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的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94.32 KB
- 文档页数:2
国内齿轮研究现状及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齿轮作为机械传动系统中的核心元件,其性能与精度直接影响到整机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
随着国内制造业的飞速发展,齿轮研究在技术创新、材料研发、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齿轮研究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国内齿轮研究的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系统分析国内齿轮研究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优势与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为推动国内齿轮研究的进步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国内齿轮研究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高端装备需求的日益增长,国内齿轮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齿轮作为机械传动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机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因此,国内学者和企业在齿轮设计、制造、材料、热处理以及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
在设计方面,国内研究团队已经能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仿真分析技术,对齿轮的几何形状、齿面接触、载荷分布等进行精确计算和模拟。
这不仅提高了齿轮的设计精度,也缩短了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在制造工艺方面,国内齿轮加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高精度、高效率的加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数控机床、激光切割、精密磨削等先进加工技术的使用,显著提升了齿轮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在材料研究领域,国内已经开发出多种高性能齿轮材料,如高强度钢、渗碳钢、粉末冶金材料等。
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齿轮的承载能力和耐磨性。
在热处理技术和检测手段方面,国内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可以显著改善齿轮的力学性能和抗疲劳性能。
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和精密测量设备的应用,使得齿轮的质量控制更加严格和准确。
尽管国内齿轮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齿轮在高端应用领域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齿轮的可靠性和寿命有待进一步提高。
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概述齿轮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机械传动零件,具有结构紧凑、传递动力大、效率高、寿命长、可靠性好和传动比准确等特点。
齿轮的精密锻压技术由于其显著优点;正日益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重视,得到了蓬勃发展。
齿轮精锻技术是指齿轮轮齿由坯料经过精密锻压直接获得完整的齿形,而齿面不需切削加工或仅需少许精加工即可进行使用的齿轮制造技术。
与传统的切削加工工艺相比,齿轮精锻工卜艺具有以下特点:(1)改善了齿轮的组织,提高了其力学性能。
精锻使得金属材料的纤维组织沿齿形均匀连续分布,晶粒及组织细密,微观缺陷少,因此,精锻齿轮的性能优越,齿的弯曲强度、接触疲劳强度和耐冲击性明显高于切削齿轮。
一般来说,精锻可使轮齿抗冲击强度提高约15%,抗弯曲疲劳寿命提高约20%。
(2)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材料利用率。
通过精锻成形,齿轮精度能够达到精密级公差标准,不需或仅需少量后续精加工,即可以进行热处理或直接投人使用,生产率和材料利用率高。
(3)精锻齿轮减少了热处理时的齿廓变形,提高了齿的耐磨性和齿轮啮合时的平稳性,提高了齿轮的使用寿命。
尽管齿轮锻造有许多优点,并且直伞齿轮精锻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生产,但由于直齿圆柱齿轮精锻具有齿形型腔(特别是上下角隅处)充填困难、成形力大、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度要求严格等特点,成形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多年来,各国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理论、技术手段和试验方法,对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技术进行了不懈的研究。
