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碍举证推定规则的理解与适用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6
论证明妨碍的法律效果摘要:近年来,证明妨碍行为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日益增多,严重阻碍了当事人公平利用证据与法院发现真实。
证明妨碍是由于民事诉讼中证据偏在而引起的,一方当事人阻碍另一方当事人公平地利用证据,如若再依据证明责任的一般规则进行裁判将导致对该另一方当事人不利的诉讼结果,有碍实质公平,此时,应对实施证明妨碍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施以不利的法律效果。
证明妨碍法律效果是整个证明妨碍制度的核心,关系到证明妨碍制度能否适当地发挥其应有之功效。
关键词:证明妨碍、法律效果、举证责任转换、自由心证.一、问题之提出在黄颖与北京美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一案中,二审法院认为:上诉人黄颖在一审中一再陈述,收房时对窗外有装饰钢梁一事,其已在《业主入住验收单》上明确提出书面异议。
《业主入住验收单》是被上诉人美晟房产公司单方保存的证据,经法院要求,美晟房产公司拒不提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据此,可以推定黄颖关于收房时已对窗外有钢梁一事提出书面异议的主张成立。
⑴二审法院对于案件的处理,虽未明确提及证明妨碍,但却不失为我国司法实践中运用证明妨碍相关规定审理案件的典型代表。
在国外,自从英国王座法庭于1722年通过对armory v. delamirie 一案就证明妨碍的救济创立了法律先例以来,证明妨碍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来说都不陌生,二者立法上对于证明妨碍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学界也曾对该制度展开过激烈的讨论。
二、证明妨碍法律效果之概念界定(一)证明妨碍概念辨析何谓证明妨碍?英美法系学者多以证明妨碍行为本身为立脚点来界定,而大陆法系学者则多从证明责任的角度加以解释。
根据我国台湾学者骆永家教授对于证明妨碍概念的理解,”证明妨碍者,系指不负举证责任之当事人,因故意或者过失,以作为或者不作为,使负有证明责任之当事人之证据提出,限于不可能时,就举证人之事实主张,作对该人有利之调整而言。
法律推定规则的适用张晶【摘要】推定是一种为了降低证明难度,依据法律的规定从要件事实之外的基础事实推出要件事实的存在,并允许反驳推翻的机制.推定的目的是降低证明难度,其证明原理是从已知的基础事实推出要件事实,推定的适用规程中需要遵循必须性原则、高度盖然性或排除合理怀疑原则、允许反驳的原则.推定适用需要三个条件,即推定的基础事实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基础事实是要件事实以外的事实,没有相反证据或者相反证据不足以推翻该基础事实.推定的适用的三个步骤分别是提出适用、反驳和裁判.在推定的适用与证明责任的关系中,首先界定了何为证明责任,并且对行为责任和结果责任做出了区分,其次界定了推定与证明责任倒置的区分.【期刊名称】《山东警察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6)006【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法律推定;推定的适用;证明责任倒置【作者】张晶【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03推定是一种为了降低证明难度,依据法律的规定从要件事实之外的基础事实推出要件事实的存在,并允许反驳推翻的机制。
其主要的特点是可以直接从基础事实推出要件事实,强制性适用并且可以被推翻。
当然,这里的基础事实并非要件事实,而是要件事实之外的其他事实,其作用原理是用基础事实的证明代替要件事实。
推定分为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本文从法律推定的角度,将适用法律推定规则的原则、条件、程序以及推定的适用与证明责任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法律推定的适用原则所谓法律意义上的推定,是指依据法律的规定,从已知事实推出要件事实的存在并允许反驳推翻的机制。
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证明难度,而且已知事实是要件事实以外的事实。
罗森贝克说过,对事实的法律推定是这样的一些法律规范,他们从非要件的情况中,推断出存在作为法效果的要件特征所必需的事实。
推断的前提条件(所谓推定的基础)必须是有疑问的法效果的要件以为的情况。
但是,推定的效果是存在一个这样的要件特征的结论。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问题研究袁建国任长申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证据规定》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证据制度的有关规定,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国家的诉讼理念和经验,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和补充.①《证据规定》自2002年4月1日施行以来,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也有个别制度在借鉴外国经验时,对于中国的国情考虑不够充分,以致相应的规定成为所谓的“城市规则”,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法院法官,试图就《证据规定》的主要内容及适用问题进行探究。
一、关于举证责任的内涵和分配规则《证据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它包含了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两层含义:其一、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的责任。
其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当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由依法负有证明责任的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是对行为意义上举证责任最典型的概括。
它是诉讼过程中无条件出现的一种举证责任。
凡有诉讼即有请求,而任何请求又必须以一定的主张为依托;只要提出主张即会发生提供证据的责任.在民事诉讼中,一方面,民事权益主体必须提出明确的诉讼请求和具体的诉讼主张;另一方面,民事权益主体必须通过积极的行为提供与其主张内容相符的证据,以获取法官对其主张事实的确信,弱化和消解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避免发生不利的法律后果。
