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935.00 KB
- 文档页数:50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制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制度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教育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等。
教育制度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等不同层面的因素,对于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者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的定义、功能、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教育制度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通过规定和约束教育活动的方式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教育制度是由政府或其他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和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包括教育目标、学制、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选拔和培训、考试评价等。
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模式因国家、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保障教育的公平、有效和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
教育制度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制度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通过统一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标准,教育制度可以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
其次,教育制度可以保障教育的公平。
通过规定学制、选课和入学政策等,教育制度可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避免因为经济、社会地位等差异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再次,教育制度可以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标准和质量评估机制,教育制度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水平,促进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业成就。
最后,教育制度可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制定教育政策、管理教育资源和进行创新,教育制度可以推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然而,教育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差异,教育制度可能存在差异性和不完善性,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教育质量的差异。
其次,教育制度的刚性和僵化可能限制了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制度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但一些教育制度可能因为体制性、利益相关等原因难以做出及时调整。
再次,教育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可能存在问题。
教育制度的有效执行和监管对于维护教育公平和质量至关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制度可能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导致制度执行力度和效果不足。
教育学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部分教育学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指⼀个国家根据⼀定原则建⽴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和相关制度的总体。
其核⼼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终⾝教育:是⼀种⼀体化的、开放性的、多样性的全⾯组织的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在时间上应包括从婴幼⼉、青少年、中年到⽼年的正规和⾮正规教育和训练的连续过程,在空间上应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切可利⽤的教育场所和⽅式。
4、全民教育: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全体国民都应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其基本⽬标就是满⾜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普及教育实践的继续和发展。
⼆、填空题:1、⼴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2、国民教育制度是⼀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的,从组织系统上建⽴起来的⼀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4、学制是⼀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我国颁布并在全国实⾏的第⼀个学制是癸学制。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的决定》中指出,我国教育体制改⾰的根本⽬的是提⾼民族素质,多出⼈才,出好⼈才。
7、1912年,以孙中⼭为⾸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学制是壬⼦癸学制。
8、我国颁布的第⼀个学制是壬寅学制。
9、义务教育是依国家法律规定,适龄⼉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0、我国学制改⾰的原则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1、我国现⾏的学制系统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四个部分。
12、《中华⼈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颁布实施。
13、中共中央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