或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连锁强度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表现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discrete characters):表现不连续变异的遗传性状。(指属性性状,即能观察而不能量测的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那些性状。) 基因座(locus):一个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 遗传率(又叫遗传力,heritability):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值,可以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广义遗传率h2B(heritability in the broad sense):指遗传方差占总方差(表型方差)的比值。 狭义遗传率h2N(heritability in the narrow sense):指基因加性方差占总方差的比值。现实(选择)遗传率(Reality(select) heritability):通过选择结果也可以估算群体的遗传率,这个遗传率叫做现实遗传率,用hR表示。 选择反响(Select response)the degree of respond to mating the selected parent 选择差(selection difference):选择强度即标准化的选择差)指的是要留种的个体表型均值与畜群表型平均数之差。 杂种优势(heterosis):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超亲遗传(transgressive inheritance):指在数量性状的遗传中,杂种第二代及以后的分离世代群体中,出现超越双亲性状的新表型的现象。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同一位点的基因可能有两种以上的形式,遗传学把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连锁群(linkage 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座) 互补群(Complementation group):能与其它的互补群发生互补反应、同一个野生型基因产生的一系列(所有的)突变基因。除野生型外其它位点统称为一个互补群。整倍体(euploid):染色体数是x整倍数的个体或细胞称为整倍体。 非常整体(?) 非整倍体(aneuploid):在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条或若干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 单倍体(haploid):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多倍体(polyploid):三倍和三倍以上的整倍体统称为多倍体。 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染色体组相同的多倍体叫做同源多倍体。所有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 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染色体组不同的多倍体叫做异源多倍体,其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经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的。 双二倍体(amphidiploid):异源四倍体中,由于两个种的染色体各具有两套,因而又叫做双二倍体。 单体(monosomic);在亚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2n少一条的个体或细胞叫做单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1=(n-1)II+I。 单倍体(haploid);单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n)的个体或细胞。 单价体(univalent);本应联会而未联会的染色体。 二价体(bivalent);一对配对的同源染色体称二价体 三价体(trivalent);在减数分裂中,发生联会的三个染色体配成一组的多价体,称为三价体或三价染色体 缺体(nullisomic);对染色体的两条全部丢失了的个体或细胞成为缺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1)II。 四体(tetrasomic);在正常2n基础上,某一对染色体多了两个成员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四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2=(n-1)II+IV。 双单体(double monosomic);两对染色体各缺少一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单体。 三体(trisomic);在正常2n的基础上,增加一条染色体的个体或细胞称为三体,其染色体组成为2n+1=(n-1)II+III。 双三体(double trisomic):在正常2n基础上,有两对染色体各自都增加一条的个体或细胞称为双三体。 超倍体(hyperploid);染色体数多于2n的非整倍体称为超倍体。 亚倍体(hypoploid);染色体数少于2n的非整倍体称为亚倍体。 缺失(deficiency);缺失是指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丢失了。 重复(duplication);重复是指染色体多了自身的某一区段。 易位(translocation);异位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区段移接到其非同源染色体上。 倒位(inversion);倒位指染色体中发生了某一区段倒转。 缺失圈(deficiency loop);中间缺失杂合体在偶线期和粗线期可能观察到二价体上形成环状或瘤状突起——缺失圈或缺失环 重复圈(duplication loop);重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如果重复区段较长,重复区段会被排挤出来,成为二价体的一个突出的环或瘤——重复圈或重复环。 感受态(competence);细胞处于能够吸收外源DNA的状态称感受态,处于感受态的细胞称作感受态细胞。 原养型(prototroph);能在矿物培养基上合成自身必需的有机化合物的细菌。 辅养型(auxotroph);一个细菌失去了合成一种至数种有机化合物的能力从而导致其不能再矿物培养基上生长。 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转化(transformation);转化是指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性导(sexduction);性导是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质粒(plasmid);质粒是指存在于细胞中能独立进行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F细胞(F cells);F因子为致育因子,含有F因子的细胞即为F细胞。 F+细胞(F+cell);含有自主状态的F因子的细胞。 高频率重组(hfr)细胞(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带有一个整合的F因子的细胞叫做高频重组细胞,即hfr细胞。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群体遗传学是研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群体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以及影响这些频率的选择效应和突变作用。 基因型频率(genotype frequency);指某一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的百分率。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某一特定基因占该基因座基因总数的百分率。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孟德尔把在子一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 显性作用()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杂种F1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co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加性(additive allelic effect) 在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中,各基因独自产生的效应。 干扰(interference,I)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次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正干扰(positive 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对它临近位置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有抑制或减弱的作用为正干扰。 负干扰(negative interference)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对它临近位置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有促进或增强的作用为正干扰。 连锁遗传(linkage inheritance)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连锁(linkage)指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