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仁与小国之智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3
孔子治国理念
孔子治国理念是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核心,至今依然受到众多学者和民众的广泛认可。
孔子认为,治国要以“仁”为根本,即仁者仁政。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治国之道与他的传统仁政思想切合,并倡导一种和谐的、有序的、紧密的、和平的国家。
其中,孔子提倡的“仁美”和“廉正”被认为是治国的重要原则,被视为实现治国政策的核心。
首先,孔子认为“仁”是治国的最高标准,即把利民为本,仁者仁政。
孔子曾强调:“仁者,不以官治而以人治,不以事治而以智治。
”因此,以“仁”为治国之道,必须以责任感和爱心保护人民,尊重他们的需要和自由,关乎社会的循环,让善的制度影响每个人的心灵。
孔子认为,政府应该是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要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保证社会稳定和执行公平有效的法律。
其次,孔子认为“美”是治国的重要支柱,即以务实谦虚的美德做治国之本。
孔子强调:“安(治国)在孝,乱(治国)在弃”,表明以孝顺服务于父母、长辈和国家,才能够获得美德,实现治国之目的;以智慧和知识识别消极的差别,而弃之则反面损害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孔子治国理念是以仁为根本,以美为支柱的理念。
他认为,实施仁政是为了社会和非物质文化的进步,尊重人民的意愿并服务于社会稳定,以智慧和谦虚来改造社会,让社会改变朝着正义和考虑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
作为古老、深邃的观念,孔子的治国理念给予了当代政府,尤其是中国政府,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道德经》语录《道德经》语录1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3、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5、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6、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9、慎始如终,则无败事。
1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12、安其居,乐其业1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1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20、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隐无名。
大直若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大美若臭,大善若恶,大真若假,大忠若奸,大贤若痴2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孟子下第二十一课治天下以仁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译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自力,公输子那样精巧的手艺,不靠圆规和直尺,也不能够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靠六律的协调,也不能够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身正天下归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译解:关爱别人,别人却不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为仁的程度;治理人民,却达不到治理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就要反思自己恭敬的方式。
行为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来归附。
第二十二课吾何为不豫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译解: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呢?我为什么不愉悦呢?人各有所长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解:有为官者的事务,有为民者的事务。
况且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之制作,才能具备。
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然后再使用,那是带领天下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治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治理。
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第二十三课仁德者无敌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读《大国智慧》——探寻大国智慧的精髓智慧,源于人;大国智慧,源于国;大智慧,源于世界。
在21世纪的文明社会中,我们所说的大国,强国,并不是说其地狱的广阔,资源的丰富,也不是人口众多,更不是武力的强悍,而是人民具有驾驶自然,社会与人生杰出的智慧。
文明存在的内在根基是哲学思想的光辉,是人的文化教养,是民族的精神气质。
《大国智慧》这本书写了日本,美国,中国,印度,德国,俄国和法国七个思想大国,本书阐述七国的历史,探寻其智慧的精髓。
日本的智慧:欲问大和魂,朝阳下面看山樱美国的智慧:自由火炬照耀世界中国的智慧:龙的精神纵贯千年印度的智慧:活在当下,智在心中德国的智慧:思想的光辉普照宇宙俄国的智慧:冷眼俯视世界的双头鹰精神法国的智慧:用智慧征服世界这是一本能把自己的世界观放大的书。
这本书的编写以浓重的思辨色彩来展开对于大国智慧的深刻探讨。
七个思想大国的千年思想,容你消化,不照单全收,但试着去享受与思想文化的共鸣……《大国智慧》之中国篇大国之风是什么?老子说:“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意思是:大国只有对小国谦下,才能得到小国的信任;司马穰苴说:“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郑和率领当时天下第一的舰队七下西洋,执行的外交政策是:“以德睦邻”。
大国之大,在于有容乃大,有德乃大,有信乃大,有为乃大,这就是中国人传统的大国观。
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都证明,老子提出的“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治国智慧,是国家“长生久视之道”。
今天的中国,正继承和吸收着中国传统智慧与世界文化智慧的精华,正朝着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更加发展、更加进步的前景迈进。
