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 格式:docx
- 大小:25.28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监测和评估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了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介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经济价值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人均经济水平的高低。
3.就业人数和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4.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指家庭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支出的总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特点。
5.投资额和投资结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投资活动和投资结构。
二、社会指标1.居民收入水平: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分配情况和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
2.贫困人口和贫困率:反映了一个国家贫困人口的数量和贫困程度,是一个评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指标。
3.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4.医疗水平和健康指标:包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率、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居民健康水平。
5.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对弱势群体的保障能力。
三、环境指标1.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资源消耗的程度。
2.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程度。
3.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数量等,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
4.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居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环境行为的改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一、经济发展类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计算方法为统计全国各个行业的增加值再加上税收减去非居民单位所得税。
2.人均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家(或地区)居民人口数的比值,用来衡量国民经济平均水平。
3.城乡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为直接使用或通过一定渠道转给其他居民或家庭圈作为个人扣除税收后可以实际支配的净收入总和。
二、就业创业类指标1.就业人数:是指在指定时间内从事各类劳动的人口总和,包括农村和城市的就业人口。
2.就业率:是指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失业率:是指符合劳动市场处于不工作状态的人数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三、收入分配类指标1.收入差距:是指社会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基尼系数,其计算方法为先将个人按收入从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计算累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最后将其绘制成累积曲线,曲线与理想情况下的对角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下面积即为基尼系数。
2.贫困发生率: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将人均收入与贫困线进行比较,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四、社会保障类指标1.社会保障参保率:指参加社会保险和福利保障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2.医疗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医疗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3.养老保险参保率:指参加养老保险制度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
五、教育卫生类指标1.教育投入:指国家、地区或一个单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
2.高等教育比例:指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即高等学校在总学校数中的比例。
3.入园率:指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比例。
计算方法为幼儿入园学前教育的数量除以适龄儿童的数量。
六、文化体育类指标1.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指国内各地旅游景区接待的国内游客人数总和。
2.体育场馆数量:指各种体育比赛和训练场馆的数量。
精心整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1.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对于地区,GDP中文名称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是指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计算公式为: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支出占同期GDP勺比重。
计算公式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科技统计资料。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J J / l""r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尹"I / \ 1 L ■ , f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即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计算公式为:资料来源:统计部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4.城镇人口比重\ I 、指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体人口数量的比重。
计算公式为:城镇人口有几种口径的统计数据,本指针使用的是人口普查中按城乡划分标准统计的城镇人口数。
资料来源:统计部门人口资料。
5.失业率(城镇)失业率是指某时点(期)失业人口与同时点(期)经济活动人口(即劳动力)之比。
失业率(城镇)是通过调查城镇失业人数计算出来的。
计算公式为:这里,失业是指16岁以上的城镇常住人口中,有劳动能力、调查期间未参加社会劳动、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并正在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这是国际通行的失业统计定义。
也是国家统计局与原劳动部于1995年联合确定的统计定义。
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均可计算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我国小康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康社会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评价一个国家是否达到小康水平需要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以反映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以下是我国小康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1. 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消费水平、贫困
人口比例、失业率等。
2. 社会指标:包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疗保障、教育普
及率、犯罪率、社会保障等。
3. 文化指标:包括文化产业规模、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文化
多元化、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4. 生态指标: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碳排放等。
以上指标体系是我国小康水平评价的主要指标,其中每个指标都有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标准。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不断监测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小康水平的发展状况,为进一步提高小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 1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1.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于衡量国家整体经济规模的核心指标,既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也关注其结构升级、质量提升和效益改善。
2.人均可支配收入(PDI):衡量居民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代表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民生改善。
3.就业率和失业率:衡量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和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也反映经济发展的活力和质量。
4.家庭财务状况:关注家庭收入、负债、储蓄等经济指标,全面了解家庭经济状况,为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5.投资和消费: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既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关注消费品销售额的增长,体现经济活力。
二、民生改善1.教育水平: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指标,体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2.医疗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服务可及性、医疗费用负担等指标。
3.住房保障:关注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包括住房拥有率、住房面积、住房条件改善等指标。
4.社会保障: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金发放覆盖率、失业保险参保率等指标,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
5.扶贫帮困:包括贫困人口比例、脱贫率等指标,关注贫困人口的减少和社会民生改善。
三、社会和谐1.社会治安指数: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犯罪率、社会安全感等指标。
2.社会福利服务:包括社会福利机构覆盖率、社会福利资源供给等指标,关注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和改善。
3.社会公平指数:衡量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包括收入差距、教育机会均等性等指标。
4.就业歧视与劳动关系: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公平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包括性别就业歧视、劳动合同签订率等指标。
四、生态环境保护1.空气质量指数(AQI):衡量空气污染程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环境质量。
