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预习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35 KB
- 文档页数:4
《社戏》预习学案一,基础积累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注音。
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怠.慢蕴藻..宛.转絮叨家眷.渔.父喝采..旺.相桕.树楫.子3、本文作者是,原名,省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本文体裁是,文中的“社”原指,在绍兴,“社”是,“社戏”是指。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镇_____________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三、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在书中划分部分,并标注出各部分内容都是什么)2,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标注在书中)3,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原因是什么?4,、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析这些人物的具体形象。
(在书中划出句子具体表现哪个人物的什么形象。
)《社戏》预习学案一,基础积累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读准字音。
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怠.慢蕴藻..凫.水潺潺..宛.转絮叨家眷.渔.父喝采..旺.相桕.树楫.子3、本文作者是,原名,省市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
本文体裁是,文中的“社”原指,在绍兴,“社”是,“社戏”是指。
根据课文可知,“迅哥儿”看戏的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镇__________________村,作者通过对童年时代一段看社戏的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三、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在书中划分部分,并标注出各部分内容都是什么)2, 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标注在书中)3,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原因是什么?4,、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析这些人物的具体形象。
《社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自身经历,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自由想象地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景物描写与表现中心的内在联系。
3.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性光环。
【课前预习】(一)作者介绍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qiān)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在上海迁移并重建了鲁迅墓。
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
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二)关于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预习检查:1.利用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篙.()潺.()归省.()蕴.藻()棹.()凫.水()行.辈()撺掇..()惮.()踱.()踊跃.()2.释义:撺掇:弥散:自失:缥缈:【课堂探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2.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社戏”好看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作者还要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预习学案孟津县平乐镇初级中学学案年级七学科语文备时间设计者组长签字题:社戏型:预习预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的生字词。
2、理清的脉络,把握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4、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6、记住本文的作者和出处,知道《呐喊》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预习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法设计:指导诵读,启发学生品味研讨,模仿写作。
预习过程:一、前准备:学生自读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
二、基础知识:1、了解背景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回顾作者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3、初读文,扫清文字障碍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絮叨怠慢蕴藻家眷渔父喝采旺相桕树楫子4、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絮叨:撺掇:弄潮:依稀:宛转:悠扬:自失:皎洁:归省:三、整体感知:二读文,整体感悟故事情节a.学生速读文,进一步熟悉文内容,看看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文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文意图的感悟观点。
(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社戏》导学案3
一、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主要情节脉络。
2.揣摩精彩细腻的描写。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风景美、人情美。
二、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概述故事内容。
2.标注出自己喜欢的地方,谈独特感受。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⑴自选一个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内容,力求用最简洁的词语来表达。
(提示:可从“时间”“事情”等方面去思考。
)
⑵那夜的戏好看吗?那夜的豆真的很好吃吗?说说你的理解。
2.议一议:在预习中,我们了解到——那夜的戏未必是好戏,那夜的豆也不过是平常的豆,但作者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句充满感情的话做了概括。
这不矛盾吗?
(提示:要注意从人物刻画、故事内容及景物描写等入手。
)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关于看戏:
关于“偷豆”:
3.谈一谈:真正令“我”难忘的是什么?
