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的神经衰弱书写
- 格式:pdf
- 大小:273.73 KB
- 文档页数:3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的神经衰弱书写
蒋桂红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5)006
【摘要】20世纪初的美国进入到"神经时代",神经衰弱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病".对此病的书写是菲茨杰拉德对理性认识的一种表述工具,通过勾勒神经衰弱病患者形象来揭露人类神经能量的过度消费和自我失落的隐喻.疾病的运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了人物性格,彰显了小说主题.
【总页数】4页(P157-159,188)
【作者】蒋桂红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外语系,广东珠海519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余殃》中老子福祸观探究 [J], 矫杰;曲涛
2.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的神经衰弱书写 [J], 蒋桂红
3.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的神经衰弱书写 [J], 蒋桂红;
4.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余殃》中老子福祸观探究 [J], 矫杰;曲涛;
5.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飞女郎\"认同危机探究 [J], 关熔珍;周楚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菲茨杰拉德的秘密生活菲茨杰拉德的秘密生活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再次试图简短地总结自己的一生,于是在拍纸簿上写道:“二十岁时醉酒,三十岁时身体衰弱,四十岁时死亡。
”这话说得与事实八九不离十。
他在四十四岁时去世,多年持续酗酒,近十年处于负债中,被文学界所遗忘。
但是由于他的写作风格无可挑剔和文笔优雅,他的作品仍然得以流传下来。
他出生在一个受人尊敬的家庭里,是美国国歌《星光灿烂的旗帜》的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后裔(虽然不是直系)。
他明智地选择不使用全名: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
这并不是说用全名在某种程度上威胁了他的驰名,说实在的,他从来都不驰名。
当菲茨杰拉德满六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为他举办了一个庆祝晚会,被邀请的客人无一人到场。
斯科特——他的家人这样称呼他——心情很不好,把点蜡烛的大蛋糕全吃了。
这还不是他庆祝活动的最后一次失败。
他后来写道:“晚会就是另一种方式的自杀。
”令人喜爱的外表使他的声望略有提升。
在普林斯顿大学,菲茨杰拉德被投票选为团体中最帅气的男生。
然而,他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之外,没有别的优势,在那些年里没有人注意他。
他顾不上好好学习,数学、拉丁语和化学都不及格。
菲茨杰拉德知道他毕业考试通不过,但是恰好那时候战争爆发了,这位不及格的学生加入了美国军队。
他真诚地希望自己会阵亡,只剩下一具漂亮的尸体和一本未完成的小说,这将确保作者在文学上万古流芳。
然而这事并未发生,菲茨杰拉尔德从未赶上过参加真正战斗的机会,他不得不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赢得荣誉。
1919年,机会来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出版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人间天堂》,受到了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到这时,他已经邂逅了泽尔达·塞瑞,一个一团火般热情洋溢来自阿拉巴马州的姑娘,在接下来的20年里,她成为了他的妻子和“同谋”。
他们在一起喝得酩酊大醉,在“爵士时代”的美国走着自己的路。
《菲茨杰拉德作品》读后感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
在阅读了菲茨杰拉德的一系列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人性、社会和爱情的思考,以及他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为了追求心中的爱情而不懈努力,最终却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通过描绘盖茨比的生活和人物关系,展现了人性中的贪欲、虚荣和空虚,以及对美国梦的深刻反思。
盖茨比虽然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他却无法得到他所追求的幸福和爱情,最终沦为了一个孤独的梦想家。
这种对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以及对爱情和财富的追求,使得《了不起的盖茨比》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另外一部让我深受触动的作品是《崇高的痛苦》(Tender is the Night),这部小说讲述了一对夫妇在法国度假的故事,通过描绘他们之间的爱情和矛盾,展现了人性中的脆弱和痛苦。
小说中的主人公迪克和尼可尔是一对充满魅力和矛盾的夫妇,他们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经历了种种挑战和考验,最终以分离和痛苦收场。
菲茨杰拉德通过这对夫妇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背叛和无奈,以及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和反思。
《崇高的痛苦》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爱情的探索和思考。
除了这两部经典之作,菲茨杰拉德的其他作品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短篇小说《钻石如何成为女人最好的朋友》(Diamonds as Big as the Ritz)和《冬夜》(Winter Dreams)等,都展现了他对美国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和批判。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虽然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但却具有普世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永恒的追求和矛盾。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解读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解读胡明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生存意义的失落、人生境遇的荒诞和人生存在的疏离这三个方面来从存在主义对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所反映的深刻主题加以解读。
