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二阴山区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高寒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高寒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高寒生态环境的特点、主要威胁以及保护与治理措施展开讨论。
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高海拔、低温和强风等极端环境条件使得物种组成相对简单,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其次,高寒地区的土壤贫瘠,植被生长缓慢,恢复能力较弱。
再者,气候变化使得冰川退缩、高寒湿地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高寒生态环境主要面临以下威胁。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加快,冻土退化,高寒湿地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过度放牧和人类活动的扩张造成了过度开垦和草原退化,影响了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再者,高寒地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和过度利用的威胁,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困扰。
针对高寒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环境变化和生态威胁,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加强对高寒冰川、湿地等特殊生态系统的保护,限制开发活动,防止生态破坏。
再者,推行可持续的农牧业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控制过度放牧,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此外,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对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力度,提高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也是高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举措。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对高寒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形成广泛的环境保护合力。
综上所述,高寒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迫在眉睫。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寒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威胁,采取科学的措施去保护和恢复这一脆弱的生态系统。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高寒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兰州市高寒二阴地区娃娃菜优质丰产技术作者:徐学军等来源:《长江蔬菜·技术版》2014年第05期导读:兰州市高寒二阴地区土壤质地疏松、肥沃,非常适合娃娃菜的生长。
根据海拔不同,可选择适宜品种,如海拔2 500 m以下地区,宜选旺春、旺庆春、汉城金币等黄心多、个头大的品种;海拔2 500 m以上地区选春玉皇、介实金杯等生育期短、包裹紧实的品种。
采用等垄沟播或起垄种植,田间注意肥水管理,一般叶球紧实度达到八成时适时采收上市。
兰州市高寒二阴地区主要分布在榆中县南部、永登县西北部、七里河、西固、城关南部山区,农业生产多靠天吃饭。
该区域海拔2 300~2 900 m,年降雨量400~650 mm,年平均气温3.8~7℃,无霜期70~140天,≥10℃有效积温1 870℃左右,气候冷凉湿润;土壤肥力中等,0~20 cm土壤含全氮0.11%、全磷0.083%、全钾2.86%、水解氮79.1 mg/kg、速效磷24.7 mg/kg、速效钾170.9 mg/kg、有机质1.59%,pH值8.08。
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娃娃菜的生长。
为了改善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2003年开始,笔者在南部冷凉山区的榆中县新营乡黄坪村设点试种娃娃菜,开展高寒二阴地区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通过多年研究,探索出了高寒二阴地区娃娃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目前娃娃菜栽培面积已达0.67万hm2,667 m2收入在0.5万元以上,最高可达1万元。
1 品种选择兰州市高寒二阴地区海拔高,无霜期短,春、秋季节气温较低,所以应选用生育期短、耐抽薹、优质、高产、适应性广、黄心多、口感好、外叶顶端叠抱的杂交品种。
根据近几年引种筛选结果表明,海拔2 500 m以下,宜种植旺春、旺庆春、汉城金币等黄心多、个头大的品种;海拔2 500 m以上区域应该种植生育期短、包裹紧实的品种,主要有春玉皇、介实金杯、金黄宝、小娜等。
2 整地施肥高寒二阴地区土壤主要是砂质壤土或黏质壤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
加快旱作蔬菜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对榆中高寒二阴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摘要] 旱作蔬菜全膜双垄三沟播技术在榆中县高海拔阴湿区种植试验取得成功,解决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山区农民不能种植蔬菜的问题,并就高寒阴湿区发展旱作蔬菜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利用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新技术的发展优势,笔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 加快旱作蔬菜;全膜双垄三沟技术;对二阴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半干旱始终是困扰我县南山二阴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降水量有限,且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严重不足,不仅导致了这一区域农业生产的低产、低效,而且限制了南山二阴地区经济的发展。
更为残酷的是,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450~600mm,但其特征表现为:降水量不均匀、集中、年际间变化大。
受大陆性季风的强烈影响,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常以暴雨形式出现;有限的降雨不但难以利用,而且常常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
为加快我县蔬菜产业化步伐,特别是榆中县二阴地区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榆中县农技人员经多年反复研究试验而形成的一项新型旱作蔬菜种植新技术——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
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在南部高寒二阴旱作区,不同海拔、不同区域的旱作蔬菜试验,笔者深入到南山二阴地区等乡镇进行技术服务,开展了多项技术指导工作,并边进行技术指导,边试验,边示范推广应用,边调研,从实践中证明,通过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试验种植的不同种类蔬菜品种,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就如何推进二阴地区绿色蔬菜产业化建设、如何加快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如何发展旱作蔬菜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认真思考。
一、榆中县高寒二阴地区自然环境条件1.优势环境条件榆中县马衔山林区,耕地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2500m地域。
