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撤藩之役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
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玄烨8岁丧父(存疑),10岁丧母。
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
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1]智擒鳌拜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
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
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
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
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2]平定三藩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
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提出反清复明,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
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声讨清朝。
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
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
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
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清朝的历史故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267年历史。
那你知道清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清朝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清朝的历史故事:郑成功横渡海峡1661年(永历十五年)阴历二月,郑成功率领众将士在金门“祭天”“礼地”“祭江”,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
一切准备就绪,船舰将士集结于料罗湾,候风进发。
二十三日,郑成功亲率将士25,000(一说11,700)、战船数百艘(一说300艘)自金门料罗湾放洋,向东挺进。
二十四日晨,部队横越台湾海峡,陆续到达澎湖群岛。
次日。
郑成功到各岛巡视,认为澎湖在军事上很重要,遂令四位将领留守,自己率军继续东征。
澎湖到台湾虽然只有52海里,但如遇逆风,就十分困难。
二十七日,郑成功率军驶抵柑橘屿(今东吉屿、西吉屿)海面时,突然刮起暴风,只好返回澎湖。
因大风不止,郑军携带的粮食已所剩无几。
如果无限期停驻澎湖候风,不仅会影响军心,更重要的是不能按预定日期开进鹿耳门港。
根据郑成功事先的调查,要顺利进入鹿耳门,必须利用每月初一日和十六日的大潮,如错过时机,就要向后推迟半个月。
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当机立断,决定进行强渡。
一些将领鉴于风大浪险,力劝郑成功不要贸然从事,要求暂缓开航。
郑成功果断地说:“冰坚可渡,天意有在。
……不然,官兵岂堪坐困斯岛受饿也。
”于是,他下令立即起碇开船。
三十日晚,郑成功亲自率船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
他们同风浪搏斗了半夜,于四月一日拂晓航行到鹿耳门港外。
郑成功先换乘小船,由鹿耳门登上北线尾,踏看地形,并派出精良的潜水健儿进入台江内海,侦察荷军情况。
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权之后,他手下大臣黄道周是个真心抗清的人,一心想帮助隆武帝出师北伐。
但是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出兵。
过了一年,清军进军福建的时候,派人向他劝降。
郑芝龙贪图富贵,就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灭亡了。
郑芝龙有个儿子叫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当时是个才二十二岁的青年将领。
明末第一大汉奸吴三桂,下场竟如此悲惨本文导读:康熙十二年(1873年)春,康熙力排众议,决定撤藩,这彻底触犯了平西王吴三桂等人的利益底线。
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
由于吴三桂专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军乘锐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
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
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
令康熙没想到的是,此时的八旗子弟兵却“观望逗留,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便安,或诿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未具,借端引日,坐失时机……不知怎样应对?”《清通鉴》记载有康熙在永兴之战失利以后“忧心忡忡,现于词色”。
战事的转机出现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这年五月王辅臣败降平凉,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
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
尚之信也相继投降。
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
康熙十七年(1678年),孤立无援的吴三桂积郁而死。
之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苦苦支撑了三年,终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三藩之乱这八年,吴三桂差不多打下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这其间,双方进行过六次殊死决战,吴军四胜,清军二胜,吴是占上风的。