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在深层文化意义上来讲,也是关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境遇的思考。
从他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一种独特的人类的生存境遇,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审视现代社会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存在主义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杰出的现代美国作家,在美国现代文学发展中,菲茨杰拉德的创作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他把那个喧嚣的社会作为他所描写的人物生活的背景。
他一生中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和《美丽与毁灭》初步展露他的写作才华,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则是其写作生涯顶峰的代表作。
随着对他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菲茨杰拉德不仅仅在长篇小说的写作中成绩斐然,而且其短篇小说也以优美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
菲茨杰拉德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178篇,这些作品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对生活深刻体验,其中的代表作有《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伯妮斯剪发》、《重返巴比伦》、《返老还童》、《冰宫》和《富家公子》等等,这些短篇小说和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都表现了当时价值观念和文化变革的特征,深刻揭示了二战以后美国年轻人对于“美国梦”幻灭而表现的悲哀与迷惘。
国内外评论界对于菲茨杰拉德及其作品从主题思想、叙述技巧、象征主义、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尝试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探查作品中所关注的人的境况和个人存在的感受,以及其中蕴含的对人的存在的深刻反思和超越现实的勇气,同时深刻体味菲茨杰拉德通过作品中人类存在的荒诞行为和孤独、异化而又疏离的状态所营造的一种独特而苍凉的存在主义氛围。
一、《重返巴比伦》:生存意义的失落《重访巴比伦》的题材紧扣现实,文字清新优雅,是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被收录在各类选集中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编辑菲茨杰拉尔德一般指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
F.S.菲茨杰拉德,美国小说家。
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
父亲是家具商。
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
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
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
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
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
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
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
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
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
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
1940年12月21日并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频有特色。
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末代大亨的情缘》(1941)。
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目录1人物生平1896年9月24日,菲茨杰拉德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小商人家庭。
他的祖上曾经阔气富有,传到父母这辈已家道衰落。
1913年,靠亲戚的资助,他上了美国东部著名的贵族式高等学府——普林斯顿大学。
但他无心学业,常常缺课考试不及格,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社会活动上。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关于他的评价是怎么样的本文导读:纵观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他描写的都是当时美国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生活。
在他的小说中,所有的主人公都是风华正茂,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志青年,可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青年充满激情的个人奋斗并没能实现他们梦想中的成功和财富,他们无一不遭受到命运的捉弄,往往在经历了残酷而虚假的现实冲击后,都彻底丧失了自我,最终一步步走向了毁灭的道路。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创作是一种有自传倾向的自我体验式写作。