该区土壤耕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年降水量为450~600mm,水分涵养较好,平均无霜80~103d,夏季气温低,光照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武威市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趋势及保护策略一、武威市概述1、自然概况: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北纬37°23′至38°12′,东经101°59′至103°23′,东临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
武威市总面积33249平方公里。
区域内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
整个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下降,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和北部荒漠三个地貌单元。
农业区海拔1400~3000m,根据气候条件依次划分为高寒二阴山区、浅山干旱区、沿山冷凉灌区、平川灌区、风沙沿线区。
各区域之间地域差异大,气候条件不同,生态类型多样。
中部走廊区为主要的农业区,太阳总辐射量133~138千卡/cm2,是我国第二个太阳辐射高值区,年平均气温7~8℃左右,≥0℃积温3200~3600℃,昼夜温差14~17℃;夏季酷热,冬季严寒,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农作物病虫害较轻。
区域内水资源短缺,山区年降水量基本在400mm以上,浅山区250~300mm,川区160mm左右,全年降雨几乎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4~6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0%,而绝大多数地方的蒸发量却超过2000mm。
区域内耕地地力较差,按照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土壤有机质大于四级的面积仅占30%。
2、社会概况:武威市辖1个区(凉州区)、2个县(民勤县、古浪县)、1个自治县(天祝藏族)。
共有建制乡镇93个,街道办事处8个。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190.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33%;乡村人口127.4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7%。
3、经济概况:武威市是国内重要的粮、油、瓜菜和畜产品生产基地。
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7.65亿元,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7.9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6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3.08亿元。
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83.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2.11万亩。
高山蔬菜产业优势条件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一、产业优势条件现状分析1. 优越的地理环境高山地区通常指海拔较高的地区,气候凉爽,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土壤肥沃,这些条件非常有利于高山蔬菜的生长。
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高山蔬菜在品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2. 优质的农产品资源高山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成品蔬菜更加纯净、安全,更容易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3. 品种多样性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多样性,高山蔬菜的种植范围广泛,品种也非常多样,例如高原地区适宜种植藏红花、藏西红果等,而高寒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等。
4. 潜在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高山蔬菜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尤其是一些特色品种的高山蔬菜,比如藏红花、藏西红果等,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市场需求十分旺盛。
二、发展建议1.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高山蔬菜的种植效率和品质。
利用大棚种植技术延长高山蔬菜的生长季节,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种植。
2. 提升品牌形象,开拓市场高山蔬菜的种植地区多样,品种繁多,可以依托每个种植地区的特色,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
通过培育一批符合国家或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认证企业,推广高山蔬菜的知名度,开拓市场。
3. 加强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建立高山蔬菜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高山蔬菜的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高山蔬菜的品质和安全。
4. 加强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吸引游客前来参观采摘,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高山蔬菜的销售渠道,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5. 政府支持和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供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高山蔬菜产业发展,鼓励农民从事高山蔬菜种植,同时也可以通过出台政策和规范,引导高山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确保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高寒地区种植
高寒地区是指气温低、日照短、降水少、土地贫瘠的地区。
在这种环境下,种植业需要选择适合环境的作物和种植技术,才能保证收成和产量。
以下是适合高寒地区种植的一些作物:
1. 小麦:适合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种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并改善当地居民的食品安全。
2. 玉米:需要阳光和水分较多的环境,但也可以适应高寒地区气候,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3. 大豆: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可作为食用植物和饲料植物。
4. 马铃薯:寒冷环境下很容易生长,是寒地农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
5. 葡萄:需要阳光、温度较高和土壤排水良好的环境,但也可以适应寒冷条件下种植,产出的葡萄细嫩多汁。
除了选择适合高寒地区种植的作物外,科学合理地制定种植计划和合理施肥是提高农业产量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
同时,适当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也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量。
