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课时 解决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5.31 MB
- 文档页数:39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课时解决问题(2) 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策略。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步骤和策略解决问题。
2. 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
2. 习题纸。
3. 白板和笔。
教学过程1. 引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策略。
2. 讲解: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策略,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和借鉴。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策略。
2. 具体案例的解题过程和策略。
3. 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策略。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习题纸上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2. 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进行解决,并写下解题过程。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步骤和策略解决问题,并通过分组练习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我将继续巩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步骤,包括引入、讲解、练习、讨论和总结,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8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9和练习四的第6~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利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4.通过了解出租车的收费情况,体会小数乘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难点】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如何利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1.计算。
3.5+6.25×7 7.5×3-4.5说一说,你是怎样算,每一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老师有一天坐出租车,行驶了6.3千米,应该付给司机多少钱呢?大家相互讨论,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1.教学例9。
(1)出示例9情景图,老师有一天坐出租车,行驶了6.3千米,应该付给司机多少钱呢?收费标准: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初步分析,找出有用的信息,写下来。
信息:行驶了6.3千米,收费标准: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
(4)引导分析:从题意可知,6.3千米其实应该按多少算?(应该按7千米来计算。
)那应该如何计算呢?(5)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6)归纳方法:第一种方法:前面3千米按7元来算,后面4千米按每千米1.5元来算,一共是:7+1.5×4=7+6=13(元)第二种方法:把7千米按每千米1.5元计算,再加上前3千米少算的,一共是:1.5×7=10.5(元)前3千米少算的:7-1.5×3=7-4.5=2.5(元)应付:10.5+2.5=13(元)答:6.3千米应付13元。
(7)回顾与反思: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完成下面的出租车价格表吗?(8)小结:在解决不是同一种价格的问题时,应该从多方面考虑,一定要分析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计算。
【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18页练习四第6题。
五年级上第8课时除得尽吗《五年级上第 8 课时除得尽吗》在五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第 8 课时“除得尽吗”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知识点。
这一课时的学习,为我们打开了数学世界中关于除法运算的新视角。
当我们进行除法运算时,常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够除尽,得到一个精确的有限小数;另一种则是除不尽,产生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或者无限不循环小数。
先来说说能除尽的情况。
比如 10÷2 = 5,这就是一个能够除尽的例子。
在这个运算中,被除数 10 能够被除数 2 整除,得到的商 5 是一个有限的数字,没有余数,运算就此结束。
但不是所有的除法运算都能这么“干脆利落”。
比如 1÷3,我们动手算一算,会发现 1÷3 = 03333 这里的 3 会一直无限循环下去,这就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在除法运算中,当被除数除以除数,无法得到整数的商,且余数不断重复出现时,商就会变成无限循环小数。
再比如,π 的值约等于 31415926 它就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数学中,像这样的无限不循环小数还有很多。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除法运算能不能除尽呢?这就需要我们对除数和被除数的性质进行分析。
如果除数是 2、5 的倍数,那么被除数通常能够被除尽。
因为 2 和 5 的倍数的特征比较明显,能够使得除法运算相对简单和规律。
在实际生活中,除得尽和除不尽的情况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购物时,如果商品的价格是整数,我们付款时就很方便,这就是除得尽的情况。
但如果商品价格是一个小数,并且需要精确到分,那可能就会遇到除不尽的情况。
对于除得尽和除不尽的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数和分数的相互转化来更好地理解。
比如刚才提到的 1÷3,它除不尽,得到的商是 0333 但我们也可以把它写成 1/3 这个分数形式。
在学习这一课时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
但只要我们多动手计算,多思考分析,就能够逐渐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方法。
第3单元小数除法第8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或“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2.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解题策略的巧妙运用,体验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或“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每个小瓶可以装0.5千克水。
(1)4个小瓶可以装水多少千克?(2)如果装1.5千克水,需要几个小瓶?(3)如果装1.8千克水呢?学生自主解答,指名回答。
师: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教材P39例10第(1)题。
(1)阅读与理解。
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情预设】已知每个瓶子最多可以盛0.4kg,求2.5kg香油需要几个瓶子。
(2)分析与解答。
①自主探究。
师:该如何解答呢?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学情预设】学生能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来:2.5÷0.4=6.25(个) ②交流汇报。
师: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该怎样取近似值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即2.5÷0.4≈6(个)。
师: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学情预设】学生计算后发现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所以需要7个瓶子。
③小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因为最后一次所剩的油无论是多少,都必须用一个瓶子装。
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
2.课件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1)分析与解答。
①自主探究。
组织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②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能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来:25÷1.5=16.666…(个)师: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8课时解决问题(1)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解决问题部分,具体涉及的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包含对已知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通过四则运算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从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具模型等。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教师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讲解与示范: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并给出标准解题步骤。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与分享: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解题过程,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解题步骤等方面展开,以清晰、条理分明的形式展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将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思考题三个层次,旨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围绕教学效果、学生反馈和改进措施三个方面进行。
教师应认真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严格按照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单元小数乘法第8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材P16例9。
【教学目标】1.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2.经历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难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李叔叔今天乘坐出租车去上班,你知道出租车是怎样计算车费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二、探索新知课件出示教材P16例9。
1.阅读与理解。
师: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知道了出租车3 km及以内收费7元,超过3 km的部分,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求行驶6.3km要付多少钱。
师:不足1 km按1 km计算是什么意思?【学情预设】行驶的6.3km,要按7km计算。
2.分析与解答。
(1)自主尝试。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答。
(2)交流分析。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学情预设】预设1:分段计费。
前面3 km应付7元,后面4 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
7+1.5×4=7+6=13(元)预设2:先假设再调整。
可以先把7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再加上前3km少算的。
1.5×7=10.5(元)前3 km少算:7-1.5×3=2.5(元)应付:10.5+2.5=13(元)3.回顾与反思。
师:完成教材P16“回顾与反思”的表格。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全班集体订正。