他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细致地描画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风貌,从而真实地再现了“爵士时代。
菲茨杰拉德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或是出于他个人对人生的情感体验,或是包含了他自己人生经历中的一部分。
在他的小说中,充满了他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思想情感。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出激烈的思想情感冲突。
而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实际上都是菲茨杰拉德个人自我意识的不同表现。
通过他笔下的那些主人公,能感受到菲茨杰拉德对现实的犹豫和惋惜,对个人成功、金钱财富的追求,也能看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赞美,对社会阴暗面以及人性中的邪恶的批判。
他对自我、他人以及整个时代、社会的矛盾情感使他总在现实生活和自我理想的中间徘徊。
对于战后的全新的繁华时代,菲茨杰拉德力图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并且真实地描写他所看到的这个新的时代和在这个新时代中人们的新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中善的一面。
然而,他也发现了这个新时代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却对此感到无可奈何,只能独自思考和探究。
艺术特色从小说艺术方面看,菲茨杰拉德擅长叙述故事,作品风格幽默细腻,言语流畅,结构严谨,尤其是人物对话写的自然逼真,富有个性。
菲茨杰拉德为确认和超越浪漫主义所进行的探索是美国文学有代表性的动力,这使他成为一位关键性的文学人物。
反映在菲茨杰拉德身上的失败仍然透着悲哀。
它构成他的长短篇小说的悲剧核心。
促使菲茨杰拉德心理崩溃的原因分析范梓幸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菲茨杰拉德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但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内心却处于一种完全崩溃的状态。
他的书《崩溃》详细描述了他自己的感受。
所以我很感兴趣他是怎么崩溃的?我将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平衡、妻子、贫穷和小说。
关键词:崩溃;打击;平衡;小说;贫穷;妻子;改变在读菲茨杰拉德的自传《崩溃》时,读者很容易会因为混乱的逻辑、跳跃式思维和数不清的高级词汇而觉得作者精神并不正常。
然而,当把这本书与他自己的经历进行比较后,再去理解他便会变得容易。
当我第一次读到他的人生经历,尤其是那些挫折和困难时,我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太强烈的情感,它们只是简单的词语,描述了他人生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挫折。
但是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他绝望的沮丧和绝望的挣扎,我知道了为什么他选择成为那种被描述为的人。
正如比托蒂所说:这本书是一幅引人注目的心理画像,最能够表现菲茨杰拉德。
在书的开场白中,他描述了两种打击,一种是从外面突然发生的,另一种是从里面突然发生的,直到为时已晚,你才开始察觉到异样,他自己已经遭受了两次打击。
这是对他一生的一个全面的描述,也是对他生命中最后一次挣扎后状态的描述。
在这里,我将他生命中积累的最终导致他崩溃的原因因素进行了分类,我们将逐一分析:在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过早地崩溃之前,他“努力再努力的徒劳感和奋斗的必要性之间取得平衡,坚信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仍然决心要取得成功”。
尽管他早年便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并且他的家庭属于上层阶级,但在那些年里,他的生活并没有他所需要的那么顺利。
他参加了大学足球队的选拔,但在第一天就被踢出了队伍。
他的写作追求是以牺牲自己的功课为代价的,这使他进入了学院的观察期。
参军后,他被安置在一个他极不喜欢的地方,并且在战争期间也没有机会出国。
然而,这些当然不是他所追求的一切。
他人生的挫折远远不仅限于此。
正如他所说:“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打击,意识到自己的崩溃并不是打击,而是缓刑的开始。
第14章菲茨杰拉德•海明威I.Fill in the blanks.1.Set in Spain during the Civil War,the novel_____stated again Hemingway’s view of love found and lost,and described the indomitable spirit of the common people.(人大2006研)【答案】For Whom the Bell Tolls【解析】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该小说陈述了海明威对爱与失去的观点,描写了普通人不屈不饶的精神。
2.F.Scott Fitzgerald’s first novel_____,with its portrayal of casual dissipations of “flaming youth”,was an immediate commercial success.【答案】This Side of Paradise【解析】1920菲茨杰拉德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一举成名。
书中描写了一战后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3.F.Scott Fitzgerald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 of the1920s decade in his masterpiece novel_____.【答案】The Great Gatsby【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象征。
该书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并以象征手法展现了“美国梦”传奇之下的嘲讽及悲怅。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解读胡明摘要:本文试图通过生存意义的失落、人生境遇的荒诞和人生存在的疏离这三个方面来从存在主义对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所反映的深刻主题加以解读。
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在深层文化意义上来讲,也是关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和境遇的思考。