高寒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浅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产业一直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而高寒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区域之一,其农业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高寒地区的农业具有独特的特点,如寒冷的气候条件、短暂的生长季节、严峻的自然环境等,这些都给农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高寒地区的农业产业也在不断壮大和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作物种植、养殖业和农业科技等方面对高寒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浅析。
一、土地利用高寒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较为贫瘠,大部分地区主要为高原、山地和草原。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土地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高寒地区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种植和畜牧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减少,一些原有的耕地也被用于建设或者荒废。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高寒地区的一项重要工作。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一方面,提倡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采取轮作休耕、优化布局等措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肥力。
鼓励开发土地资源,通过改良土地、引进高产作物等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面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高寒地区的土地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二、作物种植高寒地区的作物种植一直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气候条件的限制,高寒地区的作物种植一直受到一定的影响。
短暂的生长季节和严寒的气候条件使得传统作物的生长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高寒地区的作物种植一直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为主,这些作物对气候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
针对这一问题,高寒地区的农业部门通过引进适应性强的新品种,改良传统品种等方式,不断推动作物种植业的发展。
例如引进耐寒、耐旱的新型小麦品种、马铃薯品种等,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科学种植、精细管理等技术手段,也有效缩短了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了作物的适应性。
冷凉地区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冷凉地区是指气候寒冷、夏季短暂的地区,这类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很多困难,其中包括水稻的种植。
通过科学技术和种植经验的积累,冷凉地区的水稻种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可以在这样的地区成功种植水稻,还可以获得高产的收成。
本文将就冷凉地区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土壤准备冷凉地区的土壤通常呈酸性,具有较高的水稻生产潜力。
在进行水稻栽培之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改良。
进行土壤酸碱度测试,并在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石灰或其它中和剂的施用,将土壤的酸碱度调整到适宜的范围内。
进行有机质的施用,可以选择牛粪、鸡粪等有机肥料进行施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进行耕地和整地,将土壤松软并且排水良好,为水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稻品种选择在冷凉地区进行水稻的栽培,需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
一般来说,冷凉地区优质水稻品种需要具有较强的抗寒性、抗倒伏性和适应性。
一些常见的冷凉地区适宜的水稻品种包括:冷稻18号、水稻种草、长粒香等。
三、良好的田间管理在冷凉地区进行水稻的种植,田间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水稻种植前需要进行地膜覆盖,提前将土壤温度调高,这对于幼苗生长十分有利。
在水稻生长期间,需要合理进行灌溉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并保持适当的土壤湿度。
也需要适时施肥,根据水稻的生长期和生长需求进行施肥,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需要注意及时消除杂草和病虫害,保持水稻生长的良好状态。
四、合理施肥在冷凉地区进行水稻种植,施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水稻幼苗期需追施氮肥1次,粒肥和磷肥各追施1次,生育期追施氮磷钾复混肥,还可根据需求追施微肥,促进水稻的生长并提高产量。
需要注意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水稻生长的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者施肥不足。
五、抗病防治在冷凉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水稻易受病虫害的侵害,因此需要加强抗病防治工作。
一般来说,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榆中县高寒二阴地区旱作富硒紫色菜花全膜双垄三沟集雨技术优势与效益分析[摘要] 富硒紫色菜花营养丰富,风味鲜美,质地细嫩,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为满足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我县高寒二阴地区冷凉性气候特点的优势,富硒资源区域优势,全膜双垄三沟集雨旱作蔬菜栽培新技术的优势,根据紫色菜的特征特性,种植绿色富硒紫色菜花,优势相当明显,使高寒二阴地区群众掌握种植栽培技术,也是改善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一条新途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促进绿色富硒高原夏菜产业发展的前景空间和品牌效益。
[关键词] 紫色菜花;特征特性;富硒优势;旱作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效益分析紫色菜花是花椰菜家族中的一枝新秀,花球紧密,花蕾细致,着色均匀,花球圆头形,花球为艳丽的紫红色,色彩明亮,十分漂亮诱人,给人一种悦目,富贵的感觉,刚采收时为艳紫红色,褪色成为纯紫色;紫色菜花形状颜色植株高大,直立,生长势强,整齐度极好。
该品种喜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在低温长日照条件下发育快,抗病性好,花球品质优良,商品性好。
榆中高寒二阴地区又是富硒资源区,开发兰州富硒蔬菜比较凸显的优势,特别是富硒紫色菜花,是兰州冷凉型绿色高原夏菜新的亮点。
也是改善山区农村经济,增加贫困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一条新途径。
一、发展优势1.气候环境优势富硒紫色菜花生产基地在甘肃兰州榆中县南部高寒二阴山区,地处于马衔山林区,天高云淡,清爽凉快,海拔2000~3670m,耕地主要分布于2000~2600m地域。
榆中高寒二阴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力较高、耕性好,有机质含量高,雨量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水分涵养较好,夏季气温低,光照强;海拔较高,夏季气候冷凉,病虫害少,地表水丰富,每条沟壑山涧雨雪水及泉水常年不断;远离城市、种植绿色蔬菜不仅长势好,产量高,外观鲜丽,菜嫩色鲜,口感好,无污染,具有生产冷凉型绿色富硒蔬菜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2.富硒优势榆中高寒二阴地区又是富硒资源区。