②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随一方当事人举证程度的变化可以数次反复,是一种动态的举证责任.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因一方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力的强弱而在当事人之间移位,又是一种可以在当事人之间互相转移举证责任,围绕着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与确信程度而不断地在当事人双方之间转移.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与否不能确定时应当规定由哪一方当事人对不利后果进行负担的一种风险和责任.它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法官不能因案件事实不清而拒绝裁判。
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案件事实,慎用推定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于自己事实主张需要提供证据支持,否则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不过凡事均有例外,民事诉讼中也规定一些事实主张,可以免除当事人的证明责任。
这就是常说的免证事实。
民事诉讼中的免证事实有(七)项,均是通过法学传统和常年司法经验总结得出。
免证事实在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一般存在争议不大。
但免证事实中的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事实免证,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争议。
一、免证事实存在基础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是追求事实真相,公平公正适用法律。
所以一般要求对于案件的事实认定,应当查明后认定。
可是司法实践是复杂的,在纠纷事实存在,事实并不能完全查清的情况下,法官仍要对案件进行裁判。
这就需要法官在裁判时,运用现有证据进行判断,继而裁判。
这也是证据规则存在的基础。
免证事实是指无需当事人证明的事实主张。
名证事实之所以免除证明,在于相关事实的存在,为社会公认,不应产生争议。
故出于效率考虑,不再增加当事人证明责任。
一般情况下,免证事实主张在诉讼中争议并不大,法律适用也不会引发质疑。
但司法实践,越来越多适用推定事实免除证明责任的条款,适用标准又没有客观的统一标准,论理时逻辑千奇百怪,引发了较大质疑。
这就需要对相关条款适用,进行一定规制。
二、推定事实免证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法律推定免证事实,司法实践中一般异议不大法律推定免证事实,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当事人无需承担证明责任。
类似立法情况,在侵权责任法中体现较多。
多体现为无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的相关立法规定。
需要说明一点,免证推定事实并非是完全免证。
当事人需要对基础事实进行证明。
当基础事实证明存在的情况下,法律推定就存在适用基础。
推定事实的逻辑就是从一个基础事实,通过法律规定,推断出另外一个事实。
而这个推断过程,直接产生法律上的效力。
对于基础事实的证明,有很多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是对法律规定的特定基础事实进行证明,即特定基础事实存在。
赵律师解读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10条第⼗条:下列事实,当事⼈⽆需举证证明:(⼀)⾃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众所周知的事实;(三)根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常⽣活经验法则推定出的另⼀事实;(五)已为仲裁机构⽣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六)已为⼈民法院发⽣法律效⼒的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七)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
前款第⼆项⾄第五项的事实,当事⼈有相反证据⾜以反驳的除外;第六项、第七项事实,当事⼈有相反证据⾜以推翻的除外。
天晴了,⾬停了,我再次觉得我⾏了。
我⼀直在想,怎么学知识才能提⾼效率呢?总结出三种精进知识的路径,供各位参考,也许对你的学习有裨益。
第⼀种路径就是针尖对麦芒的实战中总结出的知识,你⼀定会铭记于⼼;第⼆种路径是针锋相对的争论研讨中得来的知识,你也会印象深刻;第三种路径就是刻⾻铭⼼的喜爱所学的知识,你肯定会终⾝难忘。
其他路径学来的知识,估计就是过往云烟,灌灌⽿⾳,流通⼼脑⽽已,关键和核⼼的地⽅你是展⽰不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喜爱,要敢于实战,要讨论争吵,这样学的知识才扎实,才能内化为⾃⼰体系的⼀部分,才能随时信⼿拈来。
本律师在做讲座的时候,因为有1000多件诉讼案件的积累,案例和⼼得脱⼝⽽出,听众听的很受⽤,很⼊戏。
这都是在实战和喜爱中积累起来的,装不出来的。
当然,在具体讲授技巧上还可以精炼和提升。
证据规则第⼗条⽐较复杂,光是理解与适⽤这本书就有近⼆⼗页的内容,我们还是⽼规矩,从实战和⼼得来解读。
说实在的,这⼀条很难,我的功底对有些条款解读起来肤浅,请⼤家谅解。
⾸先,本条就是民事法司法解释第九⼗三条的修正,⼤部分保留了。
1、⾃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
因为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个就如仓央嘉措那⾸著名的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就在你⼿⾥不舍不弃来我的怀⾥或者让我住进你的⼼⾥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哈哈,这⼀条也可以说,你举证与不举证,⾃然规律、定理、定律就在那⾥,不增不减。
关于新《民事证据规定》理解和适用的若干问题郑学林等最高人民法院 3月26日2019年12月25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是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公布施行18年来首次、全面修改。
《修改决定》以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为根据,在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民事审判实践,对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施行以来有关民事诉讼证据的司法解释、司法文件进行了全面梳理,对审判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应。
