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词刘禹锡的诗词及译文和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7.61 KB
- 文档页数:2
刘禹锡《春词》原文|译文|鉴赏《和乐天春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友人白居易的《春词》创作的一首和诗。
此诗描写一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春词》原文唐代: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译文及注释译文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注释⑴春词:春怨之词。
“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⑵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一作“粉面”。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⑶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鉴赏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
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
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
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
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
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
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
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
《春词》刘禹锡古诗赏析 《春词》唐代: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译文 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注释 春词:春怨之词。
“春词”为白居易 原诗题目。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一作“粉面”。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 贵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鉴赏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 它是和白居易 《春词》 一诗的。
白居易的 《春词》 :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 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 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而刘禹锡的和诗,也 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 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 楼”说得十分明确, 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 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 色。
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 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
然而庭院深深,院门 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
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 句。
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
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 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
可是1/5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
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 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 打发这大好春光。
“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 无人观赏、 转眼即逝的春花, 叹之、 怜之、 伤之的情怀。
春词刘禹锡翻译刘禹锡的这首《春词》表达了自己冷寂孤凄的境遇,引人深思。
全诗如下; 和乐天春词 / 春词朝代:唐代作者: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翻译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赏析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
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
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
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
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
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
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
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
“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
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
春词·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春词》由刘禹锡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从标题即可看出正是与白居易的唱和之作,《和乐天<春词>》。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
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
层层叠叠,婉曲新颖。
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春词》作者: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解】春词:春怨之词。
诗题一作《和乐天春词》。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
【韵译】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赏析】这首诗从标题即可看出正是与白居易的唱和之作,它用极为细腻的笔触写了一深院中女子的境遇,作为“核心意象”的女子成为欣赏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一、女子。
“新妆”、“宜面”写一女子在闺中的细致打扮。
如此精心修饰一新,自然是心里暗怀期待,没有期待的话,便会“欲妆临镜慵”了。
当然精心修饰一新待在闺中在镜里自赏也不是不可以,而一旦“下朱楼”便是有所望了。
首句用几个动作把女子潜意识里有所望的心态形象地传达了出来。
二、女子与花。
修饰一新的女子一下朱楼便被院中盛开的鲜花猛刺了一下,顿生哀愁。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里女子由暗怀期待到愁的转换是在见到花的瞬间完成的,这种由物引起的情绪的瞬间变化,在闺怨诗中并不难见,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中的女子,由“不知愁”而瞬间生愁,也是由物;;杨柳引发的。
春词刘禹锡第一篇:春词刘禹锡春词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春宫曲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曲院风荷(清)陈璨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苏轼的《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二篇:秋词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
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
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不仅心胸比较开阔,遇事能想得开,而且有一股不服气的倔劲儿。
他被贬到湖南长德,待了十年。
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又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法扶成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如至就戏看花诸君子()。
春词刘禹锡赏析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词》由刘禹锡创作,描写了诗人刘禹锡冷寂孤凄的境遇,抒发了刘禹锡人生之短暂的感慨。
《春词》作者: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解】春词:春怨之词。
诗题一作《和乐天春词》。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
【韵译】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译文】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鉴赏】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
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
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
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
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
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
