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历法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3.30 MB
- 文档页数:28
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与调整中国古代历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节气。
节气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时,太阳直射地球的点与地球赤道相交的两个点,即春分和秋分这两个点。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与调整与节气密切相关,下面将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
古代中国的历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当时的历法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以农时为基准。
这种历法以农历为主,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标志着农事的不同阶段。
这种历法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太阳直射地球的点来确定节气的时间,因此在当时的历法中,节气的时间是根据观测太阳的位置来确定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的历法逐渐发展和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孔子提出了一种新的历法,即夏历。
夏历是以太阳运行周期为基础,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农历初一为起点。
这种历法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后来历法发展的基础。
随着汉朝的兴起,汉武帝在位期间,下令编纂了一部历法,即《太初历》。
这部历法在夏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并且规定了每个节气的具体时间。
这种历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后来历法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历法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唐朝时期,唐太宗下令编纂了一部新的历法,即《大衍历》,这部历法在太初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正和改进。
宋朝时期,宋仁宗下令编纂了一部新的历法,即《宣和历》,这部历法对太初历进行了更加精确的修订,使得历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历法逐渐被西方的格里高利历所取代。
然而,中国的传统历法仍然在农业生产、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中国的农历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农田管理、农作物种植等方面,节气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节气与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变与调整密不可分。
古代中国的历法以农时为基准,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标志着农事的不同阶段。
郭守敬修订历法500年前,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完成了对历法的修订,他确立的农历和历元至今仍在使用。
郭守敬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科学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中国历法的演变中国历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朝,当时已经有了完整的月亮计岁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份的规定、年份的计算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大体上一直沿用了这一计算方式。
唐朝时期,长安的大街上立有史册碑,引用着北魏时期制定的泰始历,是中国第一部正式的历书。
但是,随着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的历法有不少缺陷。
例如,农历和阳历往往不同步,每年的节气时间不太准确,这都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因此,中国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对历法的修改和改进。
二、郭守敬的修订历法之路郭守敬生于明万历四年(1572年),常州人。
他自幼聪明好学,善于数学,后来受到张缙彝的启蒙。
不久之后,他考中了举人,并被选入天文馆学习。
郭守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文学家的合作,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天文学家。
郭守敬最大的成就是对历法的改革。
当时,中国使用的是北宋制定的紫微历,但是在物竞天择的明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紫微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公历和农历之间的不一致、节气不准确以及天文学偏差。
郭守敬意识到历法的不合理,决定对历法进行重新修订。
郭守敬着手修订历月和十二辛卯历,将北宋的紫微和周期法合并起来。
他制定了新的农历,规定在农历大年初一为历元,这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议。
当时的一位官员曾批评郭守敬改变历法秩序,是在搞乱天下。
郭守敬则辩称,制定新历将有利于世界安定,使历法顺应天时地利。
最终,郭守敬的改革经过多次实验后,于1610年正式颁布开来。
三、郭守敬的成就郭守敬修订的历法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制定的历元至今仍在使用,周期长度虽然有微调,但总体来说精度仍然是很高的,这在宇宙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着“中国贡献”的说法。
古代历法和时间观念的演变时间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因此人类对于时间的观念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生活,人类制订了各种各样的历法。
这些历法从最初的太阳历、月亮历,到后来的夏历、秦历、汉历等,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改革,最后逐渐演变成为现代的阳历和阴历。