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凝炼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社会关系的定位取舍,以及人对自我价值的深遂探求,是包藏宇宙之玄机,蕴含天地之精妙的大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个人拥有智慧,并懂得运用智慧,就能拥有一切。
《大国智慧》之日本篇樱花,美丽而易散落。
香味清淡并不醉人,在空气中浮动,有如生命的气息一样升入天空。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重点语句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全书五千余字,“道”字就出现了七十余次。
什么是“道”?据《老子》说,这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是超出人们经验世界的存在,因此,很难加以明确的解释。
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作者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二、德育内容: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没有讲求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没有讲求义行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
大王只要谈论仁德与义行就够了。
2、“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安排青壮年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道理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在外用这些来事奉长辈上司。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是乃仁术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这正是仁德的具体表现。
4、“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只有仁者能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只有智者能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的,是对天命敬畏的人。
以天命为乐的人可以保住天下,对天命敬畏的人可以保住他的国家。
5、“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迫坏仁德的人称为贼害,破坏义行的人称作残酷;残酷贼害的人称作独夫。
6、“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曾子说:“警惕啊警惕!你所做的事,后果会报复到你的身上。
”7、“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君子不能为了对人有益的东西而使人受害。
8、“‘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
效死勿去。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世代守护的地方,不是我自己能做主的,宁可丢了性命也不能离开。
”9、“礼义由贤者出。
”(《孟子·梁惠王下》)译文:贤良的人应该做到守礼与义行。
10、“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标题:秦国的中正之道——虽小其志大秦国,一方小国,却因其执着于中正之道而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璀璨的一笔。
秦国虽小,其志大,虽辟行中正,主宰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
今天,我们来谈谈秦国的中正之道,以及对我们的启发和启示。
1. 秦国的崛起秦国自西周时期开始,便崇尚中正之道,强调治国理政的宽严相济,宽厚而不失刚毅,正直而不失宽容。
秦国的崛起,正是建立在中正之道的基础上。
从秦国的立国之初,到统一六国,再到始皇帝的统一天下,秦国所秉持的中正之道始终贯穿其中。
2. 中正之道的深度探讨中正之道并非简单的宽严相济,而是在治理国家和处理事务中,坚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以正义之手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中正之道的深度,是秦国国君对政治、法治和民生的全方位关照,同时也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处理。
3. 中正之道的广度展现秦国的中正之道的广度,不仅反映在国家层面的治理与安抚,更显现在社会伦理、家庭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各个方面。
秦国通过倡导中正之道,推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发展。
4. 启示与思考秦国的中正之道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寓意深远。
在当下社会,我们也可以从秦国的中正之道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努力在国家治理、社会和谐、家庭幸福以及个人修养上,寻求和谐、平衡与美好。
总结回顾秦国虽小,其志大,正是因为秦国在实践中正之道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和谐与平衡,不断探索治理之道,才取得了在我国历史上的璀璨成就。
个人观点对我来说,秦国的中正之道,是一种理念,不仅存在于历史上,更存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中。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领悟中正之道的精神,为我们的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个人生活,注入更多和谐与美好。
写手:[你的名字]秦国的中正之道所展现出的治国理政之道,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当下社会,我们也可以从秦国的中正之道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努力在国家治理、社会和谐、家庭幸福以及个人修养上,寻求和谐、平衡与美好。
秦国不仅在国家层面推行中正之道,更在社会伦理、家庭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多个方面进行广度展现。
孟子下第二十一课治天下以仁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译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自力,公输子那样精巧的手艺,不靠圆规和直尺,也不能够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靠六律的协调,也不能够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身正天下归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译解:关爱别人,别人却不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为仁的程度;治理人民,却达不到治理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就要反思自己恭敬的方式。