2.直齿圆柱齿轮精锻的理论研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学院的Chitkara N R等人对直齿圆柱齿轮的塑性成形作了数值模拟分析,用能量法和上限法分析了镦锻直齿轮的变形规律;Dohamann F等人用数值逼近法和主应力法分析了冷精锻齿轮时的金属流动和模具应力情况,给出了沿齿面轮廓的法向应力分布图。
韩国学者J.H.Song和Y.T.Im开发了一种直齿圆柱齿轮冷正挤压辅助系统,这个系统可根据输人的齿轮参数给定可供实用的齿轮成形工装。
直齿圆柱齿轮精锻工艺的研究摘要:无飞边模锻工艺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但是其模具承受荷载力过大,且寿命较低,需要通过合理设计和精锻工艺以提高生产水平。
文章主要结合某直齿圆柱齿轮展开论述,讨论如何开展齿轮精锻工艺内容,通过数值模拟提出具体实行方案,以此来实现实际改进,促进生产有序进行。
关键词:无飞边模锻;直齿圆柱齿轮;精锻工艺;载荷前言:无飞边模锻具有较多优势:材料利用率高;生产产品质量佳;精度有所保障;容易实现自动化生产,目前在不同复杂构件的生产中均有应用。
在进行模锻时,由于其模具会承受较大的荷载,且磨损速度快,因此整体来看使用周期较短,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为延长其使用寿命,一般可以从材料质量入手,结合润滑技术减少摩擦和构件结构。
1 某直齿圆柱齿轮概况该直齿圆柱齿轮参数如下:齿数:18;法向模数:3;变位系数:0.225;精度要求:9级。
一端属于轴部,外径尺寸:35mm;内径尺寸:19mm;轴部长度:10mm;另外一端属于齿轮部,齿顶圆直径:61.15mm;分度圆直径:54mm;带轴齿轮长度:20mm;轴部和齿轮部之间的过渡:圆弧过渡,尺寸:3mm。
齿轮成形主要采用了温锻工艺;齿部成形采用了精锻工艺[1]。
图1 圆柱齿轮锻造成形之后,其齿部不需要再次进行加工。
其中,轴部和内径预留了一定的加工余量,以此来完成后续机加工。
齿轮主要材料为20CrMnTi合金钢(主要化学成分可见表1),这种材料属于渗碳合金钢,其性能良好,且淬透性高。
经过渗碳淬火之后,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好,心部韧性好,在低温状态下具备一定冲击韧性;正火之后,其切削性能极佳。
表1 20CrMnTi合金钢化学成分表元素含量C0.17~0.23Cr 1.0~1.30Mn0.80~1.10Cu≤0.03Si0.17~0.37Ni≤0.03Fe余量Ti0.04~0.102 建立仿真模型2.1 明确建立方向在建立模型之前,相关人员需要了解锻造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提高模型建立的科学性和可使用性。
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的研究现状论文导读:研究表明要解决上述难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的合理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实用性强的模具和工艺设计方案,导致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技术还不能进入生产实用阶段。
为满足净成形制造工艺的要求,在工艺设计和模具设计中,应以金属在精锻过程中的真实流动规律和变形力学特征为基础,优化模具结构、优化坯料的形状和尺寸等工艺参数,目前这一点还很难做到。
关键词:直齿圆柱齿轮,精密锻造,模具设计,工艺方案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新工艺、新技术,相对传统切削加工方法而言,其可以显著提高零件的内在和表面质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加工工时,降低能耗,同时可获得合理的金属流线分布,提高承载能力[1][,2]。
但是由于直齿(或螺旋)圆柱齿轮的高精度要求和渐开线齿形的充填困难、变形抗力大,模具寿命低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这类零件的精锻成形至今仍是塑性加工领域的难题。
研究表明要解决上述难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的合理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实用性强的模具和工艺设计方案,导致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技术还不能进入生产实用阶段。
1 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研究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形状复杂、产品的尺寸精度要求严格,因此其精锻成形尤其是冷精锻成形难度大,成形载荷大、产品质量与模具寿命不易保证。
免费论文参考网。
研究表明合理的模具结构和工艺方案设计是解决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难题的关键技术,国内外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1984 年Kondo K提出带凸台齿轮冷锻的向心流动和离心流动条件,对平齐端面的圆柱齿轮冷锻采取在毛坯或模具上设减压孔的措施,来达到分流减压的目的[3][4] 。
齿轮精锻工艺及模具探讨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齿轮精锻工艺和模具结构,对所得齿轮的精度、材料消耗、表面缺陷等与常规的铣齿、滚齿、插齿等常规切削加工方法进行了对比,精锻工艺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关键词:铣齿;剃齿;滚齿;插齿; 齿轮精锻1 引言生产实践中绝大部分齿轮的加工仍然采用切削加工,其机加工工作量是整个制造工作量的40~60%,其材料的利用率不超过35%,还占用大量的齿轮加工机床,在生产中造成大量的人力和金属材料的消耗。
