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集体备课2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物理科集体备课教案一[复习提问](1)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引入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流的大小[提出问题]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小灯泡接入照明电路中,闭合和断开开关时,可以看到什么现象?(灯泡发光),让学生摸一摸灯泡壁,有什么感觉?(感到发热)。
[讲述]当灯泡中有电流通过的时•候,灯丝发热,且热得发光。
这种现象就是电流的热效应和光效应。
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可以判定电流的存在,能不能判定电流的大小呢?[演示实验]将额定电压是2. 5伏的小灯泡先后接到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上,观察灯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说明原因。
由以上两个实验可见:电流越大,相同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越多,灯也越亮。
怎样表示电流的大小呢?我们知道,水管中的水流有大小,水流大,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多;水流小, 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水少。
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导体中有电流时,就有电荷在导线中移动。
[总结]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越多,即电量越多,电流就越大。
[学生自学]加油站,了解电荷量[教师讲述](2)物理学中用电流强度(1 )表示电流的强弱(大小)。
把1秒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量(Q),叫做电流强度。
简称电流。
引导学生类比以前学过的速度、密度等物理量得出电流强度的定义式6、在图3所示电路中,如果电流表示数1.2A,通过Li的电流强度是0. 7A,则流过灯泡L2的电流强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o7、根据•图4(1)所示的电路图,将图1(2)中的实物用铅笔线(或钢笔线)连接起来。
如果电流表儿的示数为0.2安,A2 的示数为0.3安,那么通过灯泡1“和1.2的电流各是多大?T•路中的电流是多大?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8、如图5所示,要使电流表的示数增大怎么办?。
9年级物理备课教案优秀5篇9年级物理备课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路程大的就快)(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1.创设情境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
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教案标题:物理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2. 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进行一系列简单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3. 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实物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对物理学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4. 实验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5. 小结与展望: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实验教学法: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和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多媒体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相关物理实验和知识点。
评估方法: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过程、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课堂回答问题: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评估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总复习集体备课记录主备人:薛明海刘正炜第二次:《力和运动》复习课【课时1】一、考点解读:1. 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重力、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其方向。
4.弹力及其弹簧测力计5、摩擦力、方向、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6.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
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力的分析,力的示意图。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二、基础诊测1. 力的概念:(1) 力的含义:力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⑵力的效果:力可以使,也可以使O⑶力的三要素:力的、和称为力的三要素。
⑷力的测量: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其符号为o测量工具:在实验室我们常用来测量力的大小,其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O测量步骤:a;b;C o2. 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3. 三种常见的力:⑴重力:叫重力=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②重力的方向是=③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用式子表示为,式中g = ,其含义是。
④重力的作用点叫做(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而产生的力;①叫做弹性,②叫做塑性。
(3) 摩擦力:叫摩擦力。
①摩擦力的大小与和有关;②摩擦力的方向是③增大摩擦的方法:、;④减小摩擦的方法二、题型解析:题型一.如何理解力学中的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离不开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有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接触的物体可能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可能也有力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不是一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题1】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B.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C.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D.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题型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使用前来回轻轻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看看是否复原及避免指针被秤壳卡住。
(2) 测量前必须调零。
实验学校初中部单元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3月22日活动地点北五楼办公室
科目物理年级九年级
课题初三复习:十到十二章
主持人唐柏清记录人王欣主备人唐柏清、参加人员唐柏清王欣孙宪才李越鹏
活动记录唐柏清主备:
1、一轮复习教学策略
一轮复习紧扣知识点,巩固基本知识;结合典型例题;课堂上突出精讲精练,少讲多练。
本部分力学计算题较多,复习时间少,课下学生自觉做题的少,所以计算题的训练放在课堂上,多做少将,老师只点拨思路。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
难点:
1、关于浮力的综合计算。
2、简单机械的综合计算
王欣:赞同上述策略与重难点的确定,建议强化练习题检查。
小结
组内成员对主备内容进行讨论,最终确定单元教学策略与重难点。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2节电生磁》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2节电生磁》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电流的磁效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电生磁的现象,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他们对电流和磁场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电生磁的现象和原理认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电生磁的现象,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学会使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电生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生磁的现象,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2.难点:安培定则的应用,通电螺线管磁极的判断。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电生磁的现象。
2.讲解法:讲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生磁的内在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
4.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电池、导线、铁钉、小磁针、通电螺线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奥斯特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的磁效应。
提问:你们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吗?电流产生的磁场有哪些特点?呈现(10分钟)1.教师演示实验:将通电螺线管放入小磁针上方,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学生自行操作实验,观察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电流产生磁场的特点。
2.教师提问:你们能否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初三物理教师集体备课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了解电、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及其关系。