四、课下练笔:
写一写:
1.你的身边也有文中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写成小片段,跟其他同学交流。
2.借鉴本文的写法,追忆自己快乐的童年生活,写一篇作文。
《社戏》教案7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平桥村大人孩子的好客友好的态度,学习体验人性美,进一步认识纯美的孩子世界。
2.学习__中多层次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到平桥村大人孩子的纯净的人性美。
难点: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合作探究法;集体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指导预习本篇__比较长,45分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前应利用15分钟指导预习,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和熟悉文本。
1.生词注音掌握。
篙(ɡāo)潺(chán)蕴藻(yùn zǎo)惮(dàn)怠(dài)慢踱(duó)归省(xǐng)行辈(hánɡ)凫水(fú)纠葛(gé)棹(zhào)撺掇(cuān duo)踊跃(yǒnɡ)家眷(jiàn)船楫(jí)2.词语释义掌握。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踊跃:①跳跃。
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弥散:弥漫消散。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通常写作“缥缈”或“飘渺”。
惮:怕,畏惧。
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
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
3.辨别字形并组词:抵挡、底细;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教师提问:“我”与平桥村机缘如何?如何介绍平桥村?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重点解决第三个问题引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教师归纳第三个问题的答案。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是因为:“我”可以得到“优待”;“我”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2.全体学生速读第二段至文末,思考“我”得到了那些优待?感受平桥村人们的好客友好。
师生讨论归纳:(1)十几个少年可以减少工作来伴“我”游戏,大家去玩耍,钓了虾照例都归“我”吃;(2)白天已经看过戏了,夜里还再陪“我”去看戏;(3)六一公公专门送豆给“我”吃。
社戏预习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了解小说基本知识。
2、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4、理解小说的第一人称的写法和文中的景物描写。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难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资源导学案、课件、多媒体素材、课文朗读、讨论自主学习请把自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拍照上传到平台“《社戏》自主学习反馈”这一讨论区中。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相关链接”《社戏》“背景介绍”这一部分内容,请给作者制作一个身份信息卡。
(学法指导:1、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重要内容,识记重要内容。
2、身份信息卡可简单描述、也可利用绘画、思维导图等方式。
)2、观看欣赏《社戏》的图片。
把自己的观看感受与同学分享交流。
(此部分内容不用上传到“《社戏》自主学习反馈”区)二、感知课文1、初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在文中将生词圈出来。
(学法提示: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并结合课件掌握重点字词。
)(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归省()喝彩()纠葛()旺相()行辈()惮()棹()撺掇()凫()水楫()(2)解释词语:漂渺:旺相:自失:弥散:归省:撺掇:2、朗读课文并听《社戏》课文朗诵视频,对课文形成初步认识和理解并回答下列问题。
(自学提示: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结巴,不回读,读出语气和深情。
2、独立思考并完成下列各题。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自主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题。
鲁迅,生于1881年,于1936年去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_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__ 。
他有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小说集《______》和《______》,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杂文,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社戏》预习课、展示课教案《社戏》预习课、展示课教案蒋有丽xx.4。
20 星期二下午第一节七2班学习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1、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社戏》预习课一、解题:看题目设疑:提问常用的疑问词:1、什么?为什么?怎么样?2、主要人物?人物的描写方法?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3、主要事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义)线索?4、表现的主题?得到的道理启示?5、题目的含义?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
“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二、作者及作品或文章主要人物的生平介绍介绍作者时1、以“我了解到作者……”的句式来说。
请“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来介绍。
(参阅教与学)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中篇小说《阿Q 正传》,集《》,小说集《》《》,散文诗集《》、杂文集《》《二心集》等。
2、我还了解到作者的……(介绍已学过作者的主要作品、作者的主要思想情感)学过《》《》等。
三、文学常识——小说 1、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鲁迅社戏预习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言行、心理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对渲染环境、烘托形象、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感受作者对儿时岁月的诚挚情感,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理解课文热爱劳动人民、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原文欣赏】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建,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算作合做的。
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
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
社戏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理解文本内容。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3、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二)预习要点1、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2、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三)达标练习1、生字注音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2、根据意思写词语():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排行和辈分。
():翻来覆去地说。
():隐隐约约。
():怕,畏惧二、探究案(一)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段)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段)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段)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
