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勃兴一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17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一册第八课中华文化的繁荣(一)教学设计(一)内容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
(二)教材分析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音乐。
《汉字演变》主要介绍甲骨文、金文和大篆,以了解汉字在中国的演变;第二项是“天文学、历法和医学成就”,这是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成就,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当时,有许多成就领先于世界;《屈原与钟鼓乐》介绍了文学和音乐成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将重点掌握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学会识别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理解当今汉字和甲骨文的起源关系;了解天文学、历法和医学的成就,以及诗人屈原;掌握“钟鼓乐”,了解编钟的起源,通过欣赏画面和节奏提高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和图片,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起源关系,以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起源关系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印文字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高了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探索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甲骨文、金文、钟鼓之乐难点:文字的演变(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复习引言,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涉及哪些重要朝代?学生回答后,老师说:“在夏商周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也在蓬勃发展。
”导入主题。
【落实课标】“文字的演变”创造一个情境:学生打开课本读什么?(文本)如果没有文本,人们如何传达信息或记录重大事件?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来探索单词的含义。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一、单选题1. 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2.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A.金文 B.铭文 C.甲骨文 D.楷书3.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农历,来源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4. 一直被中医所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创立者是A.李时珍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5. 今天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A.扁鹊 B.秦始皇C.屈原 D.张仲景6.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A.《论语》B.《离骚》 C.《道德经》 D.《伤寒杂病论》7.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A. 尚未成熟的文字B. 也叫“铭文”C. 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D. 原始文字8. 我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划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A. 孔子B. 孙子C. 屈原D. 韩非子9. 以下是小丽同学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A.夏朝出现甲骨文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10. 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A. 司母戊鼎B. 整套编钟C. 青铜神树D.四羊方尊11. 2007年我国节假日进行了调整,端午节已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这一天人们划龙舟,吃粽子,这是为了纪念A. 扁鹊B. 禹C. 屈原D. 李冰12. 通过“甲骨卜辞”、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秦朝历史 D.汉朝历史13. 产生在黄河流域古老而神秘的文字A.埃及象形文字 B.苏美尔契形文字 C.腓尼基文字 D.甲骨文14.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 黄帝时期B. 夏朝C. 商朝D. 西周15. 右图是“记有日食的甲骨文”,这是哪个朝代的记载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16. 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检测案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2、“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
”这幅对联所写的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屈原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人们最早可以用到这一成就是在()A.商朝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4、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它是由总结出来的()A.扁鹊 B.黄帝 C.华佗 D.张仲景5、下列哪一项史实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B.定出一年中的24个节气C.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D.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6、最为珍贵的战国钟鼓乐器整套编钟出土于()A.湖北随州 B.河北邯郸 C.四川成都 D.河南安阳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8、材料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1)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2)每年什么时候过端午节?此节日是为了纪念谁而设?他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课堂小结】【课堂收获】【课后作业】P43动脑筋第1页(共1页)张洪中学政史备课组 12第2页(共1页)张洪中学政史备课组。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春秋战国古代文字图
[教学过程]。
初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新苏教版初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汇总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1)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
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骚:忧愁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2)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备注孔子春秋晚期《论语》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人”,“为政以德”《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墨子春秋战国时期“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孟子战国“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韩非战国末期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第十课“秦王扫六合”1、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3、焚书坑儒4、北筑长城,抵御匈奴5、南凿灵渠,开发南疆5、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6、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7、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8、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秦的1、徭役繁重、暴政2、赋税严重3、刑法残酷4、秦二世更加残暴导致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大泽乡引发农民起义,在陈建设政权,陈胜为王。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一历史导学案第二单元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编制人:郭兰波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9.27编号:08【授课模式】目标导航双主高效【学习目标】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自主学习】文字:1、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上的文字。
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_开始。
2、金文是指商周时期刻在__________上的文字,也称__________。
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3、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__________。
4、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__________或__________上书写。
天文:5、古书记载,夏朝的某一天发生了__________,天昏地暗。
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6、相传四千多年前的__________,就有历法了。
今天的农历,又叫__________,据说来源于__________。
到__________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__________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年增加__________月。
7、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__________个节气,这是历史上的重大成就。
医学:8、__________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他总结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文学:9、__________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__________,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__________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2.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
教学难点:1.甲骨文的字型结构。
2.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人类的起源及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历史,我们还讲到了夏、商、周早期阶级社会的历史。
我们明白了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在祖国的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鲜活的历史话剧。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构成了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内容。
但同学们还应注意的是:祖国一脉相承、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也是这一时期开始的。
今天和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一)、文字的演变1、观察“马”字的演变。
同学们,请看本课插图中“马”字的演变。
通过看“早期甲骨上的图画文字‘马’字”“晚期甲骨文上的‘马’字、”“金文中的‘马’字”和“大篆体的‘马’字,找出我国古代文字演变的规律。
2、学生观察后回答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
3、教师讲解:我国古代早期文字的演变规律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
甲骨文是在清代光绪二十四、五年时被鉴定为古文字并且开始为金石学家和玩古董的人所收藏的。
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包括龟腹甲和龟背甲)和牛的肩胛骨上。
主要用于占卜。
这是因为商代的统治者非常迷信。
对很多事情如天是否会降灾祸于人间,农作物的收成如何,打仗能否取得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生育、疾病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商代后期为商王等统治者管理占卜事务的人员,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以至后来是否应验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
也有人根据它们的用途称作甲骨卜辞。
课本中提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这是指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方法(指造字方法)。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二、【重点和难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重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难点)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方案】:一、文字的演变1、商朝人刻写在上的文字,被称作“”。
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的历史,从开始。
2、商周的上铸刻的文字,叫做“”,也叫做“”。
3、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成为“”。
4、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或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1、我国在(朝代)就有关于日食的记载,商朝中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都很可靠。
2、相传我国夏朝就有历法。
历法逐渐完备,一年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时期制定出二十四节气。
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3、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的、、、四种诊断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1、生活在末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位世界文化名人的是,他是楚国人,代表作是《》。
2、盛行“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水平,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最为珍贵。
(二)【课堂导学方案】:1、思考课文P42页动脑筋问题,观察(人)、(戈)和(伐)三个甲骨文,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2、结合课文内容,根据时间提示,归纳书写材料的演变过程。
________(商朝) __________(商周) __________或_________(战国)3、根据课文P42页,说出下列每个“马”字的字体以及排列下面“马”字的演变顺序,并说说以它为例说明中华字体演变有什么特点?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商朝) __________(商周) __________(西周晚期)4、根据下列的词语,简述屈原的生平事迹。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其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是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C.春秋无义战D.仁政2.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无为而治”C.“民贵君轻”D.“法治”3.下列甲乙丙三位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A.乙B.丙C.甲、乙D.甲、丙4.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5.以下几种主张,属于老子的思想是( )A.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B.主张“春秋无义战”C.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D.提出“仁”的学说二、非选择题6.判断: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洽国,轻徭薄赋。
( radic; )7.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自《论语》(1)图三中的人物是谁?概括材料一中其思想的核心。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 bull;董仲舒传》(2)材料二反映出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什么?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民主),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科学),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在古代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汉字的演变、古代科技成就、文学艺术以及思想道德。
这四个部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汉字的演变、古代科技成就、文学艺术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在古代的起源和发展,汉字的演变、古代科技成就、文学艺术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学生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汉字的演变、古代科技成就、文学艺术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究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中华文化内涵的特点。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