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健康教育与刷牙效果临床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3
大班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爱刷牙》一、教案设计目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帮助幼儿认识牙齿的重要性和保护牙齿的方法•培养幼儿正确的刷牙姿势和刷牙技巧•激发幼儿对健康行为的兴趣和参与度二、教学内容1. 牙齿的重要性•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牙齿的形状、位置等特点•讲解牙齿的功能和作用,如咀嚼食物、保护口腔等•培养幼儿爱护牙齿的意识和习惯2. 刷牙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正确的刷牙方法:滚动刷洗法、正畸刷洗法等•演示正确的刷牙姿势和手法•给予幼儿实际操作的机会,纠正错误的刷牙方法3. 牙齿保护小知识•介绍饮食习惯对牙齿的影响,如少吃糖果、选择健康食物等•引导幼儿探索保护牙齿的方法,如定期看牙医、使用牙线等•提醒幼儿定期更换牙刷,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三、教学活动安排1. 导入活动:唱歌《我爱刷牙》(5分钟)•播放《我爱刷牙》的歌曲,让幼儿跟着歌曲的节奏哼唱•引导幼儿谈论刷牙的经验和感受2. 观察牙齿的特点(10分钟)•准备一副大牙齿模型,让幼儿观察牙齿的形状、排列等特点•引导幼儿描述牙齿的作用和重要性3. 讲解刷牙方法和技巧(15分钟)•利用图片或卡片,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手法•引导幼儿一起模仿正确的刷牙姿势和动作,并进行实际操作4. 小组活动:刷牙比赛(2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盆水、一支牙刷和少量牙膏•引导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正确的姿势和手法刷牙•观察并评价每个小组的刷牙情况,给予肯定和建议5. 讲解牙齿保护小知识(10分钟)•通过绘图或卡片,展示保护牙齿的小知识,如健康饮食、定期就医等•引导幼儿回顾刚才的刷牙比赛,让幼儿发现错误的刷牙方法,并进行纠正6. 温故知新:复习刷牙方法(5分钟)•利用图片或卡片,复习刚才讲解的刷牙方法和技巧•鼓励幼儿互相提问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7. 结束活动:歌曲《shine牙齿》(5分钟)•播放《shine牙齿》的歌曲,让幼儿跟着歌曲的节奏动起来•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并鼓励他们每天刷牙两次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牙齿的重要性和刷牙的正确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儿童口腔健康教育
《健康牙齿,快乐童年》
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保持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不仅可以减少牙龈疾病和蛀牙的发生,还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重视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
首先,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保持口腔健康。
他们可以向孩子展示正确的刷牙姿势和方法,鼓励孩子每天刷牙两次,早晚各一次。
此外,还可以教育孩子每次刷牙至少要刷两分钟,用牙线清洁牙齿间的食物残渣,并定期到口腔医生那里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
其次,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饮食指导来帮助孩子维护口腔健康。
他们可以告诉孩子要尽量少吃含糖的食物和饮料,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长时间吮吸糖果和果汁,以及不要频繁食用高碳酸饮料。
这样可以减少蛀牙的发生,保持口腔清洁。
最后,家长和老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来教育孩子。
他们可以告诉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保护牙齿和牙龈,预防牙病的发生,让他们拥有健康洁白的牙齿和清新的口气。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对口腔健康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总之,儿童口腔健康教育是家长和老师肩负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才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牙齿和快乐的童年。
愿每位孩子都能在良好的口腔环境中茁壮成长,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口腔儿童口腔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口腔是儿童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口腔护理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为了帮助广大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儿童口腔保健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处理常见的口腔问题,特制定以下临床诊疗指南。
一、正确认识儿童口腔问题的重要性1.儿童口腔问题常见且容易被忽视。
儿童期是口腔疾病发生的高发期,如龋齿、牙周炎等问题容易在儿童口腔中发生。
2.儿童口腔问题对全身健康有影响。
口腔疾病会影响儿童的饮食、发育和学习能力,甚至对全身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及早预防和治疗口腔问题非常重要。
在儿童期就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及早发现和治疗口腔问题,有助于保护儿童的口腔健康。
二、儿童口腔保健和预防方法1.定期检查口腔健康。
建议儿童从3岁起每半年到1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及早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
2.合理饮食。
避免给儿童食用过多含糖食物和饮料,如糖果、巧克力、碳酸饮料等。
尽量提供均衡营养的食物。