而且吴的总兵力为清军的两倍,无论数量和质量上,康熙都不是吴的对手。
因此,如果不是吴三桂病死,战争未必很快结束。
吴三桂拖垮康熙的可能性说不定也有。
正因为此,康熙对吴三桂可谓恨之入骨。
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九,康熙谕令,将已死去四年的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
这种发泄仇恨的奇特做法,堪称首创。
康熙皇帝简介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蒙古称之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康熙皇帝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康熙皇帝的简介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蒙古称之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时间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蠲免赋税、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收复台湾、开府设县,抵制沙俄侵略,大败准噶尔汗国,编修文化典籍等,是“康乾盛世”的奠基人。
1722年,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葬于清景陵。
康熙皇帝的生平早期经历玄烨是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
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即位时只有6岁(虚岁8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
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玄烨8岁丧父(存疑),10岁丧母。
母亲重病时,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玄烨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
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智擒鳌拜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
七月初七,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
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突然下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
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赦死罪而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学术观点:对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评价从原因上,认为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的处理策略不当造成的。
因为三藩在东南海隅或西南边陲,非心腹之患。
况且吴三桂、尚可喜都已年迈。
而康熙少年亲政,来日方长。
倘不急于撤藩,先整治内地,则吴三桂以其子在京为额驸,既图袭爵,又无辞可藉,必不致反。
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大藩为小藩,又以各种借口削夺诸王侯嗣封爵达百余人,康熙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实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
但是内地未治,人心不一,吴三桂狗急跳墙则变起难于骤定。
结果兴兵八载,祸连十省,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岂非康熙撤藩太急贪功激变之过乎?吴三桂与康熙之间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与非正义可言。
倘康熙败于吴三桂(吴氏若不拘泥于划地江南,而全师北向,亦有胜望),则如何评价三藩之乱?所以三藩之事,激变本非明智,平定亦难以为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索额图为什么会成为康熙朝第一罪人?导语:索额图在康熙朝被康熙定为“我朝第一罪人”,但实际上这个“我朝第一罪人”在康熙朝的功绩却一点也不小。
索额图平生最大的功绩有四个,一是索额图在康熙朝被康熙定为“我朝第一罪人”,但实际上这个“我朝第一罪人”在康熙朝的功绩却一点也不小。
索额图平生最大的功绩有四个,一是帮助康熙生擒鳌拜;二是为平定三番出力;三是签订《尼布楚条约》;四是从政准格尔。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福临去世,选定三皇子玄烨为皇位继承人。
玄烨继位之后,改元康熙。
康熙当时年仅八岁,离他能真正亲政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
顺治帝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遂选出四位辅政大臣,即: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
主君年幼,难免大权旁落,在各种原因下,鳌拜独揽大权,成为在朝堂上说一不二的大权臣。
鳌拜骄横跋扈,手中又大权在握,便难免开始轻视皇权,许多时候都不将康熙放在眼里。
为了除去鳌拜,康熙和孝庄进行了一番策划。
在康熙和孝庄的计谋中,索尼一家是最关键的一点。
索尼是四位辅政大臣之首,在鳌拜专权的情况下,只有他能与鳌拜争夺一二。
因此孝庄太后亲自指定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侄女为康熙皇后,即后来的孝诚仁皇后。
此后索尼一家,因为孝诚仁皇后的原因与皇家绑在一起,自然全力牵制鳌拜。
康熙六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
但亲政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熙八年五月,康熙帝“以弈棋故,召索相国额图入谋画”,采取突袭的方式,逮捕鳌拜,惩其党羽,康熙帝始得真正主持朝政。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初年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汉族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