本文将从历法的起源和发展、重要历法制定和改革以及历法对时间观念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古代历法和时间观念的演变。
一、历法的起源和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时间的观念越来越深刻,对于日、月、年等时间单位的计量和记录也越来越精确。
最早的历法是太阳历和月亮历,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制订的,它以一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基础,把一年分成12个月。
而月亮历则是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制订的,把一个月分成29天、12小时间隔的段,一年共分为12或13个月。
随着时间观念的深入,人们渐渐地发现太阳历和月亮历的缺点。
因为一年不够精确的365天,太阳历的时间稍短,而月亮历的时间稍长,导致春节等节日不断漂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人们逐渐发明了其他历法。
在东周时期,古代中国困于日、月两历准确率难以达到公元前841年秦穆公改良,引进了以夏冬至为算法,每月按月圆朔综配的夏历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延用了约3000多年。
而在战国时期,韩国发明了秦历,以19年为一个周期,把365天和366天平均分布在19个月中,使得春节等节日稳定在正月初一。
在古代的其他国家,如埃及和希腊,也有自己的历法。
埃及历法是以尼罗河的涨落作为记录时间的基础,而希腊则发明了著名的牛顿日历,采用月,以及4个皇家月共365日的历法。
二、重要历法制定和改革历法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直接影响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比较重要的历法改革,即汉武帝改革和唐玄宗改革。
汉武帝改革发生在公元前104年,当时采用的是秦历,但该历法只能用25年,后来汉武帝命令天文学家改革秦历,重新制订了岁星历,以月圆点的移动作为调整原则,历法精度大大提高。
龙源期刊网 历法改革势在必行作者:龚永泽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P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54-01日历必须以整日整天为计量单位,不能有寄零时间。
阳历黄道年总时长365天6小时,天与日是同义词,一天就是一日,一日等同一天。
所以天公老爷爷在设计天文历法时真是绞尽了脑汁,设计出人世间最复杂最繁琐的时空密码四重唱天文历法。
天球最大亦最高与地球大同小异,同心同轴通两级,相对经纬分昼夜,定点定位定冷暖。
天下为公度日月,自然规律周而复,无始无终无极限,寻根问底总突兀,不了了之徒长叹!古今中外无一例外,一往无前难背叛,顺其自然方昌盛,背道而驰自完蛋。
天不迷人人自迷,何况小人更耍奸,兵不厌诈行诡道,常使百姓泪涟涟。
若欲天人享太平,势均力敌致永远。
一年365天6小时,按整天分四季,先分365天,一个季节时间长短平均91天零四分之一天,(即91天六小时),这样一来四年闰一日,前三年的四季显得稍短一些,但第四年的四季却显得增长了,所以就黄道季节的均衡原则来说,还是不公正,因而行不通。
所以在计算一年四季时,还必须年年均衡,年年分清,不拖不欠。
这样必须将年黄道的寄零时间6小时也平均分配到一年的四季当中去,每季平均1.5小时,(即90分钟),一季三个月,每月平均30分钟。
也就是说一年黄道时间总长可以总分为12个月,每月平均30天10小时30分钟。
每月辖两个季节,共计24节气,每节气时长15天5小时15分钟。
按整日计年,一年只能有365个整日,剩余的6小时还必须累计四年加闰一日,以此补足年黄道分年计算时所形成的拖欠。
由此可见,天公智慧超人、至尊至大,令人尊敬并永久效法。
怎样才能平分这365天6小时呢?这里有一种公平合理的隐形先天分配法:即“先分整,后分零,每年分为十二重” 。
“十二重”即十二个月:先分360,每月都是30天是;再分5天,即120小时,每月平均10小时;最后分那6小时,每月平均30分钟。
第1篇一、引言历法,是指用以表示时间的方法和系统。
它对于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历法的历史悠久,古代历法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法的规定也不断完善。
为了规范历法使用,保障社会秩序,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历法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历法的历史渊源、法律规定、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历法的历史渊源1. 古代历法我国古代历法起源于远古时期,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演变。
最早的历法是夏历,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为基础,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或355天。
商朝时期,出现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周期的太阳历,即农历。
周朝时期,历法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夏小正”、“夏时”等历法。
2. 近现代历法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历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了格里高利历,即现行公历。
我国在20世纪初开始采用公历,并在1955年正式规定公历为国家法定历法。
三、历法法律规定1. 历法法律规定概述我国历法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中。
以下列举部分与历法相关的法律规定。
(1)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对历法进行规定。
”(2)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历法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对历法的使用发生争议的,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裁决。
”2. 历法规定的主要内容(1)法定历法我国现行法定历法为公历,即格里高利历。
公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周期,一年为365天或366天(闰年),一月为30天或31天,一年共12个月。
(2)历法变更根据实际需要,国家可以对历法进行变更。
论述我国古代历法发展中国历法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不同时期的天文、数学和制历技术的进步。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历程的详细论述:一、先秦至汉初的历法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对天文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例如,《周易》中就有对阴阳、八卦与天文历法关系的描述。
