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词类活用
- 格式:docx
- 大小:25.61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三讲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所谓词类活用,是说一个词本来属于一个基本的固定的词类,只是在某个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个词类的语法功能,而前后两种用法在词汇意义上又有很密切的关联。
词类活用一般指实词的活用。
成语中保存了较多的词类活用现象,如:衣冠..禽兽(穿衣服,戴帽子。
名作动);狼.吞虎.咽、蚕.食鲸.吞、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像……一样。
名词作状语);不白.之冤(弄明白。
形作动);披坚.执锐.(铠甲兵器。
形作名);赏.心悦.目(使……欢畅使……舒服。
使动);幕.天席.地(以……为幕以……为席。
意动)。
常见的现代词语中不少也保存了词类活用现象,如:目迎、目送、木刻、针织、水磨、冰镇、心算、笔述、口供、茶话、席卷、蜂拥、风卷等。
比较典型的词类活用有第一节名词的活用古今汉语的名词虽然有以上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专有名词用作普通名词专有名词用作普通名词,其意义是指“像……一样的人”。
这种用法古代汉语要比现代汉语广泛一些。
①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一个像薛居州一样的人,能把宋王怎么样呢?薛居州:贤人名。
②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
(《韩非子·五蠹》)——即使有十个像黄帝一样的人,也不能治理好国家。
③夫尧舜位久,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
(《韩非子·难势》) ——尧舜在位久了,即使有十个像桀纣一样的人也不能使天下大乱,是因为国家的形势是太平的。
以上三例中加着重号的专有名词都用作普通名词,表示“像……一样的人”。
这种用法现代汉语里也有,只是不像古代汉语用得普遍。
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例如:1.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于是在天下称王(或:于是统一了天下)。
名词“王”用作动词,意为“称王”2.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语文古文知识之词类活用]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82.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取名;取表字。
83.杂彩三百匹,广交市鲑珍。
买。
8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坐辇车85.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唱歌;弹琴。
8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8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向东下。
8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打鱼;砍柴。
89.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砌上墙。
90.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吃饭。
9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喂养。
9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上朝。
9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向上飞;落下来。
94.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总结。
9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摆酒。
9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作歌。
9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击鼓。
98.王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
9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称王。
10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归罪。
10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水,游泳。
102.过秦论:指出。
的过失。
10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集会结盟。
104.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
登上。
105.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破)水缸做(窗户):用草绳栓住(门枢)。
10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学习。
107.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怪罪。
108.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居。
之下。
109.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驻扎。
110.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
111.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户口。
112.范增数目项王。
示意。
113.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敬酒。
1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
115.晞一营大噪,尽甲。
穿上铠甲。
116.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致辞。
117.杀一老卒,何甲也?穿上铠甲。
118.垂死,舆来庭中。
抬。
119.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用衣裳缠裹。
120.取骑马卖,市谷代偿。
买。
121.敢以状私于执事,谨状。
呈上这篇逸事状。
12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高考解决方案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
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
10. 形容词使动用法。
11. 形容词意动用法。
12. 数词活用。
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例:①籍吏民,封府库。
籍:_登__记_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用匣子装__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名:命__名__④范增数目项王。
_目:使眼色__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__驻_军_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__说_出_③副词+名词,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常用否定副词:弗、否、不、非、毋、莫、罔、勿、未等)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满分必备攻略今年高考考什么不.蔓不.枝④能愿动词+名词例: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__下_雨_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方位名词做谓语)。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前赤壁赋》下:攻下;东:向东进军⑥名词用在“所”字结构中。
例:是以,令吏人完(修缮)客所馆。
古文词类活用一、古文词类简介古文是指古代汉语文言的表达形式之一,通常用于古代文献、经典和古代文学作品中。
