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实验 六
- 格式:ppt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22
岩浆岩的观察和坚定实验报告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岩浆岩的观察和鉴定实验报告一、引言岩浆岩是地质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其形成过程及特征分析对地球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岩浆岩岩石学实验指导一、岩浆岩薄片的镜下观察和描述在偏光显微镜下对岩石薄片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描述和分析是常规的且是最重要的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岩石薄片的镜下观察和研究不仅可以更为准确地确定组成岩石的矿物组分和百分含量、粒度、次生变化等,而且可以提取更多的成因信息。
岩石结构的重要内容——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多为显微结构,多在显微镜下才能进行观察。
尤其是具细粒结构、微粒结构、隐晶质结构的岩浆岩,在手标本上表现出的岩石学性质比较有限,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和较准确的命名,必须进行镜下观察。
镜下观察和描述的内容主要是矿物成分及百分含量、显微结构、显微构造、次生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判断岩石中矿物的结晶顺序,并给出正确的定名。
首先在实验报告上写上实验名称、日期、姓名、班级及薄片号,若有对应的手标本,则把标本号记下,并对手标本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一)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岩石薄片中,常可见多种矿物成分,初学者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
建议按如下顺序进行观察和描述:(1)根据矿物颗粒的大小,采用低倍物镜或中倍物镜,在单偏光和正交偏光下反复地对整个岩石薄片概略地浏览,大致判断岩石的结构类型并分出有几种矿物;(2)对矿物一种一种地详细观察其晶体光学特征,一般先看铁镁矿物,再看硅铝矿物、副矿物和次生矿物;或按照矿物含量多少的顺序来观察。
(3)估计百分含量。
描述时,对具等粒结构、连续不等粒结构的岩石薄片,按矿物含量多少及其在分类命名中的作用,分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分别描述;斑状结构则分斑晶和基质描述。
描述内容主要是矿物在单偏光、正交偏光下的主要晶体光学性质,包括形态、颜色、多色性、突起等级、解理特征、包裹体类型、最高干涉色、消光性质、消光角、双晶类型等,同时也要描述矿物颗粒的一些结构特征,如自形程度、粒度大小、与其他矿物的关系等,再次为矿物的次生变化特征,如次生矿物类型、大小、分布方式等。
对矿物名称的确定,一般要求定到矿物“种”,连续类质同象系列的矿物则要定到“亚种”。
实验二常见岩浆岩手标本的鉴定一、实验类型综合性实验二、实验目的通过对岩浆岩特征的认识加深对岩浆作用的了解。
三、实验仪器、设备岩浆岩标本,小刀,放大镜四、实验原理1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暗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浅色矿物:斜长石,正长石,石英2 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与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称为岩浆岩的结构。
(1)按照矿物晶粒的大小分为显晶质结构:用肉眼均可加以识别,又细分为粗粒(粒径>5mm)、中粒(粒径5—1mm),细粒(粒径1—0.1mm)隐晶质结构:用肉眼难以识别(2)按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相等不等粒结构:在不等粒结构中又分为: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且基质的成分与斑晶的成分相同3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浆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互关系分为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律,岩石为均匀的块体。
流动构造: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平行而定向排列。
火山熔岩中不同成分和颜色的条带,以及拉长的气孔相互平行排列,称为流纹构造。
气孔构造:岩石中呈圆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态的空洞。
直径由数毫米到数厘米。
基性熔岩中气孔较大、较圆;酸性熔岩中气孔较小、较不规则,或呈棱角状。
杏仁构造:气孔中有矿物质充填者。
层状构造:岩石具有成层性状,它是多次喷出的熔岩或火山碎屑岩逐层叠置的结果。
4岩浆岩的分类(1)岩浆岩(2)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既有喷出岩的特征也有沉积岩的特征,按火山碎屑的粒径大小分类:(1)凝灰岩:粒径<2mm(2)火山角砾岩:粒径2-50mm(3)浮岩:粒径2-50mm多孔洞,色浅、质轻、能浮于水(4)集块岩粒径>50mm五、实验内容1.常见岩浆岩手标本观察实验观察常见岩浆岩手标本的颜色、造岩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特征,描述并鉴定。