《修改决定》既是对《民事证据规定》的修改,也是对《民事诉讼法解释》的完善、补充,是对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制度的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如何适用的进一步解释,对于民事审判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由于修改后重新发布的《民事证据规定》保留的原有条文仅11条,其余89条为修改或新增加的条文,为便于审判实践中理解和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内容,我们对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梳理和概要性阐释,以供参考。
一、关于自认规则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张于己有利的事实的,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这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应有之义;而当事人主张于己不利事实,构成自认,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
自认不是证据,而是举证责任的例外情形,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也是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方法,对于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节约诉讼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第八条对自认作出规定,2015年《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了自认的基本内容及其除外情形。
《修改决定》在《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基础上,对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第八条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修改了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认规则。
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将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认按照授权范围不同区分了不同后果,未经特别授权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不构成自认。
《判后答疑申请书》(一)申请人:___(陕at车主)男汉族年月日住址:身份证号码:电话:申请人诉西安实业有限公司纠纷一案,针对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陕民终号《民事判决书》,现向贵院提出判后答疑申请,请求对以下问题予以答复:一、就本案案由部分。
1、申请人在原审时诉请为“物权确认和经营权为申请人所有和享有”,依照《物权法》法院应当对本案的案由如何定性。
2、二审法院属上级纠错职能的法院,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陕民终号《民事判决书》:“…申请人的出资、证据、证言、证词、要求调取的相关手续资料…不足以对抗特定行政机关核发的…证书…”不予审查,以商事条例搪塞。
申请人继受取得涉案出租车的财产所有权,为车辆的当然所有权人。
依据物权法第二十三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时效力”。
既然申请人确认的是物权归属为何法院依据合同审判。
二、就本案事实部分。
3、申请人出资数万元购车款。
被被申请人以“空手套白狼”的违法方式,利诱、逼迫签下制式条款。
以挂靠经营的模式将车辆登记在___出租司名下并支付一定的管理、服务费用。
公交管〖xx〗98号文件中公安部向最高法所做复函中内容“根据现行机动车登记法规和有关规定,公安机关办理的机动车登记,是准予或者不准于上道路行驶的登记,不是机动车所有权登记”。
依据《法物权》所有权如何判定归属。
4、申请人在合同中的签字是对出租车商事经营模式的认可,能否因签字而丧失对物权的请求权,申请人对经营模式的认可及对名义权利人的认可是否从而完全丧失对自己物权的主张。
5、承包合同的签订能否引起物权权属的设立和变动。
6、判决中为何未对涉案车辆交易、转让、出资更新的事实进行鉴别论述。
7、既然西安市交通管理委员会(市交管发【xx】8号)文件已经作出“企业应充分考虑‘承包人’在过去的承包经营中一次性承担车辆及附属设施购置费等成本的实际”的认定,对该文件的性质出租司亦不持异议,那么承担了车辆更新费用的人是否是车辆的实际出资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摘要《知产证据规定》坚持问题导向,遵循民事诉讼证据一般规则,立足知识产权诉讼特点和实际,进一步完善证据提交、证明妨碍、证据保全、司法鉴定、诉讼中的商业秘密保护等重要制度,适当减轻权利人举证负担,构建知识产权诉讼诚信体系,推动建立激励和引导当事人积极、主动举证的知识产权民事诉讼制度。
对于破解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举证难”问题,降低维权成本,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质效,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证据提交证据保全司法鉴定商业秘密保护2020年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15次会议讨论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知产证据规定》),该司法解释于2020年11月18日起施行。
为准确理解条文原意,确保司法解释的正确适用,现简要介绍《知产证据规定》的起草背景、总体思路和适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起草的背景和过程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符合知识产权案件特点的诉讼证据规则”的改革目标。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明确要求“严格规范证据标准”“制定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司法解释”。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解决知识产权权利人举证困难等问题,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在全国法院开展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专项调研工作;2017年初,《知产证据规定》列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立项计划。