3.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父母应帮助儿童正确刷牙,建立每天早晚刷牙的习惯。
儿童3岁后可以尝试自己刷牙,但仍需父母监督和指导。
4.使用适龄适合的牙膏和牙刷。
儿童应使用含氟牙膏,早晚各一次,牙刷应选择软毛,并根据年龄选择适合的牙刷大小。
5.补充氟化物。
低氟区的儿童需要从口服或涂抹氟化物等方式进行补充。
高氟区的儿童通过口腔保健可以获得足够的氟化物。
6.鼓励饮用水含氟。
儿童饮水应选择有氟水源,或通过水龙头安装过滤器来补充氟化物。
7.建议6个月龄至12岁的儿童使用氟化风化钙。
三、儿童口腔常见问题及对应治疗方法2.牙周炎:牙周炎可导致牙齿脱落和牙龈出血等问题。
治疗方法包括定期洁治、口腔抗菌药物的使用等。
3.口臭:常见原因有口腔卫生不良、龋齿、牙周炎等。
可通过改善口腔卫生习惯、治疗口腔疾病等来缓解。
4.先天牙齿畸形:先天性牙齿畸形可能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和正常咀嚼功能。
治疗方法包括矫正、修补等。
5.错位恒牙:儿童恒牙错位常见,应及早到正畸科就诊,进行矫正治疗。
幼儿园培养5岁儿童的口腔卫生及保健习惯和预防龋齿的效果摘要:目的:探究在幼儿园5岁儿童中实施口腔卫生和保健习惯工作对龋齿预防效果的影响。
方法:在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展开研究工作,以5岁儿童为例,均选自幼儿园,共有100例,并将其分组,分别给予一般口腔管理(对照组)和口腔卫生及保健习惯指导(实验组),对不同指导方法下两组儿童的龋齿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儿童的龋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且实验组儿童的每天刷牙次数在2次以上的人数多于对照组,家长督促率低于对照组,各项数据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口腔卫生和保健习惯指导对儿童口腔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5岁儿童是牙齿发育关键时期,在幼儿园中实施口腔卫生和保健习惯指导,可减少儿童的龋齿发生率,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
关键词:幼儿园;5岁儿童;口腔卫生;保健习惯;龋齿发生率龋齿是儿童中常见的口腔疾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儿童在出现龋齿后,会对其牙齿的咀嚼功能造成影响,如果不能给予改善,容易导致患儿出现错颌畸形等情况[1]。
而5岁儿童是牙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临床加强对5岁儿童的牙齿保健干预[2]。
通过对儿童展开良好的口腔卫生和保健习惯,可保证儿童正确养护牙齿,减少龋齿的发生率[3]。
本研究则在此基础上,以幼儿园中100例5岁儿童为例,分别将一般口腔管理和口腔卫生及保健习惯指导进行实施,对其干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一般资料和研究方法1.1一般资料分析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展开研究,以幼儿园中100例儿童为例,儿童年龄均在5岁,儿童家属知情,并表示愿意配合研究。
给予儿童不同的口腔指导,因此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处理,分组过程要遵循平均分配原则,100例儿童分为50例的实验组和50例的对照组。
两组中,儿童对应的男性人数分别为27例和26例,女性儿童人数分别为23例和24例,其人数比例均无明显差异,在统计学下展开对比,均表示大于标准值(0.05),表明研究除了指导方式不同外,无其他变量影响,可展开对比研究。
一、引言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刷牙和洗手方法是保持儿童健康的基本功,本文将围绕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题,详细介绍正确刷牙和洗手的方法及意义,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卫生健康意识。
二、正确刷牙的方法及意义1. 正确刷牙的方法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导他们正确的刷牙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正确刷牙的方法包括:(1)选用合适的牙刷:应选用适合幼儿口腔特点的软毛牙刷,刷头大小应适中。
(2)使用适量牙膏:幼儿使用的牙膏应该适量,一般来说,儿童牙膏的用量应约为豆粒大小。
(3)正确的刷牙姿势:幼儿应该采用正确的姿势刷牙,包括将牙刷放在牙齿与牙龈交界处,上下左右各刷30秒,刷牙动作应当轻柔。
2. 正确刷牙的意义正确的刷牙习惯对于保护幼儿的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适量地使用牙膏和正确的刷牙动作可以有效清除口腔中的细菌和食物残渣,预防蛀牙和牙龈炎等口腔疾病。
正确刷牙还可以保持口气清新,提升幼儿的自信心。
三、洗手方法及意义1. 洗手的重要性洗手是预防幼儿传染病的基本措施。
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环境,幼儿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多,因此保持良好的洗手习惯对于预防传染病至关重要。
2. 正确的洗手方法(1)选用适合的肥皂:幼儿应该选用适合自己肌肤特点的肥皂,尽量避免含有过多香精和化学成分的肥皂。
(2)洗手的步骤:幼儿应该根据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包括用流动的水将手洗净,涂抹适量肥皂揉搓至起泡,搓手背、指缝、指甲缘、手心、大拇指、清洗掌心等步骤。
(3)时间和次数:幼儿应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接触到外界物品之后,及时清洁双手。
3. 洗手的意义洗手的意义在于防止幼儿感染传染病,保持个人卫生,预防细菌病毒的传播。
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以有效清洁双手,减少传染病的发生率,保护幼儿健康。
四、健康教育活动设计1. 主题:正确刷牙和洗手的方法及意义2. 目的: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幼儿正确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健康教育预防儿童口腔问题的重要性健康的口腔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使得儿童口腔问题日益普遍。
因此,对于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预防口腔问题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儿童口腔问题的现状,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预防策略。
