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A Study on MOOC 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Probing into the MOOC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Ten Lectures on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Spirits in Yangtze University
作者: 杨名[1]
作者机构: [1]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出版物刊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9-10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慕课;可行性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慕课发展理念相契合,其知识拓展性与网络课程的教
学方式相适应;而且,慕课教学对互动交流的重视,与当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具有一致性。
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的慕课化改造完全可行。
长江大学的慕课“人文素质教育——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是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慕课化改造的积极尝试,具有重要的开创性和示范作用。
中西精神文化十讲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中西精神文化十讲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西方精神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西方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3. 培养学生对中西方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中西方精神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中西方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比。
3. 中西方精神文化的思想观念对比。
4. 中西方精神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发展。
教学重点:1. 中西方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比。
2. 中西方精神文化的思想观念对比。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中西方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西方精神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对比法:通过对比中西方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对中西方精神文化的思考和交流。
教学步骤:第一课:中西方精神文化概述1. 引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中西方精神文化的兴趣。
2. 讲解中西方精神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3. 分组讨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精神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并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中西方核心价值观对比1. 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提问或小测验,复习中西方精神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代表性内容。
3. 对比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比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并讨论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第三课:中西方思想观念对比1. 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提问或小测验,复习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代表性内容。
2. 讲解中西方思想观念的概念和代表性内容。
3. 对比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比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并讨论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课:中西方精神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发展1. 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提问或小测验,复习中西方思想观念的概念和代表性内容。
中西文化交流史十讲学院:社区学院班级:理工6班姓名:胡凯昱中国佛教的传入世界三大教派为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还是本土三大教派佛教、道教和儒教。
它们曾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现在在神州大地上广为传播的还是佛教,几乎处处都能看到它的踪迹。
中国有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和九华山;四川有乐山大佛,河南登封有少林寺,洛阳有白马寺;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佛教产生于距今三千多年由(今尼泊尔境内),虽然我们可能会潜意识的认为佛教是由印度传来,但事实并非如此,是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乔达摩·悉达多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当然还有其他说法:秦始皇四年(西元前二四三)西域僧人室利房十八人齎持佛经来长安」、「汉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一二一)霍去病讨匈奴时得金人,安置於甘泉宫」、「西汉哀帝元寿元年(西元前二),博士弟子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等。
然在诸传说中,一般以「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有名,三国以来即被盛传。
汉明帝梦一金人於殿廷,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
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
愔等於彼遇见摩腾、竺法兰二梵僧,乃要还汉地,译《四十二章经》,二僧住处,今雒阳门白马寺也。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Culture is an intricate and essential part of society that continually evolves and adapts to changing surroundings. Each country possesses unique and diverse cultural traits that reflect its history, customs, and beliefs. In this essay, we will discuss ten essential cultural spirits of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civilizations.1. 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Western culture highly values individualism, where people are expected to be independent, self-reliant and to pursue their interests regardless of social pressure. Eastern cultures, on the other hand, emphasize collectivism, which prioritizes solidarity and communal responsibility.2. Face vs. Shame:In Eastern cultures, "face" or "social status" is a crucial aspect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s. In contrast, shame is less relevant in Western society, where self-expression and individualism are emphasized.3. Capitalism vs. Socialism:Capitalism is a significant cultural facet of Western society, wher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are celebrated. Socialism, on the other hand, is a crucial element of Eastern culture, where the government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promoting equality and collective welfare.4. Family Values:Family has immense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but the extent of its importance can differ. Western societies tend to emphasize nuclear families, whereas Eastern cultures put importance on extended family networks.5. Language:Language is an integral facet of culture, reflecting its history, values, and beliefs. Western societies like the US and UK predominantly speak English while Mandarin, Hindi, and Japanese are examples of Eastern tongues.6. Religion:Religion has profou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shaping values and beliefs. Christianity, Judaism, and Islam are predominant religions in Western societies, while Buddhism, Hinduism, and Shintoism are popular in Eastern cultures.7. Gender Relationships:Gender roles and expectations can differ greatly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While Western societies have made strides towards gender equality, Eastern cultures still maintain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8. Time:Time is another essential cultural trait that can differ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Eastern cultures are often more relaxed about schedules and