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观山不喜平
- 格式:ppt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24
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有高低,有陡峭的峻岭,也有平坦的山坡。
人们常说“文如山”,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像山一样,有高山峻岭般的影子,也有平缓如坡的稳定。
在我看来,文学作品更像是一座高山,而不是平坦的山坡。
平坦的山坡,没有太多的变化和挑战,给人的感觉平淡无奇,乏味无聊。
而高山则不同,它凭借其高耸的身姿和险峻的路线,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挑战感。
阅读文学作品也是一样的道理。
文如山,不仅因为字里行间蕴含着山水之美,更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高山之上的独特体验。
读文如登山,一开始是艰辛和困苦,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航行,我们需要懂得游泳,方能畅游其中。
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才能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文学作品有时会让人产生迷茫和疑惑,仿佛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岩,需要全力以赴,才能攀登到高峰。
有时,文学作品又会让人陶醉仿佛漫步在乐山大佛的脚下,欣赏着山水之美。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带来这种强烈的体验和感受,是因为它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备了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与平坦的山坡不同,高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勇气,才能征服它。
同样,阅读文学作品也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品味。
只有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丽和智慧,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收获和进步。
平坦的山坡也有它的价值。
它给人以宽阔和舒适的感觉,也能让人感到平静和安详。
文学作品中的平坦之处,就像山坡的柔和,给人带来了愉悦和放松。
有时,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片平坦的土地,让我们暂时停下脚步,休息和回味。
文如山,大部分时候更像是高山而不是平坦的山坡。
它给人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和挑战,让人在攀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平坦的山坡也有其价值,它给人带来了舒适和安宁。
无论是面对高山峻岭还是平缓山坡,我们都应该勇往直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发现和探索文学作品中的美丽和智慧。
文似看山不喜平卢钰《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二板块“陨落与升华”的第一篇文章。
它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同学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同学们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清代散文家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
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
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
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这里说的是,写文章要像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有曲折起伏,那才吸引人。
欧·亨利的小说一向以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吸引读者,《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作品正体现了这一点。
小说的开端,描述了在纽约的格林尼治村,有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主人公苏艾和琼珊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年轻画家,她们租用了同一间画室并在一起生活、工作,但很不幸,琼珊感染了肺炎,生命垂危。
情节不断发展,尽管好友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琼珊就是不理睬,只是痴痴地望着窗外凋零的藤叶。
此刻的她,已经放弃了求生的努力,而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随风飘零的树叶上,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时,她也该离开人世。
故事的高潮,出乎琼珊和读者的意料,正是那最后一片叶子使得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第二天早晨,当苏艾拉开窗帘时,苏艾和琼珊都惊呆了:“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这使得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最终,琼珊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地永不飘落?最终,苏艾揭示了谜底,原来是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身的杰作,而正是这幅作品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答案: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答: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文似看山不喜平,尺水微澜意悠长——浅谈古典诗词的鉴赏我们今天在论作文之法时,经常会引用一句古人成句“文似看山不喜平”,来说明文章须以曲折奇崛为胜这个道理。
然而搜检该句出处,却不由让人心生疑窦。
有说出自《随园诗话》卷一引清翁照(朗夫)句的,但《随园诗话》卷一所引,又与该句不甚相同:吾乡陈星斋先生题画云:“秋似美人无碍瘦,山如好友不嫌多。
”江阴翁徵士朗夫《尚湖晩步》云:“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二语同一风调。
则此句原当作“山似论文不喜平”。
二句虽然句式与用语相似,但意思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一为论文,一为论景,一则以山喻文,一则以文喻山,意思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
看来,这一古人成句,似是有人运用“夺胎换骨”之法化用而来。
但此化用者为谁,则大部分记载皆语焉不详,多用“古人云”“前人说过”等语一笔带过。