一、儿童口腔问题的现状近年来,儿童口腔问题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数据显示,儿童龋齿发病率不断上升,而且出现年龄趋低化的趋势。
这一现象与儿童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口腔卫生习惯的不良有关。
儿童喜好高糖、高脂的食物,常常忽视口腔清洁,容易导致龋齿的发生。
此外,儿童口腔问题还包括牙齿畸形、牙周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
二、口腔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防止口腔问题的发生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预防儿童口腔问题的发生。
通过教育儿童正确的刷牙方式和口腔清洁习惯,加强对高糖饮食的教育,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降低龋齿和其他口腔问题的发病率。
此外,口腔健康教育还可以提高儿童对口腔卫生的认知,增强他们保护口腔健康的意识。
2.促进全面健康发展口腔健康是儿童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全身的健康密切相关。
儿童如果患有口腔问题,如龋齿、牙齿畸形等,不仅会引发疼痛、营养不良等身体健康问题,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听说能力、咀嚼功能和面部外貌。
口腔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儿童了解口腔问题对全面健康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关注口腔健康的积极性。
三、有效的口腔问题预防策略1.营养均衡饮食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高糖、高脂食物,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纯牛奶等,保证营养均衡,增强口腔抵抗力。
2.正确刷牙方法教育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建议使用软毛牙刷和少量牙膏,早晚各刷牙两次,每次刷牙至少两分钟,注意刷到每一颗牙齿的每个面。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刷牙,培养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
3.定期口腔检查建议儿童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口腔问题。
“牙齿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效果介绍二道沟小学学生的健康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小就预防和减少儿童口腔疾病发生,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开展“牙齿与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目的。
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都受益非浅,认识到关注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并积极参加到口腔健康活动中来。
通过此次“牙齿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孩子自身所发生的一种变化,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种口腔健康行为习惯的理念的形成,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首先我们知道学生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1)竖刷法:这种刷牙方法是把牙刷毛束与牙面成45度角,转动刷头,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上下牙列面来回刷。
①刷牙顺序是先刷外面,再刷咬合面,最后刷里面。
②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里,按着顺序里里外外刷干净。
③每个部位要重复刷8~10次,全口牙刷干净需3分钟。
牙菌斑一般在牙缝深处,最好是用下牙从下向上刷的竖刷法才能刷净。
所以刷牙一定要顺着牙缝直刷,即上牙从上往下刷,二旁旋转刷,这样刷牙既不影响牙龈,又能把食物残渣刷净。
(2)闷两分钟:里外、上下、牙缝、牙龈都刷到后,一定要闷两分钟以上,充分发挥药物杀菌溶菌作用,然后漱口刷净。
凡使用药物牙膏都必须闷两分钟以上。
(3)“三三三”制:即3岁开始刷牙,每天刷3次,每次刷3分钟。
然后,我们又对学生进行了护齿指导,本次牙齿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学生认识到使用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抵抗细菌,坚固牙齿,保持口气清新。
知道了经常吃零食,会不断产生牙菌斑,损害牙齿,使牙齿脆弱,导致蛀牙。
限制吃零食的次数,可以减少牙菌斑繁殖。
使用保健牙刷,保护牙齿和牙龈等知识。
促进了学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三个月换一次牙刷,睡前不吃零食的良好习惯,定期检查口腔的习惯养成。
在很大程度帮助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纠正了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儿童口腔保健的干预效果观察傅乐;童锦发【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儿童口腔保健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杭州市中医院口腔科口腔门诊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8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实施口腔保健综合健康教育将所有体检儿童分为未行口腔保健综合健康教育的对照组与行口腔保健综合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比两组儿童健康教育前后刷牙行为、进甜食行为、不良口腔干预效果及龋齿、牙龈炎发病率.