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加与减一《一共有多少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99.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4~26页“一共有多少”。
教学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
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材上呈现的一个小朋友两手分别拿着3支与2支铅笔的情境,是他们生活中经常玩耍的一个动作,把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数学加法的雏形,也是学生认识加法意义的基础。
由于情景中的操作动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演示、体验,所以学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就有了一个体验的机会,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所喜欢的小熊猫吃竹子的情境,学生乐于接受并有兴趣进行探究吃竹子的小熊猫和没有吃竹子的小熊猫一共有多少。
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以及初步的自主探究意识。
3.初步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加法的意义及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魔法袋(内装若干个桃子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进入小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你认识了哪些新的小朋友呢?这个小朋友(笑笑)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笑笑照片。
二、自主探究1.笑笑变魔术——说一说。
(动画演示:笑笑从魔法袋里变铅笔,左手变出2支,右手变出3支,然后把它们合起来)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呢?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自由表达,提问。
教师板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师: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表示3支铅笔和2支铅笔合起来是多少支铅笔呢?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商量。
集体交流:你们是用什么办法表示的呢?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板书加法算式:3+2=5介绍加号的名称和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齐读算式。
2.老师的魔法袋——摆一摆。
老师也有一个魔法袋,猜猜里面装了什么。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第1课时《一共有多少》。
一、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加法的意义,能够将两个物体的数量合并起来,并用加号和数字表示。
同时,培养学生数数、点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加法问题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加法的意义,理解加法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的意义,能够将两个物体的数量合并起来,会用加号和数字表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数数、点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的意义,会用加号和数字表示。
难点:理解加法的概念,能够将两个物体的数量合并起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同学们,你们有两块糖,老师再给你们一块糖,一共有几块糖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法。
2. 探究新知(1)我会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将两个物体的数量合并起来。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使用加号和数字表示两个物体的数量合并。
(3)学生在操作后,我会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结果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加法的意义。
3. 巩固练习(1)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他们对加法的理解。
(2)我会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让大家一起点评、纠正。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三加与减(一)第一课时一共有多少》。
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计算两数之和。
这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起始阶段,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教材地位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为后续学习减法打下基础。
3. 教材重难点(1)掌握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1. 学生情况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愿意尝试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
同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能力,能够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字。
2. 学生需求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加法的意义,学会用加法计算两数之和。
此外,他们还需要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加法解决问题,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加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策略1.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游戏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加法。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体会加法的意义。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加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出示一幅画有苹果和橘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各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