开发兰州富硒蔬菜比较凸显的优势,特别是富硒紫色菜花,是兰州冷凉型绿色高原夏菜新的亮点。
高寒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高寒地区位于地球的极地附近,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
如何保护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讨论高寒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并探讨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高寒地区的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气温极低和资源匮乏,这些物种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这些物种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采矿和开发活动,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高寒地区的生态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土壤贫瘠和气温低下,传统农业和畜牧业的经营方式在高寒地区往往面临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创新的农业技术和畜牧业模式,以适应高寒地区的特殊环境。
例如,通过使用温室大棚和高效灌溉系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率。
同时,通过改进畜牧业的管理和饲养技术,可以提高牲畜的适应能力和生产力。
另外,我们还应注重高寒地区的能源开发与利用。
高寒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水力能源等。
然而,由于开发这些资源对环境的影响较大,我们必须保持谨慎和可持续的态度。
在进行能源开发时,需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高寒地区的旅游业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高寒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应采取可持续的方式,保护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
例如,建立生态旅游区,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环境监管,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等。
最后,高寒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监管,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摘要:当归属于著名的中药材,在我国具有较广的种植分布。
随着社会健康意识的增强,当归的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当归种植应利用既有的种植资源,不断加强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以保持稳定的市场供应,推动中草药经济的健康发展。
基于此,以天祝县高寒二阴山区为背景,对当归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提升当归产量提供积极参考,从而促进该县当归种植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天祝县高寒二阴山区;当归;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文章编号:1005-2690(2020)12-0101-01中图分类号:S567.239文献标志码:B天祝县高寒二阴山区当归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高天啟(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站,甘肃武威733299)众所周知,当归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中药材,其有“十方九归”之称,天祝县高寒二阴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当归种植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推动了该县中药产业的发展。
因此,为满足巨大的市场供应需求,必须注重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1栽培环境当归种植环境以凉爽、高寒地区为主,海拔一般选择在1600~2800m。
对于高产栽培技术来说,当归在幼苗时期需要保持适当的透光度,即15%左右,且要避免强光直射。
天祝藏族自台县大部地区土层疏松、土壤肥沃,全县海拔在2200m 左右,年平均气温在3.6℃,无霜期135d,年降水量600mm,栽培时不易板结和积水,为当归栽培提供了有利条件。
2栽培技术2.1选地与整地当归种植土地通常以黑土、沙质壤土为主,以微酸性和中性为宜。
同时,还应选择地势平缓、具有良好排水性的区域。
在整地过程中实施多次深翻准备,投入基肥改良土质,一般选择腐熟农家肥,用量为3.5t/667m 2,均匀施放后再进行1次浅翻,以达到土肥均匀混合的目的,以备做畦[1]。
畦的规模一般以宽30cm、高25m、间隔130cm 为宜。
做畦完成后要对四周进行开沟,实现排水的功能。
当归种植不宜连作,通常轮作周期为3年,期间可种植小麦、马铃薯、豆类等。
冷凉地区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1. 引言1.1 概述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冷凉地区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一直是种植者们关注的焦点。
冷凉地区气温低,日照时间短,降水较少,这些因素给水稻的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科学施肥、精细管理、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冷凉地区的水稻高产栽培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合理选择适应冷凉地区环境的水稻品种是冷凉地区水稻高产栽培的首要任务。
只有选择适应环境的品种,才能更好地抵御恶劣环境的影响,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
科学施肥也是冷凉地区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施用氮、磷、钾等养分,可以提高水稻的养分利用率,从而增加产量。
精细管理是冷凉地区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包括及时浇灌、密植、杂草控制等。
通过精细管理,可以保证水稻生长的正常进行,提高产量。
冷凉地区水稻病虫害较多,防治病虫害也是关键。
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可以有效减少损失,提高产量。
水稻收割技术也是冷凉地区水稻高产栽培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合理的收割时间、方法可以保证水稻粮食的品质,提高产量。
冷凉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品种选择、施肥、管理、防治病虫害等多个方面,才能取得理想的产量。
【概述】1.2 水稻栽培背景冷凉地区是指气温较低,降水充沛的地区,水稻的生长环境在这样的地区常常面临着一些特殊的挑战。
在冷凉地区进行水稻栽培,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栽培技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冷凉地区的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活意义。
在冷凉地区进行水稻栽培并非易事,因为低温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降水量过多则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冷凉地区的水稻种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应对种种挑战。