行为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来归附。
第二十二课吾何为不豫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译解: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呢?我为什么不愉悦呢?人各有所长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解:有为官者的事务,有为民者的事务。
况且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之制作,才能具备。
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然后再使用,那是带领天下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治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治理。
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第二十三课仁德者无敌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小事大什么意思意思:只有仁者才能为小国当大国,智者才能为大国当小国。
原文节选:孟子对曰:“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整事獯鬻,勾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於时保之。
”白话译文:只有仁者才能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所以商汤曾经侍奉过葛,文王曾经侍奉过浑夷。
只有智者才能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所以周泰王曾侍奉齐国,勾践曾侍奉吴国。
能为小国为大国服务的,是愿意服从命运的人;能以小国之道服大国之人,是畏天命之人。
乐於听从天命的能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能保住他的国家。
《诗经》上说:‘畏惧上天的威严,才能得到安定。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梁惠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扩展资料:《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
《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又称梁惠王,《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
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
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
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
【原文】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1),则必摄缄縢(2),固扃鐍(3),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向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声相闻,罔罟(4)之所布,耒耨(5)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6)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
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肔(7),子胥靡(8)。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9),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跖盗也。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10)。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老子》五章编稿:姜虹审稿:王娜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孟子仁政思想的诠释1、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的贵民思想,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2、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孔子的治理国家之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末期至战国时期初期,提出了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和理论。
孔子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德、智、政三个方面的素质,即具备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智和正确的决策能力。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孔子强调“仁政”。
仁政的核心是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尊重人民、保障民生,实行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让国家逐渐成为一个和谐、有序和文明的社会。
孔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让人民和谐相处、和平发展,从而达到国家富强、国民幸福的目的。
孔子提出了“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
这五常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仁是最重要的一项,意味着关心民生、以人为本,让人民的利益成为国家的首要考虑。
义是宣扬正义、惩恶扬善,维持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因素。
礼是遵守社会规范、规矩,让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从而维持社会秩序守望相助。
智是在治国过程中灵活运用智慧,善于为国家、人民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信是讲诚信、诚实、守信用,致力于维护社会契约的尊重和保护。
孔子的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中庸”。
中庸就是平衡、稳健、不偏不倚的态度。
这一概念与作为政治领导者的“中庸之道”密切相关。
中庸之道是指领导者要在政策决策中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既不能偏离自己的道德信仰,也不能因为个人私欲误导政策决策。
只有保持中庸的态度,才能合理稳定地治理国家。
另外,孔子还强调“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是指高尚的品格和行事方式。