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
春雨今宵润我琴全文释义
“春雨今宵润我琴”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这句
诗出自《竹枝词》中的《竹枝词·送韦十三南游》。
全诗如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雨初霁映池塘,春雨今宵润我琴。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江南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思念之情。
而“春雨今宵润我琴”这句话,则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
了诗人内心的柔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从诗句的内涵来看,“春雨今宵润我琴”可以被理解为春雨滋
润了诗人的琴,使得琴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也可以被理解为春雨
滋润了诗人的心灵,使得诗人的心境更加舒畅愉悦。
整个诗句透露
出一种清新、明朗、宁静的意境,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情感的陶醉。
此外,从文学角度来看,“春雨今宵润我琴”这句话运用了春
雨这一自然现象,通过对琴的润泽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展现了中国
古代诗人善于运用自然意象来抒发情感的特点。
这也体现了中国古
代诗歌的典型意境和写景手法。
总的来说,这句诗句通过对春雨和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内心柔情的抒发,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意境美。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译文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译文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唐代〕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译文
精心化好妆容缓缓走下阁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来到庭院中数着那开得正艳的花朵,蜻蜓飞到了玉簪上头。
注释
春词:春怨之词。
“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一作“粉面”。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第 1 页共1 页。
春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此,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而刘禹锡的和诗(见下),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
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蒙眬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
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
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
试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该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楼,又何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
为什么要数花朵,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吧?她默默地数着、数着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
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
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
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
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刘禹锡《春词》古诗词赏析春词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诗文解释】梳妆打扮一新走下红楼,深锁的院门锁住了庭院的春光。
走到庭院中查数开放的花朵,蜻蜓飞到了玉簪上面停下来。
【词语解释】宜面:面妆均匀得体。
⑴春词:春怨之词。
“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⑵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一作“粉面”。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⑶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1-2]译文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赏析】《和乐天春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友人白居易的《春词》创作的一首和诗。
此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描写一————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
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
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
这首宫怨词写得别致有味。
春光烂漫,满园春色,妆扮一新的女子走下楼来却倍感孤独忧愁。
人与春光一样美好,却深锁空院无人欣赏,她闲数花朵以遣愁闷,不料无知的蜻蜓却偏爱美人新妆,竟然飞上玉搔头。
这位宫人为谁装饰为谁妍的幽怨虽不曾正面写出,却已了然可见。
全诗细腻含蓄,新颖独特,韵味深厚。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
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春词》刘禹锡古诗赏析 《春词》唐代: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译文 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注释 春词:春怨之词。
“春词”为白居易 原诗题目。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一作“粉面”。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 贵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鉴赏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 它是和白居易 《春词》 一诗的。
白居易的 《春词》 :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 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 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而刘禹锡的和诗,也 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 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 楼”说得十分明确, 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 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 色。
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 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
然而庭院深深,院门 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
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 句。
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
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 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
可是1/5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
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 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 打发这大好春光。
“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 无人观赏、 转眼即逝的春花, 叹之、 怜之、 伤之的情怀。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原文及赏析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原文及赏析
春词
和乐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春词是一种以咏花、咏草、咏景物为题材的诗歌形式,通常用于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和对自然之美的感叹。
唐代文人刘禹锡所创作的《和乐天春词》正是这一传统的优秀代表之一。
下面将为您呈现原文及赏析。
原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赏析:
这首春词以红豆为题材,描绘了春天来临时红豆发芽的景象。
首句“红豆生南国”,通过直接描写南国红豆的生长情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娇嫩、欢乐的春天世界。
春天的到来,使得红豆发芽,生机勃勃。
接下来的一句“春来发几枝”,则以简练的文字表达出了红豆的茁壮成长,也隐喻了春天的到来给大地带来的生机和繁荣。
下半阕,诗人表达了对红豆之美的珍赏之情。
他希望读者能多采撷红豆,以此表达对于红豆之美和春天之美的欣赏与赞叹。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通过对红豆的描述,思考以及情感的投射,表达了诗人对红豆美感和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以简练明快的文字表达了对春天和红豆的喜爱之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同时,借助红豆作为春词的意象,诗人通过写红豆来表达了对春天、对美的思考与投射。