time management, while Western societies follow strict timeframes.9. Education:Education is a crucial aspect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however, the systems and values surrounding it differ. Eastern cultures place immense emphasis on education and scholarly achievement, while Western societies often value individualism and creative thought.10. Art and Aesthetics:Art and aesthetics are integral to culture. Western societies are known for their focus on individual interpretation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in art. Meanwhile, Eastern cultures place importance on harmony, balance, and precision in art.In conclusion,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possess vast diversity with nuances in their beliefs, values, and behaviors. Understanding these unique cultural traits assists one in developing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mpetence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this way, it encourages a more harmonious and understanding world.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how people interact, communicate, and conduct themselves in society. Cultural norms and values can influence everything fro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o business practices and national policies.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is the value placed on 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Western societies tend to emphasize individualism, where people are encouraged to pursue their own interests, regardless of social pressure. This emphasis on individual choice translates into many aspects of Western society, such as a focus on personal achievement and success, entrepreneurship, and a general preference for autonomy.In contrast, Eastern cultures often emphasize collectivism, where individuals are expected to prioritize the needs of the group over their own individual desires. This focus on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translates into a high priority placed on harmony in relationship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 sense of social cohesion.Another significant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is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Western societies, relig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less central to daily life, particularly in more secular societies. However, in some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many Middle Eastern countries, religion still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cultural fabric, shaping everything from legal systems to social norms.In contrast, religion is still highly influential in many Eastern societies, shaping values, beliefs, and even political systems. In China, for example, Confucianism has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shaping values and relationships for centuries, influencing everything from family structures to the role of government.Gender roles and expectations are also generally different i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In many Western societies, gender equality has become a central issue, with women gaining greater representation in politics, business, and the media. In contrast, in many Eastern cultures,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still persist, with men often holding positions of power and women being expected to prioritize famil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have significan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particularly in busines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 example, Western business practices, which prioritize individual achievement and competition, can clash with Eastern cultural values that emphasize social cohesion and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Similarly,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s may clash with Eastern cultural values, leading to tensions and misunderstanding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 bridge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mpetence. This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e values and beliefs that shape different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unique practices and customs that define them. This understanding can help people navigate cultural differences with greater ease and promote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One way to develop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mpetence is through travel and immersion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can involve everything from studying abroad to volunteering abroad to simply taking the tim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cultures through reading and research.Another way to develop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mpetence is through diversity training and education. Many organizations provide training courses and workshops designed to help individuals and groups develop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how to navigate them effectively.Ultimately,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competence are essential for building bridg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promoting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By recognizing and respecting the unique cultural traits of different societies, we can help to build a more harmonious and just world.。
红色文化十讲第三讲内容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种文化是对革命、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深刻表达。
红色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弘扬和传承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肩负的责任。
第三讲主要介绍了红色文化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革命的、人民的真理,是红色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缺陷,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红色文化鼓励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了解和思考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同时,红色文化也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繁荣。
通过学习和弘扬红色文化,我们可以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精神,感受革命先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信仰,更好地理解和积极投入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
