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项羽之死》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项羽之死》赏析一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赏析:此则文字是司马迁笔下项羽被围垓下的一节文字,其千古悲歌使无数骚客文人,豪杰英雄无不唏嘘扼腕,仰天长叹!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在这样的背景音乐烘托之下,我们的末路英雄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历史活剧.其苍凉感喟,其悲歌慷慨,怎使读者不为之动容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极言自己所创功业至伟."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不济呀乌骓马不能再跑,这里"乌骓"具有双关意:战马不能闯出重围,当然表示出了处境的危险,但又何不是对自己骑着乌骓马驰骋疆场的怀念呢?想英雄当年,杀宋义,沉渡船,持三日粮,声震距鹿;破函谷,灭强秦,自封西楚,分封诸侯,谁与争锋?!那真是风流倜傥,纵横捭阖,其霸王雄姿,世所罕匹呀!但今天呢?由于入秦前后,坑降卒,杀子婴,掠财宝,烧宫室,搞分封等一系列政策上的倒行逆施,大失民心;由于鸿门宴上,不听忠言,优柔寡断,大施妇人之仁,不打落水之狗,致使沛公得以东山再起,酿成大错;由于自己胸无大志,沐猴而冠,非弄什么"衣锦还乡"的把戏……,终于落得个敌围千重,四面楚歌,故地尽失,孤家寡人的境地,又怎么能不千肠百结,泣数行下呢?所唱之"虞兮虞兮"的悲歌,只是为知己红颜-哭吗?不!那是在为英雄自己而哭,为霸业消逝,风光不在而哭啊!试想当此末路凄凉之时,纵有拔山扛鼎的气魄,还能做什么呢?于是只好泣下数行,掬一捧伤心的泪水呀!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更何况是一个已经尝到了胜利,走到霸业顶峰的英雄呢?在这里我们仿佛见到那历史长悲的大画面呀:英雄挺立,饮泣悲歌,其左右,其美人都为英雄气短而洒同情之泪,大帐内外一片呜咽呀!这只是项羽在哭,部属红女在哭么?不,这是司马迁在施展平生本事,在驱使手中的笔墨,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末路英雄祭奠而哭呢呀!是在为自己纵有胸中百万丘壑,终于不能被当路所重,能力不能施展而一洒触景生情之悲呀!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史记》原文(续前霸王别姬段):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第18课项羽之死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当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地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
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课内素材1.做人必须要有尊严。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
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
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
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
”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
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2.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
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适用话题]“尊严”“生与死”“为政之道”“民心”“得与失”等。
⊙精彩运用士可杀,不可辱。
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
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选自《项羽的乌江》) 【课外应用】英雄的完美谢幕——项羽之死公元前202年,中国历史上上演了英雄主义的最完美一幕——垓下之战。
美,首先就是那人性的激情澎湃。
记得当初读《赵氏孤儿》的时候,心不止一次地被撼动。
像那些义无反顾地追求自我生存理想和价值原则的人们,是人类永恒的英雄。
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
人类在社会的发展和心智的进化中,这种快感也基本上丧失殆尽了——试问现在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项羽在乌江边上大喝时的恣意情怀,想必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涤荡尽所有生前烦恼身后名。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12《项羽之死》(讲)(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内容和项羽的形象。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关于《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③愿为诸君快.战④期.山东为三处⑤亡.其两骑耳⑥若.非吾故人乎⑦辟.易数里⑧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⑨江东虽小,地方..千里⑩吾知公长者..3.体会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1)遂.斩汉一将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2)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汉军至,无以..成江海(《劝学》)..渡不积小流,无以(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且.行千里,其谁不知4.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
①令诸君知天亡我。
②亦足王也。
③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④项王泣数行下。
⑤项王军壁垓下。
⑥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⑦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⑧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5.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征。
①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②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③然今卒困于此;④籍独不愧于心乎?【反馈矫正】2.①盖:超过;②属:跟随;③快:痛快地;④期:约定;⑤亡:失去;⑥若:你。
专题18 项羽之死1.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
(朝代)家,家和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篇,世家篇,列传篇,书篇,表篇,共526500字。
叙述了上起,下到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背景探寻——龙争虎斗,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3.古今异义(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古义:____________今义:①方位词。
左和右两方面。
②支配,操纵。
③身边跟随的人。
(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认为(3)期山东为三处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山东省(4)地方千里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多指某一区域4.体会下列加线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①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②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④左,乃陷大泽中(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⑤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 ⑥马童面之(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⑦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 ⑧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⑨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2)动词活用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3)形容词活用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1.西汉文学史学思想 12 30 70 8 10 黄帝时代汉武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1)身边的侍从、护卫(2)以之为,把……分为(3)崤山以东地区,或一般山的东面(4)土地方圆4.(1)①本指军垒,此处意为设营驻守②亲身(参加)③向东前进④向左前进⑤称王⑥面对⑦在夜里⑧向东⑨使……为王(2)使……灭亡(3)使……溃1.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
