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虚美不隐恶_《史记》的史家传统文言基础知识讲练_动词、形容词活用试题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三专题 不虚美 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高祖本纪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繇.(yáo ) 媪.(ǎo ) 樊.哙(fàn ) 单父..(shàn fǔ) B.啖.(dàn ) 筮.(shì) 深堑.(qiàn ) 自刭.(jīng ) C.飨.(xiǎng ) 鸂.(bū) 垓.下(gāi ) 郦食其..(yì jī)D.跂.(qǐ) 贳.(shì) 属.吏(shǔ) 大泽之陂.(bēi ) 解析:A 项,“樊”应读“fán ”;B 项,“刭”应读“jǐnɡ”;D 项,“属”应读“zhǔ”。
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看不起 B.臣等以死守.之 守:坚持(自己的意见) C.摄衣谢.之,延上坐 谢:感谢 D.起为太上皇寿. 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解析:C 项,谢:道歉。
答案:C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杨熊走之荥阳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B.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益张疑兵旗帜张饮三日C.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实不用其命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D. 汉王复入壁驰入齐王壁 夺其军解析:A 项,示众;巡行、攻占。
B 项,增设;搭起帐篷。
C 项,服从;信任使用。
D 项,均为“营垒”。
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A .士卒皆歌思东.归 B.会项伯欲活.张良 C.杨熊走.之荥阳 D.沛公然.其计 解析:B 项与例句均为使动用法。
A 项,名词作状语;C 项,逃跑;D 项,意动用法。
答案:B5.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B.大丈夫当如此..也C.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D.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解析:A项,古义:劳苦的工作。
一、基础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膻.味(shān)勘误表趑趄.不前(qiè)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B.扺.掌(zhǐ) 发详地蒙.头转向(ménɡ)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C.豇.豆(jiānɡ) 号码簿稂.莠不齐(liánɡ) 明枪易躲,暗剑难防D.订.正(dìnɡ) 庇护权膘.肥体壮(biāo)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解析:选D。
A.趑趄.不前(jū) ;B.发祥地、蒙.头转向(mēnɡ);C.良莠不齐、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2.(2011年高考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
专家_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产生适合B.提出引发合适C.提醒产生合适D.提醒引发适合解析:选C。
“提醒”不仅是“提出”,还有“促使注意”之义,与后文座椅带来的身体毛病相照应。
“引发”意为“引起,触发”,与“疲劳感”不搭配。
“适合”是动词,与中心词“高度”不搭配,“合适”是形容词,与中心词“高度”搭配。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意大利“80后”作家、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于2008年出版后一举拿下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斯特雷加奖,近日被引进中国出版。
B.人社部公布工资新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实现职工工资年增15%;三年内解决农民工欠薪,这些消息令人鼓舞,关键要看如何落实。
C.在高房价、高物价的背景下,对于“用500万换你10年,你换不换?”这个问题,有52%的受访者表示:“我换,最好拿现金!”D.一边是国外认为存在安全隐患;另一边是有关部门回应未超国家标准,新近发生的“雀巢婴幼儿米粉事件”,再次引发消费者对食品的海内外“双重”标准的困惑。
第8课 李将军列传1.通假字(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军亡导,或.失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同“常”,经常 (2)同“阵”,布阵 (3)同“惑”,迷惑 (4)同“漠”,沙漠(5)同“恂恂”,诚恳的样子 (6)同“幕”,幕府2.一词多义(1)从⎩⎪⎨⎪⎧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尝从.行: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 (2)当⎩⎪⎨⎪⎧ 如令子当.高帝时: 吏当.广所失亡多: 今乃一得当.单于:(3)即⎩⎪⎨⎪⎧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 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即.有急,奈何: 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4)谕⎩⎪⎨⎪⎧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因以文谕.项羽: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5)居⎩⎪⎨⎪⎧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顷之,家居.数岁: 臣愿居.前,先死单于:答案 (1)参加/跟随/使……跟随/接应/堂房亲属 (2)在某时/判决/面对 (3)立即,随即/就/假使,如果/登上 (4)告晓,告示/明告/比喻 (5)过了/驻守,镇守/闲居/处在3.虚词归纳(1)竟⎩⎪⎨⎪⎧ 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专以射为戏,竟.死: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2)以⎩⎪⎨⎪⎧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今如此以.百骑走: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 广以.卫尉为将军: 以.故得脱:(3)乃⎩⎪⎨⎪⎧ 良久乃.许之: 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答案 (1)最终/一直到……时候/终了,结束 (2)凭……的身份/率领/认为/来/用/凭/因为(3)才/却/是4.古今异义词(1)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学习的人。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练习含解析:李将军列传(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皆惊,上山陈B.行十余里,广详死C.中石没镞,视之石也D.军亡导,或失道解析:选C。
A.“陈”同“阵”,布阵;B.“详”同“佯”,假装;D.“或”同“惑”,迷失。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广家世世受.射受:传授B.广数.自请行数:多次,屡次C.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谢:辞别D.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绝:与世隔绝解析:选D。
绝:横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A.广从.弟李蔡亦为郎B.胡兵终怪.之,不敢击C.广为人长,猿.臂D.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解析:选A。
B项,“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猿”,名词作状语;D项,“大”,形容词作名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为虏所生得A.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B.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C.固自辞于大将军D.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解析:选B。
例句与B项均为被动句。
A项与C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
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
曾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还足智多谋。
