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学案2刘淑华
- 格式:doc
- 大小:716.00 KB
- 文档页数:3
蝙蝠和雷达 (第二课时)_三年级语文教案一、学习目标:弄懂人们是怎样从蝙蝠的飞行受到启发,发明雷达的。
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二、学习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三、学习难点: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四、学习过程:㈠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导入新课学习。
㈡按照导学提纲,小组学习4—7自然段。
㈢检查自学情况。
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三次试验,三次试验各是怎样做的?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每次试验各说明了什么?2、演示试验过程。
3、科学家们从三次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4、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的?5、引读第6自然段。
6、说说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道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7、雷达是怎样为飞机导航的?㈣.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寓言两则》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
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
(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课文通过介绍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以及科学家是如何从中得到启发,发明和制造出雷达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
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课文中所涉及的科技知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雷达的工作原理,以及科学家如何从中得到启发,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以及科学家是如何从中得到启发,发明和制造出雷达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蝙蝠和雷达的工作原理,科学家是如何从中得到启发,发明和制造出雷达的过程。
2.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科技知识,以及科学家如何从中得到启发,发明和制造出雷达的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PPT课件3.相关科技知识的图片和视频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标题《蝙蝠和雷达》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提到的蝙蝠和雷达的特点和作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科学家会从蝙蝠和雷达中得到启发,发明和制造出雷达。
【课文分析】本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学情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策略】在教学时,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引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一些阅读建议,让学生自主选择,独立阅读,再组织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等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理解科学家的试验过程。
2.指导学生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预习本课的生字词;参照《自主预习卡》做好预习。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在教学中,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中,设计了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
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又请几名学生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
《蝙蝠和雷达》一、说教材:《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二、说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
(打一种动物)谜底是:蝙蝠.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没长羽毛.视力很弱却能在夜间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打开语文书P43,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只正在夜里飞翔的蝙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2、贴出本课生字表,让学生从读生字,老师对多音字、易读错、易写错的字作指导。
如“蝙”不能读成,“锐”翘舌音要读准,“揭”这个字里面不要多写一竖,“荧”要与“萤”区别开了,“避”字的笔画顺序。
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本册的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
11、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平安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难点:理解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导入。
〔3分钟〕二、提醒学习目标。
〔2分钟〕。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理解课文内容〔3分钟〕自学指导一: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课文中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怎么飞,从来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一根极细的电线,〔〕能巧妙地避开。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深入理解课文〔12分钟〕自学指导二:自读课文4至6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6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以下表格,8分钟后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证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感悟课文内容,突破难点〔15分钟〕1、思考: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2、填空:〔1〕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发出声音。
这种声音叫,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却能听见。
超声波就像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传到,蝙蝠就立刻。
〔2〕雷达通过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显示在。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清楚看到前方,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说说你从句子中的“反复〞和....“终于〞....体会到什么?4、画出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5、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完成填空。
飞机上的天线就像是骗幅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1〕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创造。
〞〔2〕阅读课后“资料袋〞。
人类的许多创造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
《蝙蝠和雷达》导学案作者:肖木华来源:《黑河教育》2013年第04期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蝙蝠的特殊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的关系,了解仿生学知识;朗读课文,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把握课文每自然段内容与要点;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情感。