运用塑性成形方法制造齿轮与切削加工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减少了金属消耗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塑性成形加工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的纤维方向性,获得更加合理的金属内部组织分布,从而增强了齿轮的机械性能等等,能取得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采用塑性成形制造齿轮的方法很多,如精锻、精冲、挤压、滚辗、轧制等。
用这些成型加工方法取代常规切削加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高成形精度,减小齿廓精修加工量及减少金属的消耗量。
本课题设计了一种不带毛边槽的齿轮精锻模具。
凹模采用可分式结构,在机械压力机上,能进行批量生产。
该模具价格不高,结构简单,但如何更换模具的易磨损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2 毛坯的制备和加热2.1毛坯重量的确定为了保证精锻时材料完全充满模膛,获得较高精度的锻件,并尽量减少材料流动阻力和流动距离,防止发生齿廓折断,合理确定毛坯下料重量十分重要,相关资料及工艺实践表明,对精锻后采用铣齿、插齿时毛坯重量偏差控制在5%以内,可保证所得齿轮精度在公差范围之内,且不会引起模具折断;若要采用剃齿、滚齿加工,则毛坯的重量偏差应超过1~1.5%,否则零件尺寸就可能超出规定的公差范围。
2.2 毛坯下料方法可由热轧圆钢在压力机上利用剪刃剪切下料;也可采用经光整加工的轧制毛坯,用全封闭的剪切模具下料。
2.3 毛坯预热可利用室式工频感应炉,对于是18CrMnTi的齿轮材料,加热温度在900~1100℃范围内。
齿轮制造技术现状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齿轮行业通过大量引进高端设备使加工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国际先进水平已相当接近。
国产齿轮加工机床已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系列已开发出技术含量具有国际水准的螺旋锥齿轮六轴数控磨床,但齿轮机床总体制造水平在精度、寿命、稳定性、数控技术应用等方面与欧美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国内齿轮加工行业的精加工特别是数控齿轮机床仍然以进口设备为主。
如德国普发特公司、瑞士莱斯豪尔公司的圆柱齿轮滚齿、磨齿机等,美国格里森公司、德国克林贝格公司(含原瑞士奥利康)的螺旋锥齿轮铣齿、磨齿、研齿机以及齿轮测量中心在国内仍居显著的优势地位。
齿轮加工要根据不同结构及精度需要采用不同的工艺。
鉴于设备投资大,工艺方式的选择(如表1)通常都充分考虑已有资源。
齿轮加工过程中的微小变形及工艺稳定性控制相对复杂,毛坯锻造后大多要采用等温正火,以期获得良好的加工性能和趋势性变形的均匀金相组织:对于精度要求不高的低速圆柱齿轮可以热前剃齿而热后不再加工:圆柱齿轮热后加工根据条件有琦齿和磨齿不同方式的选择,晰齿成本低但齿形修正能力弱,磨齿精度高但成本高:修缘和鼓形齿修形工艺能够显著降低齿轮啮合噪声和提高传动性能,目前被广泛采用。
直齿锥齿轮主要用于差速器由于速度低精度要求相对较低,目前推荐采用精锻齿轮。
螺旋锥齿轮加工计算和机床调整,以往非常复杂和耗时的手工操作已被现代专用软件和计算机程序所取代,有限元分析的引入使工艺参数设计更为可靠和便捷:螺旋锥齿轮热后加工主要有研齿和磨齿两种,由于磨齿的成本高、效率低且有局限性而目前大多采用研齿,研齿几何上的修正能力很弱,因此螺旋锥齿轮的从动齿轮多采用渗碳压淬工艺。
齿轮材料及其热处理技术发展是齿轮加工中对变形控制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齿轮加工中测量技术的同步发展对齿轮制造水平的提高同等重要。
传统的几何测量与综合测量方法由于三坐标技术的发展以至齿轮测量中心的出现而在测量精度、效率、范围等方面得到极大改善。
齿轮设计调研报告齿轮设计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齿轮作为机械传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对于机械设备的性能、效率和寿命有着关键影响。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齿轮设计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齿轮设计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搜集相关齿轮设计方面的学术论文、专利以及相关技术资料。
2. 实地调研:参观了几家齿轮制造厂,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面谈,了解他们的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和存在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1. 齿轮设计理论的发展在齿轮设计方面,传统的齿轮设计理论已经相对成熟,涵盖了齿轮几何形状、齿轮啮合理论、齿轮传动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而近年来,一些新的设计理论也在不断涌现,如齿轮优化设计、齿轮轻量化设计等,这些理论的发展为齿轮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
