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695.50 KB
- 文档页数:13
课程设计教学院计算机学院课程名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专业软件工程班级13软件工程姓名同组人员指导教师谢晋2014 年12 月10 日(完成时间)目录一.概述 (2)二.总体方案设计 (3)三.详细设计 (4)四.程序的调试与运行结果说明 (5)五.课程设计总结 (6)参考文献 (7)(“目录”要求必须自动生成)一概述(宋体,三号,加粗,居中)1.课程设计的目的(小标题,宋体,四号,加粗,左对齐顶格)1.理解和掌握该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2.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的能力。
3.培养勇于探索、严谨推理、实事求是、有错必改,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全方位考虑问题等科学技术人员应具有的素质。
4.掌握从资料文献、科学实验中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别人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的悟性,初步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2.课程设计的要求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尚未掌握的知识点,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教师对本题目所提出的要求等。
(正文宋体,小四,行间距固定值20磅)二总体方案设计(本次设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设计思路,算法的整体思路、主要特点,具备功能。
你所承担部分的设计工作,主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三详细设计(所完成的具体功能及用到的算法(详细分析)。
程序流程图主要部分的详细流程图)四程序的调试与运行结果说明五课程设计总结(是否达到了要求、功能完善、特点、不足、进一步设想困难及解决途径)参考文献格式: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点,出版社,年月。
序号作者,论文题目,期刊名称,卷,期,年,起止页码(如33—35)。
序号网址,文章题目,作者,年月。
(宋体,五号,行间距固定值20磅)如:[1] 谭浩强,C程序设计题解与上机指导(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课程设计模板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某一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原则。
1. 学生为主体。
课程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知识与能力并重。
课程设计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既要传授学科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灵活性与科学性。
课程设计要注重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进行调整,同时要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4. 教学手段多样化。
课程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程设计内容。
1. 课程名称,XXX课程。
2. 课程性质,必修课/选修课。
3. 课程学时,XX学时。
4.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
5. 教学内容,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安排,包括各个章节或单元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6. 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实践等。
7.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8. 教学评价,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四、课程设计流程。
1. 课程需求分析,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现实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
2.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3. 教学方法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4.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5. 教学实施,按照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进行教学实施。
6.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效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课程设计效果评价。
课程设计报告目录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理解【学科名称】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了解【学科名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能力。
6.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学科名称】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包括【具体内容1】、【具体内容2】等。
2.第二部分:【学科名称】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具体内容3】、【具体内容4】等。
3.第三部分:【学科名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包括【具体内容5】、【具体内容6】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学科名称】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教材名称】,用于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学科名称】的基本知识。
2.参考书:【参考书名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包括PPT、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用于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范本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介绍XX学科的基本定义、特点和意义。
2.XX学科的基本原理:阐述XX学科的核心原理,解释其内在联系。
3.XX学科的方法与应用:介绍XX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XX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拓宽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4.实验设备:配置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