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相比每日刷牙≥2次比例升高,每日1次、很少或从不刷牙比例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23、6.23、6.11,均P<0.05),且观察组儿童行健康教育后,小儿每日刷牙≥2次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x2=4.87,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相比,经常主动进食甜食及偶尔主动进食甜食比例降低,从不主动进食甜食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89、5.12、5.82,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对照组相比经常主动进食甜食及偶尔主动进食甜食比例均明显偏低(x2值分别为5.32、6.11,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健康教育前相比睡前含奶嘴、舔唇、咬手指降低,无不良习惯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50、5.71、5.39、5.24,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较对照组相比睡前含奶嘴、舔唇、咬手指降低,无不良习惯比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23、4.81、5.38、5.92,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后牙龈炎及龋齿的发病率较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11、6.43,均P<0.05).结论通过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儿童及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度,提升口腔教育行为,所采取的健康教育模式应以学校及家庭为单位,结合多种教育方法开展,以达到更好的干预效果.【期刊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年(卷),期】2016(027)012【总页数】4页(P1520-1522,1536)【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口腔;保健【作者】傅乐;童锦发【作者单位】杭州市中医院口腔科,浙江杭州310007;杭州市中医院口腔科,浙江杭州3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74儿童作为每个人均需经历的早期成长阶段,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不同地区儿童口腔疾病发生率高达30%至70%,原因是儿童年龄较低,牙齿结构及功能正处于成长阶段,同时由于颌弓的发育使得牙列齿间的结构较为疏松,为食物的镶嵌与堆积提供了空间,增加口腔细菌的存活率[1]。
提高幼儿口腔健康意识:保护牙齿的幼儿园教案实施方案1.研究背景口腔健康是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始培养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
但是现实中,许多幼儿在口腔保健方面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保健知识,没有正确的刷牙方法和饮食习惯,导致牙齿问题频繁发生,这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幼儿园正是提高幼儿口腔健康意识的重要平台之一,对于幼儿的口腔健康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针对幼儿园幼儿,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教育方案来提高幼儿口腔健康意识。
2.目标和内容本课程的目标是教育幼儿了解口腔健康的意义,了解口腔保健的重要性,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和饮食习惯,学会正确处理口腔问题,由此达到维护健康的口腔状态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课程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2.1.牙齿的讲解与分析幼儿园教师将首先介绍牙齿的基本解剖和功能,包括牙齿的构成及其作用,如何保持牙齿干净和健康,帮助幼儿认识到口腔健康对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幼儿对牙齿健康的关注和认识。
2.2.口腔保健的知识讲解主要包括正确的刷牙和预防牙齿疾病的方法,帮助幼儿了解牙齿被腐蚀的原因,以及怎样避免蛀牙和牙龈炎等口腔疾病。
并向幼儿普及一些口腔保健的小常识、常用的口腔保健用品以及保护牙齿的习惯等。
2.3.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通过在幼儿园内的实践学习,实现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目的。
幼儿园教师将通过课程教学,告诉幼儿正确刷牙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每天刷牙的次数;让学生制作讲解牙齿刷问答,Increase student interaction。
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幼儿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3.实施方案3.1.学科融合口腔健康教育是涉及健康、生物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的科目进行教学,比如提高科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学习。
同时结合体育健康课程, 通过实践检验刷牙现场,巩固对刷牙方法的掌握。
3.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针对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每次授课不宜过长,最好安排在午休前,让幼儿感觉愉悦、轻松愉快。
儿童口腔健康教育与刷牙效果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口腔健康教育与刷牙效果的临床研究。
方法选取80例3~7岁的儿童进行观察,给予口腔健康教育,观察指标以菌斑指数为主,对比教育前后儿童的刷牙效果。
结果口腔健康教育之前,儿童的牙菌斑平均指数为(3.89±0.79),经过口腔健康教育之后,儿童的牙菌斑平均指数为(2.13±0.69);口腔健康教育前后,儿童的牙菌斑清除率为9.98%与3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进行口腔健康教育,能够使儿童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有效保护牙齿,保持口腔健康。
标签:口腔健康教育;刷牙效果;临床研究
口腔内各种微生物繁殖,不同细菌之间组成的“细菌社区”就是牙菌斑,在口腔内牙与牙之间、牙面或者假牙表面长期定居。