【历史知识点】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异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
“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
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担当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占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辨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
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五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屁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
中西文化基本精神之比较一、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是两种文化的核心。
这两者在性质上并非截然对立,它们在两个文化系统在形态中也不是非此即彼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是指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成。
而以海洋文化为主导的思想使古希腊人产生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这就引起他们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畏惧与膜拜.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雄心。
而要驾驭自然,先决条件就是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知识就是力量,因而“爱智”成了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这种条件下.就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较之世界其他文化更早地摆脱了神的权威的控制。
《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对于神灵的漠视,如“不语乱、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等。
儒家的鬼神观对中国文化中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形成显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著。
理性精神即“阿波罗精神”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可认知性,在各个领域中对形式逻辑的推论和证明法则的普遍遵从,从科学及学术活动中对概念、范畴的建立和理论的抽象的偏好。
对真理的虔诚信念.以及在日常行为方式中的工具和理性原则。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重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
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很强的归属感。
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有两个维度: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在群体取向影响下,重视集体利益。
如国家和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可以忽视.甚至可以牺牲。
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的境界。
在社会秩序上,强调上下、尊卑等人伦规矩,自我受到抑制。
中国传统文化十讲1、课程宗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宗旨是,以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明成果的态度和眼光,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介绍作为灿烂中华文明结晶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悠久深邃的思想文化,提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人文修养。
通过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明成就,中华民族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精神实质有所了解,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使青年一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成为新时期勇于和善于实践,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善于学习和思考,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2、课程内容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以中国思想文化为其中最为核心课程,另设置有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宗教文化为主,兼及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
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立足社会现实和先进文化建设,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本课程体系由1门核心课程与其它专题性子课程组成,中国思想文化为核心课程,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为专题性子课程。
核心课程与专题性课程各自单独为一个体系,合起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
本课程核心课程“中国思想文化”课堂讲授部分主要由18讲课程组成,每讲2课时,根据历史顺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历史演变过程进行阐述,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相关内容,进行专题介绍和提炼总结,力求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各讲的主要内容、知识点为:第一讲《中国思想的起源》,本讲的主要内容是,结合考古发现、古代文献记载,探讨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主要特点及史前文明发展的历史线索,加深对中国上古文明的认识。
第二讲《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与思想》,本讲以“礼乐文明”的产生及其内涵为主线,考察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历史进程、思想文化的内容与特色,以及礼乐文明的影响及历史贡献,深化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
精神文明十讲全部答案——东西文化...1、东西文化之别。
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谈谈你对佛教精神的理解心性和谐思想是中国佛家和谐思想的核心内容。
和谐本身存在不同的层次,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
和谐精神是古代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维度,东方古代文化均倾向于将和谐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的本然状态,作为人自身生命、人格修养、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存在状态。
佛教形成一切众生平等分享权利这样的观念与他们笃信因果报应和轮回的理论有关。
所谓因果报应,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而所谓轮回,这是印度人的古老观念,它与因果报应说是连在一起的,善恶报应,自然与人来世的祸福有关。
来世报应的方式有六种。
这就是“六道轮回”。
佛教认为,人随其善恶不同,生生世世,轮回不息。
而且无论贫富贵贱,一律平等,概莫能外。
佛教的平等思想经过现代诠释,能够给现代人解决当今世界的某些现实困境提供积极的智慧启迪。
佛教认为,平等不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应该顾及对方的权利和尊严。
只有视人如己,才能爱人如己,唯有人我共尊、平等对待才能达到和平共处的境地。
当今世界就是处在一种佛教缘起论所谓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荣枯与共的关系之中。
只有当我们发起“同体大悲”之心,我们才会平等地看待彼此的地位。
佛教平等观的慈悲和智慧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难得的启发:世界是彼此联系的、你和我是相互依存、平等无差别的,只有平等相处、互助互爱,才是人类得以和平相续的唯一希望。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少人总是把阴阳学说和对立统一混在一起,其实两者有一个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对立统一的双方是对等的,而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则是不对等的,确切地说是阴从属于阳的,阳代表着连续而无形的自然整体,而阴则代表着局部暂态的有序结构,两者的力量是无法对比的,阳决定着阴。
谈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层根源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更加频繁,人们越来越体会到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逾越的文化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差异产生的深层文化根源包括: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人际关系。
1、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人们考虑民族背景,其中包括许多方面:地理环境、历史、宗教和其他一些因素。
事实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不同文化以及不同的民族特性”。
农耕生活和对农业依赖造成了内向的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抑制,谦逊和忍耐。
中国人往往以宽容的观点看待恶行和邪恶相反地,与中国的地理环境不同,西方文化的根源希腊文化建立在海洋之上。
长期在海上冒险让西方人比中国人具有更多的探索、进取、开放和积极的态度2、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或思维过程。
西方人是线性思维,相对的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乃至一些亚洲国家的人民,是回旋式的思维模式。
在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这意味着人们崇拜自然和服从自然规律的手段,“意境”存在于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关键要素:新颖和巧妙的情节,生动描绘的情节和富于意义。
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分离”。
他们的宗教信仰所倡导的“原罪”的自我意识促使西方人不断努力征服自然,以及改善自我。
基于这种类型的世界观,西方人发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关心对立性和正确性,并以逻辑和分析方法整理生活中的事物。