从他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一种独特的人类的生存境遇,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审视现代社会的独特视角。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存在主义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杰出的现代美国作家,在美国现代文学发展中,菲茨杰拉德的创作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他把那个喧嚣的社会作为他所描写的人物生活的背景。
他一生中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和《美丽与毁灭》初步展露他的写作才华,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则是其写作生涯顶峰的代表作。
随着对他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菲茨杰拉德不仅仅在长篇小说的写作中成绩斐然,而且其短篇小说也以优美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社会。
菲茨杰拉德一生共创作短篇小说178篇,这些作品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对生活深刻体验,其中的代表作有《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伯妮斯剪发》、《重返巴比伦》、《返老还童》、《冰宫》和《富家公子》等等,这些短篇小说和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都表现了当时价值观念和文化变革的特征,深刻揭示了二战以后美国年轻人对于“美国梦”幻灭而表现的悲哀与迷惘。
国内外评论界对于菲茨杰拉德及其作品从主题思想、叙述技巧、象征主义、结构主义和女性主义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尝试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探查作品中所关注的人的境况和个人存在的感受,以及其中蕴含的对人的存在的深刻反思和超越现实的勇气,同时深刻体味菲茨杰拉德通过作品中人类存在的荒诞行为和孤独、异化而又疏离的状态所营造的一种独特而苍凉的存在主义氛围。
一、《重返巴比伦》:生存意义的失落《重访巴比伦》的题材紧扣现实,文字清新优雅,是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中被收录在各类选集中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
对菲茨杰拉德《富家子弟》的精神生态解读-精选文档对菲茨杰拉德《富家子弟》的精神生态解读一引言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写了多部不朽的长篇小说,如《人间天堂》、《美与丑》、《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之外,还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
写于1926年的《富家子弟》是其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在该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富家子弟安森?亨特的故事。
安森出身名门望族,富裕的家境使得他从小就具有一种优越感,而正是他的这种优越感造成了他孤苦一生的悲剧。
本文拟从精神生态的视角来解读该篇小说,以揭示在一战后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美国社会,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人们思想空虚、道德沦丧,片面地追求物质享受,尽情地放纵自己,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疏离。
二生态学和精神生态学生态学是作为研究生物及其环境关系的学科而出现的。
德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和哲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首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术语,当时它还只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自然资源被肆意开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地球生态环境濒临崩溃。
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生态学由此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学科。
鲁枢元教授提出了“三分法”,将生态学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
鲁教授认为精神生态学是“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还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
在对其他学者关于精神污染问题的观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鲁教授将现代人的精神疾病症状概括如下: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生活风格的“齐一化”;存在的疏离化;心灵的“拜物化”。
“美国梦”的幻灭摘要:《夜色温柔》是美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晚年出版的一部重要小说。
作者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文学创作,通过对一位精神病医生命运变迁的刻画,展现了爵士乐时代美国的浮华、大众的迷茫,以及梦想的幻灭。
本文将应用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对作者创作动机和主要人物形象的阐述,揭示小说的主题,即面对梦想幻灭时的迷茫,以及对此所应持有的人生价值取向。
关键词:梦想的幻灭精神分析心理结构厄勒克特拉情结一.引言《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发表于1934年即美国爵士乐时代的作品。
作者在小说中再现了弗洛伊德主义,讲述了作为精神病医生的迪克波折的一生,表现了“美国梦”幻灭的主题。
通过对主人公迪克、其妻子尼克尔等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现了美国历史上那段时代的喧嚣、梦想的幻灭和人性的复杂;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