通过这种隐喻和联想,诗人将春天和红豆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内容更富有意味。
总之,《和乐天春词》以红豆为对象,通过细腻而简练的文字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春天之美的热爱与珍视。
这首诗作以其简洁而精辟的表达方式成为唐代春词的经典之作。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唐].刘禹锡.新妆面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①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
②中庭:庭苑;庭院之中。
③玉搔头:即玉簪。
古代女子的一种首饰。
【译文】精心梳妆罢,款款下朱楼。
深宫锁春光,满院愁与忧。
庭中久伫立,细细数花朵; 蜻蜓翩翩至,飞上玉搔头。
【赏析】这首小诗完全以形象说话,犹如一出独幕单人舞剧。
时间:明媚的春天;地点:幽雅的庭院;人物:伤感的少女。
幕启。
一座花木扶疏,朱楼掩映的庭院,满院春光,飘逸着淡淡的花香。
朱楼里,走下一位轻盈的少女,她梳妆一新,淡施朱粉,打扮得与自己的面貌容颜十分相适,看上去,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
或许是春天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爱的希望,她下楼的步履是那样轻松,心情是那样愉快,面部掩饰不住喜色,大自然使她获得了本性的回归。
然而,下得楼来,却是庭院深深,高门紧锁。
尽管满院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但独自一人,寂寞难耐,不禁愁上心来,再看满院春光,也煞时变得愁绪笼罩。
刚才还是满心喜悦,霎时变得黯然伤神,少女再也无心赏玩,只好漫无目的的走到院中,默默地数着盛开的花朵。
数着,数着,似乎忘记了什么,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她直起腰来,站在花丛中,两眼呆呆地望着远方,如醉如痴。
这时,一只蜻蜓飞来,轻轻地落在她那恰如花蕊般的头簪上……幕落。
“剧”就这样演完了。
你也许不那么称心如意,故事情节未能完全展开就结束了。
剧情还怎样发展? 主人公的命运如何?这些都不得不使你带着疑问和遗憾离开座位,促使你去寻思和回味。
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把这首诗当作剧来观赏,确实又令人扫兴——因为故事情节还刚刚开始,就突然结束了。
但是,作为一首七言绝句,它却是写得恰到好处,取得了非常的成功。
一首小诗虽只表现了一个寂静的,或者说是一个寂寞的情境,但却含蓄地反映了独处深闺的少女的心境与情怀。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开明、开放的时代,妇女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闺门不肃,礼教不兴”的自由。
春词刘禹锡的诗词及译文和赏析春词刘禹锡的诗词及译文和赏析春词刘禹锡唐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②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③玉搔头:玉簪。
可用来搔头,故称。
【译文】: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赏析】:这是一首写宫怨的诗,但这首宫怨诗与其它同类诗迥然不同。
诗篇先出现一个精心梳妆、脂粉脸色相宜的年轻宫女,写她一系列的动作流露出期待,最后变成失望的情态。
二句中的“愁”字透露了全诗的主题。
但诗人又是如何将这种愁绪抒写得刻骨铭心、入木三分的呢?笔者认为主要采用了不言而言的手法,即除了二句中的“愁”字外,通篇均不写愁意,而且女主人公的举止行为又似乎是那么优雅得体,那么闲适安舒,仿佛她正沉浸在这满园春光中而怡然自得。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笔者认为,诗人主要通过写人美(新妆宜面)、妆美、楼美(红楼)、院美(春光一院)、花美、蜻蜓美(飞上玉搔头)、首饰美,然而命运却不佳(深锁、愁),不受君王的'思宠,所以前面的“七美”再美也是架空的,因此诗中的女主人公就要忧愁了。
这就是不言而言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刘禹锡此诗的特色在于用强烈的对比,说这位宫中女子在自身的气质上、在物质待遇上均属上乘,然而却失宠于君王,因此只落得个同花儿、蜻蜓为伍的可悲下场,读罢令人心酸不已。
刘诗在整体上不动声色,平心静气,实则内中隐藏了抒情女主人公极大的悲哀在内,这种欲哭无泪反装欢笑的愁绪是最难状写的,而刘禹锡却将它写得如此出神入化、震撼人心。
全诗有形象,有内心世界,有人物行动,几种描写自然浑成,有映衬,有兴寄,尤其景中、外形衬出女子的内心由期待到幽怨的心理活动,艺术表现极为突出,成为此类诗歌中的佳作。
《送春词》【唐】刘禹锡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诗词解析】在中晚唐时期,刘禹锡是独树一帜的诗人,其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诗风简捷明快,豪爽俊逸,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白居易评价:“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新,是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永贞革新”失败后,在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中,接连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等职,在外任职二十三年,遍尝艰辛。
然而刘禹锡性格刚毅,百折不回,始终斗志昂扬,不甘沉沦,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诸如《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秋词》、《陋室铭》等,睥睨世俗,蔑视权贵,胸襟开阔,骨力雄健,充满了坚毅刚强、睿智豁达的乐观精神。
刘禹锡除了斗志昂扬的诗文外,还有许多对自然、人生、历史感悟的经典诗词,比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西塞山怀古》、《竹枝词》、《石头城》等,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
刘禹锡的山水景物诗,往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朴素自然,清新流畅,同时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而且刘禹锡胸襟开阔,视野广大,空旷的空间感和历史的时间感经常交织在一起,诗文含蓄隽永,意蕴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送春词》就是刘禹锡的其中一首景物诗,当是被贬谪时期所作。
诗人羁绊他乡,仕宦困顿,孤独寂寥,忧思愁闷,面对暮春季节,百花凋零,不免伤春之情涌上心头。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首联用“昨来”和“今日”表达对时光流失的迅疾,春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光阴如梭,倏忽而过。
仿佛昨天才在楼上迎接春天的到来,没想到今天春天就要离去,充满了无奈之情。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春词》刘禹锡古诗赏析《春词》刘禹锡古诗赏析《春词》唐代: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译文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注释春词:春怨之词。
“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一作“粉面”。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鉴赏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
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
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
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
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
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
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
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
“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
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春词刘禹锡的诗词及译文和赏析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词刘禹锡唐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
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②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③玉搔头:玉簪。
可用来搔头,故称。
【译文】: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赏析】:
这是一首写宫怨的诗,但这首宫怨诗与其它同类诗迥然不同。
诗篇先出现一个精心梳妆、脂粉脸色相宜的年轻宫女,写她一系列的动作流露出期待,最后变成失望的情态。
二句中的“愁”字透露了全诗的主题。
但诗人又是如何将这种愁绪抒写得刻骨铭心、入木三分的呢?笔者认为主要采用了不言而言的手法,即除了二句中的“愁”字外,通篇均不写愁意,而且女主人公的举止行为又似乎是那么优雅得体,那么闲适安舒,仿佛她正沉浸在这满园春光中而怡然自得。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
笔者认为,诗人主要通过写人美(新妆宜面)、妆美、
楼美(红楼)、院美(春光一院)、花美、蜻蜓美(飞上玉搔头)、首饰美,然而命运却不佳(深锁、愁),不受君王的思宠,所以前面的“七美”再美也是架空的,因此诗中的女主人公就要忧愁了。
这就是不言而言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刘禹锡此诗的特色在于用强烈的对比,说这位宫中女子在自身的气质上、在物质待遇上均属上乘,然而却失宠于君王,因此只落得个同花儿、蜻蜓为伍的可悲下场,读罢令人心酸不已。
刘诗在整体上不动声色,平心静气,实则内中隐藏了抒情女主人公极大的悲哀在内,这种欲哭无泪反装欢笑的愁绪是最难状写的,而刘禹锡却将它写得如此出神入化、震撼人心。
全诗有形象,有内心世界,有人物行动,几种描写自然浑成,有映衬,有兴寄,尤其景中、外形衬出女子的内心由期待到幽怨的心理活动,艺术表现极为突出,成为此类诗歌中的佳作。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