2.水质、水资源保护:包括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质、水资源使用和保护情况,关注水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的方法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单位权重(%)标准值(2020年)一、经济发展29 1.人均GDP元12≥31400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2.5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0 4.城镇人口比重%5≥60 5.失业率(城镇)%4≤6二、社会和谐15 6.基尼系数-2≤0.4 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2≤2.8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2≤60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6≥90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3=100三、生活质量19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15000 12.恩格尔系数%3≤40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5≥27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12 15.平均预期寿命岁3≥75四、民主法制11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5≥90 17.社会安全指数%6≥100五、文化教育14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5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2≥16 20.平均受教育年限年6≥10.5六、资源环境12 21.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4≤0.84 22.耕地面积指数%2≥94 23.环境质量指数%6=100二、综合评价的方法(一)单指标评价方法正指标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逆指标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区间指标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耕地面积指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2008年6月18日)一、监测目的1三、评价方法1附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5附2: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表6附3: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7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7附4:19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的主要依据19一、监测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为研究制定相关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按照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方法制定本监测方案。
二、监测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情况,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指标(详见附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一)单指标评价方法1、正指标正指标共有14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社会安全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和环境质量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2、逆指标逆指标共有3个,即恩格尔系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单位GDP能耗。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标准值。
3、区间指标区间指标共有6个,即失业率(城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和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其实现程度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的评价值,为实际值,为指标的目标区间值,、为指标的一个允许下、上界限值。
每个区间指标的具体目标区间值,允许上、下界限值如下:失业率(城镇):目标区间为[3,6],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基尼系数:目标区间为[0.3,0.4],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0.5;城乡居民收入比:目标区间为[1,2.8],允许下界限值为1,允许上界限值为4;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目标区间为[0,60],允许下界限值为0,允许上界限值为8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目标值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80,允许上界限值为120;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目标区间为≥100,允许下界限值为9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指标体系解读“小康”一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要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给小康一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提出到2000年我国GDP翻两番,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基本实现总体小康。
虽然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但我们的社会发展还很不均衡,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都很大,所以党的十六大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进而就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和谐等内容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行动纲领。
省委、省政府和省统计局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的同时,结合实际,对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于2003年7月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并在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上通过。
力图用一套具体的、可量化的测量标准去反映我省全面小康的进程。
该指标体系涉及到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共18项25个小项。
自《指标体系》颁布以来,全市上下以各项指标为导向,全力推进小康进程。
现对各项指标进行简要解释如下:一、经济发展(四项指标)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二、三产业占GDP 比重;城市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
(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英文简称GDP。
对于一个地区如省、市、县、区,称为“地区生产总值”。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
详细解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16项指标内容提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
其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最新的发展理念,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体现综合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
鉴此,我们建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共16项指标。
在经济主题方面,有4项指标;在社会主题方面,有7项指标;在环境主题方面,有3项指标;在制度主题方面,有2项指标。
经济主题第一项指标:人均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实现这一目标,GDP必须保持年均7.2%的速度。
根据改革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对经济增长的有关预测,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9.7%。
考虑到增长条件的变化,未来20年,GDP增长速度可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但是,保持GDP年均增长7.2%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均GDP目标设定为25000元。
按照汇率法计算,这一水平相当于现在的3000美元左右。
考虑到通货膨胀和美元币值变动等因素,2020年,人均GDP可能在4000到5000美元之间。
第二项指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1980-2000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年均0.94个百分点。
如果未来20年劳动力仍以这一速度向非农转移,那么,2020年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应达到70%左右。
但是,从近年来的趋势来看,对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似乎不能做如此乐观的预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制定的基础。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制定了一套目标指标体系,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下面将对这一目标指标体系进行详细阐述。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推动力。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发展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合理区间内稳定增长,继续提高人均GDP水平。
其次是就业率,要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水平稳定增长,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另外,还有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标、消费总额的稳定增长目标等等。
二、民生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与民生改善相关的目标指标。
一方面是收入分配的公平目标,要继续推动收入分配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是基本民生保障的目标,包括确保基本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普及和提高。
此外,还有精准扶贫和农村发展的目标,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贫困地区的脱贫。
三、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制定了一些与社会建设相关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教育水平的提高,要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并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是健康水平的改善,要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此外,还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目标,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健全和提高。
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目标指标。
首先是碳排放目标,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标,要提高环境质量,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另外,还有资源利用的目标,要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