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8.26 KB
- 文档页数:7
浅议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摘要:本文简要概括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现状制约因素建议对策农业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承保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农业生产项目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保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保险是个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市场。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作用。
1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在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82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恢复后,保费收入在前10年增长迅速,至1992年农业保费收入达到8.62亿。
后来由于政府减弱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过高的保险赔付率造成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保险公司逐步提出农村保险市场。
至2002年农业保费收入仅有3亿元。
2004年,中央政府连续四年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专业农险公司出现。
2006国务院在《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险“三补贴”政策。
尤其是自2007年,中央开始大力支持鼓励发展农业保险,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增长迅速。
到201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240.13亿元,业务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
但是,相对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来说,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还很低下,承保范围还较小,险种同市场需求也不相适应,市场份额也不大。
2012年全国农业保费收入仅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4.51%。
2 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2.1 缺乏相应的财政、税收的优惠支持及相应的法律支持我国农业保险本身发展就很滞后,再加上再保险机制不够完善,在现有的赔付条件下,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经营主体自身,亏损较大,而政府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也不够。
国外政府对农业保险由各种政策和法规支持,既有免税优待又有各种费用补贴,而我国只是免征5%的营业税,没有其它方面的优惠政策。
中国农业再保险体系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作者:***来源:《商情》2020年第01期【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实现乡村振兴道路上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农业再保险市场在稳定农产品价格、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从农业再保险发展背景、发展过程以及主要运作模式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再保险市场的现状,并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及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 ;再保险 ;发展现状 ;对策一、农业再保险的发展背景与运营机理21世纪以来,我国保险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是全世界保险市场规模第二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保险业务量增长最快的国家。
据保监会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38016.62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72.65亿元,同比增长19.54%1。
在农业生产领域,农业保险对于分散生产风险,稳定农产品价格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以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农业保险及再保险体系。
在我国,对于农业保险的关注也日益提升。
2007年我国正式实行对农业保险进行财政补贴的政策,自此开始农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难以预测、偶发性强并且损失赔付金额巨大,农业保险的业务一直难以依赖市场力量大规模开展,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为更直观的量化分析农业保险的供给与需求现状,供需曲线如图1所示。
D0与 S0代表无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农业保险供给与需求的情况,Q代表参保面积,此时,D0与S0在Q0处相交,可见在无政府干预情况下参保面积较低。
考虑到农业保险的公共物品属性,扩大农业保险的市场规模有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
为扩大农险覆盖面积使参保面积达到政策目标的Q1值,我国实行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的制度,补贴对象为投保农户。
此时政府补贴要至少能够弥补P1-P0的价格差距,即农户意愿支付的保费最大数额与保险公司最低承保价格的差距。
浅谈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及策略作者:宋春光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16期摘要: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农业保险在化解农业风险,补偿农业经济损失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通过阐述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策略。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到了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
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农业的收入不确定性高,且投资时间长,收益性不稳定,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业的脆弱性。
因此,农业需要农业保险进行保驾护航。
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具有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在建国初期就得到了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历程,农业保险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我国目前农业保险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农业保险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农业保险是针对农业生产者的财产保险。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例如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等,农民需要应对如天气灾害,病虫害和市场变化等不可预知的困难,由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使得农民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为了将这种经济负担降到最低,我们开发了农业保险为农民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在我国,农业保险的种类很多,大体可以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和林木保险三大类,具体的险种有农产品保险、森林火灾保险等等。
农业保险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我国,农民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农民的经济财产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农业风险首先威胁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农业风险使得农业金融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降低了农民的还贷能力。