至汉初,汉武帝时期,首次采用《颛顼历》作为官方历法,该历法以四分法为基本计算方式,以黄钟律数为历法推算的基础,以度量衡为计算单位,对后世历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汉代至南北朝的历法汉代以后,随着天文学的不断发展,历法也在不断进步。
东汉末年,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浑天说”,认为天体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地球在其中,这与后来的地心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此基础上,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种历法,如北魏张渊的《甲子元历》、南朝宋何承天的《元嘉历》等。
这些历法在天体结构、计算方法和精度上都较前代有所提高。
三、隋唐时期的历法隋唐时期是中国历法发展的重要阶段。
隋代制颁的《大业历》和唐代实行的《麟德历》都基于张衡的“浑天说”。
同时,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为后来的历法改革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时期的《大衍历》是唐代最为完备的历法,它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标志着中国历法发展的新阶段。
四、宋元时期的历法宋元时期是中国历法的又一重要阶段。
宋代天文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提出了“十二气历”的概念,这种以节气为基础的历法更适用于农耕生产。
同时,北宋时期编定的《钦天历》以及后来元代颁行的《授时历》都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授时历》采用了招差法来计算太阳、月亮的不均匀运动,使得历法更为精确。
五、明清时期的历法明清时期是中国历法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初期,采用的《大统历》基本上沿用了元代颁行的《授时历》。
但随着天文观测数据的积累和数学计算方法的进步,清代顺治年间颁行了更为精确的《时宪历》,该历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人类把时间分割成均等的单位所用的规则和方法。
中国古代历法的演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从黄帝起就建立了阴阳历。
古人的历法不仅为政治家、天文学家所掌握,民间百姓也有一定的认识和应用。
一、阴阳历中国古代历法最早的形式是阴阳历。
在古代,人们用战争、社会、农业等需要来规定年份。
根据太阳运动的规律来确定月份,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农历。
农历的月份以岁首为一年的起点,称为“岁首历”,并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底数固定,而根据月球的运动而分为大小月。
阴阳历是一种以月相和日贡为基础的历法,它区分了“平岁”和“闰岁”,决定一个月到底是大月还是小月。
阴阳历最早用于商周时期,而后传承到秦汉时期,逐渐完善。
汉武帝时期,为了更准确测算算术,设立了太初历,太初历也是中国历法的第一个纪元。
二、太阳历虽然阴阳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形式,但它并不够准确。
在唐朝,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历法——太阳历。
太阳历以太阳一年的运动周期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规定了岁首,并规定了一年两个至四个节气。
太阳历采用年、月、日三元系统计算,更符合近代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由于太阳历十分准确,唐朝宫廷日渐繁荣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唐朝时期,太阳历成为重磅历法,并传承至现代。
现代西方国家采用的公历就是基于太阳历发展而来。
三、历法改革历法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历来有很多的学者、科学家致力于历法的改革,旨在使历法更加准确、系统化。
在清朝时期,康有为等一众学者在各方面寻求反思,呼吁变革,提出了“奉行公历、修改旧绪”的口号。
他认为,公历正负闰日都不平均,压缩了闰月和平月的差距,提前节气的时间也不精确。
因此,他们提议改革历法,以太阳历为基础,引进阳历,并借鉴西方历法的特点,邮票、贴纸就以公历作为日历。
明清时期先后没次历法改革论争皆失效,直到民国时期,中国历法才实现了彻底的改革,公历正式取代阴阳历成为唯一合法的历法。
中国现行法定历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现行法定历法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历法体系,包括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
它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安排、传统节日等方方面面。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起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总结其意义并展望未来,并提出相关建议。
通过对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在本文中,将首先介绍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起源,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然后,将详细分析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内容,包括法定历法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接下来,将深入探讨法定历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最后,将对现行法定历法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现行法定历法的内容和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中国现行法定历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揭示其历史渊源、内容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法定历法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为人们提供对历法的深入理解,从而增进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未来对法定历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历法的关注和重视,促进历法在中国社会中的更好发挥作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正文2.1 法定历法的起源中国现行的法定历法起源于古代的农历和天象观测。