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段):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5—9段):戏前波折;第二层(10—13段):月夜行船;第三层(14—21段):赵庄看戏;第四层(22—30段):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段到结尾):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二)问题展示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答: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答:3、“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答:4、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了什么?答:5、阅读14~21段。
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答:6、阅读第22—23自然段(1)主要是什么描写?从哪些感官来写?与前文写景有什么关系?表现什么?答:(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答:(三)方法总结小组间讨论预习的收获,选一名同学课上做总结汇报。
16《社戏》导学案【706班专用】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辨析词义。
2、朗读课文、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文中记叙描写抒情的方法、品味本文写景的妙处。
(二)预习提示(预习步骤)1、朗读课文,勾画生字难词。
踊跃()潺潺()凫()棹()楫()朦胧()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宛转()2、同学合作、选取几段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例如:双喜的说话,老六一公公的语言……3、默读课文、按照一定的角度分析文章层次结构。
例如:按空间分:在平桥村——去赵庄——到赵庄——离赵庄按事件发展:听人说戏——月下行船——赵庄看戏——深夜归航(学习要求:必须自己选择一定角度分析并概括段落大意)我的文章分析展示区:()。
而本篇小说选自(),主要表现【】5、你读文章时候,注意到难懂的词语哪?例如:踊跃朦胧稀奇结合句子,体会它们的具体含义6、这篇文章有丰富的描写,阅读中你是否发现啦?勾画,评点一下!7、自选几段描写生动优美的文段熟读背诵一下,增强自己的语言积累。
自选文段是8、《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9、自己归纳一下文中用过的修辞手法,写几例:二、探究案(一)探究目标1、学会速读和有选择的跳读,迅速捕捉有用信息。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处理材料的写法,体会其妙处。
3、深入理解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
(二)探究指导1、平桥村是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说是“我”的“乐土”,理由是---------------------------------------------------2、“我”十一二岁这年,不能白天去看戏因为那一天的反应是,晚饭后,“我”能够允许去平桥村完全是靠出的主意,他提出了让大人放心的理由,,。
七年级语文(下)16、《社戏》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能够给下列字词正确注音并能会写。
2、复习并深入了解鲁迅(特别是他的青少年时期)及其作品。
3、结合课外资料,了解小说文体常识。
4、朗读课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预习重难点:朗读课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悟课文所表达的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预习任务:1、查字典,给下列字词注音。
归省()行家()不惮()潺潺()凫水()撺掇()()踱()颇()怠()慢吁()气宛()转絮叨()()磕()楫()归省( )行()辈舀( )水蕴藻( )()伊()篙()家眷()皎洁()漂渺()()纠葛()()2、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完成下列空缺。
《社戏》作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3、了解小说:小说三要素、、。
各自的表达作用:故事情节为人物形象的展示提供舞台作用,人物形象是对小说主题表达的主要手段、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情节气氛的渲染和烘托作用。
4、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
预习诊断: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惮歌吹归省潺撺掇凫水行家怠慢家眷2、解释下列词语:⑴歌吹: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
预习质疑: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或是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社戏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2、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储备1、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2、补充注释:(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3、文体知识:(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社戏》学案预习方针:1、识记、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头绪,掌握文章的内容。
3、了解本文景象描绘美丽,心思描绘细腻,言语流通天然的特色。
4、了解本文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5、知道农家小友崇高、老实的优秀品质,领会文中所体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诚而深沉的爱情。
6、记住本文的作者和出处,知道《呼吁》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预习要点:感知本文的情面美,风情美,从愉快生动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会作者对幼年自在日子的眷恋之情。
学法规划:辅导吟诵,启示学生品尝研讨,仿照写作。
预习进程:一、课前预备:学生自读课文,并挑选自己以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重复大声朗诵,然后在全班沟通,同学间相互评议,相互演示,还可进行朗诵比赛,一起谈谈自己对朗诵的内容和朗诵技巧的感触。
二、基础知识:1、了解布景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称号;社戏便是社里每年在必定的时刻所演的戏。
2、回忆作者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巨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呼吁》。
3、初读课文,扫清文字妨碍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游泳潺潺婉转唠叨慢待蕴藻家眷渔父喝采旺相桕树楫子4、了解下面的词语。
惮:唠叨:撺掇:弄潮:模糊:婉转:动听:自失:洁白:归省:三、全体感知:二读课文,全体感悟故事情节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怎么开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下日子——看社戏前的曲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b.请学生用一句简略的话来归纳全文内容(粗心契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村庄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阅历。
2.全体感悟课文目的◆小组讨论沟通,在组内讲话,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目的的全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讲话,沟通本小组对课文目的的感悟观念。
(学生的感悟能够从多角度来答复,不作一致要求。
第16课《社戏》学案一、整体感知1、从“时间”角度: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从“原因”角度:怀念童年是因为有乐土—美景—趣事—伙伴2、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我喜欢文中的 X X(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示例:我最喜欢双喜。
首先,因为他最聪明。
比如:当迅哥儿看不成社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想出了好主意,解决了船的问题,并讲出三条理由,解除了大人们的顾虑。
其次,因为他……3、故事情节:①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月下行船去看社戏的见闻感受—⑤赵庄船头看戏—⑥月下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二、品读赏析1、品味美词:从色彩气味声音心情动态方面品味美词。
如:“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绿”“淡黑”“红霞”分别写出了豆麦、连山、灯光的色彩美。
“缥缈”“仙山楼阁”写出了戏台的神奇美。
“清香”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潺潺”写出了水声美,“宛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美。
“轻松”“舒展”表现了“我”心旷神怡之情。
“船慢”表现了“我”的迫切之情。
“沉静”表现了“我”由焦急而平静之情。
“自失、弥散”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回望”表现了“我”的依依之情。