就算专门记录联语格言的工具书,也大都不详出处,如苏渊雷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绝妙好联赏析辞典》格言联“友如作画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条,只说“此句化用清翁照《与友人寻山》诗‘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
梁申威主编的《绝妙对联450》则将对联归入“佚名”名下,说:“此联由旧诗之句改成。
”略记其出处的,只有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说是出自云南近代的大学者、喜作楹联的赵藩所题之书房联,认为是他化用了前人成句。
这一化用,倒也十分顺理成章:题写书房联,自然要以教导读书为人之道为胜,此诗上句是讲交友之道的,与书房联倒算贴合,但下句写景,如非是面对大山、开窗见景的书斋,则“山似论文不喜平”这样的话就不那么贴切了,但稍一变化,作“文似看山不喜平”,就若合符契,符合书房联的标准了。
如此,这番化用,倒是十分巧妙,颇有些黄山谷所谓“点铁成金”的功效的。
郭鑫铨《云南名胜楹联大观》(1998)不过,赵藩喜作楹联,亦喜集他人成句或直接题写他人的联语,那此联的化用是否真的是赵藩所为,还是赵藩题写了前人的成句呢?《云南名胜楹联大观》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句联语的著作权,实际上还是一个谜。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可以从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于山水的热爱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在创作诗词、画作时都以山水为素材。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而且在中国文学中,也有大量描写山水情怀的诗歌,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等等。
这些诗词,画作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追求和品味,也表达了文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赞赏和推崇。
那么,为什么文人们喜欢山水而不喜平凡之地呢?这其中蕴含着文人对于内心世界的一种诉求和寻求。
山水之间的美景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情感抒发和心灵寄托的象征。
在山水之间,他们可以尽情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博大与神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平凡之地虽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却缺少了那一份灵动的美感。
山水情怀的内涵和意境,就如同文人内心的表达和追求,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文人趋之若鹜的原因吧。
把“文似看山不喜平”仅仅理解为审美情趣的表达未免有点狭隘。
因为这句话所表达的观念,更多地是一种对于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种映射。
山水之间的美景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对于生活而言,也应该有那么一份对于美好的追求和期待。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种种不如意,繁芜纷杂,迷失了自己,但如果我们有着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那么即使处于困难的环境之中,也可以找到一丝温暖与希望。
“文似看山不喜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追求一种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趣。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愈发加快,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大,生活中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纷扰,有时难免让人觉得单调乏味。
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并不是由外在环境的繁华与否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内心的世界。
在我们日常的琐碎生活中,如果我们内心还有一份对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那么即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满了色彩。
“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品味。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许我们曾有过许多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内心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平静和淡然,甚至对于美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和厌倦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600字《文似看山不喜平》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写作文就像看山一样,如果山平平的,一点儿也不高,也没有什么起伏,那多没意思呀!文章也是这样,如果从头到尾都平平淡淡,没有一点变化,读起来就会很无聊。
比如说,我们写一次有趣的旅行。
如果只是说“我去了一个地方,那里很美,我玩得很开心”,这就太平淡啦!我们可以说一说路上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比如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还抢了我们的零食;或者是在河边捉鱼,结果不小心摔了一跤,弄湿了衣服。
这样,作文就变得有趣多啦!再比如写一个人,如果只说“他长得很帅,学习很好”,这多没劲儿!我们可以讲讲他做过的一件特别勇敢的事,像是在公交车上帮助老奶奶抓小偷;或者是他有一次考试没考好,但是没有放弃,努力学习,取得了好成绩。
这样的描写,是不是能让这个人变得更加生动呢?所以呀,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让它像一座有高有低、有起有伏的山,这样大家才会喜欢读。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朋友们,今天我来和你们说一说写作文的小秘密。
你们想想,如果一座山,从这头看到那头,都是一样高,一样平,是不是一点儿都不好看?写作文也是这个道理哦。
就像我上次写“我的妈妈”,如果我只说“我的妈妈很爱我,每天给我做饭”,这多普通呀!后来我改了改,我写妈妈有一次生病还坚持给我做饭,我看到她苍白的脸,心里特别感动。
这样是不是就好多啦?还有一次,我写“春天来了”,我一开始就写“春天来了,花开了,树绿了”。
老师说太简单啦!然后我就加上了我在公园里看到的景象,有小朋友在放风筝,风筝飞得高高的;还有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个不停。
这样一写,春天就变得更美丽啦!所以,我们写作文要像山一样,有高有低,有精彩的地方,这样别人读起来才会觉得有意思呢!。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流传的一句名言。
意思是说阅读文章,如同登山远眺一样。
看平原,所见无限扁平;而登上高山,则能遥望群峦叠嶂,景色宏伟。