2.掌握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3.理解串联、并联电路的概念,掌握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路符号、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电压和电势差的区别,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及方式
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电路的一些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各元件的作用。
2.理论讲解环节:介绍电路的符号、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讲解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3.实验演示环节:老师现场操作电路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体验电路中元件的作用和账路的连通情况。
4.计算应用环节:老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进行电路的计算。
5.课堂作业环节:分发作业并现场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学习方法
1.给与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
2.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合作。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
五、教学评价
1.能够清晰地阐明电路基础概念和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2.学生熟练掌握电路符号、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计算。
3.学生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电路问题,并能够进行相应的实验操作和记录。
六、教学材料
1.电路实验箱。
2.电路元件。
3.计算器。
4.电学教材。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并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应用。
2.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提问解答: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内讨论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数据得出折射定律。
4. 公式讲解:讲解折射定律的公式,让学生理解折射率的概念。
5. 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等。
6. 提问解答: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记录先周备课计划(第9周)主备人:高秀斌复备人:刘云一、课时:3课时二、教学目标:复习光的反射及折射部分,通过复习让学生会辨别光源,记住光研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其应用;记住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并能通过这些规律完成光路图。
三、重难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路图;3、折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四、方法与措施:学案设计要合理,题目要典型,面要广,针对性要强,主要以巩固基础、侧重能力为主强化训练;加大落实力度,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采取小循环、勤反馈的方式。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主持人韵文娟学科物理主题名称集体备课主题形式讨论时间4月11 地点物理实验室参加人员韵文娟、赵国芝缺席人员阶段教学工作总结主要存在问题: 1.今年刚换新教材,教起来不熟悉,重难点不好把握 2.学生动手做实验的能力比较弱。
对策及措施: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2.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3.提前认真到实验室做准备。
主要内容: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
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
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
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
物理:《第十三章电路初探》复习课(共2课时)集体备课教案(苏科版九年级)教学内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复习(一)课题第一课时:复习(一)课型:复习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过程与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际,尝试设计实用电路。
关注自然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教学难点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教具学具电流表、电压表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修订栏一.复习填空题1.路灯总是一起亮,一起暗,它们的连接方式是,原因是2.在图所示电路中,只闭合S1时,电灯亮;当S1、S2都断开时,电灯亮,它们是连接的;当S1、S2都闭合时,电灯亮,它们是连接的.3.如图所示,在电路中,若甲乙两处分别装入电表,当开关闭合后,两灯均能正常发光,则处电表示电压表.4.如图所示,若开关S、S1闭合,S2断开,能发光的灯是,电压表所测的是两端的电压;若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开关S、S2闭合,S1断开,那么能发光的灯是,电压表所测的是的两端电压;若开关S、S1、S2都闭合,那么能发光的是,电压表所测的是两端的电压.5.如图所示,V1测量两端的电压;V2测量两端的电压;V3测量两端的电压,其中电压表V1、V2和V3的示数分别为U1、U2和U3,则三个电表示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式是.二、复习选择题1.一个开关同时能控制三只灯泡 , 则这三只灯泡的连接方式为()A. 一定是串联B. 一定是并联C. 串联或并联都可以D. 以上答案都不正确2.某同学将如图所示的三个灯泡连接在电路里,接线良好,当闭合开关时,三个灯泡都不亮,则()A.甲灯泡丝断了 B.乙灯泡丝断了C.丙灯泡丝断了D.都有可能小组交流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讨论集体订正课堂总结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作业设计练习册第2、5、6、8题独立完成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复习(二)课题第二课时:复习(二)课型:复习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初三物理第二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初三物理第二学期集体备课计划第二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初三物理曲宝秀一、指导思想和目的:为了做好新学期初三物理集体备课工作,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开展新授、复习、讲评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集体的教研的作用,集思广义,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尽快提高初三物理组全体人员备课、授课水平,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强化和规范备课。
灵活机动的开展教学研究,以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为准绳,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抓紧落实,抓学生辅导,深化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集体备课的要求:1、集体备课应采取“一说、二议、三定、四行”的方式。
其程序如下: (1)将教材划分,确定出重点与难点以及备课内容。
(2)将内容分配给各教师,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
(3)由中心发言人谈教材的处理意见,然后由大家讨论,最后形成教案的核心。
(4)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典型例题、同步训练、跟踪测试作出统一的规定。
2、备课严格按照国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常规及“自主、综合、拓展、创新”和“先学后教”的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有关要求进行。
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教学程序;②体现好五点:即每节课研究好知识点、能力点、重难点、教育点、及“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的渗透点。
③确定时间、内容、中心及研究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考法④做到四统一:即统一目标、统一进度、统一训练、统一单元测试。
3、活动由备课组长负责,每次活动记录好,形成材料,并注意保存和积累。
4、活动时间:周三下午第三节三、集体备课的课题、时间、主讲人:时间内容中心发言人主持人曲宝秀曲宝秀曲宝秀曲宝秀曲宝秀曲宝秀曲宝秀曲宝秀曲宝秀曲宝秀第1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第1周第六章力和运动(14节)王洪堂第3周第六章综合检测题研讨第5周第七章单元备课第7周关于浮力部分专练第10周期中考试总结第12周第八章综合检测第14周第九章单元备课第16周期末复习检测曲宝秀王洪堂王洪堂王洪堂刘言寿王洪堂曲宝秀扩展阅读:初三物理备课组下学期计划201某-201某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集体备课为工作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适应学生的教学要求进行因材施教,抓好中招复习工作。
物理集体备课教案集体备课教案授课班级:九(3)班授课老师:集体备课科目:物理课题:测量性实验(直接测量型)教时:第2教时课型:复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天平及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法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和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方法。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电表的连接方法。
使用教具:本节课所需的教具包括刻度尺、木块、温度计、热水及烧杯、电池、灯泡、开关、电流表和电压表。
教学过程:一、复方法指导:在复直接测量性实验时,需要特别注意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读数时的注意事项。
二、刻度表、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读数方法。
1、刻度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cm。
使用注意事项包括注意零刻度线的位置和被测量物体要与尺面紧贴。
读数时要注意刻度开始的位置,读数时要记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通常考试中记录结果经常是小数点后两位数。