在新的世纪中,我国政府对于农业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提出了“三农问题”,这使得农业保险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30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9年36卷第3期主题策划F E A T U R E我国生猪保险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王怀禹(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131)摘 要:我国有着全球最大的生猪消费市场,生猪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扶持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防范生猪市场异常波动,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有关生猪保险的一系列养猪补贴政策,经历了从能繁母猪保险、育肥猪保险到价格指数保险的发展探索历程,对稳定生猪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文章阐述了我国生猪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生猪保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生猪保险;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猪粮比生猪养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猪出栏69 382万头,猪肉产量5 404万吨,虽然相比2017年略有所下降,但仍不能撼动其养殖业霸主地位。
发展生猪保险,有利于降低生猪养殖风险,提高养猪从业者的积极性,是妥善解决生猪生产问题、稳定猪肉产品市场供应、保障猪肉产品及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1 生猪保险的内涵在中国所谓生猪保险,是国家财政给予保费补贴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分为自然险和市场险。
自然险即能繁母猪保险和育肥猪保险,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生猪保险的保费补贴,不同地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负担的比例略有差异。
市场险主要指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即以生猪市场价格为保险标的,保险期一般为半年或1年,启动理赔的前提条件是保险期间内生猪市场平均价格或价格指数低于保险责任约定的价格或价格指数,保险公司按合同约定补偿生猪养殖户差额部分的收入损失。
目前,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目标价格主要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猪粮比”为盈亏平衡点。
所谓的“猪粮比”就是生猪市场价格和玉米市场价格的比值。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生猪市场价格和玉米市场价格比值在6:1时我国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猪粮比值越低则表明生猪养殖户的经营状况越差。
农业保险十六字方针摘要:一、农业保险概述二、农业保险十六字方针的含义三、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四、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的作用五、如何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六、结语正文:一、农业保险概述农业保险是一种针对农业生产风险的保险制度,旨在保障农业生产者的利益,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农业保险业务由政策性保险公司和中国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专业保险公司承担。
二、农业保险十六字方针的含义农业保险十六字方针即“政策引导、市场运作、自愿参加、协同推进”。
政策引导是指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市场运作是指农业保险的运营要在市场机制下进行,实现商业化运作;自愿参加是指农业生产者根据自身需求,自愿选择参加农业保险;协同推进是指政府、保险公司、农业生产者等各方共同推进农业保险事业发展。
三、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业保险产品不断创新,服务网络逐渐完善。
然而,我国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业保险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四、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的作用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对农业产业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农业保险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分散和减轻自然灾害、病虫害等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其次,农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最后,农业保险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五、如何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1.完善政策法规,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降低农业生产者的保险费用负担。
3.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农业生产者多样化需求。
4.培育农业保险市场,引导各类保险机构参与农业保险业务。
5.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保险意识。
六、结语农业保险十六字方针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指明了方向。
地方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尹海文 (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 湖南 长沙410076) 摘要农业保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农业保险在我
国显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从地方农业保险的发展来看,存在一系 l】的问题制约其发展,应当及时解决。
关键词 农业保险风险保险公司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地方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1.1 东部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 农业保险是一项高风险、高成本、高赔 付业务.亏损概率远高于其他险种 因此上 海、江苏、浙江等地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给 予了大力扶持.才使得农业保险能够健康 稳步发展 上海市成立我国第一家专业性股份制 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 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市、区(县)11家国有 资产管理公司募集发起组建.注册资金 2.08亿元。公司开办两项业务享受政策扶 持,市、区(县)两级财政对授保符合农业产 业发展导向的9大类种养业保险的农业生 产者实行保费补贴:实行“以险养险”优惠 政策.允许安信公司经营涉农财产损失保 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短期人身意外伤 害保险、健康保险等险种。通过这些险种的 收益来弥补种养业保险的亏损.但种养两 业保险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 6o%:当遇到特大灾害时。安信公司通过巨 灾再保险仍无法承担保险责任时.政府将 通过特殊救灾政策给子支持 但是。目前在 上海的农业保险业务中.相关法规尚不够 完善.存在“险种开辟与风险控制、增加资 金积累与资金集聚能力、适应形势挑战与 专业人才不足”等方面的矛盾。 江苏省农业保险试点在淮安启动。 2004年淮安市政府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 公司签约.启动江苏省政府部门与保险公 司“联办共保”农业保险的试点。试点采取 联办共保模式.政府进行政策扶持.除给予 投保农民适当的保费补贴外.还将对大灾 损失进行分摊.与保险公司合作。期望通过 市场化、商业化形式真正解决农民的后顾 之忧。为了推进农业保险。江苏省先期推出 水稻、三麦、养鱼和农民人身意外险 按照 约定,每年剩余的保费.自动转入下一年度 基金,如果发生基金不足以支付赔款的大 灾,由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按照3:7的比 例共同兜底.保证农民的灾后理赔 作为全国农业保险9个试点省市之 一,浙江农业保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浙江 没有效仿上海组建设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 保险公司。取而代之的是“政策性农业保险 共保体”。由浙江人保财险联合中华联合、 太平洋产险等10家商业保险公司省级分 公司参与组建的“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 共保体”.受共保体委托.首席承保的商业 保险公司承担具体业务经营 其经营范围 为农险、以险养险、涉农险三类。实行“单独 建账、独立核算、盈利共享、风险共担”。按 浙江省统一公布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目 录.对进入目录的农产品参保实行保费财 政补贴,原则上多保多补、不保不补。其显 著特征是.在共保体内成员由“首席承保 人”和“共保人”组成.根据“政府推动+市场 运作”指导原则,以商业保险运作模式.实 施对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结算、风险准 备金提存等.