同样的,文学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好的作品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崇山峻岭间,享受艺术之美,而平庸之作则平淡无奇,令人无感。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学习。
好的文章可以给人以启迪,让人彻底忘却浮躁的日常,走进作者构建的世界。
而如同“文似看山不喜平”所表达的那样,这种享受和学习,需要通过精挑细选,寻找文学作品中的精华部分。
追求高质量的阅读素材,首先要求读者要有足够的“登山能力”——即良好的文学素养。
只有具备优秀的文学修养,才能欣赏出作品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深度美等美学元素。
这些美学元素就好比是登山的路上重重山岭、流水潺潺的景致,需要跋涉、攀登、解读,方能真正得到产品性价比最高的体验。
在文学修养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物色山峰”的工作,才能发掘出那些真正的优秀作品。
这个时候,我们要有明确的阅读定位,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和目标相关的作品。
比如,如果想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可以选择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通过深入阅读这些作品,可以了解到古代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如果希望寻找精神上的满足,可以选择经典的哲学著作、诗词歌赋等,深入阅读这些作品,会发现其中有着无穷的智慧和生命力量。
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根据评价系统来筛选不同水平的作品。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权威机构或读者评分等来筛选,选出评分高的作品进行阅读。
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我们宝贵的时间,还可以提高读书效果和体验。
最后,我们还可以为自己定制个性化的阅读清单。
如果想提高职场能力,可以选择阅读管理类书籍、商业类书籍等;如果想提高情商,可以选择阅读心理学、情感类书籍等;如果想开阔视野,可以选择阅读旅行、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作品。
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阅读,不仅可以学到更加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广阔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
文似看山不喜平,尺水兴波回味深《李觉出身传评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文似看山不喜平……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
或绝崖飞瀑、惊心动魄,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这是对人们阅读心理、审美要求的一个合乎规律的总结。
“平”即“直”,“直”则“板”。
直露、呆板就很难动人。
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
”所以,叙事性文章的审美要求,不是“小巷赶猪——直来直去”,不是“作直头布袋”,一气“倒出”,而是在情节的设置上要起伏多变、婉转生姿,像“黄河九曲”一样,斗折弯转、腾挪跌宕。
特别是短文章,情节更要讲究“尺水兴波”“纸短味长”。
怎样才能做到“尺水兴波”“纸短味长”,将平淡平凡的事写出波澜,写出韵致呢?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欲扬先抑法作文之道,“有开必有合,有唤必有应,首尾当照应,抑扬当相发。
”(元·杨载《诗法家数》)“抑扬相发”的确是写作时常用的一种“技法”。
所谓“抑”,就是抑制、贬低;所谓“扬”就是激扬、褒奖;“相发”,则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而在“抑扬生发”中,最常见、常用的即是“欲扬先抑”一法。
如贾平凹的散文《丑石》。
文章开篇就写了那块“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的丑石,它真是派不上一点用场: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
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力气,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捡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
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
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运。
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在它身边生长。
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齐宣王见颜斶》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齐宣王见颜斶》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文章写士人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争论国君与士人谁尊谁卑的问题。
颜斶公开声称“士贵耳,王者不贵”,并用历史事实加以证明。
它充分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要求自身地位的提高与民主思想的抬头。
颜斶拒绝齐宣王的引诱而返璞归真,既表现了士人不慕权势、洁身自爱的傲气与骨气,也留下了古代隐士明哲保身、逃避现实的缩影。
作品原文:齐宣王见颜斶(chù)1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2!”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3。
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斶曰:“有。
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4。
”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5,万石虡6。
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7;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
求万物无不8备具,而百姓9无不亲附。
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10、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
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
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11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
’居上位,未得其实12,以喜其为名者,必以13骄奢为行。
据慢14骄奢,则凶中之。
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15,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16。