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学课程设计的模板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XX技能,如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3.学习XX学科的相关方法和技术。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XX技能,如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3.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2.增强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技能的培养。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XX、XX、XX等内容;2.第二部分:XX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包括XX、XX、XX等内容;3.第三部分:XX技能的培养,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内容;4.第四部分: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章节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XX学科基础》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目,如《XX学科进展》等;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如PPT、视频等,以丰富教学手段;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如显微镜、实验试剂等。
课程设计格式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如XXX(此处填写具体学科核心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XXX(此处填写学科相关现象或理论),建立知识框架,形成系统认识。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状况,认识到学科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程相关的练习和作业,提高学科素养。
3. 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自信心。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XXX学科(填写学科名称)的示范课,旨在通过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核心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学生特点分析:针对所教年级的学生,考虑其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要求:1.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学习。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教学大纲:a. 知识点一:XXX(列出具体知识点,与教材章节对应)b. 知识点二:XXXc. 知识点三:XXX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知识点一,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与应用。
第二课时:巩固知识点一,引入知识点二,进行案例分析。
第三课时:讲解知识点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课时:总结前三课时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查漏补缺。
3.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a. 教材章节一:涵盖知识点一和知识点二,为学生提供理论依据。
课程设计论证报告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XX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知识目标:(1)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掌握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熟悉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XX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XX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
(3)能够运用XX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实践。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部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1)XX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第二部分:XX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1)XX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XX技能的训练和实践。
3.第三部分:XX学科的应用实践。
(1)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2)XX学科技术的产业化及其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XX学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一、封面1. 标题:课程设计实训报告日志2. 学号:__________3. 姓名:__________4. 专业:__________5. 班级:__________6. 实训课程名称:__________7. 实训时间:__________二、目录1. 实训背景及目的2. 实训内容与要求3. 实训过程及记录3.1 第一周3.2 第二周3.3 第三周3.4 第四周3.5 第五周4. 实训成果与总结5. 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6. 实训心得体会7. 参考文献三、实训背景及目的1. 实训背景简述课程设计的背景,包括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等。
2. 实训目的明确本次实训的目的,如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等。
四、实训内容与要求1. 实训内容列出本次实训的具体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2. 实训要求针对实训内容,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完成作业、参加讨论、撰写报告等。
五、实训过程及记录1. 第一周1.1 学习课程理论知识,了解实训内容;1.2 完成相关作业,为实践操作做好准备;1.3 记录本周学习进度及遇到的问题。
2. 第二周2.1 进行实践操作,按照实训要求完成任务;2.2 参加讨论,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2.3 记录本周实训过程及遇到的问题。
3. 第三周3.1 继续进行实践操作,逐步完善实训成果;3.2 参加讨论,分享经验,共同提高;3.3 记录本周实训过程及遇到的问题。
4. 第四周4.1 完成实训成果的修改与完善;4.2 撰写实训报告,总结实训经验;4.3 记录本周实训过程及遇到的问题。
5. 第五周5.1 完成实训成果的最终确认;5.2 撰写实训报告,总结实训经验;5.3 记录本周实训过程及遇到的问题。
六、实训成果与总结1. 实训成果列出实训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如完成的作品、撰写的报告等。
2. 实训总结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团队合作等方面。