在古代,人们主要根据农事活动和天文现象来进行时间的计算和记录,因此逐渐形成了农历。
农历是一种以月相变化为基础的历法,通过对月相的观测来确定月份和年份。
同时,古代的中国人也通过对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运行轨迹的观测来确定时间和季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时间的精准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开始尝试用数学模型来计算时间。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一、简介历法是人类社会为了统计时间、制定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所需要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不断演变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历法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历法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历程。
二、夏代至秦代1. 夏代和商代中国古代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代和商代时期。
当时的历法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为基础。
夏代王朝制定了夏历,将一年分为十个月,每月三十天。
商代则使用了农历,即根据农作物的生育季节来制定的历法。
2. 周代周代是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重要阶段。
周朝制定了古代历法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日后历法发展的基础。
周代首创了以太阳年为基础的历法,即夏历。
夏历是一种根据太阳运行周期制定的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
然而,由于太阳运行周期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夏历并不准确。
三、汉代至明清时期1. 秦汉时期秦代推行了太阳历,即使用太阳年作为历法的基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然而,由于历法的计算方法依然存在缺陷,秦代历法并不精确。
后来的汉代改良了太阳历,并提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使历法更加精确和完善。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法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推行了唐历,也就是唐太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确的历法之一。
唐历基于天文观测和数理计算,将一年分为三百六十五天,几乎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3.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时期,中国历法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宋代制定了儒略历和寿阳历,但都不是十分准确。
元代则沿用了儒略历,直到明代进行改革。
明代实施了崇祯历和万历历,使历法更加准确。
清代则推行了郑氏历法和宣统历法,进一步提高了历法的精确性。
四、近现代近现代以后,中国历法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历法的改革迅速推进。
1956年,中国实行了公历(格里历)作为官方历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
公历基于地球公转周期制定,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实用性,成为现代中国主要的历法,直至今日。
中国日程历法及其演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日程历法体系。
在中国,日历并非只是记录时间的工具,更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反映。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和科学角度来介绍中国日程历法及其演变。
1. 历史背景中国的日历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
在古代,日历的制定和应用是由皇帝和官员管理的,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历法体系。
其中最常见的是夏历、商周历、秦历、汉历、唐代月令和明清历等,这些历法主要是在基于阴阳五行等哲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生产和社会文化因素来制定的。
2. 中国传统日历系统的基本构成中国传统日历系统主要包括天干、地支、干支历、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等。
其中天干、地支是汉字表示的十干十二支,干支历是由天干与地支组合而成,推算出每一天的干支。
而十二时辰则是根据地球自转、公转及日地相对位置而划分的时间区间,形成了早上五点到晚上七点的时刻表。
二十四节气则是中国民间的重要文化传统,每个节气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3. 历法改革与现代化中国的历法改革始于1912年,当时实行了公历,即国际通用的格里高利历。
这一制度取代了传统的阴历,并被广泛应用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事务中。
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仍有许多人使用农历来记录日程。
当前,中国政府已经在现代化方面花费了极大的努力,对于日程安排推行公历。
对于重要的节日和文化活动,中国政府仍然会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4. 日历文化的影响和启示中国的日历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反映了人们生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日历仍然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人们通过日历中的各种节日、节气和纪念日来感受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同时,日历也给人们带来了启示,它告诉我们时间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
结语:中国日历历经漫长岁月,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和精神财富。