清军在进入山海关后,介于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中国地域的广大,所以扶植了三藩军队,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
但全国统一后,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财权和地方政治影响力。
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成为了清王朝内部的极大不安定因素。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
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
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
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
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
[2]此后,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
他首先坚决打击吴三桂,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
军事上仅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同时能够充分信任汉将,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
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
其实这时的吴三桂已到了穷途末路。
他积郁而死后,将所谓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三藩之乱在桂林三藩之乱在桂林号曰桂林———一块石碑背后的雨腥往事在桂桂林七星公园靠龙隐路的围墙边,有一处“桂城遗痕—— 桂林古代大型石刻展”,陈列着一块碑,碑文是“广西巡抚马文毅公成仁处”。
这马文毅是哪一个?马文毅其实是喊马雄镇,从碑文晓得他是广西巡抚。
马雄镇是怎么喊为马文毅的?不讲不知道,一讲吓一跳,这个后面有一段血雨腥风的往事。
清军入关占领北京以后,为了迅速扫荡中原,清廷采取了以汉制汉的方式,就是用汉人来打汉人,四个著名的明朝降将,他们是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和耿精忠,这四个人从北打到南为清廷卖命,天下初定的时候,清廷就给这四个人封了王,吴三桂是平西王,孔有德是定南王,尚可喜是平南王,耿精忠是靖南王.顺治七年,明朝降将孔有德率领清军南下,占领桂林,靖江王府成了孔有德的定南王府。
哪晓得两年不到,抗清的农民领袖李定国率领农民军打到桂林,大败孔有德,直逼王府。
孔有德走投无路,火烧王府,在王城里面自焚而死,为清朝政府尽忠,家眷也随他而去,独独留下一个小女,喊孔四贞。
孔四贞大了,就嫁了个老公,喊做孙延龄,后来被封为广西将军,有人讲孙延龄这个广西将军是捡来的,怎么讲呢,原来孙延龄的老子是孔有德的部将,两个人很有交情,从小孙延龄和孔四贞两个定了娃娃亲,孔有德死了以后,清廷为了奖励孔有德的忠勇,就把孔四贞接到了北京,被封为和硕格格,这个是公主待遇。
和硕格格长大了就和孙延龄按婚约完婚,孙延龄当上了和硕额驸。
完婚以后夫妻双双就回了广西,回桂林为什么呢,孔有德没有儿子,女有不能封官,所以只好封他的女婿为广西将军,这样,孙延龄是不是捡来的将军?有关孔四贞被封为和硕格格,孙延龄封为广西将军的遗迹,在伏波山的大铁钟上还可以看到,当年孔有德被清廷封为“定南王”,驻守桂林,在叠彩山下修起了 “定粤寺”,取平定岭南之意。
后来孔有德在李定国攻击下自焚而亡,定粤寺也多次被毁,孔四贞与孙延龄重据桂林后,再次重修“定粤寺”纪念孔有德,并铸铁钟一口,钟上有铭文,详细地记录了建寺始末与相关人员和名单。
中国历史上第十二个朝代——清朝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更是现在古装剧的热门话题,那么清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朝代呢?清朝(1636年 -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
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
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
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
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熟悉清朝历史,常看清装剧的小伙伴们应该都清楚清朝十二帝是哪几位了,在此,就简单排个序: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爱新觉罗·溥仪清朝200多年,经历过繁盛时期,也经历了丧权辱国的时期,因为一个女人而强盛,也因为一个女人而衰落,那么这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事,在此就列举其中十件和大家一起分享。
1、萨尔浒之战——1619年明朝与后金的战役萨尔浒之战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大战以后金全胜、明军大败而结束。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为以后建立清王朝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藩之乱是哪三个人发起的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那么你知道三藩之乱是哪三个人发起的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藩之乱的三藩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三藩之乱的三藩介绍三藩之乱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内乱,那么三藩之乱是哪三藩?三藩之中,最大的藩王,就是云南王吴三桂。
吴三桂是明朝将领,1644年怒发冲冠为红颜,引得清军入关,最终导致明朝彻底灭亡。
由于吴三桂军事实力庞大,且在清军入关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容忽视的功劳,因此吴三桂被清王朝册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兼管贵州。
