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案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致橡树初中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2)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
(3)懂得珍惜自然界的美好,关爱生态环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 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诗歌中的抽象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诗歌,谈论对诗歌的感受。
(2)提问:你们对橡树有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把橡树作为诗歌的主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诗歌中描绘了橡树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什么要赞美橡树?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怎样的品质?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景象。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致橡树》。
2. 写一篇关于《致橡树》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4篇《致橡树》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致橡树教案致橡树教案(通用5篇)致橡树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
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
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定的意境中品味和把握意象,品味离不开朗读。
有学生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的个人解读吗?(配乐)老师:我们的同学都很棒。
他们不仅充满了声音和情感,而且可以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到诗歌中透露出的理性光辉。
现在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乐谱朗诵。
请欣赏并跟着他们一起背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第三,师生共同欣赏和研究诗歌,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进行思考和欣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木。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
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
致橡树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
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
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
(板书:《致橡树》舒婷)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再请学生自荐诵读;师生评点并正音。
文中有几个字词很容易念错,如: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è)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一)初识诗歌1、走进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
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致橡树》教学设计《致橡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致橡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致橡树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答: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泉源(配流水声)-险峰-日光–春雨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展示投影:并肩的树。
致橡树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
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
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一)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一)初识诗歌1、走进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
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
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2、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致橡树优秀教案(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致橡树优秀教案致橡树优秀教案第一篇:致橡树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
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
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生:木棉和橡树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
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生:这些都还不够。
致橡树教案(优秀8篇)致橡树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a.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b.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探究式阅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好,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
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
整体感知1.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四。
具体研习1.集体朗诵诗歌的第一层(1—13句):学生思考:本部分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
•••••••••••••••••《致橡树》教案设计(通用6篇)《致橡树》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橡树》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案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通过象征手法展示了作者的爱情观,富有时代气息,表达了平等独立的相互依存的爱情观。
即使今天,这首诗依然备受喜爱,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
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于爱情是怀有憧憬,内心朦胧。
对于爱情这一话题比较关注但又有所回避。
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缺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感悟作者爱情观。
2.通过品味朗读,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了解朦胧诗的特点,理解木棉,橡树的内涵。
四、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1.配乐欣赏诗歌,在舒缓的音乐中感悟诗歌的美,从而达到对诗歌的总体把握。
效果:唤起学生对诗歌的爱好,增强语言感悟的能力。
2.展示图画,把木棉、橡树的图景展示出来,插入与诗歌关联的图景。
效果: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感悟诗歌,使诗歌更加具体化。
3.情感提升,结合早恋的事例,用多媒体展示,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效果:学生明确认识到平等,相互尊重才是真正的爱情。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导入对于爱情这个美好的字眼,我们都会为之憧憬,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舒婷为我们展示了她的爱情观,下面我们就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的爱情观。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展示木棉、橡树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
ppt幻灯片明确讲授结合文本,勾画相关词语。
1.题目中的“致”如何理解?2.找出诗中的三个人称代词,并指出它们各指代什么?3.这首诗歌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作用是?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质疑,然后完成表格。
【《致橡树》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1、导入: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穆旦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2、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1)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
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有关《致橡树》教案3篇有关《致橡树》教案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橡树》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致橡树》教案篇1一、导入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二、作者简介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
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
1969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
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
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的几种传统爱情观1.朗读。
师: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的爱情观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致橡树教案优秀6篇教学课时:篇一1个课时教学重点:篇二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三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致橡树教案【教案】《致橡树》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诗歌《致橡树》的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意图。
2.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学会通过朗读与诵读的形式,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难点:1. 如何理解并分析现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如何通过朗读与诵读的方式准确而感性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课件或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现代诗歌的视频,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一个初步了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现代诗歌的了解和感受。
二、理解背景与作者意图(15分钟)1. 教师介绍《致橡树》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写作意图。
2. 学生们阅读《致橡树》,思考作者写这首诗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什么。