学习重点: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预习导学单:1.我能准确地把课文读3遍。
第一次读正确,第二次读流畅,第三次读得有感情。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了解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2.在文中画出要求正确读写的生字新词。
3.我查工具书,我知道。
蝙蝠:雷达:敏锐:障碍:超声波:4.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科学家做了()次试验,揭开了蝙蝠(),并从中受到了启发,给飞机安装了(),让飞机能够()。
5、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这是一门新的科学——仿生学,请同学们收集仿生学的资料。
探究提示单:1.我能与组员合作,认真默读第4、5、6自然段,了解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的方式、结果、结论分别是什么。
2. 默读第7、8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雷达的天线相当于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相当于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相当于蝙蝠的()。
3.科学家从蝙蝠在夜间飞行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让飞机也可以在夜间飞行,我将来要当一名,发明。
学习流程:一、导入(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昨天我们下发了《蝙蝠和雷达》的预习导学单,你们完成了上面的要求了吗?那老师想考考你:预习检测:(课件)1.检查本课生字新词我能正确读出本课词语: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2、通过预习课文,我知道了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并从中受到了启发,给飞机安装了(),让飞机能够()。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通过各种形式的口语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概括主要内容;2.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教学难点:1.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2.通过各种形式的口语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导入:蝙蝠和雷达这两种事物,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1 课《蝙蝠和雷达》(生齐读课题)2.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根据下面的提示说一说呢?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揭开了蝙蝠( )的秘密。
然后,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保证了飞机()。
是什么原因使科学家们对蝙蝠展开研究?连那么先进的飞机都是从它身上得到启示?二、细读第三段,体会蝙蝠灵巧的飞行本领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语句。
(指名回答)2.用直线画出表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的词语。
(指名回答)3.用“即使……也……”口头说一句话。
(指名回答)4.指导朗读。
蝙蝠夜行的本领真厉害!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全班齐读5.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是呀!蝙蝠真是太厉害了!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4、5、6 自然段。
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1)阅读3至6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说一说三次试验的过程,提示:①第一次试验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解词:横七竖八②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③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3)小组汇报。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6课《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故事中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过程。
2.能够描述蝙蝠使用雷达的方式和原理。
3.能够表达对蝙蝠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过程。
•难点:描述蝙蝠使用雷达的方式和原理。
三、教学准备1.课文《蝙蝠和雷达》2.雷达模型或图片3.课堂活动准备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什么是雷达?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雷达?2.学习•师生共同阅读课文《蝙蝠和雷达》,理解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过程。
•解释雷达的工作原理,并展示雷达模型或图片加深学生对雷达的理解。
3.活动•分组讨论:蝙蝠为什么能够在黑暗中准确地飞行和捕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游戏:模拟蝙蝠使用雷达找食物的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雷达的作用。
•小组展示:学生展示他们对蝙蝠和雷达的理解,鼓励表达创新的见解和想法。
4.总结•整理学生的答案和见解,总结课文中蝙蝠和雷达的故事,强调雷达在生活中的应用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回家写一篇以雷达为主题的小故事,展示想象力和对雷达的理解。
2.复习课文,准备下节课的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和活动的形式引入雷达的概念,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学习。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互动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雷达的原理和应用。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朇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雷达和蝙蝠的故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好奇心,积极探索知识世界。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二、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要想知道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完全飞行,首先得揭开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这节课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共同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
2、小组合作,了解试验的过程。
⑴ 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些内容?(4—6小节)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上的内容,并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目的次序方法结果证明 1 2 3⑵ 小组派代表汇报,复述试验过程。
3、学习7、8自然段。
⑴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呢?齐读第7自然段。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夜间是如何飞行的。
师板书:⑶ 看着教师的示意图说一说。
⑷ 自学第8自然段,想想夜航飞机与夜间飞行的蝙蝠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并仿照教师的方法给雷达画一个示意图。
⑸ 指名一生演板,说一说。
⑹ 对照两份示意图,说一说蝙蝠夜间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⑺ 相机出示课后的填空题。
⑻ 小结:雷达的发明确实的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这种从研究动物的特别功能后得到启发,发明出科学仪器,机械为人类服务科学叫仿生学。
请大家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哪些仪器、机械和动物的特有本领有密切的联系?(如乌贼鱼──汽垫船;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鱼──潜水艇……)4、读写结合,仿写课文1、2、7、8自然段。