师:回顾这一题的解题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师小结:解决生活中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时,先要弄清分界点,明确每一段的收费标准,再用乘加或乘减分段计算,也可以借助列表分析解决。
乘车付费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可以推广到电话费、水费、电费等分段计费问题中。
第8课时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例9和练习四的第6~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利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4.通过了解出租车的收费情况,体会小数乘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难点】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如何利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1.计算。
3.5+6.25×7 7.5×3-4.5说一说,你是怎样算,每一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2.老师有一天坐出租车,行驶了6.3千米,应该付给司机多少钱呢?大家相互讨论,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1.教学例9。
(1)出示例9情景图,老师有一天坐出租车,行驶了6.3千米,应该付给司机多少钱呢?收费标准: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初步分析,找出有用的信息,写下来。
信息:行驶了6.3千米,收费标准: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
(4)引导分析:从题意可知,6.3千米其实应该按多少算?(应该按7千米来计算。
)那应该如何计算呢?(5)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6)归纳方法:第一种方法:前面3千米按7元来算,后面4千米按每千米1.5元来算,一共是:7+1.5×4=7+6=13(元)第二种方法:把7千米按每千米1.5元计算,再加上前3千米少算的,一共是:1.5×7=10.5(元)前3千米少算的:7-1.5×3=7-4.5=2.5(元)应付:10.5+2.5=13(元)答:6.3千米应付13元。
(7)回顾与反思: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完成下面的出租车价格表吗?(8)小结:在解决不是同一种价格的问题时,应该从多方面考虑,一定要分析清楚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计算。
【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18页练习四第6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8课时解决问题(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2.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教师讲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第一步: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第二步: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
第三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四步:检查答案,确保解答正确。
(2)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3. 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1)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
(3)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4)检查答案,确保解答正确。
2. 实际问题的例子:(1)小明有10元钱,买了一个铅笔盒,花了5元,他还剩多少钱?(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 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是否掌握?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 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八、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8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检验解决方案。
2. 问题解决的方法:画图法、列表法、猜想与尝试法、逆向思考法等。
3. 实际问题的解决:根据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1. 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问题: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问题,并引导学生理解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 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检验解决方案。
2. 讲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画图法、列表法、猜想与尝试法、逆向思考法等。
3.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实际问题的解决1.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解决方案。
3. 学生展示解决方案,教师点评,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2. 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 教师总结,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强调实际问题解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在直线上和封闭图形周围植树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2. 直线上的植树问题3. 封闭图形周围的植树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直线上的植树问题,封闭图形周围的植树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关系,掌握不同情况下植树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植树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植树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在直线上和封闭图形周围植树的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在直线上植树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关系。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解决封闭图形周围的植树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直线上的植树问题和封闭图形周围的植树问题的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植树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植树场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
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分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课后作业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不够,部分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个别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8课时解决问题(精选五篇)第一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8课时解决问题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8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互动新授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
需要准备几个瓶?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即2.5÷0.4≈6(个)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
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
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
(板:进一法)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
解决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学习目标:1、掌握生活中求实际问题的近似值的解题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结实际情况合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3、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学课本39页例10的(1)题:(1)、读题目,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2)、计算结果是6.25个,如果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需要()个瓶子。
但6个瓶子只能装下()千克香油,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个瓶子,所以共需要()个瓶子。
这里我们用了()法将6.25中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变成了7。
2、自学课本39页例10的(2)题:(1)读题目,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2)讨论: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不够?这时需要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3、在取商的近似值时,一般情况下采用‘四舍五入’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和()取商的近似值。
二、达标测评一间教室长13米,宽8.4米,用面积是0.09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面,需要这种方砖多少块?体育老师买来9根10米长的绳子做跳绳。
一根跳绳长1.8米。
(1)最多能做几根?(2)如果把这些跳绳平均分给五年级各班,每个班分6根。
可以分给几个班?孙老师要用80元买一些文具作为年级运动会的奖品。
他先花了45.6元买了8本相册,并准备用剩下的钱买一些钢笔,每支钢笔2.5元。
孙老师还可以买几支钢笔?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四、整理学案【素材积累】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
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
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
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8课时解决问题(1) 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问题的背景和条件。
2. 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纸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二、基本步骤和方法(15分钟)1. 教师介绍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列出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和检验。
2. 教师通过一个案例,引导学生按照基本步骤和方法解决问题。
3.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三、实际问题的解决(15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
2. 学生可以参考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提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解决。
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每个小组将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际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或查找资料,了解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