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区划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摘要: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概念与意义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标准
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措施
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五、未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方向
正文: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概念与意义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
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标准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标准:一是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如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等;二是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如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等;三是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如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等;四是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如荒漠化、石漠化、沙漠化等区域。
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措施
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一是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等;二是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给予经济补偿;三是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定期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四是实施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
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和管理工作。
然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生态退化问题依然严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而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这两个重要概念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的内涵和方法。
一、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和特点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国家、地区、城市、农村和企事业单位等级别界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底线。
其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确保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界定原则明确。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要基于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科学原则,既要保证生态系统基本完整性,又要优化人地关系。
2. 约束力强。
生态保护红线是环境保护的底线,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具有一定限制,限制性要求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切实履行生态保护红线责任。
3. 监测与评估体系健全。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的监测与评估体系,通过环境监测站点以及卫星遥感等手段,对红线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概念和作用生态功能区划是按照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相似的生态系统划分为相应的区域,以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护和恢复。
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 保护生态系统功能。
通过区划划定,合理保护不同生态系统的功能,防止人为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
2. 确定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模式。
生态功能区划可以确定适宜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保护环境。
3. 便于科学决策。
生态功能区划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三、生态保护红线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区划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内容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根据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特点和资源利用现状,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生产区和生态城市区。
生态保护区是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地等。
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这些区域内,禁止破坏生物栖息地、乱砍滥伐和其他破坏性行为,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生态修复区是指对生态环境已经受到破坏的区域进行修复和恢复的地区。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矿山复垦区、废弃土地和受污染地区等。
生态修复区的目标是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水资源治理等手段,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
通过科学的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生态生产区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的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包括农田、林地、渔场和牧场等。
生态生产区的目标是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生产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区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区域。
生态城市区的特点是建设绿色建筑、推广节能减排、发展公共交通和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等。
生态城市区的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污染排放,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建设生态城市区,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生产区和生态城市区。
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人们创造一个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党和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对进一步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保护工作的加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安全与保护的形势,主要问题:一是近10多年来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变化剧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格局已经改变;二是现行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不能满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保护比例普遍较低;三是受当时多种因素影响,生态功能区划分不完善,一些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地区未能纳入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
为此,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决定,以2014年完成的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与评估为基础,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负责对《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修编,完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修订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布局。
4. 生态功能区划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
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
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
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分区等级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
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
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
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
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
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这是区划的基础,需要收集和研究相关数据,了解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和特点。
2.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这是区划的关键,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的生态状况和发展趋势。
3.制定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前两步的研究结果,制定出相应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这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敏感性、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因素。
4.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具体的区划工作。
这包括确定各区域的生态功能、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等。
5.评估与调整:完成区划后,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这包括对区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估,以及对区划方案的调整和完善。
在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划应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2.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3.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评价与区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
4.统一性原则:确保区划标准的一致性,以便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进行有效的比较和整合。