’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
是以尧有九佐17,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是我们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我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但是,我们的文化在深层次上往往也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和文风中。
在中文中有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说文笔象看山一样,不爱平淡无奇的写法。
这句话说明了中文的写作风格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首先,中文的写作风格往往比较华丽,文笔比较雄奇。
这与汉字的结构性质有很大关系。
汉字是一种精美而复杂的图形文字,其结构的独特性为语言的表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因此,中文的写作风格就往往比较华丽,文笔比较雄奇,这样才能够展示出汉字独特的表达能力和文化价值。
其次,中文的文化传统也深深地影响了中文的写作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传达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因此,中文的写作风格往往更加注重寓意和象征性的表达。
这种寓意和象征性的表达往往需要使用华丽的辞藻、深奥的典故和充满哲理的句子结构。
然而,文似看山不喜平并不是说中文写作风格只能够追求华丽和雄奇。
平淡无奇的写作风格也有其自身价值。
例如,现代派文学就强调追求真实、简洁和生动的情感表达,这种平淡无奇的写法正是现代派文学的代表。
此外,中文古典散文,如唐代的《鲁迅政论选》、宋代的《纪梦》等,以平实质朴的文风和深刻的思考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因此,我们不能将文似看山不喜平理解为仅追求华丽的文风。
文似看山更多地是体现了中文写作风格的多元性,即中文写作既可以华丽雄奇,也可以平实朴质,这两种风格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道出了中文文化传统与中文写作风格之间的关系。
中文的写作风格往往比较华丽、雄奇,这与汉字的结构性质和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我们也不能仅仅追求华丽,平淡无奇的写作风格同样也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写作者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才是最关键的。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读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
如果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迭宕起伏,那么文之妙在起伏曲折,迭宕多彩。
因为平铺直叙的文章,往往让人感到呆板、单调、乏味,兴味索然。
所以喜欢山的人,每到山区总想寻觅迭宕起伏的奇山,欣赏雄伟峻拔的怪峰;而喜欢书的人,都愿读那些情节迭起的好作品。
因此说到看山与赏文,我忽然想到唐伯虎写诗的两则趣事。
一次,唐伯虎为一富家老太太祝寿,应主人之邀,当场写了一首褒贬难辨的“祝寿诗”。
诗虽四句,情势却是波澜数起,牵动在场每个主人和宾客的心弦,他们的情绪,随着每一诗句的出现而大起大落。
唐伯虎展纸挥毫,起笔便把人们引导一个与祝寿气氛炯然的境地,你看:“这个婆娘不是人,”此句既出,宾客们大惊失色,唏嘘不已,都为唐先生的后果捏一把汗;老寿星面失喜色,心中暗骂:“不是东西的唐伯虎,我不是人,是什么?”儿孙们怒目相视,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室内空气十分紧张,而唐伯虎却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笑顾四座后,以茶润喉,写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仅此一收,众人惊缓怒夷,眉开眼笑,暗自称道:“噢,不同凡响!”唐伯虎见满座情绪仰而复扬,喜从胸生,乘势运用逆笔,结束了第三句:“儿孙各个都是贼”,此句尚未写完,室内早已大哗。
儿孙们似受了奇耻大辱,勃然作色,摩拳擦掌,怒目相向;老寿星气得咬牙切齿,大有以头撞去之势,心中不平:“我的儿孙,各个文雅,怎生是贼!”宾客们更是惴惴不安,私下谴责唐先生言出不逊,恶语伤人,为何平空诬人清白?然而唐伯虎对此却置若罔闻,无事人一样举杯呷下余茶,慢条斯理的写下最后一句:“偷的蟠桃寿至亲”。
主客见此一收,都长出一口恶气,并拍案叫绝,连称“好诗好诗。
”这四句诗中,既有戏谑之笔,又有圆谑之辞,张弛有度,实为不平之作。
还有一次,几位雅士在九九重阳携酒带肴登高赋诗,唐伯虎与好友张灵扮成乞丐也来到山上,请求与雅士同饮赋诗,以求一乐。
雅士见其行止,想嬉戏取乐,也便答应,但赋诗的条件却十分苛刻:必须以山为题,二人轮流执笔,共同成诗一首。
“文似看山不喜平”(袁枚)——让叙述变得跌宕起伏、摇曳生姿有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东家更是一脸怒色,正准备发作;唐伯虎缓缓地写下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不料,他接着又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座的由喝彩又转为惊怒;正当有人指责时,唐伯虎写下了最后一句“偷得蟠桃庆寿辰”,大家掌声一片,无不叫好。
短短四句,一波三折,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显然,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宁静柔和之美,然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鱼儿的游弋,会给人更多更美的联想和享受。
这种起伏跌宕、摇曳生姿的叙述使故事具备了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令人爱不释手。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就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把写文章比作观赏山峰,雄峻高耸,奇势迭出,才会引人入胜。
然而许多同学写记叙文,往往平铺直叙如白开水,淡而无味,更是坦坦荡荡如石板,呆板、单调。
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呢?先看一篇作文。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阅卷第三天我批阅到这样一篇文章:一天,饭桌上,老爸突然问我:“儿子,老爸跟贝克汉姆谁帅?”我好奇地盯了一眼老爸,有点疑惑:“当然是老爸帅喽!”老爸一米八的个子,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说老爸是一个帅哥,妈妈跟人介绍起老爸总是咧开了嘴笑个不停。
几天后,饭桌上,老爸问我:“儿子,老爸跟陈佩斯比,哪一个帅?”我好奇地望望父亲,不知老爸为什么又拿了个大明星来跟自己比较。
我嘴一撇:“那还用说吗?当然是老爸帅!老爸玉树临风,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
”老爸哈哈大笑。
几天后,饭桌上,老爸边吃饭边笑着说:“儿子,老爸还是觉得贝克汉姆帅!”我好奇地瞧了瞧老爸,那个英格兰右前卫是老爸和我的偶像,但是没必要成为老爸形象上的比较对象,老爸继续道:“你看,贝克汉姆在球场纵横驰骋,英姿飒爽,他的光光的脑袋一出现,亿万球迷都为之倾倒,能说他不帅?还是比老爸帅呵!”我撇撇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