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地球的内部
- 格式:ppt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15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地球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从而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实践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对地球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详细结构,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地球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地球模型,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利用地球模型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对地球表面的环境影响,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难点: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观察分析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地球模型、图片、PPT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外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地球模型,讨论各层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4.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总结提升: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地壳:最外层,岩石构成地幔:中间层,岩浆构成地核:最内层,铁、镍构成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1)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的秘密。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地球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概念,并培养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这为课堂的操练和巩固环节提供了条件。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培养观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组成。
五. 教学方法1.生动讲解: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地球内部结构的概念。
2.直观展示:通过图片、图表和实验,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交流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图片和图表。
2.地球模型:用于展示地球内部结构。
3.实验器材:如地震波模拟实验器材。
4.PPT:用于展示和讲解地球内部结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知道地球的外部结构吗?那么地球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时,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探究地球的内部构成,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地球的内部有着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等层次。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等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
2.地球内部各层次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2.地球内部结构图片。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提问:“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球体?”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它的内部结构也非常有趣。
今天,我们就要去探索地球的内部世界。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内部结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各层次的名称。
教师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层次:地壳、地幔、地核。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地球内部结构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地球内部的层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索过程。
通过扮演,让学生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内部各层次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地球内部各层次的性质和特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明的文字,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推理和模型制作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这一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推理和模型制作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激发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教学难点:地幔和地核的区别,以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推断和模型制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推理、模型制作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球模型、示意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外部特征,如山川、海洋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
2.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地球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地球的内部结构。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3.地幔和地核的区分:学生观察地球模型,通过推理和分析,找出地幔和地核的区别。
4.模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5.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模型,全班讨论,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材通过简单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以及地球内部的运动。
这一节课是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一次初步了解,也为他们以后学习地球科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可能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表面结构、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因此,他们在学习地球内部结构时,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同时,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并了解各层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
2.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各层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模型等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3.教材讲解:详细讲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插图,了解各层的特点。
4.课堂互动:学生分小组讨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6.总结环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并且初步了解各层的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于地球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详细结构及其特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
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准备实验材料,如地球模型、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样本等。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样本,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课程标准:1.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做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教学成果:预计学生能够●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层次2: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但不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层次3: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层次2: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层次3: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做出解释。
教学材料:黑色的胶卷盒3个,分别装着水、细沙、小石块、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 1.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
2.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3.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4.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由上一节课的单元总话题引出新课探索和调查(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向全班作汇报。
(2)也可以采用师生交流、互动研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3)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教学,这样能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
展开“地球里面有什么”的研究。
回顾和解释1.过渡: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的?2.观看火山爆发和地震的有关录像。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4)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简单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各层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探索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如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和科学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地球内部的结构及其作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了解各层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材中的图片和图表,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
2.难点:地球内部各层之间的分界及其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图表,引导学生进入地球内部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实践活动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教具:地球模型、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图片和图表、PPT等。
3.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观察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各层的特点,如地壳的薄厚、地幔的岩浆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与反思《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3 地球的内部》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通过简单的模型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组成和各层的特点。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地球内部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地震和火山爆发,以及它们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球内部结构方面,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地球内部的结构。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能够解释各层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示意图,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难点:各层的特点和关系,以及地震和火山爆发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直观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外观,提出问题:“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模型和示意图,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
3.地震和火山爆发:介绍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原因,分析它们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内部的动态变化。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关系,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强调各层的特点和关系。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3 地球的内部》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地球的内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外观和外部环境。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层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区别。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内部的结构,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索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
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区别。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2.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地球内部结构。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教学资源。
2.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实验器材。
3.学生分组,准备小组讨论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外观和外部环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的外观是什么样的吗?地球外部有什么环境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模型,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让学生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位置和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是一节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描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认识。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学过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知识点。
因此,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学习,需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理解和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组成。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理解它们的特点和组成。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表、讨论问题等方式,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意识到科学知识对于解释自然现象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组成。
2.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概念和理论的建立,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思考、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表、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组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表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组成。
3.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结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3《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内部》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的地质术语感到困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适时解释这些术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内部结构的记忆和理解。
2.地壳、地幔和地核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地球模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模型的图片,自己发现地球的内部结构。
3.讲解法:教师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模型实验器材。
2.准备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资料。
3.准备相关地质术语的解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模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内部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自己发现地球的内部结构。
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3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导入:
我们来玩个小游戏
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不同的物品,不打开的前
提下,你想用什么方法,猜猜盒子里有什么?
反馈:摇一摇、晃一晃、闻一闻、听一听、钻
个小洞.....
总结:通过以上方法,我们知道三个盒子中分
别装着水、沙子、小石子。
教师:你的方法能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吗?
2、阅读书上资料,科学家还通过哪些信息来探索地球内部?
反馈: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速度较慢。
3、查阅资料,填写下面表格
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极其各组成成分。
教师补充:古腾堡面、莫霍面
4、动手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提示1、地球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
提示2、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反馈:(1)内核:1厘米
(2)外核:约1.7厘米
(3)地幔:2.2厘米
(4)地壳:只需薄薄一层
5、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