5.动态性原则:由于生态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此区划也应该是动态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6.科学性原则:区划应基于科学的数据和分析,不应基于主观臆断或偏见。
7.实用性原则:区划的结果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为政策制定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8.完整性原则:确保区划覆盖了整个研究区域,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9.相互尊重原则:在多地区或跨部门的合作中,要尊重各方利益和意见,寻求共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8.15•【文号】环发[2002]117号•【施行日期】2002.08.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和西部开发办(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和西部开发办(计委):为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关于“加快生态环境调查,抓紧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指示精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联合组织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编制生态功能区划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的科学依据。
二、要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制定生态功能区划实施方案,并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领导小组(协调小组)批准。
三、组织力量,争取在2003年6月30日前完成省级生态功能区划草案。
四、西部各地环境保护部门和西部开发办(计委)要密切合作,切实加强区划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检查,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请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于2002年9月30日前将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并抄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略)二00二年八月十五日。
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中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城市规划中,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意义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是为了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扩张往往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通过合理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可以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从而减少城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城市的生态品质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合理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可以保留和恢复城市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景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居民能够享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有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稳定的生态系统支撑。
通过合理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可以保护城市的水源地、森林资源、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原则在进行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科学性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需要基于科学的依据和数据,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需求,确保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综合性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因素,确保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科学确定特定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措施的过程。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生态功能区划过程中,需要科学调查和评估,了解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通过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力和相互联系,确定生态保护和恢复目标。
其次,根据生态功能区的特点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划。
这包括建立适当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生态功能区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要求,确保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
另外,生态功能区划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生态功能区规划时,需要考虑区域内的经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总的来说,生态功能区划是对特定区域的综合评估和管理规划,旨在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依据,也是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工具,能够有效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的名词解释生态功能区是指以生态系统为基础,按照生态学理论和原则,将一定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区域规划和管理模式。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地理、生物、水文等多种要素的分析,对区域内的不同生态功能进行识别、评估和划定,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首先,生态功能区划分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空间特征和功能需求。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估,可以将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分成自然保护区、生态重建区、生态修复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原始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重建区通过人为手段恢复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区则是通过修复措施恢复受损的生态功能。
其次,生态功能区划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还兼顾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
通过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护地区的水源地、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等重要生态功能。
同时,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也可以有效规划和管控人类活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健康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地区的绿色发展。
另外,生态功能区的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利益,需要综合各方利益,协调各方关系。
在划分过程中,应当倾听社会各界的声音,充分表达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通过多方沟通和协商来解决潜在的矛盾和冲突。
只有在广泛的参与和协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态功能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生态功能区划分需要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生态功能区划分只是一个起点,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执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6.0城市生态功能区划2017-08-04第六章:城市生态功能区划1.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和意义:生态功能---指自然生态系统支持人类社第一文库网会和经济发展的功能。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1)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
目标:A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B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C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D 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与生态环境高敏感区。
E 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
(2)目的和意义:①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其要点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
它是研究和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②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地方上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其导致的结果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
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客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生态环境主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进行区域的划分和合并,最终确定不同的区域单元,明确其对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大小,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订和合理地环境整治。
而这些正是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③是生态保护决策科学化(从经验到科学),管理定量化(从定性到定量),资源开发合理化,运作过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参与政府管理,指导生态保护和规范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生态功能区划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地位及作用。
厦门生态功能区划厦门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厦门市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为此,厦门市制定了生态功能区划,以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厦门市生态功能区划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城市发展特点和区域差异,划定了4个主要生态功能区和8个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区。
1.水源涵养保护区:厦门市在保护水源供应的基础上,划定了水源涵养保护区,包括鼓浪屿、镇海、外海、小金门、大金门等区域。
在这些区域内,禁止破坏水源涵养地和水体,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2.生态休养保护区:为了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厦门市划定了生态休养保护区,包括南普陀山、五缘湾、白城沙滩等地。