2. 齿轮制造工艺的进步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齿轮制造工艺也在不断进步。
传统的齿轮加工方式采用铣床、磨床等加工工具,但这些方式存在加工精度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而现今一些先进的加工方式,如CNC加工、热模锻、激光加工等,能够提升齿轮的加工精度和效率,进一步提高齿轮的质量。
3.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尽管齿轮设计和制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齿轮的噪音和振动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通过改进设计和加工工艺来解决。
其次,齿轮的润滑和磨损问题也需要更好地解决,以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
最后,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齿轮的材料选择和热处理工艺,以提升齿轮的强度和耐磨性。
四、结论齿轮设计是机械传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寿命。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齿轮设计在理论和制造工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面临噪音、振动、磨损等问题。
因此,我们建议在齿轮设计中进一步应用优化设计理论,改进制造工艺,并加强润滑和磨损问题的研究,以提高齿轮的质量和效率。
五、参考文献1. 王小明. 齿轮优化设计新方法探究[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20, 36(3): 40-43.2. 张三. 齿轮机构噪音振动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J]. 机械工程师, 2019, 45(2): 80-85.3. 李四. 先进齿轮制造工艺的应用研究[J]. 制造技术, 2018,30(4): 65-69.。
齿轮传动的研究现状
齿轮传动是一种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齿轮传动技术也不断更新和改进,使得齿轮传动的效率和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本文将介绍齿轮传动的研究现状。
齿轮传动的研究主要涉及到齿轮的设计和制造、齿形优化、齿轮材料和表面处理等方面。
其中,齿轮的设计和制造是齿轮传动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齿轮设计主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齿轮的几何形状和尺寸,提高齿轮的制造精度和一致性。
同时,齿轮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高强度、高韧性、高耐磨性的材料如钢、铝合金等广泛应用于齿轮制造中。
齿形优化也是齿轮传动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齿形优化旨在通过改变齿轮的几何形状和齿形参数,使齿轮的负载能力、传动效率和噪声水平得到优化。
研究表明,采用准双曲线齿形和渐开线齿形等优化齿形可以有效降低齿轮的噪声水平,并提高齿轮的传动效率。
此外,高精度的数值模拟技术也能够为齿轮优化设计提供重要的支撑。
齿轮表面处理也是齿轮传动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齿轮表面处理可以改善齿轮表面的质量和性能,提高齿轮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
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热处理、化学处理和机械处理等。
其中,热处理可以提高齿轮的硬度和强度,化学处理可以提高齿轮的耐腐蚀
性,机械处理可以平滑齿轮表面并增强齿轮的承载能力。
齿轮传动的研究现状涉及到齿轮的设计和制造、齿形优化、齿轮材料和表面处理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齿轮传动技术也将不断更新和改进,为各种机械设备的高效运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齿轮加工工艺现状1、第一部分齿轮加工工艺2、第二部分齿轮加工工艺策划方法3、第三部分典型齿轮工艺第一部分齿轮加工工艺1、概论2、制齿(粗加工)3、修齿(精加工)一、概论齿轮加工可分为下面几个工序节点:1、 毛坯(正火)对于渗碳齿轮毛坯,要求锻打后正火主要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便于切削加工,改善组织,为渗碳淬火做好预先准备。
我厂齿轮规定正火组织按《拖拉机齿轮齿坯正火组织》标准检查,结果必须符合:金相组织≤3级,带状组织≤3级。
目前正在推进等温正火。
2、 热前辅助工序主要包括制齿前所需加工基准、定位面的加工工序和制齿后一些产品图要求的辅助结构(如内外花键、螺孔等)加工工序。
3、 制齿(粗、精加工)对圆柱齿轮来说,包括滚齿、插齿和剃齿;对弧齿锥齿轮来说,就是铣齿。
4、 热处理我厂约有80%-90%的齿轮零件均需要进行渗碳淬火,齿轮渗碳毛坯(正火)热前辅助工序制齿(粗、精加工)热处理热后辅助工序修齿(精加工)淬火后使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而心部又有足够的强韧性。