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多次听取中央有关部门、法院、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条文草案历经二十余次修改形成送审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一、《规定》制定的背景和意义证据问题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它与诉讼的实体内容直接相关,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和法院的审判活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当事人而言,其诉讼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证据进行的,当事人通过收集证据、向法院提供证据、围绕证据进行质辩等活动来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
对法院而言,法院通过指定举证期间、必要的调查取证、组织当事人质证、审核认定证据等活动,保障诉讼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规定只有12条,基本上是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无法真正解决实践中的证据问题。
一方面,当事人对举证责任的内容不明确,缺乏举证积极性和诉讼风险意识,败诉后又往往将责任推给法院,造成法院公信度下降,更有一些当事人利用证据搞突然袭击、拖延诉讼,严重干扰诉讼活动正常进行,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可供遵循的具体的证据规则,审判人员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觉分配举证责任和判断证据,影响司法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同时,对证据的裁量权过大,也容易滋生腐败。
证据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民事审判公正与效率的重要因素,证据问题不解决,民事审判公正与效率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
为此,最高法院党组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2000年将民事证据问题列为22个重点调研课题之一,2001年又将其确定为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
最高法院民一庭从2001年4月负责起草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文稿。
历经十多次较大的修改,在全国范围内征求各级法院的意见,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征求了最高法院相关庭室、全国人大法工委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意见,并多次赴东部、中部和西部调研。
在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由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2001年12月31日公布并将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称《规定》)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针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作出的司法解释,它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通过对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解释,对于进一步促进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推动我国民事审判实践的发展、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乃至司法改革的深化,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2019年《证据规定》第九⼗五条“证明妨碍”2019年《证据规定》第九⼗五条⼀⽅当事⼈控制证据⽆正当理由拒不提交,对待证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控制⼈的,⼈民法院可以认定该主张成⽴。
2001年《证据规定》相关条⽂第七⼗五条有证据证明⼀⽅当事⼈持有证据⽆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当事⼈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可以推定该主张成⽴。
【释义】本条是原证据规定第七⼗五条在⽂字上修改转化⽽来,内容是证明妨碍及其法律后果。
证明妨碍⼜叫证明妨害或者叫举证妨害,指的是不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故意或者过失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式,妨害对相关待证事实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向法官证明该待证事实成⽴的可能性,导致相关案情⽆法查明。
由于证明妨碍严重地阻碍当事⼈获得司法公平正义的救济需求,也容易造成权利⼈实体权利的损害,因此,对于实施证明妨碍的当事⼈将被课以⼀定的不利法律后果,从⽽以儆效尤。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对于证明妨碍的问题未作出具体规定,只是在民事诉讼法的⽴法⽬的上,要求⼈民法院实事求是,尽可能查明案件事实。
对此漏洞,最⾼⼈民法院系通过司法解释的⽅式来予以弥补,早在2001年《证据规定》制定过程中便在第七⼗五条中设⽴了证明妨害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国家不同,在我国,证明妨碍的主观状态原则上应当是⾏为⼈基于故意。
因为根据现有司法解释,适因为根据现有司法解释,适⽤证明妨碍规则的前提⼀般均以法官作出明确提⽰为前提。
在有证据或是有迹象表明不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确实持有相⽤证明妨碍规则的前提⼀般均以法官作出明确提⽰为前提。
关证据的情形下,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往往会请求法官适⽤书证提出命令或是请求掌握证据⼀⽅当事⼈出⽰相关的证只有在遭到拒绝后,法官才会斟酌是否启动证适⽤明妨碍的证明规则。
据,或者给予取证的适当便利。
只有在遭到拒绝后,法官才会斟酌是否启动证适⽤明妨碍的证明规则。
【释疑】⼀)客观要件:不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实际控制相关证据⼀、证明妨害的构成要件(⼀)客观要件:不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实际控制相关证据证明妨碍的构成要求可以从主客观两⽅⾯进⾏认识。
行政诉讼中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被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所侵犯,要求行政机关改正或者撤销行政行为的诉讼行为。