《项羽之死》■《项羽之死》鉴赏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
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
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
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
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
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死,意犹未平。
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
”(《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
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
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
“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加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
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
在这位英雄心目中,死,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
要死也死个痛快,死在胜利之中。
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
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
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
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
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第三场:乌江自刎。
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
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
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木义船待”这个细节。
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
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
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
“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
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
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
对自己的死,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
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
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
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
“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死的。
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
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别是读完“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出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
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
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
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铁马金戈,声情激越。
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个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
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入情入理。
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
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英雄末路的悲剧——项羽形象分析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又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它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发展的最高成就。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写作手法,而最有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为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其实“本纪”是《史记》中以主宰天下政局帝王为纲,以编年形式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个时期的国家大事,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不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史学家,不管他多么钟爱项羽,始终不叫感情溢出史实之外,对项羽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中我们可看出项羽性格上特点:既所向无敌又凶残暴戾,既勇敢善战又缺少权变,既仁慈爱人又犹柔寡断,这些相互对立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形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一)所向无敌与性格暴戾《项羽本纪》中“年二十四”的项羽一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学万人敌”自信足以力征万人,看到秦始皇游会稽,却说“彼可取而代也”,豪言壮语,震人心魄。
而最能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莫过于“巨鹿之战”他先是“帐中斩宋义头”号令军中,接着是置生死于度外,破釜沉舟,身先士卒“杀苏角,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
“诸候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写出了一个盖世英雄的万丈豪气。
楚汉战争中,面对善射的楼烦,“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一瞪眼吓退了楼烦。
垓下之围,项羽率领二十八骑逃至东城,“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候“人马俱惊”倒退了好几里。
已处于穷途末路,气势尚且冲天盖地。
然而勇敢无敌过多,性格就显得凶残暴怒。
《史记》中多次写到其残暴一面。
从攻襄城“已拔,皆坑之”,再到“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以致于后来,当他“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时,“齐人相聚而叛之”,使得“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
于是在最后时刻,阴陵田父的一个“左”,熄灭了楚军东山再起的最后希望。
正是由于他的残暴,使他失去民心,进而葬送了自己。
(二)英勇善战与不善权变作为一代英雄,他勇敢善战,让人敬畏,但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即缺少机智,不善权谋。
纵观项羽一生,从起事后,绝大多数时光在战场上度过,他擅长的是战争,自称起兵八年“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垓下之围的东城快战,项羽被阴陵田父骗入大泽,只剩下二十八骑,被困于数千汉军的追击之中,为了证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许诺“为诸军快战,必三胜之”,接着“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又“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这一战虽是英雄末路,却仍旧酣畅淋漓,表现出永不妥协勇气。
项羽喜欢用堂堂军队与敌作战,却不善于用“谋”,至于如何巩固战争成果,如何笼络将士,收买人心,很少去做。
他身边谋士很少。
从史料看真正称得上谋士的只有范增。
亚父范增以七十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可是在项羽那儿并不受重视。
公元前208年4月项羽在河南荥阳包围了刘邦,这是消灭刘邦的大好时机,范增劝他急攻荥阳,项羽未置可否,陈平略施小计,就离间了二人之间的关系。
项羽由此开始疏远怀疑范增,拒绝采纳其正确意见,范增愤而离去,结果客死途中。
项羽因此失去了消灭刘邦的天赐良机,也失去了这位忠诚谋士。
项羽性格刚直不阿,特别讨厌为人不真诚,他的善恶感很强,完全凭感情决定一切。
如司马欣对项家有点好处就封他为王,不管他是不是那块料;对田荣有怨就寸土不封,不管他是不是有实力。
只因彭越对人不够忠诚,就讨厌他,尽管后期作战中,粮食补给屡受拦截掳掠,仍不屑与之交好。
项羽打仗可说是无往不胜的战神,但缺少政治家的精明谋划,又使他最终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