2.四大类岩浆岩对比观察鉴定实验,观察四大类岩浆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的特征及区别,并对比描述、鉴定。
一、实习背景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岩石,是地球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岩浆岩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我们于近期参加了岩浆岩实习。
本次实习主要在XXX地区进行,通过实地考察、岩矿鉴定、样品采集等方法,对岩浆岩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岩浆岩的成因、特征及分布;2. 掌握岩矿鉴定、样品采集等基本技能;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野外工作能力;4. 提高对地质工作的认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XXX地区2. 实习时间:XXX天3. 实习人员:XXX人4. 实习内容:(1)岩浆岩野外考察在实习期间,我们先后对XXX地区的岩浆岩进行了实地考察。
主要考察内容包括:①观察岩浆岩的产状、分布、构造特征;②分析岩浆岩的成分、结构、构造;③研究岩浆岩的成因、时代及演化过程。
(2)岩矿鉴定通过对岩矿样品的观察、分析,我们掌握了以下鉴定方法:①肉眼鉴定:观察岩石的颜色、硬度、条痕、断口等特征;②化学鉴定:通过酸碱滴定、火焰反应等方法,鉴定岩石的化学成分;③矿物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岩石中的矿物种类、含量及组合。
(3)样品采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采样规范,采集了各类岩浆岩样品。
样品包括:①岩浆岩全岩样品:用于分析岩石的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等;②矿物样品:用于鉴定矿物种类、含量及组合;③构造样品:用于研究岩浆岩的构造特征。
四、实习成果1. 完成岩浆岩野外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考察过程中的观察结果;2. 完成岩矿鉴定报告,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详细鉴定;3. 完成样品采集报告,记录了样品的采集地点、层位、岩性等信息;4.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野外工作能力,提高了对地质工作的认识。
五、实习总结1.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岩浆岩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 掌握了岩矿鉴定、样品采集等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野外工作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4. 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辛,激发了对地质事业的热爱。
实验一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一、实习目的:1.复习矿物学与晶体光学内容熟悉造岩矿物系统鉴定内容;2.认识并掌握主要造岩矿物的形态及矿物的鉴定标志;3.掌握造岩矿物的基本特征,区分矿物的成因类型;4.了解矿物的共生规律。
二、实习内容及方式:1.常见造岩矿物的种类课堂实验:铁镁矿物:橄榄石类、辉石类、普通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硅铝矿物: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开放实验:副矿物:磷灰石、锆石、榍石、尖晶石;蚀变矿物:蛇纹石、绿帘石、绿泥石、纤闪石、绢云母。
2.常见造岩矿物手标本特征1)二辉橄榄岩观察橄榄石、辉石和尖晶石,以及蚀变矿物蛇纹石。
2)闪长岩观察角闪石和斜长石、以及蚀变矿物绿帘石、绿泥石、纤闪石。
3)花岗岩观察黑云母、石英和碱性长石、以及蚀变矿物绢云母。
三、使用仪器设备:偏光显微镜、放大镜、小刀。
《光性矿物学》《岩浆岩岩石学》1四、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1.橄榄石类橄榄石类按阳离子组成可分为三个类质同象系列:镁橄榄石Mg2〔SiO4〕—铁橄榄石Fe 2〔SiO4〕;锰橄榄石Mn2〔SiO4〕—铁橄榄石Fe 2〔SiO4〕;钙镁橄榄石(Ca,Mg)〔SiO4〕—钙铁橄榄石(Ca,Fe)〔SiO4〕。
镁橄榄石(Fo)—铁橄榄石(Fa)形成完全的类质同象系列。
按其中镁橄榄石及铁橄榄石分子含量不同,分为镁橄榄石(Fo 100-90)、贵橄榄石(Fo 90-70)、透铁橄榄石(Fo 70-50)、镁铁橄榄石(Fo 30-50)、低镁铁橄榄石(Fo 10-30)、铁橄榄石(Fo 0-30)等。
而岩浆岩中常见的是镁橄榄石、贵橄榄石。
橄榄绿、绿灰、墨绿色,不等粒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硬度6.5~7,{010}及{100}不完全解理,比重3.2~4.39,次生变化主要为蛇纹石。
薄片中无色;正高突起,糙面显著;(010)、(100)解理不完全,裂纹发育。
Ⅱ级末-Ⅲ级干涉色。
平行消光。