七、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 遇到的问题列出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理论理解困难、实践操作失误等。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如XX(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XX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如XX(具体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3. 学生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概述XX(学科主题)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并实施XX(实验/调查/项目)。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分享、讨论,提高问题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工具和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形成自己的学习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XX学科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课程性质: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喜欢探索和发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知识点的学习:- 教材第X章:基本概念与原理- 教材第X章:XX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 教材第X章:XX学科在现代社会的应用2. 技能训练:- XX实验/调查/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 多媒体工具和资源的运用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认识XX学科的社会价值-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激发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本章节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基本概念与原理,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专业:环境科学班级:2006级n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刘振英二○○九年五月二十日目录1 课程设计目的 (1)2 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 (1)3 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2)3.1 布点和采样 (2)3.2 运输 (2)3.3 玻璃电极法测定pH值 (2)3.3.1 原理 (2)3.3.2 试剂 (2)3.3.3 仪器 (3)3.3.4 步骤 (3)3.3.5 测定结果 (3)3.4 N,N—二乙基—1,4-苯二胺滴定法法测定余氯 (3)3.4.1 原理 (4)3.4.2 试剂 (4)3.4.3 仪器 (6)3.4.4 测定步骤 (6)3.4.5 校正氧化锰及六价铬的干扰 (7)3.4.6 计算方法 (7)3.4.7 测定结果 (7)3.4.8 建议 (7)3.5 稀释与接种法测定BOD5 (8)3.5.1 原理 (8)3.5.2 试剂 (8)3.5.3 仪器 (10)3.5.4 样品的贮存 (10)3.5.5 操作步骤 (10)3.5.6 测定结果 (11)4 总结 (11)4.1 对于医院废水处理的总结 (11)4.2 对于《环境监测》课程设计的总结 (13)参考文献 (13)“xxxx医院污水”水质监测与分析的设计——测定pH、余氯和BOD5 1 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环境监测》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环境监测》课程的基本知识,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来;(2)综合运用《环境监测》课程和先修课程的理论及实际知识去分析和测定医院废水中的特定物质;学习pH值,余氯以及BOD5的测定方法,并且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来模拟数据。
2 课程设计题目描述和要求Xxxx病医院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同安道46号,是中日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于1998年7月正式开诊。
医院占地10.8亩,总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主楼12层,设病床156张及附属教学、服务等设施,设计日接待门诊量为450人,是全国首家以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为主的现代化综合性专科医院,并集代谢病医预防、医疗、教育、科研、培训为一体。
课程设计报告学号101040248 姓名周如莹班级10网络2班题目指导老师史振华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目录第1章概述 (1)1.1 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 (2)1.2 课程设计工作进程 (2)第2章需求分析 (3)2.1 用户需求 (3)2.1.1 业务需求 (3)2.1.2 商业需求 (3)2.1.3 特殊需求 (3)2.2 可行性分析 (3)2.2.1 技术可行性 (3)2.2.2 经济可行性 (3)2.3 系统功能 (4)第3章概要设计 (5)3.1 系统设计思想 (5)3.2 系统(或网络)总体结构 (5)3.3 数据库设计 (5)第4章详细设计 (6)第5章课程设计总结 (7)参考文献 (8)第1章概述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使得校园网的应用非常普遍,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模式轻松地得以实现。
校园网的建设是学校的“纲”,不仅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更是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
校园网投入运行后。
应对现存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充分发挥其作用。
校园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总体规划可以保证各个系统的集成与协调发展,避免重复投资、不合理地利用资源。
在总体规划下分层次按步扩大,使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校园网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所以一定要注重实际效果,选择急需解决、见效又快的环节作为建设校园网的突破口,能够提高师生对校园网的热情。
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笔者的体会。
1.建设校园网,要服务于管理。
校园网管理包括教育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
但最重要的是服务于教学,校园网应用的核心是教学。
如果建好了校园网,只是把粉笔、黑板换成了计算机、投影仪,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仍然采用过去的灌输式教学形式,那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质的变化。
所以,大趋势应该向自主式教学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侧重点,这才是网络教育带来的本质上的区别。
2.校园网要重视多方平衡。
校园网的建设不能单纯地看成购买各种现代化设备,要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它。
课程设计模板学校课程设计方案优秀5篇课程设计篇一1 网络课程特点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网络课程主要有如下特点:1.1 明确的教学目标: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除了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1.2 丰富而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网络课程的内容一定要丰富而具体,应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选取和组织学习内容,不应该是简单的照搬课本。
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形式应充分将学科内容特点与网络的共享性好、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1.3 体现使用者特征:网络课程是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开发的,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网络课程的设计在表现形式、内容选取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1.4 良好的交互功能和教学环境:网络课程的交互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利于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为教学反馈提供有效的渠道。