对此,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视角,对菲茨杰拉德创作该部小说的动机以及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以及主要人物形象的心理和行为等进行分析,体现了“美国梦”的幻灭、人性的内心变化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二十世纪提出的心理分析理论,对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学想象正是作家用来实现自己遭到压抑而无法实现的愿望,因此作家的创作本身与作品的诞生有着深刻的联系。
其次,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蕴含着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种力量的冲突和平衡。
本我遵行“享乐原则”并受到本能的驱使,满足人类内心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自我则遵循“现实原则”,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要抑制本我的内心冲动。
二. 精神分析理论与作家文学创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梦”正日益受到质疑,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不仅对当时中产阶级所谓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怀疑和动摇,同时妻子泽尔达的精神问题也使他感到痛苦。
小说中的精神病医生迪克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的化身,而尼克尔则妻隐喻子泽尔达,因此亲身经历才使得小说基调伤感而深刻。
促使菲茨杰拉德心理崩溃的原因分析作者:范梓幸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菲茨杰拉德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但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内心却处于一种完全崩溃的状态。
他的书《崩溃》详细描述了他自己的感受。
所以我很感兴趣他是怎么崩溃的?我将原因归纳为四个方面:平衡、妻子、贫穷和小说。
关键词:崩溃;打击;平衡;小说;贫穷;妻子;改变在读菲茨杰拉德的自传《崩溃》时,读者很容易会因为混乱的逻辑、跳跃式思维和数不清的高级词汇而觉得作者精神并不正常。
然而,当把这本书与他自己的经历进行比较后,再去理解他便会变得容易。
当我第一次读到他的人生经历,尤其是那些挫折和困难时,我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太强烈的情感,它们只是简单的词语,描述了他人生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挫折。
但是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了他绝望的沮丧和绝望的挣扎,我知道了为什么他选择成为那种被描述为的人。
正如比托蒂所说:这本书是一幅引人注目的心理画像,最能够表现菲茨杰拉德。
在书的开场白中,他描述了两种打击,一种是从外面突然发生的,另一种是从里面突然发生的,直到为时已晚,你才开始察觉到异样,他自己已经遭受了两次打击。
这是对他一生的一个全面的描述,也是对他生命中最后一次挣扎后状态的描述。
在这里,我将他生命中积累的最终导致他崩溃的原因因素进行了分类,我们将逐一分析:在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过早地崩溃之前,他“努力再努力的徒劳感和奋斗的必要性之间取得平衡,坚信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仍然决心要取得成功”。
尽管他早年便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并且他的家庭属于上层阶级,但在那些年里,他的生活并没有他所需要的那么顺利。
他参加了大学足球队的选拔,但在第一天就被踢出了队伍。
他的写作追求是以牺牲自己的功课为代价的,这使他进入了学院的观察期。
参军后,他被安置在一个他极不喜欢的地方,并且在战争期间也没有机会出国。
然而,这些当然不是他所追求的一切。
他人生的挫折远远不仅限于此。
The Great Gatsby was published in 1922 by F. Scott Fitzgerald. At first glance, the novel appears to be a simple love story, but further examination reveals Fitzgerald's masterful scrutiny of American society during the 1920s and the corrup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F. 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1926) is, at first sight, a novel about love, idealism and disillusionment. However, it soon reveals its hidden depths and enigmas.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range "waste land" between W est Egg and New Y ork, where Myrtle Wilson meets her death, an alien landscape presided over by the eyes of T J Eckleburg whose eyes, like God's, "see everything"? And what are we to make of the novel's unobtrusive symbolism (the green light, the colour of American dollar bills, which burns at the end of Daisy's dock, the references to the elements - land, sea and earth - over which Gatby claims mastery, the contrast between "East" and "W est"), or its subtle use of the personalised first narrator, the unassuming Nick Carraway?It is a novel which has intrigued and fascinated readers. Clearly, as a self-proclaimed "tale of the W est", it is exploring questions about America and what it means to