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匈奴人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
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生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解析:选D。
D项,错在“无力再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
原文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吏的审讯。
第三专题 不虚美 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高祖本纪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繇.(yáo ) 媪.(ǎo ) 樊.哙(fàn ) 单父..(shàn fǔ) B.啖.(dàn ) 筮.(shì) 深堑.(qiàn ) 自刭.(jīng ) C.飨.(xiǎng ) 鸂.(bū) 垓.下(gāi ) 郦食其..(yì jī)D.跂.(qǐ) 贳.(shì) 属.吏(shǔ) 大泽之陂.(bēi ) 解析:A 项,“樊”应读“fán ”;B 项,“刭”应读“jǐnɡ”;D 项,“属”应读“zhǔ”。
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易:看不起 B.臣等以死守.之 守:坚持(自己的意见) C.摄衣谢.之,延上坐 谢:感谢 D.起为太上皇寿. 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解析:C 项,谢:道歉。
答案:C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杨熊走之荥阳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B.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益张疑兵旗帜张饮三日C.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实不用其命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D. 汉王复入壁驰入齐王壁 夺其军解析:A 项,示众;巡行、攻占。
B 项,增设;搭起帐篷。
C 项,服从;信任使用。
D 项,均为“营垒”。
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A .士卒皆歌思东.归 B.会项伯欲活.张良 C.杨熊走.之荥阳 D.沛公然.其计 解析:B 项与例句均为使动用法。
A 项,名词作状语;C 项,逃跑;D 项,意动用法。
答案:B5.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B.大丈夫当如此..也C.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D.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解析:A项,古义:劳苦的工作。
第7课高祖本纪1.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高祖常繇.咸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四月,兵罢戏.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召诸县父老豪桀.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诸吏人皆案.堵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同“债”,债务(2)同“徭”,服役(3)“坐”同“座”,座位;“诎”同“屈”,理亏,这里有不安的意思(4)“卤”同“掳”,抢;“憙”同“喜”,高兴;“解”同“懈”,懈怠(5)“内”同“纳”,接纳;“距”同“拒”,抵抗(6)同“佯”,假意(7)同“麾”,指挥军队的旗帜(8)同“向”,趋向(9)同“杰”,才智出众的人(10)同“安”,不迁动,不变更2.一词多义(1)息⎩⎪⎨⎪⎧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喟然太息.曰:臣有息.女:九年而水不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徇⎩⎪⎨⎪⎧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3)属⎩⎪⎨⎪⎧诸将黥布皆属.:乃以秦王属.吏:(4)引⎩⎪⎨⎪⎧ 因重敬之,引.入坐:沛公引.兵西:(5)辄⎩⎪⎨⎪⎧去辄.烧绝栈道: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6)解⎩⎪⎨⎪⎧秦军解.,因大破之: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项羽解.而东归:(7)摄⎩⎪⎨⎪⎧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摄.行天子之政:(8)守⎩⎪⎨⎪⎧鲁为楚坚守.不下: 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 臣等以死守.之:(9)相⎩⎪⎨⎪⎧吕公者,好相.人: 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其在卫者,相.中山: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答案 (1)休息/叹息/生/停止/大风(一说止息)/气息 (2)示众/夺取,攻占 (3)归属/交付,委托 (4)召请/带领 (5)就/往往 (6)同“懈”,懈怠/解脱,逃脱/解散 (7)提起/代理 (8)防守,保卫/把持,把守/坚持(自己的意见) (9)给人看相/相貌/做国相/察看,考察3.虚词归纳(1)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2)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 因.与俱攻秦军: 因.张良遂略韩地辕:(3)以⎩⎪⎨⎪⎧ 乃以.秦王属吏: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啖以.利: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4)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不然.,籍何以生此: 喟然.太息曰: 沛公然.其计:答案 (1)就/如果 (2)趁机/于是/凭借,依靠 (3)把/而(表顺承)/由于/用/以为,认为(4)然而/这样/……的样子/认为……对4.古今异义词(1)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常有大度,不事家人..①生产作业..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吾视沛公大人长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
动词、形容词活用动词的活用古汉语中,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两类,一是活用作使动用法,一是活用作名词。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它分两种:1.多数情况下,不及物动词表示使动。
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一旦带了宾语,就有可能是使动用法。
如:(1)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鸿门宴》)(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季氏将伐颛臾》)2.及物动词表示使动。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它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从句型上看不出区别,只能从上下文意中去体察。
如:(1)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相斗)(《过秦论》)(2)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
(使……跟从)(《高祖本纪》)练习一指出下列句中具有使动用法的词语,并解释其义。
(1)太上不辱先。
辱:使……受辱。
(2)臣具以表闻。
闻:使……知道。
(3)百忧感其心。
感:使……感触。
(4)屈贾谊于长沙。
屈:使……受屈。
(5)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惊:使……震惊;泣:使……哭泣。
(6)拔剑而破之。
破:使……破。
(7)毕礼而归之。
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8)宁许以负秦曲。
负:使……承担。
练习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的用法。
(1)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将要有兴造宫室一类的事情,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安:使……安宁。
)(2)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阙”“利”均为使动用法。
)(3)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五人墓碑记》)译文:众人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
(仆:使……倒下。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的;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