1.5 友好的操作界面:网络课程良好的操作界面和导航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课程,使学生能快速、准确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2.1 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
网络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认知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
网络课程设计要以学生自主学2.2 协作学习的设计原则。
协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来支持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以小组形式,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协作,学生通过合作过程共同完成学习。
协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基于资源学习的设计原则。
网络教育具有利用学习资源的有利条件,网络课程应该是一个以学习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可以采用引进、合作开发与自建的办法。
大学课程设计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理解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拓展知识视野。
3. 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系统化、网络化构建,提高知识整合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2.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术探索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习动力。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学术研究中关注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
课程性质: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术前沿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大学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取以下教学内容:1. 学科基础知识:包括课本第一章至第三章的核心概念、原理及其应用,涵盖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和案例分析。
2. 学术前沿动态:引入近期学科领域的热点话题和研究进展,如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等,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3. 实践与应用:结合课本第四章至第六章内容,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操作、实习实训等,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 第一周至第四周:学科基础知识学习,每周安排一个章节,涵盖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
2. 第五周至第六周:学术前沿动态介绍,每周安排一个主题,进行文献阅读和小组研讨。
3. 第七周至第八周:实践与应用环节,安排实验室实践和实地考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如下:1. 第一章:基础理论2. 第二章:实验方法3. 第三章:案例分析4. 第四章:实践操作5. 第五章:实习实训6. 第六章:研究进展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学要求,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科知识。
移动应用开发课程设计报告模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移动应用开发课程设计报告模板一、课程名称:移动应用开发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移动应用开发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移动应用开发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移动应用开发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发各类移动应用,并具备在移动应用开发领域中持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移动应用开发概述- 移动应用发展历程- 移动应用开发平台- 移动应用的特点和应用领域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移动应用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定复杂度的移动应用开发项目;3. 学生能够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移动应用开发项目;4. 学生能够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在移动应用开发领域的能力。
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移动应用开发的基本理解和认知;2. 实践操作: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设计,培养学生对移动应用开发的实践能力;3. 课程讨论: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移动应用开发的深度理解和思考;4. 课程作业:通过作业布置,加深学生对移动应用开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课程评估方式:1. 考试:通过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移动应用开发知识的掌握程度;2. 作业:通过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项目成果评定:通过学生项目设计和开发的成果评定学生对移动应用开发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课程设计进度安排:1. 第1-2周:移动应用开发概述2. 第3-4周:移动应用开发工具和环境3. 第5-8周:移动应用开发技术4. 第9-12周:移动应用开发实践5. 第13周:课程总结和项目展示八、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由具有丰富移动应用开发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负责教学内容的讲解、作业批改和项目指导。
九、总结:第二篇示例:移动应用开发课程设计报告模板一、课程设计背景移动应用开发是当前IT行业中备受关注的热门领域之一。
unity课程设计报告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Unity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Unity游戏引擎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学会使用Unity进行2D和3D游戏开发。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Unity的游戏开发概念和基本原理。
2.熟悉Unity的操作界面和工具栏。
3.掌握Unity中的坐标系统和变换操作。
4.了解Unity中的材质、纹理和光照效果。
5.理解Unity的动画系统和脚本编写。
6.能够使用Unity进行基本的场景搭建和对象操作。
7.学会使用Unity编写简单的脚本来控制游戏对象的行为。
8.能够制作简单的2D和3D游戏,并进行调试和优化。
9.能够利用Unity的动画系统制作简单的动画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游戏开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Unity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界面。