其中“首席承保人”具体负责 经营 根据试点县的经济状况.分别实行 省、县“六四”、“四六”比例分担。对列入试 点互保合作方式的.实行一次性财政补助。 各级财政安排的保费补贴纳入财政预算 据该省有关部门的测算数据显示.浙江省 试点阶段的l1个共保经营试点县(市、区) 的农业险保费约为3 000万元.政府对保 费的直接补贴为1 000万元 农保覆盖面 基本达到试点县(市、区)种养大户的50% 以上,受益农产品产值占到种植、养殖两业 产值的40%左右。预计年度最大可能赔付 额达1.5亿元 1.2 中部地区——湖南、湖北和江西 中部地区基本在农业保险的运行模式 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现以湖南、湖北和江 西为例 湖南现有省级保险公司10家左右.在 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思想指导下。大多数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作为农业大省,农业风险集中,影响重大,农业保险的发展对我省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阐述了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完善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供给;需求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168-01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目前,我国的农业风险管理总体上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
要持续高效地推进农业保险,必须着力解决一系列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一、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
黑龙江省在全国农业发展当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拥有耕地面积1132.2万公顷,占全国10%左右,居全国第一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的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其是以农户个体承包土地为主的个体经营形式,且大量农户分散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作物产品种类繁多,生长期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则极易受到旱、涝、洪、雹、风、冻、病、虫等多方面灾害的影响。
据统计,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600万亩,成灾面积1300万亩,占全部作物播种面积的43.6%,平均每年减产粮豆约30亿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8亿元。
农业保险对黑龙江,特别是对重要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三农”的意义重大。
目前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分别由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承办。
2007年以来,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
2008年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被纳入农业保险试点范围。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作为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我国脆弱的农业,亟须农业保险的有力保障和支持,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___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
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
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
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
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
,中国人保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
,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二、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
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
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二)缺乏专业性保险从业人员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
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
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
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
人才的极度匮乏,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保险险种减少,发展滞后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险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险种可选性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产品缺乏创新,一方面产品雷同多,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
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
由于长年亏损、业务萎缩。
(四)保险中介机构缺位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
特别在农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
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
(五)农民投保意识不高
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
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保险公司对其要求较高保险费率,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
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分散,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
够,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利用保险进行欺诈活动,把保险当作“摇钱树”,失去了保险的意义,触犯了国家法律。
(六)我国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和再保险市场尚不完善
我国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
三、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保险经营和发展的两难困境。
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以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职能,克服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
二是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
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 ___,提高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农业保险意识,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
三是培育农业保险人才。
培育具有专业
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二)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巨额风险。
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
(四)加强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
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
但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农业保险更是呈萎缩趋势,导致农业保险人才奇缺。
因此,为了农业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一定要重视和开展对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农业保险业务骨干,同时,要在大专院校培养具有农业保险系统理论的高级专业人才,确保农业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
以上是《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报告》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主要描述保险、农业、经营、发展、我国、农民、市场、保险业,。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