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石壕吏
- 格式:ppt
- 大小:584.50 KB
- 文档页数:19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关键信息1、作品名称:《石壕吏》2、作者:杜甫3、朝代:唐代二、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四、赏析11 背景与主题《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村吏夜间捉人的一幕,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广大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11 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动荡,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官吏的横征暴敛更是加剧了人民的痛苦。
杜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这一社会现实。
112 诗歌主题不仅是对官吏暴行的批判,更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控诉,以及对百姓无奈与悲苦命运的同情。
12 人物形象刻画121 诗中的老妇形象鲜明而生动。
她在面对官吏的逼迫时,先是哭诉家庭的不幸,展现出她的悲痛与无奈;而后又挺身而出,愿意跟随官吏服役,体现了她的坚强与担当。
122 官吏的形象则通过其“怒呼”表现出蛮横与粗暴。
123 而老翁的“逾墙走”,侧面反映出他对官吏的恐惧。
杜甫【石壕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黄昏时分,有官员夜间抓人。
老人翻墙走了,老婆婆出去看。
再愤怒的官员,女人为什么要哭?听了女人的话,三个男人看守着叶城。
一人附书,两人战死。
那些苟且偷生的人,逝者已矣。
房间里没有人,只有一个婴儿和一个孙子。
还有奶奶没去,也没有裙子进出。
老妪虽弱,请官夜归来。
如果你急着要给厉中河和杨上菜,还不如准备一下早上的饭菜。
夜很长,很寂静,像在哭泣,像在窒息。
黎明将升到未来,留下老人一个人。
译文(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诗歌鉴赏】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李世豪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当一个官员哭的时候,他是愤怒的,当一个女人哭的时候,为什么要麻烦呢。
听女人面前的演讲,三个男人叶成树。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房间里没有人,只有小孙子。
有些祖母还没去,也没有裙子穿进去穿出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是漫长的,声音是沉默的,就像闻着啜泣和吞咽。
黎明时分,我将看到未来,独自向老人告别。
《石壕吏》注释黄昏时的石豪村:黄昏时住在石豪村。
放进去,放进去。
河南省陕西县石豪村,现为石豪村。
逾墙走:翻墙逃走。
官员们为什么生气:官员们打电话来时非常生气。
一,怎么,怎么。
妇啼一何苦:老妇的哀啼是多么悲伤。
听女人讲话前的讲话: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向官员汇报。
三男邺城戍:三个儿子都在参加工大邺城的战斗。
邺城,今河南省安阳。
一名男子将一本书附在信上,两名男子在新的战争中丧生:一个儿子发了一条消息,说其他两个儿子在战斗中阵亡。
存者且偷生:活着的暂时还苟且活着。
死者早已逝去:那些死去的人将永远死去。
室中更无人:家里在没有可参加作战的人了。
只有-牛奶-下一个孙辈:只有仍在吮吸的年轻孙辈。
老妪(yù):老妇。
老妇人自称。
请在晚上从官员那里回来:请允许我跟随老板到兵营过夜。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赶紧去河阳兵营充兵役,还来得及到兵营为将士们准备早餐。
河阳,今河南孟县西。
声音在夜里被切断了很长一段时间,比如闻着啜泣和吞咽:在深夜,声音被切断了,有微弱的哭声。
《石壕吏》翻译晚上,我睡在石豪村的一户人家里。
天一黑,一名警察就来村里抓人。
家里的老人听到了响声,从墙上跑了过去。
老妇人出去看看情况。
差役们的吼叫非常恼怒,非要向她家要人,老妇人哭得非常悲痛!听老妇人上前向差役诉说:我一共三个儿子,都已经应征去守邺城了。
最近,一个儿子发了一条消息,说另外两个儿子在战争中丧生。
唐代-杜甫《石壕吏》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原文: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吏呼一何怒!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
妇啼一何苦!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听妇前致词: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三男邺城戍。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出处】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我老妇虽年迈力衰,让我今夜跟你们走吧。
去应河阳的急差,还有点做早饭的能力。
【全诗】《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导示】759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因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击溃。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闻此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鉴赏】这是一首叙事诗,以老妪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深重苦难,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
“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诗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发生的地点。
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应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是诗的主要部分,它以老妇的对话为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
老妇人的话可分为三层:首先陈述了战争夺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
“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申明家中已无应征之人。
“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老人主动请求应役。
在这里差吏的话全被略去,但通过老妇的对话,也就从侧面表现了差吏的凶狠残暴。
但是,差吏并不听老妇人的申诉和哀求,还是要征走老妇人的媳妇。
为了保全儿媳、孙子,老人才被迫应役的。
末尾四句,是诗的尾声,写老妇被提走后的凄凉情景,流露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在写法上,有如下鲜明的特点:(一)寓主观于客观描写。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品介绍】《石壕吏》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33首。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作者: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唿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叁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叁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唿: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幺。
(9)怒:恼怒,凶勐,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文言文的,因为文言文能给我们带来古人是怎么交流的,而且翻译过来是很有意思的。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石壕吏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石壕吏》原文及赏析《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作品,咱们一起来瞅瞅原文,再好好品品其中的韵味。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可太有料了!杜甫不愧是大诗人,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悲惨的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
就说我之前去乡下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儿。
那村子也不大,和石壕村有点像,村里的人都特别朴实。
有一天晚上,突然来了几个像是来收什么东西的人,那阵仗,把村里的人都吓得够呛。
我当时就在边上看着,那种紧张害怕的氛围一下子就弥漫开来。
就像诗里的石壕吏突然在夜里出现,整个村子都陷入了恐慌。
回到这首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傍晚到了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晚上来抓人,这一开头就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赶紧翻墙跑了,老妇去应门,这细节描写得多生动,感觉那画面就在眼前似的。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得那叫一个凶,老妇哭得那叫一个惨。