在行政诉讼中,不仅诉讼双方的凭证材料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证据的收集是否合法也是极为重要的。
而针对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的规则,本文将对其进行理解和适用。
一、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的意义“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本质上是一条程序规则。
程序规则主要是指行使法律权利和义务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该规则是体现程序正义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保证。
在现实生活中,如出现当事人利用其强势地位收集证据、过多出示证据而延误正常诉讼程序,制造假证等违法行为,已严重侵犯程序公正性。
针对这些情况,在行政诉讼中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的规则应运而生。
二、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的适用范围1. 行政诉讼实体法行政法上所称的实体法是与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相关的法律规范。
针对实体法的行政诉讼,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的规则就不适用。
2. 行政诉讼程序法行政诉讼程序法是指诉讼对象为具体行政行为的纠正、撤销或确认,并要求行政机关重作或者赔偿损失的法律规范。
在行政诉讼程序法适用范围中,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的规则得以适用。
三、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的适用条件1. 需要具备证据的合法性在行政诉讼中,任何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均应该是在法律法规的允许下获取的证据,这样才能够维护公正、公平、公开的寻求真相的原则。
2. 需要包含证据的程序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的规则,在适用中需要遵循包含证据的程序。
一般来说,被告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或者当事人同意的方式,获取其它证据材料。
3. 需要证据合理的有效性利用合法的方法所搜集到的证据,在与其他证据对决的过程中,其证据材料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需要满足客观存在的事实,确保证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从而更好的维护诉讼的公正。
四、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的适用方法1. 法律程序证据在合法进程中,被告可以通过合理的法律程序搜集到证据。
证据规则最新司法解释2023一、证据规则最新司法解释一、当事人举证第一条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
第二条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三条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在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当事人明确承认于己不利的事实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四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其仍然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
第五条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的,除授权委托书明确排除的事项外,诉讼代理人的自认视为当事人的自认。
当事人在场对诉讼代理人的自认明确否认的,不视为自认。
第六条普通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的自认,对作出自认的当事人发生效力。
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中一人或者数人作出自认而其他共同诉讼人予以否认的,不发生自认的效力。
其他共同诉讼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经审判人员说明并询问后仍然不明确表示意见的,视为全体共同诉讼人的自认。
第七条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有所限制或者附加条件予以承认的,由人民法院综合案件情况决定是否构成自认。
第八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事实,不适用有关自认的规定。
自认的事实与已经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销自认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一)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的;(二)自认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的。
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撤销自认的,应当作出口头或者书面裁定。
第十条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须举证证明:(一)自然规律以及定理、定律;(二)众所周知的事实;(三)根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四)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出的另一事实;(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六)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20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是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的。
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及其适用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91条之述评一、本文概述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而需承担的提出证据的责任。