现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都以吴三桂的事例为题材。
这说明吴三桂在三藩中,是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个藩王。
事实也的确如此,正是因为吴三桂的实力逐渐上升,越来越不受清王朝的控制,因此康熙皇帝才决定撤藩。
在叛乱刚开始是,康熙皇帝集中主力军队全力攻打吴三桂。
同时又撤销平南王和靖南王两个藩王。
靖南王耿忠明,镇守福建。
但是耿忠明在三藩之乱还未开始之前就已经病逝了,他的儿子耿继茂继承了耿仲明的衣钵,世袭了靖南王。
在三藩作乱中,耿继茂是主要参与者。
三藩中实力最弱的应该就是尚可喜平南王,他镇守广东,手里只有六万军队。
在三藩作乱的过程中,平南王和靖南王相继投降了清朝。
而吴三桂最终称帝,然后在清军的攻势中落败而亡,结束了反叛的一生。
三藩之乱,是汉族中的地主阶级和满族地主阶级的一次对决,但是由于决策层的胆略和历史机遇不同,最终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三藩之乱,给刚刚结束战争的华夏大地,又添上了一条新的伤疤。
三藩之乱中岳州之战的简介岳州之战,始于康熙十三年,终于康熙十八年,为三藩之乱时期在清朝和吴周间的一场战役,三藩之乱岳州之战具体如何?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即1674年6月13日,康熙帝命贝勒尚善作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赴岳州。
八月初三日,尚善率领军队向岳州进发。
八月二十八日,因岳州吴军防守坚固,康熙帝又谕尼雅翰部奔赴江西,会合他部,夹攻岳州。
但尚善及所部至岳州后,迁延不动。
《百家讲坛》20080322《康熙大帝》06 削平三藩–阎崇年内容简介:【画外音】公元1673年是康熙做皇帝的第12个年头,这一年对于康熙皇帝来说一定是永生难忘的日子,就在康熙虚岁20岁的这一年,以吴三桂为首的南方三个藩王发动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历时8年的大叛乱,而在康熙皇帝所经历的这一次难忘的生死考验之中,他的对手是62岁,征战无数,老谋深算的吴三桂。
更何况这一段时间又接连发生了京师大地震、太和殿大火以及康熙皇后的突然崩逝。
这一连串的天灾人祸让年轻的康熙皇帝经历了人生最为黑暗的时光。
那么是什么让康熙皇帝在如此逆境中奋起?又是什么让年轻的康熙皇帝在绝望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历时8年,最终战胜了来势汹汹的吴三桂?在康熙皇帝所经历的这一次难忘的人生考验之中我们究竟又能从中汲取怎样宝贵的人生经验呢?今天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为我们真实再现300多年前那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讲述康熙大帝第六集削平三藩。
【正文】大家好!今天我讲康熙帝削平三藩。
前面我讲过,康熙亲政之后智擒鳌拜,亲自执掌朝纲。
但是康熙12年,这一年他虚岁20岁碰到一个大的难题,就是三藩问题。
时间8年,两方,一方是康熙帝,一方是吴三桂。
两个进行了一场大的博弈,20岁的没经过战阵的康熙同62岁久经沙场的吴三桂两个对弈,结果怎么样?这八年战争这个局,我说是三局:变局,康熙的态度是坚定。
危局,康熙的态度是镇定。
胜局,康熙的态度是淡定。
所以今天我就分三个问题讲。
先讲第一个问题,变局坚定。
20岁的康熙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二祖一宗,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留下一个大的历史包袱:就是三藩问题怎么办。
这里面有人要问了,什么叫三藩?三藩我解释一下,就是皇太极的时候,明朝有三个军官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投降了皇太极。
崇德元年皇太极登基称帝的时候,封了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就是“三王”。
皇太极死了之后顺治继位,清军入关,到了山海关的时候,我讲过,吴三桂这个时候投降了清朝。
康熙撤藩之役
作者:李国文
来源:《百家讲坛》2010年第12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十九日,玄烨谕令,将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
这种发泄仇恨的奇特做法,堪称首创。
如此高智商的皇帝,做出这等没水平的事情,只能证明他气急败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才出此下策。
说白了,即使将其骸骨磨成齑粉,对死了四年之久的吴三桂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而将其骸骨分发各省,予以展示,更是匪夷所思。
如此野蛮而且下作的报复手段,不但起不到警戒作用,反而使人徒增反感。
康熙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因为这个皇帝差一点栽倒在吴三桂手里。
吴三桂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之一,如果他真赢了的话,我相信没有几个中国人会高兴。
但是,康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这个吴三桂逼到墙角,这让老百姓觉得很开心,因为这个汉奸居然弄得康熙很丢脸。
康熙当然知道汉人看他的笑话:你养了一条狗,你又惹了这条狗,这条狗转过屁股来咬你,活该!所以,他恨这个吴三桂,恨到极点。
他有两个想不到。
一是想不到局促在云南一隅的吴三桂,挥师北上,来势凶猛。
广西、四川、贵州、湖南、福建、广东诸省响应,江西、陕西、甘肃等省波及,弄得他不知如何是好。
二是想不到八旗子弟兵,竟如此不成器。
“观望逗留,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便安,或诿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未具,借端引日,坐失时机者。
甚而干预公事,挟制有司,贪昌货贿,占据利薮。
更有多方渔色,购女邻疆,顾恋私家,信使络绎。
尤可异者,玩寇殃民,攘夺焚掠,稍不如意,即指为叛逆。
不知怎样应对?”《清通鉴》记康熙在永兴之战失利以后,“忧心忡忡,现于词色”。
虽然,康熙最后险胜了,但是,这是一道最简单的算术题,傻子也能算清这笔账。
吴三桂死时已66岁,这年玄烨刚25岁,康熙有足够的时间等到吴三桂自然死亡后树倒猢狲散的局面,何必打8年仗,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然而,年轻气盛不可一世的康熙,等不及。
自以为是天资过人的他,不能等。
康熙的道理非常简单,也非常自信:朕8岁登基,14岁亲政,16岁就不动声色地拿下辅臣鳌拜,独掌朝政大权,那么,朕20岁了,还不撤除三藩,以去心腹之患,更待何时?