在这些区域内,限制开发建设,加强景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优质生态旅游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培育保护区:厦门市通过生态培育保护区的划定,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包括湖里、思明、海沧、集美等区域。
在这些区域内,加强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4.生态修复保护区:为了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厦门市划定了生态修复保护区,包括湖里湖、淡村河口、漳州湾等地。
在这些区域内,加强水域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提升水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
此外,厦门市还划定了8个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区,分别是南普陀山-思明山,五缘湾-集美学村,白城沙滩-仙岳山,南天湖-湖里湖,土楼群-内美湖,世外桃源-南峰岭,集南镇水库-淡村河口,漳州湾-镇海内岛。
这些区域各具特色,是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总之,厦门市生态功能区划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划定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功能区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功能区划定和管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生态功能区管理者,我们需要对各地生态功能区的情况进行及时汇报,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各地生态功能区的情况。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为森林生态功能区、草原生态功能区、湿地生态功能区、河流湖泊生态功能区和海洋生态功能区。
各地生态功能区的面积和分布情况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呈现出生态环境优势区和生态环境薄弱区相间交错的态势。
其次,针对各地生态功能区的情况,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在森林生态功能区,我们要关注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防止滥伐和森林火灾等问题;在草原生态功能区,我们要关注草原退化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在湿地生态功能区,我们要关注湿地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在河流湖泊生态功能区,我们要关注水质和水量的保护,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过度开发;在海洋生态功能区,我们要关注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
再次,针对各地生态功能区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比如,在森林生态功能区,我们可以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在草原生态功能区,我们可以实施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加强草原的保护和管理;在湿地生态功能区,我们可以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完善湿地管理制度;在河流湖泊生态功能区,我们可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工程;在海洋生态功能区,我们可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我们要加强生态功能区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促进各地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我国各地生态功能区的情况复杂多样,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克服这些困难,推动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是指根据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现状和资源承载能力,将一个地区划分为具有相对一致生态功能的若干个区域。
通过将地区按照不同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分区的目标是科学合理地划分和利用地区内的生态功能,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态功能分区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和生态要求进行不同的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景观区、生态农业区等。
生态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
生态修复区用于修复和改善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包括矿区修复区、水域修复区等。
生态景观区用于保护和提升地区的生态景观,包括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
生态农业区主要用于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包括有机农业区、农业生态公园等。
重点保护区域是指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是国家对具有特殊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的地区进行重点保护的区域。
重点保护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
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根据自然保护的需要划定的、具有特殊科学、教育和观赏价值的地域,主要用于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国家公园是在自然保护区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保护和管理的地区,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是指在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为了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推动可持续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重点保护区域。
重点保护区域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保护和管理重点保护区域所需的资源和环境;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控制,确保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功能的维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重点保护区域的认识和参与;加强执法和监督,确保重点保护区域的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综上所述,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是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平衡而设立的一种地区分类方法。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1. 什么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划?重点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需要,将特定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这种区划是对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和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和划分,以确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
2.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可以帮助科学确定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重要区,对这些区域进行严格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2 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通过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在不同的功能区内,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资源开发和利用政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 生态安全重点生态功能区划有助于提高区域生态安全性,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通过科学划定防灾减灾区域和生态修复区域,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抗灾能力。
3.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原则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3.1 生态功能根据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划分出保护区、修复区、生态红线区等,以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的恢复。
3.2 生态脆弱性根据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敏感性等因素,划分出生态脆弱区,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破坏。
3.3 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划分出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区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3.4 生态安全根据地质灾害、水资源、生态红线等因素,划分出防灾减灾区,提高区域的生态安全性。
4.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步骤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需要经过以下步骤:4.1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为划定功能区提供科学依据。
4.2 划定功能区范围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和划分原则,划定各个功能区的范围,确保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
摘要: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定义和意义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三、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及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正文:
一、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定义和意义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根据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具有不同生态功能的区域,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对于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划分:
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根据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汇等,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
2.生态环境敏感性: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等,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
3.生态环境承载力: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
三、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及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旨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