自形晶者是结晶较早的产物,多数被熔蚀呈浑圆状。
岩浆岩的观察和坚定实验报告范文英文回答:Observation and Solidification Experiment Report on Magma Rocks.Introduction:In this report, I will discuss my observations and the results of a solidification experiment conducted on magma rocks. The purpos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of magma rocks when they solidify.Observation:During the observation phase, I examined different types of magma rocks and noted their appearance, texture, and color. I observed that magma rocks can vary greatly in terms of their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For example,some magma rocks had a smooth texture and were dark in color, while others had a rough texture and were lighter in color. I also noticed that some magma rocks containedvisible crystals, while others did not.Solidification Experiment: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solidification process of magma rocks, I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I heated a sampleof magma rock in a crucible until it reached its melting point. Then, I gradually cooled the sample and observed the change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process.Results: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process, I observed that the magma rock transformed from a molten state to a solid state. As the sample cooled, it started to solidify from the outside inwards.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solid crust on the surface of the magma rock. As the cooling process continued, the solidification progressed towardsthe center of the sample.I also noticed that as the magma rock solidified, it underwent a phase change and transformed into a crystalline structure. This was evident from the formation of visible crystals within the sample.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se crystals varied depending o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agma rock. For example, some magma rocks formed large, well-defined crystals, while others formed smaller, more irregular crystals.Conclusion:Based on my observation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olidification experimen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magma rocks undergo a transformation from a molten state to a solid state during the solidification process. This transformation involves the formation of a solid crust on the surface of the magma ro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ystals within the sample.中文回答:岩浆岩的观察和坚定实验报告。
肉眼鉴定岩浆岩实验报告
一、实验介绍
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是地壳深部受极高温和压力改造作用而形成的,它的组成主要
是由矿物晶体构成的岩石。
岩浆岩的种类繁多,有花岗岩、玄武岩、斑岩等。
其中,花岗
岩最为普遍,其构造特征有较复杂的岩石结构,有着独特的规律性,可以用来划分岩浆岩
及其形成背景。
本次实验选取某岩浆岩样品进行肉眼鉴定,样品组成以岩石与晶体为主,岩石为矿物