于是,康熙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因为先前有决策权的大臣,如鳌拜等,不是被杀头,就是被打倒,再也无人阻挡,谏劝此事不可为,而后来剩下的大臣,如明珠等,都是马屁精之流,只会顺杆儿爬。
康熙遂在处置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个汉族藩王的策略上,改变了从多尔衮、顺治一直到鳌拜的利用之、收买之、尊崇之,再逐步削减之的手段。
这班人未必喜欢这个为满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平西王,但是相信年龄不饶人,这是个绝对真理,相信时间最后可以摆平一切,这也是客观规律。
然而,康熙高估了自己,他以为能把拥有至高权力的四辅臣、鳌拜等统统拿下,吴三桂岂在话下?可他没有仔细思量,鳌拜之流固然在朝廷里有党羽、有耳目,可都在他的视线之内,掌控之中,而吴三桂却远在南疆,鞭长莫及,何况他还是有地盘、有军队的实力派?现在,你一纸谕令,要他和他的部属,撤出经营了10年之久的云南、贵州,再去驻防山海关,再去拓荒垦边,分明是激其生变,促其反叛。
别看如今对康熙的吹捧甚嚣尘上,对盛世的渲染离奇过分,其实,康熙并不高明,至少在“撤藩”上,走了一步臭棋。
在中国历史上,逼反功臣,引发内战,是在建国30年后,而且一打就是8年的,只有康熙这一个自大狂。
其狂妄,其愚蠢,其冒险,可想而知。
结果,这场仗打了8年,吴三桂差不多打下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其间,双方进行过6次殊死决战,吴军胜4次,清军胜2次,吴是占上风的。
几年的仗打下来,吴的总兵力为清军的两倍,无论
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康熙都不是吴三桂的对手。
因此,如果不是吴三桂病死,战争未必会很快结束。
既然战争还要进行下去,那么,康熙被吴三桂打败的可能是存在着的,至少也要再打上若干年,才能定胜负。
所以,康熙的赢,赢得忐忑。
“幸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逆贼遂尔荡平。
倘复再延数年,将若之何?”这是康熙发自内心的话,说明了他请得了神但送不了神的尴尬。
在中国历史上,撤藩是一种最高统治者不得不做然而最好不做的危险游戏,因为涉及地方利益,被剥夺利益者通常要进行反抗,而剥夺利益者也就必然要镇压反抗。
因而,无论哪一方胜利,双方都得付出沉重代价。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用晁错计,削夺诸侯国土地,归中央直接管理,于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与其他五位侯王,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抗,史称“七国之乱”。
刘启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大军镇压,历时10个月,叛乱平定。
公元1399年,明建文帝朱允炆采纳齐泰、黄子澄削藩之策,于是,这年七月,驻北京的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举兵反。
这一战
打了4年,朱棣攻入南京,叔叔夺了侄儿的江山。
由此看来,康熙这个少年天子,此时仍属于不学无术之流,并没有从中国历史上学会怎样把尾大不掉的各路诸侯削权降格,怎样把拥兵自重的地方军阀解除武装。
他一意孤行,非要逼吴三桂就范,结果,他自己也承认这场险胜,与失败无异。
“伪檄一传,在在响应,八年之间,兵疲民困。
”然而,掀起这场战乱的主谋,并不责备自己,却振振有词地反问大家:“忆尔时惟有莫洛、米思翰、明珠、苏拜、塞克特等言应迁移,其余并未明言迁移吴三桂必致反叛。
议事之人至今尚多,试问当日曾有言吴三桂必反者否?”
听听,这等错了不认账、把责任都推给别人的口吻,多么无赖,又多么可笑啊!
编辑/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