“起伏、踊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蹿”“喝彩”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2、注意画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品味人物形象:平桥村的老老少少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无私,厚道善良;平桥村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3、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细读体会:我看到 ,这说明。
我听到 ,这说明。
我闻到 ,这说明。
我感到 ,这说明。
三、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得到优待;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我”看不成戏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3、戏好看吗?找找看戏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和语言描写。
《社戏》预习学案
一、根据词语注对拼音
行()辈欺侮()偏僻()撺()掇
叉()港神棚()桕()树撮()豆
二、根据拼音写对字词
yùn lìchán chán dài fú
()藻照()()()()慢()水yǒng yìjuàn jiǎo lǔ()跃()立家()()洁摇()三、请回答,你的家乡有什么样的民俗活动?并简述它的特点。
四、《社戏》是一部短篇小说,其完整情节是由数件事组成的,请你用尝试梳理这篇小说的发展脉络,并用精炼的语言补全情节:
归省平桥乡间戏→→→
社戏无味归航去→→老翁送豆心长忆
五、《社戏》这部作品在叙述事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作品中也有许多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请从中挑出你所欣赏的,与大家分享。
我想与同学们分享至段的内容,因为我从中读出了。
六、认认真真将课文默读三遍,深入思考:读完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疑问?
请把你的问题在下面横线上提出来。
1. ?
2. ?
3. ?。
《社戏》预习学案孟津县平乐镇初级中学学案年级七学科语文备课时间设计者组长签字课题:社戏课型:预习预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的脉络,把握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4、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5、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6、记住本文的作者和出处,知道《呐喊》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预习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法设计:指导诵读,启发学生品味研讨,模仿写作。
预习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
二、基础知识:1、了解背景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回顾作者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3、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絮叨怠慢蕴藻家眷渔父喝采旺相桕树楫子4、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絮叨:撺掇:弄潮:依稀:宛转:悠扬:自失:皎洁:归省:三、整体感知:二读课文,整体感悟故事情节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
《社戏》教案(锦集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社戏》教案(锦集10篇)《社戏》教案篇1课堂指南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课型:新授课题:16、社戏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八年级语文下册预习指导1.社戏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在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阿Q正传》等。
【作品】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2、散文集《朝花夕拾》3、散文诗集《野草》4、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且介亭杂文》《坟》5、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二、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有删节。
文章写于1922年。
当时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余年,但由于革命不够彻底,当时的中国仍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战乱依旧,民不聊生,社会混乱。
目睹此情此景,鲁迅深有感触。
在这期间,鲁迅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通过可爱的故乡与黑暗的社会的对比,表达自己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淳朴关系的追求。
《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三、层次划分第一部分:(1-4)写“我”随母亲归省后在平桥村的日常生活,突出“我”对看社戏的盼望。
第二部分:(5-30)写“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和看后归航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四、课文主旨本文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天地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五、课文解读社戏》选自《呐喊》,原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后一部分,叙述的是“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
《社戏》预习学案
孟津县平乐镇初级中学学案
年级七学科语文备课时间设计者组长签字
课题:社戏课型:预习
预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4、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5、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6、记住本文的作者和出处,知道《呐喊》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预习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法设计:
指导诵读,启发学生品味研讨,模仿写作。
预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
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
技巧的感受。
二、基础知识:
1、了解背景
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
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
时间所演的戏。
2、回顾作者
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
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3、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
凫水潺潺宛转絮叨怠慢蕴藻
家眷渔父喝采旺相桕树楫子
4、理解下面的词语。
惮:絮叨:
撺掇:弄潮:
依稀:宛转:
悠扬:自失:
皎洁:归省:
三、整体感知:
二读课文,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
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
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
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
(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与理解。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
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
令人陶醉。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合作探究:
1、课文题目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
思考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2、作者以《社戏》为题目,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体实在,点出了中心事件。
B、既可交代中心,又可暗示时代背景。
C、文章是以看社戏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中心的。
D、许多读者不明白什么是“社戏”,以此为题,具有吸引力。
五、延伸拓展: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