晶粒和杂质组成,晶体分布有序,晶粒有均匀不一的大小。
二、肉眼鉴定结果
1.样品的外观:样品表面呈金属灰、绿灰色,布满小的坑洞,有绿、白、灰等多种颜
色的晶体,界面光滑,可见多种矿物晶体;
2.触味:样品表面触感清凉,无异味;
3.宏观结构:样品结构以矿物晶体和真空为主,晶体呈均匀不一的大小,有片状、粒状、急折现象;
4.微观构造:微观上由粗大的晶体组成,粒度不均匀,有晶粒形状及结构;
5.折射率:样品的折射率较低,不致发出球形玻璃反色;
6.其他特殊性质:样品无其他特殊性质。
三、结论
本次肉眼鉴定的岩浆岩样品,外观为金属灰、绿灰色,晶体有均匀不一的大小,表面
布满小的坑洞,组成以岩石为主,由粗大的晶体构成,晶体分布有序,可见多种矿物晶体,折射率较低,以及无其他特殊性质。
根据上述信息可判断该样品属于岩浆岩。
资勘三四,齐头并进,势比云峰《岩矿实验》模拟试卷(1)一、填空(15分)1.未受应力的高级晶族的矿物属于,其光率体形状为,这种矿物的薄片在正交偏光下呈。
2.方解石和白云母具有为突起,正长石突起等级为,石英突起等级为为。
3.石膏试板的光程差为,插入石膏试板可使矿片干涉色升高或降低一个。
云母试板的光程差为,插入云母试板可使矿片干涉色升或降一个。
当正交偏光镜间仅为这两种试板叠加时,同名轴相平行时干涉色为;异名轴平行时干涉色为。
4.3°。
确定)面上光率四论述题不同类型岩浆岩中(基性、中性、酸性、碱性),长石种类分布有何差异?显微镜下区分这些长石的主要鉴定特征是什么?(25分)。
五看图回答问题(8分)某矿物干涉图如下图所示,左图干涉图为黒臂,加入石膏试板,颜色变化见图;右图有色圈,加入石英楔子时,色圈移动如图中示。
请问他们:轴性?光性?切面方向?绘出Bxa区内光率体椭圆切面方位(此问仅限右图)?《岩矿实验》模拟试卷(2)一、填空(每空1分,共28分,本题完成在试卷上)1.一轴晶光率体为,有二光学主轴,其一为旋转轴,又称为Ne轴,另一与旋转轴垂直,又称为;其光轴的方向恒与的方向一致(平行)。
2.正长石的突起是,石英的突起是,橄榄石的突起是,方解石具有突起。
3.二轴晶光率体为;有三个互相正交的主折射率(光学主轴),其最大值为,最小值为,中值为;有三个相互正交的主切面,光轴始终位于主切面内。
4.二轴晶中二光轴(AO)的夹的锐角称为。
其锐角平分线记为;其钝角平5.6.8.9.③一轴晶光率体是二轴晶的光率体两个光轴重合的特殊情况;④光率体其它非平行或垂直主轴的切面均为椭圆,长短半径方向分别代表入射偏光振动面方2关于光性均质体和非均质体正确的表述是①具有闪突起的矿物一定是非均质体矿物;②凡具有多色性的矿物都是非均质矿物;③凡正交偏光镜下见到干涉色的矿物皆非均质矿物;④凡在正交偏光镜下全消者为均质体。
3下述正确者是①二轴晶矿物平行光轴面的切面多色性最明显;②一轴晶平行光轴的切面干涉色和多色性均不明显;③二轴晶垂直Bxa切面的双折射率总是大于垂直Bxo切面的双折射率;④二轴晶的干涉色总大于一轴晶。
实验六基性喷出岩鉴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基性喷出岩---玄武岩的主要成分、结构和构造特征
进一步掌握岩浆岩镜下鉴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玄武岩标本观察及薄片显微镜下鉴定。
1、手标本观察: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初步定名。
2、薄片镜下鉴定方法:
(1)、矿物成分
斑晶成分:辉石、斜长石、伊丁石(橄榄石)的含量、大小、形状及光性特征。
基质成分:普通辉石。
斜长石、磁铁矿等的含量、大小,次生矿物以气孔中充填物方解石居多。
(2)、结构类型:薄片整体结构为斑状结构,基质则为间粒结构,(3)、命名及其依据
(4)素描图
三、实验报告
二、实验要求及注意问题
1、标本矿物成份肉眼观察可见到斜长石斑晶,具玻璃光泽,颜色发黑,其黑色系受其他暗色矿物浸染所致,还可见到褐红色呈星点状分布的伊丁石,辉石在标本中难以识辩,基质系隐晶质,其成份难识别。
2、薄片中玄武岩中斑晶成份为普通辉石、斜长石和伊丁石(橄榄石变来)部份薄片中有橄榄石斑晶。
基质主要为普通辉石。
斜长石组成,还有一定数量的磁铁矿等,气孔中充填物以方解石最多。
3、伊丁石常保留有橄榄石假象,单偏光镜下呈褐红色,有一定多色性,突起较高,正交镜下干涉色为矿物本身颜色所模糊,亦呈褐红色。
4、薄片整体结构为斑状结构,基质则为间粒结构,应特别注意
观察间粒结构特征。
岩浆岩实验报告引言岩浆岩是一种火成岩,由岩浆在地下或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对岩浆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
本实验通过模拟岩浆冷却过程,探究岩浆岩的形成机理和特征。
实验目的1.了解岩浆岩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方式;2.通过模拟岩浆冷却过程,观察岩浆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3.理解岩浆岩在地质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材料与设备•岩浆样本(可选用花岗岩、玄武岩等)•眼镜•锤子•手套•放大镜•坩埚•火镰实验步骤1.确保实验环境安全,佩戴眼镜和手套;2.准备岩浆样本,可以选择花岗岩或玄武岩等;3.在实验台上摆放坩埚,并将岩浆样本放入坩埚中;4.使用火镰将岩浆样本加热,直到岩浆熔化成液态;5.观察岩浆的流动行为和颜色变化;6.关闭火镰,让岩浆样本自然冷却;7.在冷却过程中观察岩浆的凝固现象,观察是否有结晶生成;8.使用放大镜观察岩浆岩的结构特征;9.使用锤子轻轻敲击岩浆岩表面,观察其坚硬程度;10.将实验结果整理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和特征:1.岩浆熔化过程中,岩浆呈现流动性,颜色可能由浅至深变化;2.冷却过程中,岩浆逐渐凝固,形成块状或颗粒状结构;3.岩浆中的结晶物质可能会在凝固过程中逐渐生成;4.