证明责任的分配则是确定在诉讼中各方当事人应分别承担哪些证明任务的原则。
这一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诉讼的公正与效率。
如果证明责任分配不公,可能会导致一方当事人因无法提供证据而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进而影响其实体权利的保护。
研究和探讨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对于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91条的具体规定,对其适用进行述评。
文章将梳理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理论,包括证明责任的概念、性质、分类等基本问题。
文章将探讨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如“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公平原则、法律规定原则等,并分析这些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文章将结合《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91条的内容,对其在证明责任分配方面的规定进行解读和评述,以期对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及其适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提供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法律依据。
本文也希望通过对《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91条的述评,为司法实践中正确处理证明责任分配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当事人能否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实现。
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这是证明责任分配的最基本原则,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这一原则体现了诉讼的平等性和公正性,要求当事人在提出主张时,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以避免滥诉和恶意诉讼的发生。
法律规定推定原则: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法律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证明责任进行推定。
妨碍举证推定规则的理解与适用
孙玉明【案情】
2004年12月,孙某持有王某出具的19万元欠据诉至法院,称王某因其哥哥买房向其借款19万元,已偿还4万元,现尚欠15万元。
请求法院判令王某偿还15万元欠款。
王某辩称,19万元欠据已偿还完毕,2003年7月3日,又向孙某出具了10万元的欠据。
因19万元欠据没有收回,为此孙某为王某另出具了一份写有:“王某此欠条有效,其他无效,无其他经济纠纷。
”的字据,此字据系指10万元欠据有效,其他欠据无效。
现10万元欠款已偿还4万元,尚欠6万元。
孙某辩称,字据中“此欠条有效”系指该19万元欠据,否认还有其他欠据存在。
【审判】
一审法院认为,公民之间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王某为孙某出具的欠据,足以证明双方当事人之间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孙某要求王某偿还借款理由正当,证据充分。
关于王某提出此欠条无效并已还清的问题,因其提出的证据,无法证明诉争的19万元债务已还清的事实存在,因此不予认定。
一审法院判决王某给付欠孙某的借款15万元。
宣判后,王某不服,提起上诉称,一审法院对债务的形成过程及还款情况,认定事实有误,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孙某与王某之间借款数额的认定是本案的焦点。
王某主张,19万元欠款已偿还完毕,又于2003年7月3日出具了一借款10万元的欠条,因孙某称19万元欠据丢失不能收回情况下,孙某为其另出具了一份写有“王某此欠条有效,其他无效。
无其它经济纠纷”的字据,此字据系指10万元欠据有效,其它欠据无效。
孙某主张:2003年7月3日为上
诉人写的;“王某此欠条有效,其它无效,无其它经济纠纷”的字据,系针对19万元的欠据,否认还有其他欠据存在。
从本案双方陈述的理由看,孙某主张理由存在种种违背常理之处,因19万元欠条是在2002年9月出具,且就是有效的欠条,并不需要再次说明,另从孙某给王某出具的字据,应推定除此欠条外还有应被欠条存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5条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现孙某不提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可以推定王某主张10万元欠据事实成立,因此一审认定事实错误,应予纠正。
因双方对已偿还4万元事实均无异议,故二审法院依法改判,王某给付孙某借款6万元。
【评析】
本案的关键是对证据的分析认定问题,孙某与王某对借款数额的主张不一致,并分别举证证明。
二审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关于妨碍举证推定规则的规定,推定王某的主张成立,作出与一审法院相反的认定与判决。
结合本案,笔者就如何正确理解与适用妨碍举证推定规则作以分析、探讨。
一、妨碍举证推定规则的理解与适用
所谓妨碍举证推定规则,就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在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拥有某方面证据但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且该证据不利于证据持有人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推定提出证据主张一方相关主张成立的证据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中第七十五条对此作了规定:“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证据是民事诉讼活动的核心问题。
在审判实践中,有些案件对一方当事人有利的证据掌握或控
制在对方当事人手中,而持有证据的当事人往往拒绝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过去人民法院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依职权进行调查,但效果不好,由于拿不到关键证据,法官常常是迟迟不敢下判,不仅严重影响办案效率,而且作出的判决也缺少统一标准。