在古文中,词类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语法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和代词等。
古文中的词类活用是指不同词类在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境中的用法和变化。
熟练掌握古文词类活用,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古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文词类活用示例1. 名词活用古文中的名词除了作为主语和宾语的常见用法外,还可以用于构成定语、状语、补语等。
例如:- 定语用法:月明如昼、山高水长。
月明如昼、山高水长。
- 状语用法:手持剑起、泪流满面。
剑起、泪流满面。
- 补语用法:心如磐石、处天下之大势。
磐石、处天下之大势。
2. 动词活用古文中的动词除了表示动作或状态外,还可以用于构成谓语、状语、宾语等。
例如:- 谓语用法:行云流水、立于不败之地。
行云流水、立于不败之地。
- 状语用法:步履维艰、心乱如麻。
履维艰、心乱如麻。
- 宾语用法:遗憾已去、忘记前事。
遗憾已去、忘记前事。
3. 形容词活用古文中的形容词除了修饰名词外,还可以用于构成状语、补语等。
例如:- 修饰名词:美人如玉、儒雅文明。
美人如玉、儒雅文明。
- 状语用法:色掩骨、声动天地。
掩骨、声动天地。
- 补语用法:欢乐入眼、心如明镜。
入眼、心如明镜。
4. 副词、连词、介词和代词活用副词、连词、介词和代词在古文中也有相应的活用方式和用法。
例如:- 副词活用:已往不咎、时时刻刻。
已往不咎、时时刻刻。
- 连词活用:天色寒冷,故而室温下降。
故而室温下降。
- 介词活用:在贫困中成长、经历风雨。
在贫困中成长、经历风雨。
- 代词活用:吾等同学、尔何人也。
等同学、尔何人也。
三、古文词类活用的意义掌握古文词类活用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准确地翻译古文内容。
只有熟悉了古文中不同词类的用法,才能够真正欣赏和领会古文的魅力。
同时,古文词类活用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汉语语法水平,增加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古文中我们常常会将名词和动词弄混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知识考点: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
高中语文知识考点整理: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三、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如: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古文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归纳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相如廷斥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类活用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代词和数词等。
这些词类在古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理解古文化和古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要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法特点。
动词古汉语的动词包括实义动词和虚词。
实义动词通常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行”、“走”、“飞”等。
虚词则用于表示情态、愿望、推测或假设等,如“能”、“要”、“将”等。
古代文学中,动词常常通过词性转换或词义扩展来达到丰富表达的目的,例如“行”可以表示“行走”,也可以表示“行为”,“行为”可以表示“表现”。
“行”和“行为”在古文中常常互相转换,表达丰富的意义。
形容词古汉语的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形容词可以通过词义扩展或者修饰语的方式来丰富表达,例如“美丽”可以表示“美好的”,也可以表示“漂亮的”。
“美丽”的意义在古文中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灵活表达,增加了古文的含蓄和韵味。
代词古汉语的代词用于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
代词的活用主要体现在指称范围和语法功能上,例如“何人”可以表示“谁”,也可以表示“什么人”。
“何人”在古文中常常通过语境来确定具体的指称范围,增加了古文的含蓄和灵活性。
总结古汉语词类的活用主要体现在词义扩展、词性转换、语法功能和修饰语上。
通过对古汉语词类的活用进行简要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中词语的丰富含义和丰富表达方式,增加对古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词法特点,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和欣赏古文的乐趣。
文言文词类活用解析(一)词类活用常识古代汉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
例: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2、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使动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动用法。
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
使……吃惊)《滕王阁序》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
“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动用法。
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
《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意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意动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6.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动词活用为为动词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由宾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具有发生这种动作的行为,也就是把“谓语+宾语”的格式变成“使宾为谓”的格式。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郑国灭亡)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我使他活)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使尉忿恚(发怒)④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诸侯斗)⑤秦军解去,遂救邯郸而存赵。
(使赵国存)[简析] “亡”“活”“忿恚”“斗”“存”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诸侯”“赵”,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斗诸侯”即“使诸侯斗”;“存赵”即“使赵国存”。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③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④臣请完璧归赵。
(使璧完好无损归还赵国。
)⑤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保全国家为上策。
灭掉国家为下策。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①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④齐威王欲将孙膑。
(使孙膑做将军)⑤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而复生,使骨头长肉。
)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