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感冒
- 格式:pptx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3
一、实训背景感冒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为外感风邪,病位在肺卫。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中关于感冒的理论知识,结合临床病例分析,提高对感冒的辨证施治能力。
二、实训内容1. 理论知识学习本次实训首先对感冒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了深入学习。
感冒是指感受风邪或其他邪气,导致肺卫功能失调,出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外感疾病。
2. 临床病例分析结合临床病例,对感冒的不同证型进行分析。
以下为部分病例分析:(1)风寒感冒病例:患者,男,28岁,出现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此患者证属风寒感冒,病机为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导致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疗当以辛温解表为主,方选荆防达表汤。
(2)风热感冒病例:患者,女,35岁,出现发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咽干、鼻塞、流黄稠涕、头痛、咳嗽等症状,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此患者证属风热感冒,病机为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导致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疗当以辛凉解表为主,方选银翘散。
(3)暑湿感冒病例:患者,男,40岁,出现身热不扬、微恶风、汗出不畅、胸闷、脘痞、纳呆、鼻塞、大便溏、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分析:此患者证属暑湿感冒,病机为暑湿之邪侵袭肺卫,导致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疗当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方选新加香薷饮。
3. 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实训,我对感冒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分析,提高了自己的辨证施治能力。
三、实训体会1.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诊断需结合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2.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针对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疗效。
3. 临床实训是提高中医临床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
感冒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病毒引起,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喉咙痛以及全身不适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感冒被称为“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它属于外感病的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
外邪主要有风、寒、湿、热等。
风寒感冒是由风邪和寒邪入侵体内引起的,主要症状是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风热感冒是由风邪和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喉咙痛等。
中医内科学对感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来抗击病毒。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拔罐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这些中药方剂具有温通、解表、散寒、清热等功效,能够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病邪,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刺激相关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抵抗力,加快康复速度。
拔罐是一种通过热力刺激来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的方法。
通过将罐子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病邪的排出。
除了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中医内科学还强调养生和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中医师会提醒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保持心情舒畅,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总之,中医内科学对于感冒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提高自身抵抗力来抗击病毒。
中药治疗、针灸和拔罐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强调养生和预防的重要性。
中医内科学在感冒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笔记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一)实证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一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一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一新加香薷饮(二)虚证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参苏饮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一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一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一桑杏汤(二)内伤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一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一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一黛蛤散合泻白散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一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宿痰伏肺—诱因、感邪一引触一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一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一)发作期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一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一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一小青龙加石膏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一三子养亲汤加减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一平喘固本汤(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一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一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四、喘证喘即气喘、喘急,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一)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一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一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一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一五磨饮子(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一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一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一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名词解释1. 感冒感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
在中医内科学中,感冒又被称为“风寒感冒”或“风热感冒”,分别对应了在气候变化下,受风寒或风热侵袭而引发的感冒。
2.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由寒邪侵袭引起的感冒,主要特点是发热、寒战、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
患者通常会感到寒冷和全身不适,这种感冒多发生在天气转凉、风力增强的时候。
3. 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由热邪侵袭引起的感冒,主要特点是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少许黄痰等症状。
患者通常会感到咽喉不适、口干舌燥,这种感冒多发生在气温升高、环境潮湿的时候。
4.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治疗方法在中医内科学中,治疗时行感冒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别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对于风寒感冒患者,通常采用温补散寒的方法,如服用桂枝汤等温热药物来祛寒散热。
对于风热感冒患者,通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服用银翘散等清热药物来清热解毒。
总结回顾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风寒或风热侵袭引起的。
在中医内科学中,针对不同的感冒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遭遇时行感冒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平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保持室内通风,多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中医内科学中,感冒的治疗重点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以预防和治疗感冒。
中医强调“因势利导”,即根据时行感冒的因势利导,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自我保健,注意身体调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以应对时行感冒的侵袭。
通过本文的解释和个人观点,相信读者对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感冒带来的困扰。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治疗方法的深入探讨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时行感冒更是常见。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时行感冒的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下面将深入探讨中医内科学时行感冒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感冒感冒,俗称伤风,是感触同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感冒的发病在外感病中占首位,是最常见的一种。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
本病不仅与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发作关系密切,而且与心悸、胸痹心痛、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发展与恶化有关。
对小儿、老年体弱者威胁最大。
尤其是时行感冒,常暴发流行,迅速传染,急骤起病,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须积极防治。
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有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早在《内经》已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伤寒论.太阳病》所论中风、伤寒之桂枝、麻黄两个汤证,实质包括感冒风寒的轻重两类证候。
若从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时行感冒而言,则又当隶属于《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夫时气病者,……多相染易,故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
”至于感冒之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病位属肺,根据辨证常规,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类证治裁·伤风》、《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
本节讨论范围,包括普通感冒(伤风)及时行感冒,而以普通感冒的防治为主,西医学中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感冒为外感病证,起病较急,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证候,其病以卫表的症状最为突出。
症状表现常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而喷嚏、鼻塞、流涕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证候一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