2.Unity的坐标系统和变换操作。
3.Unity中的材质、纹理和光照效果。
4.Unity的动画系统和脚本编写。
5.Unity中的2D和3D游戏开发实践。
第1周:Unity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界面。
第2周:Unity的坐标系统和变换操作。
第3周:Unity中的材质、纹理和光照效果。
第4周:Unity的动画系统和脚本编写。
第5周:Unity中的2D和3D游戏开发实践。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Unity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用于讨论Unity操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Unity游戏项目,让学生了解Unity的应用和开发过程。
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自己的Unity游戏项目。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Unity官方文档和相关的中文教材。
matlab课程设计报告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MATLAB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够运用MATLAB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数据处理和图形绘制。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了解MATLAB的基本组成、工作环境以及常用的数学函数和工具箱。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使用MATLAB进行矩阵运算、数学计算、数据分析和图形绘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MATLAB,培养学生对科学计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MATLAB概述:介绍MATLAB的发展历程、功能特点和应用领域。
2.MATLAB基本操作:包括矩阵运算、数学计算、数据分析、图形绘制等。
3.MATLAB工具箱:介绍MATLAB常用的工具箱,如数值计算工具箱、信号处理工具箱等。
4.MATLAB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MATLAB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MATLAB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MATLAB的基本使用技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MATLAB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实验法:安排上机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MATLAB教程》或其他类似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课后自学。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辅助课堂教学。
4.实验设备:提供计算机实验室,让学生进行上机实验。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毕业课程设计报告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和变异的机制、生物进化的原理等;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细胞与遗传、生物进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1.细胞与遗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遗传变异的类型与机制。
2.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机制、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保护、生物进化的意义。
3.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调控。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主动探究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将采用《生物学》教科书作为主要教学资源;参考书方面,将推荐学生阅读《生物学导论》等相关书籍;多媒体资料方面,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自制的PPT进行教学;实验设备方面,将配备显微镜、生物标本等实验设备,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情况进行评估;作业将包括课后习题、小论文、实验报告等,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考试将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遵循合理、紧凑的原则,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进度、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确保每个知识点得到充分的讲解和讨论。
课题名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的实现及应用姓名王磊学号0802110320系电子电气工程系专业年级P08电气自动化三班指导教师李贤温职称教授2010年6月29日目录摘要第一章绪论1.1背景1.2课程目的1.3课程意义1.4课程主要工作第二章相关技术与理论2.1.电动机的基本结构2.1.1 定子部分2.1.2 转子部分2.1.3 电动机的其他附件2.2 电动机分类2.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4变频器的结构2.5变频器的工作原理第三章变频器差率调速3.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3.3.1绕线式电动机转子串电阻调速方法3.3.2 液力耦合器调速方法3.3.3变极对数调速方法3.3.4串级调速方法3.3.5电磁转差离合器调速方法3.2 用什么控制系统3.3工作过程3.4注意事项第四章结束语谢辞参考文献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操作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为现代化工业、家庭生活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应用提供基本操作平台,而且能提供多种应用服务,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摆脱了人力劳作的模式。
而三相异步电动机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操作中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主要应用之一,因此本课程设计课题将主要以在工业中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调频变速方法的应用过程可能用到的各种技术及实施方案为设计方向,为工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变频器ABSTRACTWith ou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a three wire asynchronous motor requirements will, with a three wire asynchronous motor is finding wider and wider application, with a three wire asynchronous motor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is a very large and complex systems, it only for modern industry, the family life and office automation and a number of applications to provide basic operating platform, and can provide multiple applications, th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have