孔子认为,作为领导者要具备自律、谦虚、宽容和正直的品质,保持良好的个人风范和社会形象。
同时,作为领导者要有不断进取和创新的精神,不断为国家、人民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孔子的治理国家之道是在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的前提下,贯彻仁政,推行“五常”思想,保持中庸之道和君子之道。
这些思想和理念至今仍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学习和运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老子哲学:生存之道黄玉顺关键词:老子 生命哲学 生存之道 天道 人道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老子之道即生存之道。
老子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生存问题,而“道”的形上本体只是被设定来解证生命问题的精神工具(“道”即是“路”,并不是目的地本身),其认识论只是由以把握生命本质的途径(这也是“道”),其社会历史观也不过是一些关于生存之道的例证而已。
一、生存之道的关注《老子》一书不过五千言,“道”字出现也不过73次,而有关生死存亡的字、词,频率却很高。
“生”字出现38次,此外还有大量相似意义的字,如存、活、保、全、安、泰、长、久、养、育、身、寿、福、吉等等;“死”字出现20次,此外也有大量相似意义的字,如灭、亡、没、殁、老、已、凶、杀、忧、患、祸、害、丧、殃、尤、殆等等。
两者合计,已远超过对“道”的陈说。
老子所时时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如何能“天长地久”的问题,也就是说,他探讨的是“长生久视之道”(凡引自《老子》者,不再注章节)。
怎样才能“无遗身殃”,这始终是老子萦怀不已的最大问题。
他的理想是:“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
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生在这个险恶的世上,能够始终安然无恙便是莫大的幸福。
他发现:“强梁者不得其死”;而另一方面,“知止可以不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指陷于死地而大难不死)。
他最担心的,就是从君主到百姓都不怕死,这样一来天下必乱,个人生命也就难保。
所以,他告诫君主们:“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他说:“圣人亦不伤人”,因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无厌其所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这样才能天下太平,个人生命才有基本保障。
老子为什么对生存问题如此忧心忡忡?因为那是一个“出生入死”的世界:“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孟子下第二十一课治天下以仁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译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自力,公输子那样精巧的手艺,不靠圆规和直尺,也不能够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靠六律的协调,也不能够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身正天下归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译解:关爱别人,别人却不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为仁的程度;治理人民,却达不到治理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就要反思自己恭敬的方式。
行为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来归附。
第二十二课吾何为不豫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译解: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呢?我为什么不愉悦呢?人各有所长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解:有为官者的事务,有为民者的事务。
况且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之制作,才能具备。
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然后再使用,那是带领天下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治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治理。
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第二十三课仁德者无敌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老子》五章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揭秘电视剧《天道》隐含了哪些《道德经》的秘密?本篇则来谈谈《天道》背后的创作取材之一——《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传为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也是“天道”一词的来源之一。
那么电视剧《天道》隐含了《道德经》的那些智慧呢?【一】《道德经》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七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按帛书乙本)释义:有道之人,有所作为而不强求,成功而不居功,正因为这样,不贪图自己所得,才称得上是贤圣的人。
(如按通行本为:他不想显示自己的贤能)丁元英对于格律诗的运营,不图自己的利益,而只考虑如何让大众自我承担和自我觉悟,来让他们获得利益。
如果他不这么做,而是自己亲自参与,亲自获利,那么村民就会有吃大户的心态,对他形成依靠心理,同时也难以做到公平,会产生一些怨尤,也就处理不好这件事。
原文:1、丁元英摇摇头,放下手里的茶杯说:“用你一个空头名字做控股股东,通过你取得合法程序的控制权,条件是盈利归你、亏损归我。
我承诺不因公司的行为而给你带来任何经济损失,你承诺不假戏真做和协议保密。
”2、欧阳雪没想到,所谓的帮忙原来仅仅是用她一个空头名字。
不出资、不担风险,甚至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坐收红利。
如果是换一个场合或者换一个对象,她一定不会相信。
但她现在面对的是丁元英,是一个有着特殊背景的事件和一个有着特殊需要的人。
欧阳雪问:“这样的好事,这人为什么是我?直接用你的名字不行吗?”3、丁元英解释说:“不行,那就变味儿了,不但吃大户的心态会使这事很快垮掉,而且我这碗水也不好端了,端得再平也是不平。
所以,我和小丹不能有任何经济利益在里面。
国家存亡在于仁文言文道理
“国家存亡在于仁”的文言文道理是:
仁爱思想是国家稳定之本:“仁者爱人”,“仁者无敌”。
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以人为本,关爱人民,人民才会爱戴国家。
仁爱思想是民族复兴之源:“仁爱”思想使国家民族团结一心,和衷共济,同仇敌忾。