由于齿轮渗碳温度较高(一般在920℃左右),淬火后组织发生改变,所以热处理后肯定会产生变形,这就需要冷、热进行衔接,同时还要对材料及毛坯的预先热处理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使热前、热后尺寸变化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
5、热后辅助工序主要包括修齿前所需加工基准、定位面的加工工序和修齿后一些产品图要求的辅助结构(如轴承面、密封面等)的精加工工序。
6、修齿(精加工)对圆柱齿轮来说,包括磨齿和绗齿;对弧齿锥齿轮来说,包括磨齿和研齿。
二、制齿(粗加工)1、圆柱齿轮的滚齿目前使用设备既有普通滚齿机,也有进口高精度格里森数控滚齿机。
使用滚刀A级、AA级甚至AAA级,根据齿轮精度要求配备。
滚刀采购全面推广普及修缘滚刀。
工艺要求内容主要包括:1)公法线值----控制齿厚2)齿轮单项精度,包括:公法线变动量、齿圈径跳、齿形、齿向3)齿轮综合检验精度,包括:径向综合公差、一齿径向综合公差和接触斑点的位置和大小。
直齿圆柱齿轮净形成形技术研究寇淑清,杨慎华,黄良驹,付沛福(吉林工业大学辊锻工艺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5)摘 要:研究了高精度直齿圆柱齿轮净形成形的若干相关技术,提出了钢质直齿圆柱齿轮冷精锻约束分流两步成形工艺,并对净形成形中的凹模修正设计方法、模具材料和结构、软化及润滑等实际应用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索,冷精锻20C r M nT i钢直齿圆柱齿轮具有较高精度。
关键词:圆柱齿轮;净形;冷精锻;工艺中图分类号:T G3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814(1999)0520029203Research on Net-shape Form i ng of Spur GearsK OU S hu2q ing,Y ANG S he n2hua,HUANG L ia ng2ju,FU P e i2fu(R esea rch Institu te of R oll F org ing T echnology U n iversity of T echnology) Abstract:T he relative techno logy of accu rate spu r gear net2shape fo rging are researched.T he tw o2step fo rm ing techno logy com b ined con strained divided2flow is p resen ted fo r co ld p recisi on fo rging the steel spu r gears.T he key tech2 n ique in p ractical app licati on such as updated design m ethod of die cavity,die m aterial and structu re soften ing of b lank th roughou t lub ricating con siderati on are researched.T he co ld fo rged20C r M nT i steel spu r gears have h igher p recisi on.Key words:spu r gear;net2shape;co ld p recisi on fo rging;techno logy1 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与国际竞争的激化,零部件的常规切削加工技术和完全拘泥于传统的粗放型塑性加工制坯工艺难以满足要求,加工技术的变革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
齿轮精密锻造技术的发展研究和试验了圆柱直齿轮、圆柱斜齿轮和同步齿轮等3 种汽车用齿轮。
制造工艺采用温锻加冷处理,用有限元模拟来分析锻造过程和设计模具,从而保证齿轮的精度。
经过3 年的研究,已掌握其基本技术,下一步将进行工厂现场试验。
关键词:齿轮;精密锻造;计算机模拟;模具设计与制造1 引言齿轮精密锻造在近几十年来有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厂家和用户重视用锻造的方法制造齿轮。
普遍认为,用锻造的方法,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提高生产率,提高齿轮的机械性能,降低成本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尤其对用于汽车工业的大规模生产,齿轮精密锻造具有更大的效益和潜力[1~3 ] 。
尽管齿轮精密锻造有诸多优点,并已用于锥齿轮的规模生产,但距应用于一定尺寸的圆柱直齿轮和斜齿轮的规模生产还有一段距离。
特别是应用于汽车动力传动的齿轮,还需要建立一套实用和可靠的生产工艺流程,才能为厂家所接受。
齿轮精密锻造技术源于德国。
早在50 年代,由于缺乏足够的齿轮加工机床,德国人开始用闭式热模锻的方法试制锥齿轮。
其中的主要特征是使用了当时很新的电火花加工工艺来制造锻模的型腔。
另外还对锻造工艺过程进行了严格地控制。
在此基础上,齿轮锻造技术进一步应用到螺旋锥齿轮和圆柱齿轮的生产。
但是在圆柱齿轮锻造中,由于金属材料的塑性流动方向与其受力方向垂直,所以其齿形比锥齿轮更难形成。
60 年代开始圆柱齿轮的锻造研究,70 年代有较大的发展,这主要是受到来自汽车工业降低成本的压力。
到80 年代,锻造技术更加成熟,能达到更高的精度和一致性,使锻造生产齿轮能在流水生产线上准确定位,适合于批量生产。
齿轮精密锻造的目的是直接生产出不需要后续切削加工的齿轮。
如果能在室温下进行锻造,则齿轮的形状和尺寸较易控制,也可避免高温带来的误差。
目前已有较多的锥齿轮和小尺寸的圆柱齿轮用这种方法制成。
当整体尺寸适合时,还可以用冷挤压的工艺来制造圆柱直、斜齿轮。
但大部分用于汽车传动的齿轮,其直径、高度比较大,不适合采用挤压工艺。