2、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包括停留在液体中读数,不能碰底和壁,不能超量程,待液柱液面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演示正确的使用方法后做课堂训练。
巩固练:中考解读》第74页:1、2第75页:2补充说明:注意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注意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电流表和电压表电流表与被测电器串联,使电流由“+”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
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正接线柱接“+”,负接线柱接“-”。
读数时先看电表所选的量程,后分别算出分度值在读数。
电流表和电压表都有两个量程,因此小结为:“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读数”。
常见错误包括超量程测量和“反接”。
巩固练:中考解读》第76页4、5.板书设计:1、刻度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书本。
考试中记录结果经常是小数点后两位数。
2、温度计1.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可以在书本中找到。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分度值以及零度以上和零度以下的读数。
(全新版)九年级物理备课组集体备课计划一、计划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九年级物理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备课质量。
因此,开展九年级物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二、计划目标1. 深入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相一致。
2. 分析教材,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3. 提高备课质量,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备课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整个备课组的教学水平。
三、计划时间本学期九年级物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计划安排如下:1. 第一阶段:第1-2周,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教学目标。
2. 第二阶段:第3-4周,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探讨教学方法。
3. 第三阶段:第5-6周,共享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
4. 第四阶段:第7-8周,组织备课组成员进行试讲,相互观摩,提出改进意见。
5. 第五阶段:第9-10周,总结前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
6. 第六阶段:第11-12周,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四、计划内容1. 教材分析:对教材进行逐章逐节分析,明确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 教学方法探讨: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资源共享: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题等)进行共享,提高备课质量。
4. 教学设计:根据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探讨和资源共享的结果,完成教学设计。
5. 试讲与观摩:组织备课组成员进行试讲,相互观摩,提出改进意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6. 教学总结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总结前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和调整。
五、工作要求1. 备课组成员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2. 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后,要认真填写《九年级物理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3. 备课组成员要相互尊重,充分发扬民主,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教案: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2.2内燃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具体内容有:1. 了解内燃机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造。
2. 掌握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能量转化。
3. 掌握内燃机的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说出内燃机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造。
2. 能够描述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能量转化。
3. 能够计算内燃机的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能量转化。
2. 内燃机效率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内燃机模型、动画演示软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段内燃机工作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内燃机是如何工作的?它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2. 知识讲解:(1) 介绍内燃机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造。
(2) 讲解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3) 讲解内燃机能量转化的过程: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 例题讲解:利用动画演示软件,展示一个内燃机的工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能量转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 内燃机效率的讲解:讲解内燃机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内燃机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造。
2.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能量转化。
3. 内燃机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内燃机工作过程,并描述其能量转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内燃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拓展延伸:内燃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汽车、摩托车等,以及内燃机的未来发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其能量转化内燃机的四个冲程是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这四个冲程不仅构成了内燃机的工作循环,而且也体现了内燃机能量转化的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集体备课教案20.2电生磁一、设计意图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设计,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电生磁的现象,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电生磁的现象,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理解电生磁的概念,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他们还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电生磁的现象,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电生磁的概念,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电生磁的现象,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电生磁的现象,我准备了电池、导线、磁铁等教具,让孩子们在实验中亲自操作。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我向孩子们介绍了电生磁的概念,并展示了电生磁的实验现象,让孩子们对电生磁有了初步的了解。
2. 实验操作:然后,我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都有一套电池、导线和磁铁等教具。
孩子们在实验中亲自操作,观察到电流通过导线时,周围会产生磁场,导线周围的磁铁会被吸引或排斥。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电生磁的概念,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电生磁的现象,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电生磁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电生磁的现象,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在实验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孩子们的实验操作指导,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同时,我也会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比如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一些电生磁的实验,或者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电生磁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电生磁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来引入电生磁的概念。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活动教案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合作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团队智慧,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我们组织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二、活动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 探讨并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3.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方式。
4. 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团队教学能力。