仁爱思想是和谐社会之基:仁爱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只要人人存有仁爱之心,就能形成和谐社会。
因此,“国家存亡在于仁”这句话强调了仁爱思想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复兴。
大国之仁与小国之智秦宏《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11月26日第 01 版)虽然联合国宪章中规定,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但是大国和小国毕竟体量、能力不同,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有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为自己赢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人常说大国以仁,能以大事小,小国以智,能以小事大,是颇有一番道理的。
大国虽身强力壮,但不能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而要以诚信有礼的态度对待小国,否则只会触犯众怒,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美国这些年的经历就是很好的教训。
长期以来,美在中东强行推行美式价值观,在以巴冲突中一味偏袒以方,结果招致“9·11”恐怖袭击,把自己拖入反恐战争。
10年反恐使美劳民伤财,不仅使美错失战略机遇,更严重拖累美经济发展,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动因。
小国势单力薄,与大国相处时多处于被动受制地位,因此小国就要开动脑筋,灵活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如果自不量力,躁动妄为,则会招致惨重损失。
北欧小国芬兰的经验值得借鉴。
上世纪30年代末,芬兰以强硬态度拒绝了苏联颇有些“强买强卖”的换地要求,进而引发苏芬战争。
虽然芬兰重创苏军,令其丧师数十万,但依然没有逃脱亡人失地的结局。
战后的芬兰汲取教训,悟出与强邻相处之道,不仅令其安然度过漫长的冷战寒冬,而且自身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相形之下,近来某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一系列挑衅作为就显得颇有些不智了。
不智之一:错待善意。
在南沙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相关方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与有关国家之间的分歧。
面对一些国家的不当做法,中国也一直在苦口婆心地劝说。
连美国军方的一位主要将领都承认,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美国身上,航空母舰早就派过去了。
不智之二:找错靠山。
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其距离本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60年前的朝鲜,在美国最强盛的时候,面对一支其眼中“高级形式的游击队”尚不能取胜。
而今深陷危机,内忧外患,连服役期刚刚过半的“华盛顿”核动力航母都打算退役的美国,能有多大能力和胆量实质性介入南海争端。
大国之仁与小国之智
2011年11月27日 07:01: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大中小】【打印】
资料图: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航母
虽然联合国宪章中规定,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但是大国和小国毕竟体量、能力不同,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有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为自己赢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人常说大国以仁,能以大事小,小国以智,能以小事大,是颇有一番道理的。
大国虽身强力壮,但不能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而要以诚信有礼的态度对待小国,否则只会触犯众怒,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美国这些年的经历就是很好的教训。
长期以来,美在中东强行推行美式价值观,在以巴冲突中一味偏袒以方,结果招致“9·11”恐怖袭击,把自己拖入反恐战争。
10年反恐使美劳民伤财,不仅使美错失战略机遇,更严重拖累美经济发展,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动因。
小国势单力薄,与大国相处时多处于被动受制地位,因此小国就要开动脑筋,灵活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如果自不量力,躁动妄为,则会招致惨重损失。
北欧小国芬兰的经验值得借鉴。
上世纪30年代末,芬兰以强硬态度拒绝了苏联颇有些“强买强卖”的换地要求,进而引发苏芬战争。
虽然芬兰重创苏军,令其丧师数十万,但依然没有逃脱亡人失地的结局。
战后的芬兰汲取教训,悟出与强邻相处之道,不仅令其安然度过漫长的冷战寒冬,而且自身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相形之下,近来某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一系列挑衅作为就显得颇有些不智了。
不智之一:错待善意。
在南沙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相关方采取克制、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与有关国家之间的分歧。
面对一些国家的不当做法,中国也一直在苦口婆心地劝说。
连美国军方的一位主要将领都承认,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美国身上,航空母舰早就派过去了。
不智之二:找错靠山。
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其距离本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60年前的朝鲜,在美国最强盛的时候,面对一支其眼中“高级形式的游击队”尚不能取胜。
而今深陷危机,内忧外患,连服役期刚刚过半的“华盛顿”核动力航母都打算退役的美国,能有多大能力和胆量实质性介入南海争端。
更何况美国对自己的盟友也绝非像其口中所说的那么厚道。
西亚北非之乱,美国轻易抛弃老友的行为,让其盟友都不由得哀叹“做美国的敌人危险,做美国的朋友更危险”。
不智之三:打错算盘。
小国搞大国平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甘当别人枪使,拉大旗作虎皮,频频制造事端,妄图借机谋利,只会激化矛盾,失去回旋空间,进而触发冲突,最终受损最大的只能是自己。
而且冤家易结不易解。
天下没有解不开的结。
邻里间闹些矛盾是寻常事,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商量解决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实在一时解不开,不如像围棋棋经中所说的那样,下不好的棋不下,姑且放一放。
激化矛盾不好,将问题国际化、扩大化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