圆柱直齿轮温挤压精密成形工艺研究李更新1,杨永顺1,王治军2,李慧丽1( 1.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2.中国一拖东方实业公司,河南洛阳 471003)[摘要] 采用温挤压精密成形技术,成功地研制出直齿圆柱齿轮零件,理论和实验证明,新工艺具有优质高效节材节能的特点,非常适合圆柱直齿轮,特别是大模数齿轮的精密成形。
[关键词]齿轮;温挤压;工艺;模具设计中图分类号:TG3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8446(2004)02-0073-03Study of Spur Gear W ith Warm ExtrusionLI Geng -xin 1,YANG Y ong -shun 1,WANG Zhi -jun 2,LI Hui -li 1(1.Henan Universi 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China;2.Dongfang Corp.of China Yituo Group Corporation Ltd.,Luoyang 471003,China)Abstract:It i s successful that spur gears are made by precision formi ng wi th warm extrusion technology in thi s paper.The technology di scussed in this paper has several virtues,such as economizing raw material,saving energy,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etc.and it i s greatly suitable for the preci sion forming of spur gears es pecially bi gger modulus ones.Key words:gear;warm Extrusion;technology;die desi gni ng收稿日期:2003-12-01作者简介:李更新(1978-),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精密成形、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
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新工艺、新技术,相对传统切削加工方法而言,其可以显著提高零件的内在和表面质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加工工时,降低能耗,同时可获得合理的金属流线分布,提高承载能力[1][2]。
但是由于直齿(或螺旋)圆柱齿轮的高精度要求和渐开线齿形的充填困难、变形抗力大,模具寿命低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这类零件的精锻成形至今仍是塑性加工领域的难题。
研究表明要解决上述难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的合理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实用性强的模具和工艺设计方案,导致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技术还不能进入生产实用阶段。
1.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研究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形状复杂、产品的尺寸精度要求严格,因此其精锻成形尤其是冷精锻成形难度大,成形载荷大、产品质量与模具寿命不易保证。
研究表明合理的模具结构和工艺方案设计是解决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难题的关键技术,国内外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1984年Kondo K 提出带凸台齿轮冷锻的向心流动和离心流动条件,对平齐端面的圆柱齿轮冷锻采取在毛坯或模具上设减压孔的措施,来达到分流减压的目的[3][4]。
1990年美国Battle 公司利用“推着穿过”原理进行了挤压圆柱齿轮成形的研究[5]。
1993年Ohgqa K 进一步论述了分流减压原理的适用范围,从而使直齿圆柱齿轮分流精锻技术更加完善[6]。
Nagai Y 提出将预制杯形件作为某些圆柱齿轮冷锻的制坯措施,即通过拉延、整形、变薄拉延和压缩这四个工步实现具有较大沉孔的圆柱齿轮冷锻成形[7]。
60年代,国内有人对直齿圆柱齿轮精锻工艺做过探索,用高速锤精锻直齿圆柱齿轮,由于锻件精度低、模具寿命低等原因而未能应用。
英国Birmingham 大学对直齿圆柱齿轮精锻进行了广泛研究[8][9][10],于1987年提出了用空心锻坯精锻直齿圆柱齿轮的浮动凹模原理,降低了直齿圆柱齿轮精锻的材料、锻压能量、锻压力消耗,且齿形易于充满[11],但这种模具不适用于较大锻造力的情况,模具寿命低。
1988年,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把厚壁管截成的环形坯料热锻成具有大中心孔的直齿圆柱齿轮,齿面上留有0.6mm 以上的切削余量[12],这一工艺仅适用于极少数具有大中心孔的直齿圆柱齿轮,而且未解决成形齿轮精度低和模具寿命低的问题,齿面仍需切削加工。
1991年林治平等根据文献[11][12]制作了简易模具,在液压机上压铅和铝分别模拟直齿圆柱齿轮的热锻和冷锻,得出了型腔充填情况及成形力的一些有益结论[13],但是变形材料、温度、模具结构、工作连续性和设备等方面都与生产实际相差较大;近年来,他总结了直齿圆柱齿轮精锻的多种工艺方案,设计了专用组合模,并进行了相应的工艺实验[14],但上述研究均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尚未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Drecun V M 等开发了一套参数化的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模CAD 软件。