be American. In this sense Gatsby is perhaps that legendary opus, the "Great American Novel", followingin the footsteps of works such as Moby Dick and Huckleberry Finn.W e will return to this aspec t?? of the novel in more detail later on. However, we also need to be aware that it is a novel which has much to be say about more abstract questions to do with faith, belief and illusion. Although rooted in the "Jazz Age" which Fitzgerald is so often credited with naming, it is also a novel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alongside works like The W aste Land, exploring that "hollowness at the heart of things" which lies just below the surface of modern life.Eliot himself remarked that the novel "interested and excited me more than any new novel I have seen, either English or American, for a number of years". V iewed from more distant perspectives it is possible to see Gatsby as an archetypally tragic figure, the epitome of idealism and innocence which strives for order, purpose and meaning in a chaotic and hostile world. In this sense Gatsby contains religious and metaphysical dimensions: the young man who shapes a "Platonic vision of himself" and who endows the worthless figure of Daisy with religious essence, eventually passes away into nothingness, with few at the funeral to lament the passing of his romantic dream解读《伟大的盖茨比》:1 盖茨比的身份的解读2象征手法的运用3圣经文化原形4尼克在文中的作用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村上春树好象很推崇他,从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才知道这位作家,下面是他的介绍:弗兰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于1896年9月24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商人家庭。
崩溃菲茨杰拉德读后感
菲茨杰拉德这家伙啊,真的是把那种人生的无奈和崩溃写得入木三分。
你看他自己的人生吧,起起落落像坐电梯似的,一会儿在派对的高潮上,一会儿又掉进了生活的黑洞里。
这种经历就像他写作的燃料一样,全烧进书里了。
书里那种对梦想破碎的描写,简直太扎心了。
就好像你满心欢喜地去追一个超级漂亮的肥皂泡,跑啊跑,眼看就要抓到了,结果“啪”的一声,啥都没了,只剩下一脸的泡泡水。
主人公在生活里被各种打击,就像被一群调皮捣蛋的小鬼拿着小锤子不停地敲打着,原本好好的计划、美好的憧憬,都被敲得七零八落。
我感觉菲茨杰拉德在写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里跟自己对话。
他把那些藏在心底的恐惧、对自己才华消逝的担忧,还有对这个世界突然变得陌生的那种迷茫,全都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读的时候,我就好像是在偷听他的悄悄话,心里又有点不好意思,又被他的坦诚给震撼到了。
而且他的文字特别有画面感。
就好比他描写一个人在崩溃边缘的状态,我能清晰地看到那个人眼神里的空洞,衣服上的褶皱都像是在诉说着他的疲惫不堪。
就像是看一部黑白电影,虽然没有绚丽的色彩,但是那种灰暗的色调却把那种压抑的氛围渲染得恰到好处。
不过呢,这书读起来也有点费劲。
不是因为文字难懂,而是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想逃避。
就好像你看到一个伤口,虽然知道那是别人的,但还是会觉得疼。
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就想把书合上,喘口气,跟自己说:“生活已经够难的了,干嘛还要看这么沉重的东西呢?”但又忍不住继续看下去,就像路过一场车祸现场,又害怕又好奇。
了不起的我心得体会6篇了不起的我心得体会篇1最初,我以为《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是比尔盖茨的故事,当初买这本书也是出于想更多的了解比尔盖茨,没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美国当代小说,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
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不管是不是讲比尔盖茨的,总归说是一部名著,可是自我只看了此书前五十页之后,再也无法读下去,真不明白这书怎样获得那么高的赞誉直到前些天,我看过同名电影之后,我的想法才得以改变。
我喜欢电影里那道绿光,因为那道绿光,我又拿起原著重新读开,期望这次能有不一样第一次读的感受!捧着书,读了一周,最终读完,最大的感觉就是电影版拍的十分好,忠于原著,如果不是先看过电影,我必须无法坚持下去读完这本书。
别人对此书的读后感,有高度有深度,我什么也写不出来。
只是对盖茨比惋惜,为了一个不值得的拜金女葬送自我的生命!对上流社会有了一点了解,没人性,自私,傲慢,冷漠,那样一个世界,那样一群人,真是让人心寒!?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经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
《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了不起的我心得体会篇2她是你久久注视,整夜整夜看守,想要用双手严严实实地遮住,好好守护的远处那一盏小星星一样孤零零的绿灯;你不过是她天空中的浮云一片。
你的远道而来,难道只为这一刻遇见她后的烟消云散?盖茨比的伟大和悲哀就在于身在纸醉金迷,纵情享乐的时代,仍念念不忘,不断美化曾有过的短暂爱情,甚至把它升华成一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