而《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的妨碍举证推定规则通过公平分配举证责任的办法,为这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对干《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规定,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该条之含义:第一,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的事实已经被证据证明,是依本条司法解释适用推定的必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1.“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并不能机械的理解为当事人在行为上存有的拒绝的强硬态度,因为司法实践的个案中,当事人不提供证据往往宣称这样那样的理由,如丢失、毁损等等。
因此,“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应做扩大解释,理解为无正当理由未能提供。
2.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未能提供的事实须已被证据证明。
在此,证明持有证据的证据,须具有高度盖然性,即能够足以证明一方当事人确实持有证据,或者当事人一方自认持有证据。
结合本案案情,当事人双方对借款事实均不否认,孙某以19万元欠条起诉王某还款,王某提供孙某后来为其出具的“王某此欠条有效,其他无效,无其它经济纠纷”的字据,该字据能够充分证明,孙某应持有两个以上王某出具的欠条,现孙某仅提供一个19万元欠条,而拒绝提供其他欠条。
故,在本案中,应认定孙某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未能提供。
从而成就了适用妨碍举证推定规则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二,只有在对方当事人提出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的条件下,法官才能作出这样的推定。
即必须当事人自己提出或主张,否则,尽管具备了持有证据的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提供该证据的情况,法官也不宜作出推定。
法官不能主动去猜测那份被隐瞒的证据的内容并据此作出不利于一方当事人的推定。
结合本案,王某主张“此欠条有效”是指10万元欠条有效,而19万元欠条无效。
该主张明显不利于孙某。
因而本案成就了适用《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的又一条件。
第三、法官推定的内容是确定的,即一方当事人主张的该证
据上载有的不利于对方当事人的内容,如果推定推出了超越这一范围的内容这个推定是不能成立的。
本案中,进行推定的内容非常明确,即王某主张的有效的欠条是另一张10万元欠条,推定的内容与王某的主张一致。
综合以上三方面分析,笔者认为,本案从举证责任的公平、合理分配上来看,应适用《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关于妨碍举证的推定规则,因此结合本案案情,可进行如下逻辑推理:孙某以19万元欠条起诉王某,王某有证据证明孙某除19万元欠条外,还有其他欠条,王某主张为10万元欠条,而字据中“此欠条有效”系指该10万元欠条,孙某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该欠条,由此推定王某主张成立。
在诉讼中,在有证据证明孙某持有某种证据而且王某提出该证据不利于孙某的情况,孙某如不希望该种不利的结果施加于自己,则在除有正当理由不能提供的情况下,须向法院提供该证据,以证明该证据上并不存在这种对自己不利的记载,但本案的事实是孙某无正当理由未能提供,从而导致推定不利于孙某的主张成立。
本案中,法官在严格适用《若干规定》进行举证责任分配的同时,可在辅以“心证”的基础上,对证据作进一步分析。
1.结合案情,孙某主张的19万元欠条是王某于2002年9月出具的,如果该欠条有效,无需再写字据说明,孙某主张只有19万欠条无其它欠条,也与字据内容相矛盾;当然导致其诚实信用度的降低,从“自由心证”的角度看,“法官在不产生对案件的倾向性的前提下,亦可对其主张产生合理怀疑。
综上,如何适用举证责任的分配及对证据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认定,目的均在于找到案件处理的”最佳证明方式”,从而更有效的获取法律真实,以本案在适用《若干规定》第七十五条进行举证责任之公平合理分配的前提下,同时辅以法官“自由心证”,显然系处理本案的“最佳证明规则”。
二、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然,妨碍举证推定规则作为一种证据规则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弊端和局限性,在实践中的个案把握上有一些难度。
它是诉讼证明的一种特殊形式,要慎重适用,确保司法公正,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在司法实践的适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严格、准确把握适用条件
要严格、准确把握妨碍举证推定规则的适用条件,切实防止滥用错用。
首先从诉讼主体上来讲,拒绝提供证据的一方必须是诉讼中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不能成为妨碍举证的主体,例如证人拒绝作证就不能成为妨碍举证的主体;其次,案情要具有一定的基础事实,才能在当事人妨碍举证时考虑适用妨碍举证推定规则;再次,确有证据证明妨碍举证者拒绝提供证据且无正当理由;最后,从当事人拒绝提供证据的行为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1、拒不提供其控制下的会计帐簿、记帐凭证及有关资料的查询。
2、丢失、伪造、篡改、污损其持有或控制下的证据。
3、拒绝提供其持有或在其控制下的证据或其它证件的原件。
4、拒不提供本人笔迹或故意改变字体书写习惯。
5、拒不服从对本人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法医学鉴定。
6、拒不服从对其控制下的物体、场所进行勘验或测量。
(二)保障妨碍举证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为强化推定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及尽可能地实现案情真实客观性,法院在适用妨碍举证推定规则时,应对妨碍举证当事人告知妨碍举证的法律后果,促使其积极主动提供证据或行使反驳的权利,充分行使诉讼权利。
要尽最大可能为妨碍举证的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提供保障,妨碍举证方可以对法院的推定事实行使反驳的权利,既可以从基础事实上予以反驳,亦可从推定事实上反驳。
(三)辅以“自由心证”原则
在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的情况下,法官还应辅以“自由心证”原则,根据该证据的形式、名称、性质、形成时间等因素,判断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是否存在,在推定中排除当事人提出的那些根本不可能存在于某种证据之中的内容或虽然可能存在,但不应受法律保护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