这一怒一苦的对比,把官吏的蛮横和老妇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妇说“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三个儿子都去打仗了,两个死了,剩下一个还不知道咋样。
这是多么让人心酸啊!家里就剩下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和连件完整裙子都没有的儿媳妇。
老妇自己虽然力气衰弱,但为了不让官吏抓走儿媳妇,还是决定跟官吏走,去河阳服役,还能给士兵们做做饭。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晚上慢慢安静下来了,却好像还能听到隐隐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了杜甫要走了,就只和老翁告别。
想想这场景,多凄惨啊!这首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悲哀和对百姓的同情。
《石壕吏》全文及分析《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全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村征兵事件,展现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痛苦和无奈,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开篇就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诗人日暮时分投宿石壕村,却遭遇官吏夜间捉人征兵,一个“捉”字,形象地写出了官吏的蛮横和粗暴,也暗示了当时征兵的急迫和残酷。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匆忙翻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官吏。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百姓对官吏的惧怕。
而接下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通过对比官吏的愤怒和老妇的悲苦啼哭,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双方的矛盾和冲突。
老妇的一番陈词,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妇诉说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被征去戍守邺城,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活着的儿子也只是苟且偷生。
这番话饱含着无尽的悲痛和无奈,让人深切感受到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灾难。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里已经没有其他能当兵的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儿媳没有离去,但她连一件完整的裙子都没有。
这进一步展现了这个家庭的贫困和艰难。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尽管老妇年老力衰,但为了保全家人,她还是自愿被官吏带走,去河阳服役,为士兵准备早饭。
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让人既敬佩又心酸。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晚久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但仿佛还能听到低微的哭泣声。
这哭泣声或许是儿媳的,或许是老妇的,又或许是诗人内心的悲泣,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深深的同情。
《石壕吏》翻译及赏析《石壕吏》翻译及赏析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在傍晚。
投:投宿。
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2)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4)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5)啼:哭啼。
苦:凄苦。
(6)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7)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8)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9)新:最近,刚刚。
(10)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1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2)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13)唯: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14)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15)完裙:完整的衣服。
“有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16)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18)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
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20)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21)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体会老妇人的“苦”和石壕吏的“怒”。
教学难点:通过苦楚的老妇人和发怒的石壕吏对比,感知作者复杂的情感,学习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学习指导过程:以《春望》导入本诗的学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战乱中的国都荒凉景象,在这样的语境中学习本诗。
一、读出字词的意思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戍妪咽2、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逾墙走:越过墙逃跑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绝:没有幽咽:隐约、轻声地哭犹得:还可以3、一生读,其它点评。
串词:在读书声中,我们体会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凄苦,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读出一个故事1.诗歌叙述了一个在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故事。
暮投石壕村:封建社会,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而作者暮色苍茫才投宿小村庄,可以设想战乱不敢走大路,或者城镇已经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不仅点明投宿时间和地点,而且托出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
有吏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是怎样的呢?(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境遇)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三、读出人物的对比(一)老妇人(百姓)苦预设问题如下:1.本诗重点刻画了那个人物?2.本诗主要写了哪些事?3.哪句话概括了老妇人的生活现状?4.用一个字概括了老妇人的生活现状?(苦)5.妇人苦在何处?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石壕吏》全文译文《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石壕吏》全文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惟: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石壕吏原文、注释《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希望我的解答能帮你解决问题!!!1.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 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 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 投:投宿。
5. 逾:越过;翻过。
6. 一何:多么。
苦:凄苦。
7.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
8.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9. 戍:防守;念shu的第四声10.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11. 且偷生:苟活。
且:苟且;姑且。
12.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13. 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 完裙:完整的衣裙。
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 老妪:老妇人。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妪:得:还能够念“yi的第四声。
17. 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 请从:请求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