来当一回小作家,从中选择潜水艇这一发明,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也来写一篇仿生学的小短文,按照“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的写作顺序来写一写,写得好的就投稿到我们的校刊上,好吗?(学生练写)5、课外延伸: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在生物的启示下将会越来越多的发明创造。
研究课导学案学科:语文班级:四(3)姓名:刘滔主备人:刘滔参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的方法,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
2、在讨论探究中掌握文章内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重难点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一、导入1、同学们,飞机在夜空中飞行靠的是飞机上的雷达,(板书雷达)那么你们知道雷达是什么?生说师补充,让学生了解“雷达”,雷达又和一样小动物有关,它就是蝙蝠,(板书蝙蝠)你们有了解蝙蝠多少?生说师补充让学生了解“蝙蝠”2、蝙蝠是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一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课题中用一个“和”字把它们联系起来(板书和),他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非常有意思的科普性说明文,11蝙蝠和雷达生齐读课题二、自主学习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读懂文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三、合作探究交流2、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找出蝙蝠与雷达关系的句子。
生说:第8自然第一句段引导读4、读了这一句你们有声么问题?引导学生质疑(1)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蝙蝠有夜间探路的本领的?靠什么来探路的?默读4—6自然段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任务实验顺序实验方式实验结果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拓展延伸三次不同的实验说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通过实验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
5我们了解了科学家们模仿蝙蝠探路,给飞机装雷达,学到这里你们还有疑问吗?引导学生质疑(1)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小组交流汇报(2)引导学生根据板书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6、师生一起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蝙蝠和雷达》学案一、教材:《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本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编写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的主要内容。
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科普的兴趣,扩宽视野。
二、学情:本班原有44个学生,刚转学一个现在有43个学生,本班学生两级分化,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发言。
但是有部分同学反应灵活想象力丰富。
三、本课目标、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以读代讲、填表、画图、小组交流等方法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本课的重难点:重点是了解科学家试验的过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难点是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四、教法和学法:、情境导入,设疑激趣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大屏幕出现情境,画外配音)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出示蝙蝠的图片问这是什么?了解它哪些知识?再出示雷达图片也问同样的问题。
主要培养他们课前主动收集资料的习惯。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用“和”把它们连起来,揭示课题:蝙蝠与雷达(齐读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目的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善于提问题的能力。
11、蝙蝠和雷达李悟一、教材解读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实验。
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
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
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案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本课5个生字。
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4、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5、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仿生学资料。
过程与方法:1、课前自学,质疑导入:提前布置观察和课前搜集资料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游戏引出质疑导入课文。
2、展示交流,梳理脉络: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交流初步知晓文章大意,学习理解生字词,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分段并归纳段意。
3、合作研讨,剖析细节: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借助读、填、画、议等方式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4、巩固运用,演说并重:创设情境,正当优秀“小小解说员”。
5、读写结合,拓展延伸:领会作者先提问在逐步解决的写作方法,尝试着将其写作方法结合自己收集的仿生学资料整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三、教案模式:“课前自学——展示交流——合作研讨——巩固运用——拓展延伸”的家庭学校家庭的学习模式四、教案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雷达的过程。
《蝙蝠和雷达》学案2
小组名:学生名:
一、自学提示:
根据学案1我还存在的疑问是科学家怎样知道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4.5.6自然段。
2.学生小组交流三次试验的经过和结果。
3.学生小组自学完成表格。
A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
(1)层:结合自己的阅读以及在书上所作批注,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清楚地写下来。
(2)层:结合自己的阅读以及在书上的批注完成老师下发的表格
4、蝙蝠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的?读第七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然后再说说。
完成填空
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就()回来,传到蝙蝠的(),蝙蝠就立刻改变()。
5、画一画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示意图
嘴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6、飞机是怎样用雷达在夜间探路的?画画雷达的工作原理图
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7.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1、雷达的天线就如蝙蝠的。
2、雷达的无线电波就如蝙蝠发出的。
3、雷达的荧光屏就如蝙蝠的。
蝙蝠的雷达的联系
√
×耳朵嘴巴无线电波
注意:如果,想将此题再
做一次,请重先按下此按
钮。
耳朵嘴巴无线电波
×√×
√耳朵嘴巴无线电波
返回目录
二、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制作“资料卡”
要求:内容要精选自己读得懂的,不要长篇大论或原文全抄;可以
给自己的资料卡做适当的装饰,让它美观、实用,制作出自己的特色。
你学完本课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自选作业:
⑴向父母介绍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⑵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
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⑶从网络和书籍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做一份
仿生学知识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