明清时期的天文学与历法改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天文学和历法改革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天文学家致力于研究天体现象,发现天文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联,并进行了历法的改革,使得中国的历法更加准确和实用。
明清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天文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明代兴起了一场天文学的革命。
郭守敬通过研究天体运动规律,提出了地球的实心说,解释了日月食以及地球季节变化等现象。
他还发现了天体的公转速度和自转速度,提出了地球自转的概念。
郭守敬的研究成果对后来明清时期的天文学家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明清时期,天文学家不仅着重于观测和研究天体现象,还开始着手改革历法。
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对传统历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历法体系,即“圆观历法”,改进了传统历法的一些问题,使得历法更准确、周密。
徐光启的历法改革成果为后来的历法改革奠定了基础。
清代,中国的天文学家继续积极推动天文学和历法的发展。
清朝皇帝康熙是一位极具天文兴趣的皇帝,他对天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聘请了一批优秀的天文学家来为他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
康熙皇帝的天文兴趣和支持为清代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天文学领域,清代的天文学家曾经进行了大量观测和研究。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爱尔兰传教士邵普雷和德国传教士久尔佳。
邵普雷和久尔佳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并绘制了一张中国天体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综合性的天体图,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和中国人民对天文学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除了天文观测和研究外,明清时期天文学家还致力于改革历法。
清朝天文学家聂若滨提出了一种新的历法体系,即“黄历”。
聂若滨的历法改革在清代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当时最为准确和实用的历法。
明清时期的天文学和历法改革不仅对中国自身的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科学史有着重要的贡献。
简论历法改革简论历法改革太原科技大学曾一平历法改革有世界范围的,也有国家范围的,对中国说就是中国历法改革。
中国的历法改革不能脱离世界,所以应先讨论世界历法改革。
一、打开联合国对历法改革禁令的钥匙1956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对当时由印度等国提出的历法改革方案作出裁决,无限期搁置对历法改革问题的讨论(这个裁决是美国提出的),理由为当时的改革方案中包含一个对七日连续星期的改革建议,将每年52星期以外多余的一日或两日作为周外日,称为“空日”处理。
裁决认为“空日”违反了宗教信仰。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个搁置禁令至今没有解除。
半个世纪以来,民间研历者继续提出了许多新的改革方案,其中有少数是将闰日制改为闰周制。
即平年改为364日,52个整周。
每6年或5年积累出一星期,该年作为闰周年,有53星期,从而避免了“空日”的出现。
但闰周年的日数成了371日,这就使得季节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损害。
其余的改革方案几乎仍然坚持“空日”主张,只是将名称加以改换而已。
这可能是搁置禁令未能解除的一个客观原因。
为了争取解除禁令,推进世界历法改革重新起步向前进,必须从历法理论上寻找解除禁令的出路。
历法理论的核心是关于历法功能的探讨。
历法产生已经几千年,它是与天文学相伴产生和发展的。
在中国,天文和历法不分家,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天文的功能就是历法的功能。
天文是高深莫测的,是神秘的,常人难于问津,只能买一本皇历奉为圣旨或天命。
皇历是不透明的,是专家依据天文算出来的,从性质来说是属于天文性的历书。
它提供作为民用,是皇恩浩荡的施舍。
实际上,一般人需要什么呢?无非是某日是几月几日,离开下一节气有几天?如此而已。
皇历是愚民的有效工具,附载的五花八门的阴阳吉凶却大行其道了。
对于这些东西,我们当然要排除在历法功能之外。
太初历与历法改革落下闳,生卒年不详。
西汉天文学家,巴郡门中(今属四川)人。
汉武帝时任待诏太史,浑天说创始人之一。
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创制“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在天文学上有较大的影响。
落下闳落下闳字长公。
西汉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公元前100年前后。
天文学。
西汉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历。
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 —前105年),历经100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
另外,按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
于是,太史令司马迁等人上书建议改历。
汉武帝同意,并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
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参加改历工作。
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
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和唐都等20 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
经过仔细仔细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
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
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
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将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
为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辞而不受,隐居于落亭。
