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感冒(清晰详实)
- 格式:ppt
- 大小:804.00 KB
- 文档页数:63
中医内科学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发烧等。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感冒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
1. 感冒的中医理论感冒在中医学中属于“风寒”、“风热”等病症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感冒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邪气失衡有关。
正气不足时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导致感冒的发生。
因此,中医内科学的治疗重点不仅是对症状进行缓解,更加注重调节人体的防御能力,增强正气,抵抗外邪。
2. 中医内科学的感冒诊断中医内科学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在诊断感冒时,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面色等指标,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等特点,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同时,医生还会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了解感冒的具体表现,以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中医内科学的感冒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治疗感冒常常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具有解表、散寒、清热、宣肺、润燥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同时还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调配药方,增强治疗效果。
4. 中医内科学的感冒预防措施中医内科学强调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在预防感冒方面,中医强调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合理饮食,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此外,中医认为寒邪容易从脚部入侵,因此在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保护好脚部,避免受寒。
5.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治疗的结合中医内科学与西医治疗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结合,互补优势的治疗方法。
在感冒治疗中,中医内科学可以用于缓解症状,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
而在病情较为复杂或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下,西医治疗可以提供更精准的药物干预或手术治疗。
中医内科学在感冒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充分了解感冒的中医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在感冒治疗中的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使患者早日康复。
中医内科学——感冒中医内科学——感冒医学科普刘医⽣ 2020-02-24 13:13:48⼀、概念感受触冒风邪或时⾏疫毒,邪犯卫表⽽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轻者: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称“重伤风”。
在⼀个时期⼴泛流⾏,证候多相类似者——时⾏感冒。
⼆、病因病机1. 风邪为六淫之⾸2.正⽓虚弱,肺卫功能失常三、诊断依据1.临证以卫表及⿐咽症状为主,可见⿐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痒、咽痛周⾝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2.时⾏感冒多呈流⾏性,在同⼀时期发病⼈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发病,恶寒、发热(多为⾼热)、体温常达39℃~40℃,周⾝酸痛,疲乏⽆⼒。
病情较⼀般感冒为重。
3.病程⼀般3~7⽇可愈,普通感冒⼀般不传变,实⾏感冒少数可传变⼊⾥,变⽣它病。
4.发病季节四时皆可,以冬、春季多见。
四、鉴别诊断五、辨证要点1. 辨风寒风热风寒感冒者,阳虚体质,冬季为多。
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痛,⿐塞流清涕,⼝不渴,咽不痛不肿,咽痒,苔⽩,脉浮紧。
风热感冒者,阴虚或阳盛之体,春季易发。
症见:以发热重,恶寒轻,⿐塞流黄涕,⼝渴,咽痛,苔⽩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特征。
2. 辨兼挟症挟湿者,多见于梅⾬季节。
症见:⾝热不扬,头胀如裹,⾻节疼痛,胸闷⼝淡或粘。
挟暑者,多见于长夏。
症见:⾝热有许,⼼烦⼝渴,⼩便短⾚,苔黄腻。
挟燥者,多见于秋季。
症见:⾝热头痛,⿐燥咽⼲,咳嗽⽆痰少痰,⼝渴,⾆红。
挟⾷者,多见于饱⾷过度。
症见:⾝热,脘胀纳呆,恶⼼腹泻,苔腻等。
3.辨⼀般感冒、虚⼈感冒、实⾏感冒六、治疗原则感冒——解表达邪为原则;风寒——⾟温解表;风热——⾟凉解表;暑湿——清暑祛湿;有兼⾥证者———表⾥双解;时⾏感冒多属风热重———⾟凉解表,清热解毒;虚⼈感冒———扶正祛邪兼顾;⽓虚——益⽓解表;⾎虚——养⾎解表;阴虚——滋阴解表;阳虚——温阳解表。
感冒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喉咙痛以及全身不适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感冒被称为“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它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
外邪主要有风、寒、湿、热等。
风寒感冒是由风邪和寒邪入侵体内引起的,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风热感冒是由风邪和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喉咙痛等。
中医内科学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来抗击病毒。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拔罐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这些中药方剂具有温通、解表、散寒、清热等功效,能够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病邪,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抵抗力,加快康复速度。
拔罐是一种通过热力刺激来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的方法。
通过将罐子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病邪的排出。
除了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中医内科学还强调养生和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师会提醒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保持心情舒畅,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总之,中医内科学对于感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来抗击病毒。
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强调养生和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内科学在感冒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感冒感冒,俗称伤风,是感触同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感冒的发病在外感病中占首位,是最常见的一种。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
本病不仅与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发作关系密切,而且与心悸、胸痹心痛、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发展与恶化有关。
对小儿、老年体弱者威胁最大。
尤其是时行感冒,常暴发流行,迅速传染,急骤起病,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须积极防治。
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有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早在《内经》已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伤寒论.太阳病》所论中风、伤寒之桂枝、麻黄两个汤证,实质包括感冒风寒的轻重两类证候。
若从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时行感冒而言,则又当隶属于《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夫时气病者,……多相染易,故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
”至于感冒之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病位属肺,根据辨证常规,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类证治裁·伤风》、《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
本节讨论范围,包括普通感冒(伤风)及时行感冒,而以普通感冒的防治为主,西医学中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感冒为外感病证,起病较急,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证候,其病以卫表的症状最为突出。
症状表现常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而喷嚏、鼻塞、流涕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一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