三、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主题(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可以是个人情感、家国情怀等。
2. 老师在白板上列出学生们提到的情感和主题,形成一个思维导图。
四、朗读与诵读(20分钟)1. 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
2.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思考(10分钟)1. 学生就本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2. 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以及对现代诗歌的新的认识。
六、课堂延伸(5分钟)1. 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其他的现代诗歌作品,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
2.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现代诗歌,发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板书设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个人情感 - 爱、思念、痛苦等家国情怀 - 祖国、家乡等【诗歌的艺术魅力】朗读与诵读节奏与韵律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现代诗歌《致橡树》为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主题,以及朗读与诵读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了更深的感受。
同时,通过课堂延伸的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语文《致橡树》教案语文《致橡树》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致橡树》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致橡树》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和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是“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忠贞不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那么,当代女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2、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3、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意象: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意象:“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2021年《致橡树》教案(9篇)《致橡树》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伟人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⑶师分析、明确: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致橡树教案语文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1.初步掌握通过抓住意象特点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2.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
2.引导学生树立独立自尊的人格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2.理解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问答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是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也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舒婷(1952年—),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2.背景链接1977年3月,舒婷陪诗人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
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
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当天夜里两点,舒婷一口气写完了《橡树》,次日让蔡其矫将草稿带到北京给艾青看,艾青提意,将《橡树》改成了《致橡树》。
《致橡树》教案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致橡树》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致橡树》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总之,这节课孩子们的表现我比较满意,这本书的内涵孩子们都感受到了,但是在说说自己的父母平时是如何无私为自己付出时,有些孩子一下子还是不能说得出来,自己又该如何感恩回报,很多同学也只会从帮家长做家务方面想,如何引导孩子们更好地从日常细节重发现挖掘,从而有各方面不一样的感受,这还要我再进一步地去思考吧!其实,这个绘本故事并不仅仅适合幼儿,同时它也适合不同年龄层次我们,包括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们,在我们遗忘了父母对我们的付出,看一看吧,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1、导入: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穆旦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2、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同学们,今天,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述一个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爱丁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作——小珊迪。
(教师范读讲述这个故事)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1)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致橡树教案5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致橡树教案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学课时:篇一1个课时教学方法:篇二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重点:篇三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致橡树教案篇四教学目的: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教学重点:1.理解诗的主题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1个课时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5.学生齐读课文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提示: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致橡树语文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致橡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橡树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致橡树》的背诵与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舒婷及其作品《致橡树》。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致橡树”为主题,自拟题目,创作一首诗歌。
(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学生对诗歌意象和象征手法的分析。
(2)学生创作的诗歌质量。
3. 综合评价:(1)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2)学生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致橡树》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掌握通过抓住意象特点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2.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
2.引导学生树立独立自尊的人格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2.理解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
虽然爱情这一主题是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也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舒婷(1952年—),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2.背景链接
1977年3月,舒婷陪诗人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
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
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当天夜里两点,舒婷一口气写完了《橡树》,次日让蔡其矫将草稿带到北京给艾青看,艾青提意,将《橡树》改成了《致橡树》。
“这首诗流传开来,不断碰到那些才貌双全的女孩子,向我投诉没有橡树。
”于是舒婷又写了《神女峰》作为补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攀缘(pān)慰藉(jiè)威仪(yí)霹雳(pī lì)
雾霭(ǎi)虹霓(ní)戟(jǐ)流岚(lán)
(2)重点词语
岚:山里的雾气。
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庄重举止。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虹霓: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天空中所现的七色圆弧。
三、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开头到“不,这些都还不够!”):写作者否定的爱情。
第二部分(从“我必须是……”到结尾):写作者肯定的伟大爱情。
四、深层领悟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
①攀缘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
前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后者只知重复对方的声音,两者都放弃了独立自主的权力,表现出的是奴性。
作者借“攀缘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否定依附性的爱情观。
②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
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作者借“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否定奉献性的爱情观。
2.第二部分提及哪些意象?作者所说的伟大爱情是怎样的?
意象:木棉,根,叶,枝干,花朵。
独立平等,相互支持。
3.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这样写的好处是?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受,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象。
4.本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结合时代背景,你在爱情之外,还可以作怎样的联想?
人与人之间也应当这样,彼此独立和平等。
尊重这种尊重人格独立和平等的价值观,并为它献出诚挚的歌唱,对于刚刚结束的那个轻蔑人的尊严,把人划分等级的年代(它的阴魂,至今久久不散),无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来表达自己心中的爱情观。
【板书设计】
致橡树舒婷
凌霄花极力攀附
痴情鸟单方痴恋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味贡献
木棉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心心相印甘苦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