三、活动内容1. 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重点和难点。
在分析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
2.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共同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探讨并确定了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如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4. 教学计划与评价方式的制定在明确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步骤、时间分配等。
同时,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我们还设计了合理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5. 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讨论,我们达成共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四、活动总结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方法和评价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认真实施,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集体备课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与成长。
九年级总复习集体备课记录
主备人:薛明海刘正炜
第二次:《力和运动》复习课
【课时1】
一、考点解读:
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重力、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其方向。
4.弹力及其弹簧测力计5、摩擦力、方向、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6.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
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力的分析,力的示意图。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二、基础诊测
1.力的概念:
⑴力的含义:力是_________________,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的。
⑵力的效果:力可以使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使___________________。
⑶力的三要素: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称为力的三要素。
⑷力的测量:
①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其符号为______。
②测量工具:在实验室我们常用__________来测量力的大小,其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_____________。
③测量步骤: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的表示方法:力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种常见的力:
⑴重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
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②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
③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___________,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式中g=___________,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重力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弹性,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塑性。
(3)摩擦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摩擦力。
①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和__________有关;②摩擦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③增大摩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减小摩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题型解析:
题型一.如何理解力学中的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离不开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有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接触的物体可能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可能也有力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不是一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题1】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
B.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
C.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D.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力的作用
题型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使用前来回轻轻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看看是否复原及避免指针被秤壳卡住。
(2)测量前必须调零。
(3)认清最小刻度及量程。
(4)测量时,拉力及弹簧的伸长方向与外壳平行,避免摩擦。
【例题2】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拉弹簧的力只能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
B.拉弹簧的力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C.测量前应先检查弹簧测力计指针是否指在零点
D.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题型三.力的示意图及其画图方法
力的示意图就是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以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示出来。
两个或两个以上力时注意,为了直观且易于分析,往往把物体受理的作用点都花在物体的重心。
【例题3】如图1所示,将质量为1kg的铁球用绳悬挂起来,做成一个钟摆,用力的示意图法画出铁球在摆动时所受的重力。
题型四.对重力方向的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的。
【例题4】如图2所示,用三角板、重垂线测量桌面是否水平,正确的方法是〔〕
图2
【解题方法】利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特点。
当重垂线与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相平行时,标志着桌面水平,答案2是正确的题型五关于摩擦力
【例题5】关于摩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汽车轮胎上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B、减小摩擦的方法之一是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C、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的作用
D、假如没有摩擦,人将无法行走
四、达标测试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推车时,人也受到车给人的推力
B.两个物体只要互相接触,就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用手捏一个空易拉罐,易拉罐变瘪了,表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D.排球运动员扣球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一切物体所受合力一定为零D.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图7
2、某同学用脚踢了一下足球,自己的脚却感到很疼,这个现象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
3、如图7所示,跳水运动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压跳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跳板发生.跳板弹起过程中,跳板推运动员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运动员的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效果:
1、下列实例中,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的是()
A.紧急刹车B.骑自行车加速前进C.两手用力扳竹条,使其弯曲
D.做直线运动的足球,碰到球员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2、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伸长了。
这表明力能使物体发生_______。
3、足球运动员射点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奋力将球接住,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
运动员用头顶足球时,头也受到了力的作用,该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
四、力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A.千克B.焦耳C.牛顿D.帕斯卡
2、日常生活中,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自行车轮子的直径约为1.5m B.一棵大白菜的质量约为100g
C.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490N D.人步行的速度约为6m/s
五、力的测量
1、如图1所示,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物体对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为()A.4.4N B.39N C.36N D.3.3N
六、力的三要素
1、关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与力的大小有关B.只与力的方向有关
C.只与力的作用点有关D.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七、力的示意图
运动员将足球从后场踢到前场,足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其受力的情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