1.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安全。
2.实施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区域间生态利益共享。
3.引导产业布局和项目投资,推动绿色发展。
4.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确保生态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我国自2000 年开始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划,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区划工作。
第一章大庆市概况1.1自然环境概况1.1.1 地理位置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位置处在北纬45°23′-47°29′,东经123°45′-125°48′之间。
东与绥化地区相连,南与吉林省隔江(松花江)相望,西部、北部与齐齐哈尔市接壤。
滨洲铁路从市中心穿过,东南距哈尔滨市159公里,西北距齐齐哈尔市139公里。
全市国土总面积2121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107平方公里。
1.1.2 地形地貌大庆市处于松花江、嫩江一级阶地上,境内无山无岭,为微起伏波状平原。
地势东北偏高,西南偏低,海拔高程在126-165米之间,相对高差10-39米。
稍高处多为平缓的漫岗,平地多为耕地、草原,低处多为排水不畅的季节性积水洼地和沼泽,以及大小不等的泡沼,整个区域由江湾漫滩及阶地等构成。
松辽盆地是中新生代大型的断拗陆相沉积盆地。
大庆油田的主体-大庆长垣,南北长140千米,东西最宽处约70千米,是油田的主产区。
该区地势平坦,小地形变化复杂,基本地貌由突起小丘、小泡沼、小碟形洼地和平缓漫岗组成。
大庆市的西部为嫩江冲积风沙地,沙地起伏5-10米,沙地间为低洼地,众多泡沼分布其中。
大庆市北部和南部为微起伏波状平原,土地肥沃,种植业发达。
1.1.3 气候特征大庆市地处中温带欧亚大陆东缘季风气候区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冬长寒冷干燥,夏短温热多余,春秋季风交替,气温变化急剧,沙尘天气过程较多。
大庆市年平均风速3.8米/秒,每年6级以上大风30天。
年平均气温4.2℃,无霜期143天。
年平均降水量427.5毫米,蒸发量1635毫米。
大庆市气候灾害主要表现为干旱,特别是春旱,春季降水不到全年的12%。
由于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强度大,减弱了降水的有效性,易造成夏、秋涝灾。
此外,低温寒冷、霜冻、冰雹、大风出现的频率较高,也易造成程度不同的灾害。
1.1.4 水文大庆地区地表水文状况属安达闭流区,境内无天然河流,大气降水都汇集到低洼处,无法排出区外。
但是受古地质和现代地貌的影响,大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状况具有独特区域性。
大庆地区地表高程低于嫩江水面,大气降水在多漫岗和洼地的地形条件下,汇聚到低洼处形成季节性水泡子和多年积水泡沼湿地。
多数水泡于冬季结冰直到泡底。
据统计,嫩江、松花江从大庆市西、南流过,北西部有无尾河-乌裕尔河、双阳河水系。
全市有大小湖泊208个,正常蓄水面积175 7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水面总面积的33.4%。
大庆地表水受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碱草甸土及原油开采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水质较差。
水泡子水多是强碱性反应,PH值在8.6-9.4之间。
大庆市地下水资源丰富,补给源充足,易开采,水质基本上达到油田注水、工农业及民用水质标准。
1.1.5 土壤大庆地区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的影响,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成土母质受大小兴安岭山地冲击物质影响,多为黄土状亚粘土,现代又受内蒙古沙漠侵蚀影响,上覆一层细沙土或粉沙土。
由于气候半干旱,冻结期长,植物根系多积于表层,有机质积累缓慢,成土过程中有草甸化现象出现。
加上地表起伏较大,地表水聚积,土壤淋溶过程强烈,而在稍高地区又有石灰反应,区域内成土过程复杂,因此大庆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黑钙土、草甸土、盐土、碱土、风沙土、沼泽土和泛滥土等。
大庆地区西部是嫩江冲积风沙地,形成西部以风沙土为主,东部以碳酸盐草甸黑钙土、草甸土为主的两条土壤带,江岸形成泛滥土,盐碱土镶嵌分布于两条土带之中,组成了复杂的土壤复区。
1.1.6 植被大庆市天然植被主要由草甸草原、盐生草甸和沼泽构成。
草甸草原是松嫩草原的地带性植被,分布在漫岗地、缓坡地和低平地上,主要以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并以丛生和根茎型禾草占优势。
植被盖度多在65%以上,草层平均高度50厘米左右。
该类草场是畜牧生产的主要割草场和放牧场。
盐生草甸多在地势低洼处与草甸草原植被镶嵌分布,主要由盐中生和旱中生禾草、杂类草组成。
植被盖度60-80%,草层平均高度55厘米左右。
该类草地主要作为放牧场。
沼泽植被在大庆地区广泛分布,是在地表终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条件下,由多年生湿生植物为主形成的一种隐域性植被。
植被盖度在80-100%,生长高度150-250厘米,主要用于造纸工业。
1.1.7 动物大庆地区鸟类资源丰富,共265种,其中75%的种类为沼泽、湿地、苇灌丛鸟类,而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种类相对较少。
1.2社会、经济概况大庆市现辖五区、四县。
五区为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红岗区、大同区;四县为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简称杜蒙县)。
土地总面积2.12万平方米,其中大庆市区5107平方千米,周边四县合计16112平方千米。
规划建设用地1485平方千米,未利用地4120平方千米,农用地1.56万平方千米。
主城区控制范围为514.22平方千米,规划用地面积156.8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31.7平方千米,剩余建设用地25.1平方千米。
哈大齐工业走廊近、中期规划面积155.7平方千米,远期规划面积185.2平方千米。
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273.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9.41万人。
大庆市从业人员148.0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50.0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33.8%;第二产业43.0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29.0%;第三产业55.0万人,占总从业人员的37.2% 。
2007年大庆市GDP为1822.28亿元,人均GDP为5.60万元,位居全国第二位。
其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0%、85.0%和1 2.0%。
工业经济在全市依然处于主体地位,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506.4亿元,同比增长9.9%,占全市经济总量82.7%。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25.4亿元,占全省的49.6%;实现利润1122.9亿元,占全省的87.9%,成为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880.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38点。
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增加值1185.1亿元,同比增长4.4%;石化行业实现增加值129.2亿元,同比增长29.4%;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2.6亿元,同比增长17.5%;建材行业实现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37.4%;机械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3.8亿元,同比增长65.0%。
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的企业达2180家,同比增长17.2%;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88.0亿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工业总产值346.0亿元,同比增长21.0%;实现工业增加值87.5亿元,同比增长35.1%,占地方工业增加值的47.3%;实现利税37.0亿元,同比增长20.5%。
高新区经济对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强的拉动作用。
2007年,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7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27.0亿元,实现利税22.6亿元。
大庆市工业增加值行业分布见图1-1。
图1-1 2007年大庆实现工业增加值的行业分布1.3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近年来,由于石油开采量的节节攀升,石化工业和地方工业的快速壮大,以及规模城市建设,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等原因,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主要有水土流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土地沙化严重;局部地区土地盐碱化增长势头仍在加剧;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变化趋势,森林类型比例向不合理化方向演化;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质量下降,鼠害加重;天然湿地萎缩,自然调节能力降低。
第二章区划总则2.1区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3)《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4)《大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9)其它相关规划、法规、文件。
2.2区划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2.3区划原则大庆市生态功能区划除遵循《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所确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相关原则、相似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外,根据大庆市的现状情况还应遵循以下原则:2.4.1 与油田产能相结合原则大庆市因油而生,油田产能用地量大、面广,经过40多年的开发,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生态恢复任务艰巨,必须探索一条持续发展之路,既能维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绿色油化之都的目标。
同时鉴于生态恢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社会和企业应及早动手,开展油田生态保护技术的探索。
2.4.2 突出自然特色原则大庆市内水域众多,又有大面积的湿地,这是城市生态建设的自然基础,因此在大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中,要突出这一特色,打造生态化的天然百湖之城。
2.4.3 恢复、保护、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建设和油田产能开发,对于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次大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应科学地划分生态功能区,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保护现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并合理的开发利用。
2.4区划目标(1)查明大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明确大庆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分布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
(2)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确定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3)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4)指导各生态功能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规划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持续地发挥区域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持作用。
第三章生态环境现状评价3.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