从专业角度来讲,牙菌斑就是细菌性群体,是基质包裹的粘附于牙间、牙面或者修复体表面的没有经过矿化的细菌性群体,是一种不能漱掉或直接被水冲去的细菌性生物膜[1]。
牙菌斑与龋病以及牙周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牙菌斑越多,患龋率就会越高。
保持口腔卫生,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刷牙,能够有效清洁口腔内的牙菌斑,因此,从小向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从小抓起,使儿童从小就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将牙菌斑的形成与堆积有效减少,从而能够达到防龋的目的,本研究选取80例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治疗的80例全托健康儿童进行观察分析,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3~6岁,平均(4.1±1.4)岁。
有54例儿童(67.5%)总共170颗牙存在着轻重程度不同的楔状缺损,出现楔状缺损的牙齿大多数为中切牙,主要位于口腔下颌前牙。
1.2方法
采取菌斑指数法测量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前后的牙菌斑指数。
(1)专业人员用小棉球蘸取菌斑染色液,对儿童全口牙进行菌斑染色,染色之后,用清水漱口。
记录刷牙前后儿童的牙菌斑指数。
(2)每个月开展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教育的内容要包括:正确刷牙方法的重要性,演示如何正确刷牙,通过演示,使儿童能够采取正确的刷牙方法刷取牙齿表面红色的牙菌斑[2]。
全口牙菌斑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首先,用全口牙菌斑记分总和除以受检牙面数,将得出的结果乘以牙齿数目,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全口牙菌斑指数[3]。
菌斑清除率的计算方法如下:菌斑清除率=(刷牙前菌斑总和-刷牙后菌斑总和)/刷牙前菌斑总和×100%。
对比口腔健康教育前后的菌斑清除率[3]。
1.3牙菌斑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为0~5分,0分表示儿童牙齿表面没有菌斑;1分表示有散在点状菌斑在儿童牙颈部边缘;2分表示有连续薄的菌斑带存在与儿童的牙颈部边缘;3分表示有>1mm的菌斑存在于儿童的牙颈部边缘;4分表示儿童的牙齿表面有1/3~2/3的菌斑覆盖;5分表示儿童牙齿表面超过2/3的菌斑覆盖[4]。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教育前后儿童刷牙前后的菌斑清除率
经过1年的口腔健康教育和刷牙之后,80例儿童全口牙的菌斑平均指数为(2.13±0.69),而牙菌斑清除率从教育前的9.98%
上升到教育后的30.97%。
对比口腔健康教育前后的菌斑清除率及菌斑平均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2.2对比口腔健康教育前后刷牙方式正确率
无论是在口腔健康之前还是在口腔健康教育之后,所有儿童均能每天刷牙1~2次;但是,没有一例儿童采取正确的刷牙方法——竖刷法。
经过口腔健康教育之后,有65例儿童能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竖刷法,只有15例儿童还是采取横刷法,刷牙方式正确率为81.25%。
口腔健康教育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刷牙能够有效预防口腔疾病,而正确的刷牙方法能够有效将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去除,从而能够有效减少牙周病以及龋病的发生。
而刷牙时间的长短以及刷牙方式是否正确,直接决定着刷牙效果的好坏。
在我国,人们还没有对口腔保健知识有正确的认识,不够重视,忽视口腔保健,虽然很多人都能够做到每天早晚刷牙,但是,知道正确刷牙方法的人却少之又少,由于大人口腔保健卫生知识的匮乏,很难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口腔健康教育,导致儿童对口腔保健知识的认识也不够充足[5-6]。
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没有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之前,受检儿童刷牙前后的全口牙菌斑总数以及菌斑平均值都比口腔健康教育之前高。
本研究充分说明,口腔健康教育进行之后,即使是在刷牙之前,受检儿童的全口牙菌斑总和均比口腔健
康教育之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健康教育的方法还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儿童感兴趣的方法进行,这样才能使儿童能够有效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5]。
使儿童能够从小就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从小就能够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保健习惯,有效降低恒压龋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段嫄嫄,王忠义,张寿华,等.Charter刷牙法对桥体下牙槽嵴黏膜健康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19(9):124-125.
[2]陈丽军,徐杰安.徐巧云.口腔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对青少年正畸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9):264-265.
[3]钟春梅,刘进,葛元输,等.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追踪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33(5):321-322.
[4]吴志玲,梁焕友,唐倩.口腔健康教育促进中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的效果评价[J].广东牙病防治,2009,27(5):105-106.
[5]周纯燕.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口腔正畸患者发生牙龈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21(16):142-143.
[6]杨美茹,李树春,李少兰.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牙龈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