岩浆岩的表面较硬,需要用锤子敲击才能破裂。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2.岩浆冷却过程中,岩浆的流动性逐渐减弱,最终形成固态的岩浆岩;3.岩浆中的结晶物质是随着岩浆的凝固逐渐生成的;4.岩浆岩的硬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坚固性。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佩戴眼镜和手套;2.加热岩浆样本时要小心操作,避免烫伤;3.冷却过程需要耐心等待,避免过早干扰岩浆的凝固过程;4.使用锤子敲击岩浆岩表面时要轻拍,避免过度破坏样本。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模拟了岩浆冷却凝固过程,观察到了岩浆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岩浆岩的形成是地球地质演化中的重要过程,对地球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三大类岩石实验第一节岩浆岩(常见变质岩手标本的观察与认识)一、岩浆岩肉眼鉴定和描述内容及注意事项岩浆岩的手标本在肉眼鉴定时的观察描述内容包括岩石的颜色、结构和矿物成分,最后予以定名。
其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如下:(一)颜色岩石的颜色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颜色之总和,而非某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颜色。
如灰白色的岩石,可能是由长石、石英和少量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等)等形成的总体色调。
因此,观察颜色时,宜先远观其总体色调,然后用适当颜色形容之。
岩浆岩的颜色也可根据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即“色率”来描述。
按色率可将岩浆岩划分为:暗(深)色岩色率为60-100相当于黑色、灰黑色、绿色等;中色岩色率为30-60相当于褐灰色、红褐色、灰色等;浅色岩色率为0-30相当于白色、灰白色、肉红色等。
反过来,我们亦可根据色率大致推断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从而推知岩浆岩所属的大类(酸、中、基性)。
这种方法对结晶质,尤以隐晶质的岩石特别有用。
(二)结构构造岩浆岩按结晶程度分为结晶质结构和非晶质(玻璃质)结构。
按颗粒绝对大小又可分为粗(>5mm)、中(5-1mm)、细粒(1-0.1mm)结构,以及微晶、隐晶等结构。
其中特别应注意微晶、隐晶和玻璃质结构的区别。
微晶结构用肉眼(包括放大镜)可看出矿物的颗粒,而隐晶质和玻璃质结构,则用肉眼(包括放大镜)看不出任何颗粒来,但两者可用断口的特点相区别。
隐晶质的断口粗糙,呈瓷状断口;玻璃质结构的断口平整,常具贝壳状断口。
按岩石组成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又可分为等粒、不等粒、斑状和似斑状等结构。
因此,观察描述结构时,应注意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的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等特点。
岩浆岩常见的构造为块状构造,其次为气孔、杏仁和流纹状构造等。
(三)矿物成分对于显晶质结构的岩石,应注意观察描述各种矿物,特别是主要矿物的颜色、晶形、解理、光泽、断口等特征,并目估其含量(注意每种矿物应选择其最特征的性质进行描述)。
尤其注意以下几方面:1.观察有无长石,若有则应鉴定长石的种类,并分别目估其含量。
岩浆岩与变质岩实验报告学年学期:2012~2013第二学期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成绩:实验一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一、目的要求1.认识岩浆岩常见的结构类型及特征,了解其主要的形成条件,及观察描述的内容和描述方法。
2.认识岩浆岩常见的构造类型和特征及其形成的条件、观察内容和描述方法。
二、实验内容1.手标本观察: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文象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伟晶结构;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线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杏仁构造三、观察与描述1.手标本观察结构名称简要描述构造名称简要描述一、目的要求1.掌握超橄榄岩—苦橄岩类岩石手标示、鉴定分析方法、描述记录的一般格式。
2.熟练掌握橄榄岩—苦橄岩类的鉴别特征及定量分类命名标准。
3.掌握橄榄岩—苦橄岩类岩石中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3.掌握半自形粒状结构、粒状镶嵌结构、海绵陨铁结构、网状结构、金属伟晶岩矿床结构及反应边结构等。
二、实验内容1.手标本观察:①岩石的颜色及分布均匀程度;②构造特征;③结构特点(包括结晶程度、矿物颗粒大小及相互关系);④矿物成分(包括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及副矿物,含量);⑤次生变化;⑥岩石定名(根据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及副矿物等定名)。
三、观察与描述1.手标本观察写明标本号一、目的要求1.掌握辉长岩—玄武岩类的鉴别特征及分类命名原则;2.掌握辉石类、角闪石类、斜长石类矿物的鉴定特征。