青岛科技大学的田福祥对直齿圆柱齿轮热精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明了直齿圆柱齿轮热精锻和冷推挤联合成形工艺,研制了用于生产的模具,精度达到9级,齿面无须切削加工即可使用[15][16];提出了渐开线齿廓线膨胀定理和推论,并论述了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模具齿形参数的设计计算方法及惯用公式[17]。
田福祥等研究开发了带有强力脱模装置的内齿轮热精锻模具和工艺,彻底解决了热精锻时成形难和脱模难的问题,并成功的应用于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8]。
吉林大学的寇淑清等用三维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法对齿轮冷精锻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以闭式模锻为预锻和以闭式模锻、孔分流及约束分流为终锻的两步成形模式的变形流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数值分析结果及工艺实验表明在终锻中采取分流,尤其是约束孔分流措施对于降低工作载荷和提高角隅充填能力等方面十分有效[19][20]。
山东大学的张清萍等利用正交试验法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了预锻模具型腔优化设计问题[21]。
安徽科技学院的陈丰等利用自制的浮动模具研究了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的力能参数、齿轮参数和冲压成型相关参数的关系,认为精锻成形的力能参数受到齿轮参数的影响,这一结论为齿轮精锻成形的实用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22]。
西安交通大学的程羽等对采用浮动凹模进行精锻成形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指出单纯的浮动凹模对于成形作用不大,采用浮动凹模浮动模式可调的精锻方法可以提高成形的质量,但没有给出模具的具体结构和调节方式[23]。
2.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形状复杂、产品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组织性能、力学性能要求严格。
多年来,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其精锻工艺和模具结构设计,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实际生产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今后,需要解决的工艺和模具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1)工艺优化、模具结构优化问题。
齿轮精锻是一种净成形或近净成形制造工艺。
为满足净成形制造工艺的要求,在工艺设计和模具设计中,应以金属在精锻过程中的真实流动规律和变形力学特征为基础,优化模具结构、优化坯料的形状和尺寸等工艺参数,目前这一点还很难做到。
(2)齿轮锻件出模问题。
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没有拔模斜度,出模困难,需要较大的顶出力才能将锻件从模具中顶出。
因此,对模具结构和锻造设备有较高的要求。
如何解决好锻件出模,是一个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3)润滑问题。
在精锻中选用的润滑剂,在锻造温度范围内应该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使锻件与模具隔离,避免金属变形时直接与模具接触,使金属流动阻力最小;具有良好的绝热和脱模性能,从而减少锻件热量传导到模具上,延长模具寿命。
另外,润滑剂应具有良好的高温湿润性能和成膜性能,在模具型腔中均匀分布,形成润滑膜,并且成形后在模具型腔中不应留有残渣,或者留有极少的残渣,容易清除。
(4)模具寿命问题。
模具寿命问题是关系到直齿圆柱齿轮精锻工艺能否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关键因素。
然而,影响模具寿命的因素很多。
如何有效地改善模具的受力状况、减少磨损、提高寿命,是一个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不能回避的问题。
3.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直齿圆柱齿轮精锻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今后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方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1)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塑性成形过程的金属流动规律。
目前关于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方面的理论研究仅能得出变形金属的部分特征,而不能研究在整个塑性变形过程中金属的流动规律和所具有的变形力学特征,即不能得出应力场、应变速率场和温度场,只能粗糙的分析金属的整体流动。
今后应充分利用高新计算机技术,结合塑性或弹塑性有限元方法,模拟直齿圆柱齿轮整个锻压变形过程的金属流动,找出变形坯料自由表面和内部的金属流动及应力应变分布规律,以期通过控制材料的流动达到零件的精确成形。