太初历仍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但取29+43/81日为一朔望月,由于分母为 81,所以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法。
它在很多方面超越颛顼历,归纳起来主要有:(1)太初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
(2)太初历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
在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位于奇数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又叫做中气。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历法改革年份年表甲、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历法改革年份年表一、夏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2070年:启用从春秋季节入冬的农历历法。
二、商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1334年:启用了定朔历法,以农历作为基准。
三、西周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841年:西周初年,敬王即位,开始使用夏历。
- 公元前771年:西周末年,宣王即位,改用至春分始的夏历。
四、春秋时期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771年:鲁成公继位,推行从立春始的积年历法。
五、战国时期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475年:魏文侯即位,改用节气历法,以春分为年首。
- 公元前503年:鲁哀公即位,采纳吕大叔的纪年法,夏历及农历皆从春分定年。
- 公元前373年:晋献公即位,推行以立春为年首的节气历法。
六、秦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实行了统一历法,采用夏历。
七、汉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下令新制夏历,以寒食节为正月初一。
- 公元40年:后汉光武帝刘秀改用积年历,以立春为年首。
八、南北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502年:齐武帝萧赜下令采纳黄初纪年法,以立春为年首。
九、隋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启用大业历,采用近朔法与恒朔法,以农历作为基准。
十、唐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713年:唐玄宗下令实行大历法,以农历定年。
- 公元729年:唐玄宗下令实行混朔历法。
十一、宋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021年:宋仁宗下令改用真朔历法。
十二、元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颁布新历法,以正月初一为农历年的开始。
十三、明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339年:明惠帝朱允炆颁布新历法,即“交季余气之朔历法”,以季月为单位。
十四、清朝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643年:清顺治帝颁布新历法,改用以冬至为年首的冬历。
十五、中华民国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启用阴历,以冬至为年首。
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法改革年份-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采用公历,以元旦为年首。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一、介绍中国历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古代人们对时间和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认识。
本文将讨论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二、黄道十二宫制定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始于黄帝时期,黄帝根据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探索,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份,并根据每个月份的月亮形状和位置划分黄道上的十二个宫位。
这种黄道十二宫的划分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天文测量和占星术等领域。
三、夏历与秋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人们逐渐意识到黄道月历与太阳实际运行的时间存在差异。
为了与四季的周期相符,周天子在新羲历的基础上制定了夏历,以夏至为一年的开始,让历法与四季更加匹配。
夏历的出现使农民能更准确地决定种植和收获的时间。
后来,商周时期的孔子提出了更为精确的秋历,将秋分视为一年的开始,更适应天文现象。
秋历的推行使农民能更好地根据农事活动的需要做出安排,同时也因为农业的发展而推动了科学和天文学的进步。
四、千年历法制定与改革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和改革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出现在汉朝,当时太阳历的运行周期已经与夏历的计算不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制定了太阳历,顺应太阳实际运行的时间。
太阳历的推行统一了全国的时间计算,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更加有序。
五、历法对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影响历法的制定和改革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历法的使用使农民能更好地掌握种植、农事和收获的时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
其次,准确的历法为社会各个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时间基准,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最后,历法的不断改革推动了天文学和科学的发展,在航海、测绘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总结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黄道十二宫到夏历、秋历,再到太阳历的制定和改革,历法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历法制定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