认识常见的副矿物及次生矿物等。
3.掌握辉长结构、辉绿结构、辉长辉绿结构、反应边结构、包含结构、海绵陨铁结构等。
二、实验内容1.手标本观察:①岩石的颜色及分布均匀程度;②构造特征;③结构特点(包括结晶程度、矿物颗粒大小及相互关系);④矿物成分(包括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及副矿物,含量);⑤次生变化;⑥岩石定名(根据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及副矿物等定名)。
三、观察与描述1.手标本观察写明标本号实验四闪长岩—安山岩类、正长岩—粗面岩类一、目的要求1.熟悉闪长岩—安山岩类、正长岩—粗面岩类特征。
《岩石学》实验指导书目录目录〃〃〃〃〃〃〃〃〃〃〃〃〃〃〃〃〃〃〃〃〃〃〃〃〃〃〃〃〃〃〃〃〃〃〃〃〃〃〃〃〃〃〃〃〃〃〃〃〃〃〃〃〃〃〃1 岩浆岩实验指导〃〃〃〃〃〃〃〃〃〃〃〃〃〃〃〃〃〃〃〃〃〃〃〃〃〃〃〃〃〃〃〃〃〃〃〃〃〃〃〃〃〃〃〃〃2 实验一超基性岩类(2学时)〃〃〃〃〃〃〃〃〃〃〃〃〃〃〃〃〃〃〃〃〃〃〃〃〃〃〃〃〃〃〃〃8 实验二基性岩类(2学时)〃〃〃〃〃〃〃〃〃〃〃〃〃〃〃〃〃〃〃〃〃〃〃〃〃〃〃〃〃〃〃〃〃10 实验三中性岩类(2学时)〃〃〃〃〃〃〃〃〃〃〃〃〃〃〃〃〃〃〃〃〃〃〃〃〃〃〃〃〃〃〃〃12 实验四酸性岩类(2学时)〃〃〃〃〃〃〃〃〃〃〃〃〃〃〃〃〃〃〃〃〃〃〃〃〃〃〃〃〃〃〃〃〃14 实验五未知岩浆岩鉴定(2学时)〃〃〃〃〃〃〃〃〃〃〃〃〃〃〃〃〃〃〃〃〃〃〃〃〃〃〃16岩浆岩实验指导一、观察描述的基本原则:科学观察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观察的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事物进行周密、系统、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观察不是消极地观看,而是积极关注和思维的过程,是深入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扩大感性认识,启发思考,导致新的发现,所以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经验事实的方法。
科学观察要有准确详实的记录,用专业的术语、规范的语言、约定的符号、标准的计量单位,并借助绘图、摄影等手段,把观察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
二、岩石学实验的目的要求岩石学实验课是岩石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并掌握辩别岩石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各类岩石的基本特征(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次生变化等特征)。
2.掌握岩浆岩手标本及镜下观察、描述和分类命名的方法,写出完整的岩石鉴定报告,最终达到正确地鉴定未知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并准确定名的目的。
第一部分岩浆岩实验指导书一、岩浆岩实验方法指导(一)目的和要求在晶体光学和光性矿物学的基础上,为了准确观察、鉴定和描述岩浆岩,必须学会利用肉眼和偏光显微镜进行岩浆岩鉴定的方法和技能;把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是真正掌握岩浆岩的重要环节。
为此提出下列要求:1. 在实验前,首先应掌握岩浆岩中常见的十几种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光性特征,对过去没有看到的次要矿物,也要求在实验中逐步掌握。
2. 通过实验,应熟悉和掌握岩浆岩结构和构造的特点,并能独立地加以分析和判断。
3. 根据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点,学会对岩浆岩正确定名,从而有效地区别各类岩石。
4. 学会查阅各种参考资料和鉴定图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在实验过程中,应将手标本和岩石薄片同时进行观察,并要注意把镜下所看到的现象与肉眼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提高肉眼识别各种岩石的本领,这对野外工作有决定性意义。
6. 在进行岩浆岩鉴定之前,如条件允许,应尽可能了解它们在野外的产状,从而提高岩石定名的准确性。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必需严格根据实验要求,认真做好课前复习和预习,认真观察和描述,认真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力求清楚真实,字迹必须工整,素描图要细致准确。
(二)岩浆岩肉眼观察和描述的主要内容观察和描述手标本的一般顺序是:颜色、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
因为这些是岩石的基本特征,又是岩石分类命名的重要依据,所以要特别仔细的观察和描述。
⒈颜色根据岩石中暗色矿物的含量,粗略的分为暗色岩(铁镁矿物>40%)、中色岩(铁镁矿物40%~20%)和浅色岩(铁镁矿物<20%)三大类。
详细描述时,应进一步指出岩石的具体颜色,如灰、黄、红、紫……等色。
当用复合颜色时,次要颜色在前,主要颜色在后,如黄绿色是以绿为主,紫红色以红为主;有时为了形象具体,也可加形容词来表述岩石的颜色,如肉红色、猪肝色、杏黄色等。
为了使颜色反映的更加真实,应将手标本放远一点来观察岩石的整体颜色,排除个别矿物的颜色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