(2)优化模具结构和工艺,控制精锻齿轮的质量和精度。
质量和精度控制是直齿圆柱齿轮精锻研究的重点内容,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今后要进一步优化模具结构,选用优质模具材料,提高模具加工精度和使用寿命,使用合适的锻压设备;研究精确下料的新途径,提高毛坯的下料精度和表面质量;采用少无氧化加热,尽量减少毛坯的氧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一般项目(KJ2007B314ZC)。
作者简介:陈丰(1972-),男,安徽省固镇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机电方面的教学和科研。
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的研究现状安徽科技学院工学院陈丰魏宝丽夏显明[摘要]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新工艺、新技术,相对传统切削加工方法而言,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点,文章对直齿圆柱齿轮精锻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对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直齿圆柱齿轮精密锻造模具设计工艺方案377——37409万人,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为85.3%,其中城镇内资民营企业就业人数达21880万人,增长5.7%,占城镇就业人数的比重为77.3%。
城乡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为11746万人,增长14.9%。
以贵州为例,全省3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部是民营企业,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坚力量,仅2004年民营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农村转移劳动力已占40%。
截至2005年底,全省民营企业44.7万户,全省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216.3万人,2006年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增长3.6%。
贵州遵义县2000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52万户,注册资金1.45万元,从业人员19510人,私营企业296户,到2003年国有企业进一步转换机制,改革改制56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1.74万户,从业人员增至22400人。
[2]以上数据均充分表明,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就业的一个主渠道,是缓解城乡就业压力的解压阀。
随着县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的作用还会进一步显现。
4.民营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闲置,这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在我省这样的情况也尤其突出。
据2005年数据,贵州省有人口39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3.11%。
农村劳动力为2452万人,按行业划分,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290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216万人,含未就业、未充分就业人员在内,滞留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多达1946万人。
[3]由于闲置人口众多导致农民整体收入的增长缓慢。
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光靠农业本身不行,贵州农村人均资源少,目前大部分土地产出有限;靠农产品提价也不现实。
因此,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农民数量的减少。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是重点。
只有依赖土地的人少了,农村的人均资源才会相应增加,土地的产出和农业的经营才会更有效益,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
加快发展县域民营经济,使农民在未脱离土地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据报告,目前,全国平均每个县的赤字约1个亿,全国赤字县占全国县域的比重达3/4,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县乡政府的债务风险仍未得到根本性控制。
西部地区县乡财政困难是普遍问题,而经济落后的贵州问题尤其突出。
以贵州省望漠县为例,农业税减免后,县乡财政陷入困境。
全县农业税含附加502万元,农业特产税230万元,这一笔收入减少后,乡镇几乎没有资金收入来源,全县16个乡镇,1个办事处,下达的税收任务仅为24.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