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安全监控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86
水利工程中的大坝工程安全监测控制大坝工程是指人工修筑在河流、湖泊等水流或堰塞湖出口位置,由大坝坝体、进水、泄水设备等组成的工程。
大坝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水流,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具有防洪、发电和灌溉等功能。
大坝工程的安全监测控制是指对大坝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大坝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大坝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大坝工程安全监测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一旦大坝发生事故或失效,会对下游的人民财产和生活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大坝工程安全监测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坝体监测:通过安装在大坝内部和外部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大坝的应力、位移、温度等参数,以及大坝周围的地下水位、地震活动等情况。
还要通过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大坝的外观进行巡检,发现并修复可能存在的裂缝和渗漏问题。
2. 泄洪监测:大坝的泄洪设备是保证大坝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证泄洪设备的畅通和正常工作。
需要定期对泄洪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并通过水文测量和水位监测,及时了解大坝的流量和水位变化,确保泄洪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地下水位监测:大坝修建的位置通常会储存大量的地下水,地下水位监测是大坝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
通过地下水位测量,可以及时了解地下水的涌出情况,判断大坝周围地质条件的变化,确保大坝周围地基的稳定性和密实性。
4. 大坝水压监测:水压是大坝安全的重要指标,因此需要定期对大坝内部的水压进行监测。
通过水压传感器和监测仪器,实时了解大坝内部的水压变化,判断大坝的稳定性和渗漏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大坝的安全性。
5. 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大坝工程安全监测控制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安全管理系统,包括监测设备的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等。
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安全管理团队,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和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介绍---《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站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吴中如教授领衔,博士生导师顾冲时教授以及郑东健、苏怀智、王建、郭海庆、沈振中、包腾飞、李季、温志萍、李雪红、吴相豪、胡群革、许晓东、赵斌等参与完成的《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日前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现将该项目介绍如下。
一、立项背景建国以来,我国共修建约8.3万座水坝,其中15米以上的大坝约1.8万座,在防洪、发电和灌溉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大坝存在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大力开展,大库高坝越来越多,有些高坝已达200-300米,坝址地质条件复杂,又处于高地震和高地应力区,对工程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证明,对大坝及坝基进行安全监测,并触汇多种理论和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正反分析,建立专家系统,将对大坝和坝基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二、项目主要特点及创新点1、建立了完整的监控模型体系。
完善和发展了统计模型,提出和建立了测点和空间位移场的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以及施工期的特殊监控模型等;建立了基于混沌理论、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等的预测模型,由此建立了大坝与坝基的完整监控模型体系。
2、发展了大坝及坝基的反分析理论和方法。
对大坝和坝基的计算模型、计算参数、计算成果处理和控制荷载等提出了反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还首次提出了拟定变形监控指标的理论与方法。
3、开发了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
提出和开发了由"一机四库"(综合推理机、知识库、工程数据库、方法库和图库)组成的大坝安全综合评价专家系统或"四库"(综合分析推理库、工程数据库、方法库和图库)组成的在线监控和反馈分析系统。
三、项目具体技术内容1、大坝及坝基安全监控模型本项目结合大量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对大坝安全监控模型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建立了安全监控模型体系,主要包括:(l)统计模型。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际上相继发生了圣佛朗西斯(美国,1928年)、马尔巴塞(法国,1959年)、瓦依昂特(意大利,1963年)等跨坝事件,我国也先后发生了板桥、石漫滩(1975年)洪水漫顶以及沟后水库(1993年)渗透破坏等跨坝事件。
跨坝给相关国家带来了惨重的灾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坝工界对大坝安全监测的高度重视[1]。
有关统计分析表明,大坝失事或严重大坝事故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设计洪水偏低引起漫顶;地质勘探不充分造成失稳和渗漏;设计与施工缺陷导致大坝老化加速;遭遇地震等特殊荷载。
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大坝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设置相应的安全监测项目,对大坝变形、渗流、应力应变等进行连续而全面的监测,并对实测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坝安全性态的综合评判,以馈控大坝的安全和运行。
大坝安全监测与控制的研究工作可大致分为五个方面:观测资料的误差处理与分析;观测资料的正分析;观测资料与大坝结构性态的反分析;反馈分析与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大坝安全综合评判与决策,各个方面的研究相互联系,构成了大坝安全监控的理论框架体系[2]。
1观测资料的误差处理与分析在利用大坝安全监测资料进行正反分析前,首先应对原始测值资料进行误差处理与分析。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的误差分为粗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三类。
在测量过程中,应当剔除粗差,消除或削弱系统误差,使观测值中仅含随机误差。
测量误差分析的方法一般有测值范围检验分析法、数学模型分析法及统计检验法等。
粗差是由某些不正常因素所造成的与事实明显不符的一种误差,通常属于测量错误,这种误差较易发现,应予以剔除。
目前主要采用基于最小二乘理论的分析方法对粗差判别和处理,较常用的方法有数据探测法和稳健估计法。
此外还常用统计量检验法,如格拉布斯准则、肖维勒准则、t 检验准则、F 检验准则等[3]。
大坝安全监测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讲讲大坝安全监测原理,这可真是超级重要的事儿呢!