动词活用作名词,则表示与那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阿房宫赋》)例(1)“生”“死”原是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现在活用作名词,用来表示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人,“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例(2)“收藏”“经营”原为动词,现作名词,表示“收藏、经营的金玉珠宝等物”。
动词既然活用作名词,也就具备名词的功能,可以作主语、宾语等,或受“其”“之”的修饰;反之,若动词处在了主语、宾语、定语的位置,或前面有了代词“其”“之”,那么,它就活用了。
如:(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屈原列传》)(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练习三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并解释其义。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秋水》)闻(后一字):见闻(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至:到达的人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相对复杂些,主要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活用为名词三类。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如:(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使……稳固)(《谏太宗十思疏》)(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使……坚定)(《李将军列传》)练习四指出下列句中具有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解释其义。
(1)万事劳其形。
(《秋声赋》)劳:使……劳累。
(2)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定。
(3)(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夏本纪》)劳:使……劳累;焦:使……焦急。
(4)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夏本纪》)薄:使……单薄。
(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正:使……端正。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形容词活用作意动,是它在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如:(1)而耻.学于师。
(认为……羞耻)(《师说》)(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把……看作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3)渔人甚异.之。
(认为……奇怪)(《桃花源记》)练习五指出下列句中具有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解释其义。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秋水》)少:以……为少;轻:以……为轻。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小:认为……小。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美:认为……美。
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指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用来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
如:(1)屈平疾……邪曲..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邪恶之人,端方..之害公也,方正正直之人)(《屈原列传》)(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叶,红花)(李清照《如梦令》)练习六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并解释其义。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圣(前一字):圣人;愚(前一字):愚人。
(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远近:远近的地方。
(4)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远:远方之地。
(5)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
(《高祖本纪》)贤、能:贤能之人。
综合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或形容词的活用,请指出它们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2)舞.幽壑之潜蛟(《赤壁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3)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形容词作动词,发白,变亮(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5)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形容词作动词,交好(6)猥以微贱..(《陈情表》):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形容词作动词,远离(8)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9)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10)窜.梁鸿于海曲(《滕王阁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窜(11)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形容词作名词,俊杰人物(12)流俗之所轻.也(《报任安书》):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看不起(13)太上不辱.先(《报任安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14)宏.兹九德(《谏太宗十思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15)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形容词作动词,表明(16)不耻.相师(《师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7)群贤.毕至(《兰亭集序》):形容词作名词,贤士(18)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游;使……驰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闻.:使……知道(2)布.衣草履而牧羊:穿着布衣(3)岁余,羊肥息.:繁殖(4)上过其羊所,善.之:认为……好参考译文卜式,是河南人。
以耕种畜牧为业。
当时汉正在抵抗匈奴入侵,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财资助边事。
皇帝派人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牧羊,不熟悉怎样当官,不愿意做官。
”使者说:“家里难道有冤家仇人,想讲出来吗?”卜式说:“臣生来与人无争,有贫穷的乡人我就借钱给他,为人不善的我就教他做好事,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我有何冤事啊?”使者说:“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为大节而死,有钱的人应该把钱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
”使者报告了朝廷。
丞相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希望陛下不要允许。
”于是,皇帝没有接受卜式的请求。
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一年多后,恰逢匈奴浑邪王等人投降,朝廷开支很大,国库空虚,贫民大迁徙,所有费用都靠朝廷补给,朝廷没法完全供给。
卜式又拿出了二十万给河南太守,用来发给迁徙的民众。
河南上报富人救济贫民的名单,皇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说:“这是以前希望捐出一半家产帮助边疆的人。
”皇帝于是把卜式尊为长者,召见卜式,任命他为中郎。
起初,卜式不愿意做官,皇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里,想让先生去牧养它们。
”卜式做了郎官后,穿着布衣草鞋去牧羊。
一年多后,羊肥壮又繁殖很多。
皇帝探访他牧羊的地方,对这很满意。
卜式说:“不仅仅是羊,治理人民也是这样。
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他损害群体。
”皇帝对他的话很惊奇,让他管理人民,有政治声誉。
皇帝认为卜式朴实忠厚,任命他为齐国的相。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