3、不同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文化、社会、心理、地域和空间的变化,是影响中国和西方幽默的第四重要的因素。
不像中国的人际关系,在西方的价值观和理念中没有仁和礼,也不常用到关系。
所以西方人高度重视的是个人主义,强调“我”而不是“我们”。
个人身份、个人权利和个性化需求高于“我们”的身份或团队的利益。
个人主义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平等和自由的高度重视。
结语:以上仅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人际关系角度分析跨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差异现象日益突出,所以对跨文化差异的深层研究也将成为语言学中更重要的课题,会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中外文化概论中外文化概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外文化概论就是对中外文化进行综合性的介绍和分析,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点。
一、中华文化1.1 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哲学体系,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1.2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国艺术形式繁多,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其中,中国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最为著名;书法则被誉为东方艺术之美;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之一。
1.3 独特而多样的民俗风情中国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而多样的民俗风情。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端午节则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
二、西方文化2.1 希腊罗马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艺术和政治制度等。
这些文化对现代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是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其价值观念对整个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基督教强调爱与仁慈,鼓励人们关注他人,并在行为上表现出谦虚和宽容。
2.3 现代主义文化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思想和艺术运动。
其特点是强调个性和自由,并反对传统的规范和约束。
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了许多领域,包括绘画、音乐、建筑等。
三、中外文化比较3.1 价值观念的不同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家庭和谐、孝道和礼仪,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3.2 艺术风格的差异中西方艺术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画强调线条和笔墨的运用,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色彩和透视。
3.3 社会制度的不同中西方社会制度也有所不同。
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社会,而现代中国则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国家多数采用民主制度,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
1、谈谈你对佛教精神的理解。
佛说法四十九年,留下许多的教理。
二千五百多年来,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殚精竭虑、苦研精究;莫不深深地佩服释迦牟尼的博学多闻,论理的精辟,思想的严密,以及救世的仁心。
随著科学的日新月异,这些佛理不但没有同科学相冲突,反而与科学一再地印证,证明它的永恒性与真实性。
佛教所以能历久常新,一直屹立不移,靠的不是威势强权,也不是愚民神话,而是一种道道地地、客观如实,且可以加以修行证得的伟大教理:
一、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
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著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著万物的生死荣辱。
人类只有匍匐在祂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祂的才能上天堂,反对祂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二、佛教是真平等者
佛教把平等的观念,不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
三、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
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
2、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文化内涵。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是上古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学说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
五行是一种文化。
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是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
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
是代表运动。
用现在的解释有动能的意思。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她不但没随岁月的流逝和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不但不是一些人不懂扣上的的认识论,而是现代思维哲学的大成,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真正的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功于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
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
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
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与“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
如中国
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从微观到宏观者概括为“阴”、“阳”两性,“阴阳”成为人们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
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来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充盈天地,无所不在。
3、谈谈古典诗词思维的独特性。
4、为什么《红楼梦》可作为经典名著。
《红楼梦》是一部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
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5、请列举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及其代表作。
并多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至少提供三种解读方法。
)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
埃斯库洛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俄底普斯王》
欧里匹得斯《美狄亚》
命运角度:从古至今,古希腊人一直在找寻命运的定义,他们也从悲剧这门艺术中找到了对于命运的挑战。
在古希腊人的眼里,命运就是事物发展不可变更的趋势,它的不可变更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能耐,古希腊人没法解释身边发生的一切,只能把身边发生的一切灾难和悲剧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生命不可承受悲剧之重,死亡就成了古希腊人唯一的解脱。
因果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个悲剧人物一定是他所处的受社会所承认的阶级的代表者。
另外,亚氏认为悲剧人物是因自己的行为受苦并常祸及周遭之人的行动者。
悲剧兼顾人同时是祸因又是受害者。
他的跌宕起伏,事之成败,都是他自身活动造成的,错咎与责任也由他自己承担。
如果俄狄浦斯不是年轻气盛,做事冲动,他就不会杀死自己的父亲;要不是做事欠考虑,他也不会娶自己的母亲为妻。
俄狄浦斯既然早就知道神谕,他就应该避免杀害和自己父亲年纪相仿的老人,避免与一个可以做自己母亲的人结婚。
而正是这些俄狄浦斯性格上的缺陷使他一步一步走向命运的圈套,他的一系列的错误和过失又使得忒拜陷入灾难。
人性角度:
本段将从人性缺损的角度出发,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以及它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意义。
《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悲剧,之所以让我们感到震惊和恐惧,感到悲悯难禁,正是因为我们从剧中看到了人性缺损的一面。
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第一次给人下了定义,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英雄。
但可悲的是他却从未真正认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对人类来说,“这可能是结局一场的意义,索福克勒斯让俄狄浦斯双眼失明登场,以至使人类悲剧性的独立在一个象征性的场面上出现。
”确实,人类不是一种可以被描述或下定义的存在,它伴着人性的缺损和完善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所谓“人性”就是人的属性:人的属性既包含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亦即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就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又包含人与其他动物共同的属性,亦即动物性。
本文的人性缺损就是指人性发育的不完全,人的动物性多于人的社会性,具体表现为以“权欲”、“自我”为中心的兽性。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缺损在作品中不局限于俄狄浦斯一个人,而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是每个人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一样而已。
所以,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悲剧原因,体会其中的现实启示意义。
这是对从伦理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悲剧原因的延伸和扩展。
具体表现为:
一、对权欲的过分崇尚———人性中亲情观念的缺损
二、对理性的过分崇尚—人性中社会属性的缺损
每题答案至少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