你想想啊,大坝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守护者,默默矗立在那里,为我们挡
住洪水啥的。
那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守护者是不是安好呢?这就得靠安全监测啦!比如说,我们人要是身体不舒服,可能会头疼啊、发烧啊,这些就是信号,让我们知道自己生病了。
大坝也一样,它也会有各种“不舒服”的信号呀!
咱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器和方法来监测大坝。
好比说,有专门监测大
坝变形的仪器,就像我们用体温计来测量体温一样。
大坝会不会变形,一测就知道啦!还有监测渗流的,这就好比我们观察自己是不是流汗过多,了解身体的状况。
老张就曾经看着大坝的监测数据说:“哎呀呀,这大坝今天的数据有点不大对啊!”这就说明监测到了一些异常情况呢,得赶紧去查看查看。
再想想,如果没有这些监测,大坝出了问题我们都不知道,那多吓人呀!这不就跟我们生病了自己不知道,还在那硬扛一样危险嘛!大坝的安全可是
关系着好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呢,能不重视吗?所以啊,这些安全监测就像是大坝的“私人医生”,时刻关注着它的健康。
总之,大坝安全监测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用各种手段去了解大坝的状态,确保它能一直好好地守护我们。
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呀,可别不当回事儿!这真的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大事!。
大坝安全监控理论与应用一、概述大坝是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水灾防治、水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大坝在长期使用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地质、自然灾害等,从而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
因此,为了及时发现和预防安全隐患,保障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大坝安全监控系统得以应用。
二、大坝安全监控的基本要素大坝安全监控的基本要素包括:•监测对象:大坝的水位、库水压力、地震振动、温度、日常位移等。
•监测手段:传感器、数据采集仪器、控制器等。
•监测网络:采用有线、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通过云端存储和处理来实现对大坝的实时监控。
•监测指标:大坝监测指标是安全监控系统对于大坝的一些关键技术指标进行预警和提醒,包括水位、库水压力、温度、振动、位移等。
•系统管理:大坝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三、监测技术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大坝监测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实现对大坝各项指标的监测。
目前,常用的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传感器的主要特点是高精度、高稳定性、结构简单、易安装和维护。
2. 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是将传感器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储存。
常用的数据采集方式有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
有线采集方式主要适用于大坝附近没有大范围移动设备的区域,无线采集方式则主要应用于移动端接入,适用于复杂的大坝监测场景。
3. 控制器技术控制器是大坝安全监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传感器状态的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安全预警的判断和控制等多种功能。
四、监测系统的建设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建设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 数据传输问题监测数据需要通过一定的传输手段将数据从大坝传输到云端进行统一处理和分析。
常用的传输手段有GPRS、电信、联通等。
2. 数据存储问题监测数据需要通过一定的存储手段将数据有序地存放于存储介质,以便后期查询和分析。
常用的存储手段有MS SQL Server、Oracle、MySQ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