a large margin,From human labor models of motors. and with a three wire asynchronous mainly applied to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automation is with a three wire asynchronous operation of the motor of the main application and this curriculum design issues will be mainly in industry with a three wire exchange to start async motor of the application may be made to various technical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lutions for the design direction and offer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practice of instruction.key word three-phase ac asynchronous motor frequency converters第一章绪论1.1背景电动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设备。
在机械、冶金、石油、煤炭、化学、航空、交通、农业以及其他各种工业中,电动机被广泛地应用着。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控制电机作为自动化系统的元件,人造卫星的自动控制系统中,电机也是不可缺少的。
此外在国防、文教、医疗及日常生活中(现代化的家电工业中)电动机也愈来愈广泛地应用起来与单相电动机相比,三相异步电动机运行性能好,并可节省各种材料。
按转子结构的不同,三相异步电动机可分为笼式和绕线式两种。
笼式转子的异步电动机结构简单、运行可靠、重量轻、价格便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缺点是调速困难。
绕线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子和定子一样也设置了三相绕组并通过滑环、电刷与外部变阻器连接。
调节变阻器电阻可以改善电动机的起动性能和调节电动机的转速。
1.2课程目的笼式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简单、运行可靠、重量轻、价格便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缺点是调速困难。
正由于此,通过此课程设计,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控制与应用。
1.3课程意义这次课程设计可以使我们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使我们在学习中起到主导地位,是我们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能够培养我们的职业技能,课程设计是以任务引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过程,通过设计和运行,反复调试、训练、便于我们掌握规范系统的电机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1.4课程内容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的主要工作在于1. 电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 变频器的结构与原理3. 变频器的调速方法及工作过程4. 使用电动机中的注意事项及故障处理第二章相关技术与理论2.1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如图)2.1.1定子部分1、定子铁心作用:电机磁路的一部分,并在其上放置定子绕组。
定子铁心槽型有以下几种:半闭口型槽:电动机的效率和功率因数较高,但绕组嵌线和绝缘都较困难。
一般用于小型低压电机中。
半开口型槽:可嵌放成型绕组,一般用于大型、中型低压电机。
所谓成型绕组即绕组可事先经过绝缘处理后再放入槽内。
开口型槽:用以嵌放成型绕组,绝缘方法方便,主要用在高压电机中。
2、定子绕组作用:是电动机的电路部分,通入三相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
构造:由三个在空间互隔120°电角度、队称排列的结构完全相同绕组连接而成,这些绕组的各个线圈按一定规律分别嵌放在定子各槽内。
定子绕组的主要绝缘项目有以下三种:(保证绕组的各导电部分与铁心间的可靠绝缘以及绕组本身间的可靠绝缘)。
(1)对地绝缘:定子绕组整体与定子铁心间的绝缘。
(2)相间绝缘:各相定子绕组间的绝缘。
(3)匝间绝缘:每相定子绕组各线匝间的绝缘。
3、机座作用:固定定子铁心与前后端盖以支撑转子,并起防护、散热等作用。
构造:机座通常为铸铁件,大型异步电动机机座一般用钢板焊成,微型电动机的机座采用铸铝件。
封闭式电机的机座外面有散热筋以增加散热面积,防护式电机的机座两端端盖开有通风孔,使电动机内外的空气可直接对流,以利于散热。
2.1.2 转子部分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子铁心:作用:作为电机磁路的一部分以及在铁心槽内放置转子绕组。
构造:所用材料与定子一样,由0.5毫米厚的硅钢片冲制、叠压而成,硅钢片外圆冲有均匀分布的孔,用来安置转子绕组。
通常用定子铁心冲落后的硅钢片内圆来冲制转子铁心。
一般小型异步电动机的转子铁心直接压装在转轴上,大、中型异步电动机(转子直径在300~400毫米以上)的转子铁心则借助与转子支架压在转轴上。
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子绕组作用:切割定子旋转磁场产生感应电动势及电流,并形成电磁转矩而电动机旋转。
构造:分为鼠笼式转子和绕线式转子。
(1)鼠笼式转子:转子绕组由插入转子槽中的多根导条和两个环行的环组成。
若去掉转子铁心,整个绕组的外形像一个鼠笼,故称笼型绕组。
小型笼型电动机采用铸铝转子绕组,对于100KW以上的电动机采用铜条和铜端环焊接而成。
(2)绕线式转子:绕线转子绕组与定子绕组相似,也是一个对称的三相绕组,一般接成星形,三个出线头接到转轴的三个集流环上,再通过电刷与外电路联接。
2.1.3 电动机其他附件其他部分包括端盖、风扇等。
端盖除了起防护作用外,在端盖上还装有轴承,用以支撑转子轴。
风扇则用来通风冷却电动机。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与转子之间的空气隙,一般仅为0.2mm~1.5mm。
气隙太大,电动机运行时的功率因数降低;气隙太小,使装配困难,运行不可靠,高次谐波磁场增强,从而使附加损耗增加以及使启动性能变差2.2电动机的分类三相异步电动一般为系列产品,其系列、品种、规格繁多,因而分类也较繁多。
1按电动机尺寸大小分类大型电动机:定子铁心外径D>1000mm或机座中心高H>630mm。
中型电动机:D=500~1000mm或H=355~630mm。
大型电动机:D=120~500mm或H=80~315mm。
2 按电动机外壳防护结构分类3 按电动机冷方式分类电动机按冷却方式可分为自冷式、自扇冷式、他扇冷式等。
可参见国家标准GB/T1993-93《旋转电机冷却方式》。
4 按电动机的安装形式分类IMB3:卧式,机座带底脚,端盖上无凸缘。
IMB5:卧式,机座不带底脚,端盖上有凸缘。
IMB35:卧式,机座带底脚,端盖上有凸缘。
5 按电动机运行工作制分类S1;连续工作制S2:短时工作制S3~S8:周期性工作制6按转子结构形式分类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三相绕线型异步电动机2.3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建立在电磁感应定律、全电流定律、电路定律和电磁力定律等基础上的。
当磁极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磁极的磁力线切割转子导条,导条中就感应出电动势。
电动势的方向由右手定则来确定。
因为运动是相对的,假如磁极不动,转子导条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导条中同样也能感应出电动势来。
在电动势的作用下,闭合的导条中就产生电流。
该电流与旋转磁极的磁场相互作用,而使转子导条受到电磁力F,电磁力的方向可用左手定则确定。
由电磁力进而产生电磁转矩,转子就转动起来。
2.4 变频器结构原理图2.5变频器结构与工作原理介绍变频器主要由模块,CPU控制板,电源驱动板组成,见上图.L1为进线电抗器,一般需外接,L2为直流电抗器,大部份变频器需要外接,象施耐德,丹佛斯变频器都内置了直流电抗器。
PM1为整流模块,PM2为逆变模块,一般小功率变频器是将整流和逆变整合在一起,大功率变频器整流和逆变都是分开的,功率越大电流越大,因为单一的整流和逆变的电流有限,所以整流和逆变可以并联使用。
PM3是制动晶体,1 5KW以下的变频器都内置制动晶体,外接一个制动电阻就能做能耗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