在冷凉地区水稻栽培背景下,种植户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并掌握水稻的收割技术,以确保水稻的高产高质。
青藏高寒区发展的限制因素和解决措施青藏高寒区地处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从而形成了终年低温的高山气候。
热量成为青藏高寒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种植业在这里几乎难以发展,只能在地势相对较低的河谷地区种植适应高寒环境的青稞(大麦的变种),而畜牧业也只能放牧牦牛、藏绵羊等适应高寒环境的牲畜。
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青藏高寒区的农业发展受限,导致人口容量很小,从而使得当前生活的人口不多。
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因此制约其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是热量。
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高寒环境对农牧产业的限制与调适高寒地区的农牧产业是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一产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限制。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作物种植、畜牧养殖以及人工调控等方面阐述高寒环境对农牧产业的限制,并探讨适应这一环境的调适方法。
首先,高寒地区的土地利用受到限制。
该地区多为高山、高原,地势起伏较大。
加之土地贫瘠,使得农牧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有限的肥沃土壤无法供养大规模的农作物种植,同时也造成了畜牧业的发展受限。
因此,为了适应高寒环境条件,农牧业需要灵活运用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
例如,可以采用旱作种植,充分利用有限的水源和阳光资源,选择适应寒冷气候的作物进行种植,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其次,高寒地区的气候条件给作物种植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寒冷的气候会使得作物的生长周期延长,产量较低。
而且,高寒地区的夏季短暂,温度波动大,对于禾本科作物生长也不利。
为了适应这一环境,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延长春季耕种时间,选择具有较短生长周期的作物,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此外,可以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进行栽培,为作物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
在畜牧养殖方面,高寒环境同样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寒冷的冬季和短暂的夏季使得牧场能够提供的草料有限,限制了牲畜的生存和生长。
同时,高寒地区的寒冷气候也增加了牲畜患病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畜牧业者可以采用集约化养殖方式,提供全年稳定的饲料供给。
通过建设牧草储存设施和饲料加工厂,可以将草料保存起来,供应给牲畜。
此外,科学合理地选择牲畜品种,提高其抗寒能力,也是适应高寒环境的一种调适方式。
最后,人工调控也是适应高寒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可以选择耐寒的品种,利用新技术和育种方法提高其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
同时,合理灌溉和施肥也可以帮助作物顺利生长。
在畜牧业方面,可以利用人工饲养和繁育技术,提高牲畜的繁殖率和生长速度。
此外,利用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为农牧业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生产环境,也是提高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寒二阴山区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针对高寒二阴山区土壤贫瘠,自然条件严酷的现状,以天祝县安远镇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该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农村的发展趋势,提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高寒二阴山区;农业生产;现状;对策
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直接影响到党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探讨小区域内形式多样、具有地方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农民群众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1农业生产现状
安远镇位于甘肃省中西部、河西走廊东端的乌鞘岭北坡,境内海拔高,山脉纵横,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极差,属典型的高寒二阴山区。
该镇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并举的乡镇,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1 093hm2,总人口11 785人,人均耕地0.118hm2,且分布在海拔2 600 ~2 900m之间,土地利用率78%,人均GDP 2 435元。
受自然生态条件和气候的制约,农业生产以旱作农业为主,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干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加之,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导致农业投入较低,生产力落后,生产后劲不足,农牧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下。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安远镇生态环境恶劣,耕地多为砂土地,保墒蓄水性能差,日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和开发利用困难的问题日趋严重,加之近年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导致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成为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障碍。
而降雨又多以暴雨和阵雨发生,并且在年度、季节和区域间分布极为不均,春季降水稀少,往往是3a一小旱,5a一大旱,年年有旱象,年内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与农作物生长季节(5-8月)并不完全协调。
在旱耕地只有25%~35%降水被保墒利用,50%~60%
被蒸发,5%~15%流失,山陡坡急地的水分有效利用率很低,加之传统落后的耕作、开发模式,致使耕地退化日益严重,使得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形成了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不利局面。
2.2农业生产力低下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安远镇人均占有粮只有185.60kg,与全县平均相差36.14kg,有6%的人口仍未解决温饱。
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和土地资源的减少,人们通过毁林、毁草开荒来扩大耕地面积,对土地进行掠夺式利用,形成广种薄收的局面;同时,单一施用化肥,追求粮食总量和温饱为主要目标的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与经济发展现状,是该镇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由于自然与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该镇农产品质量差,农、工乡镇企业难以发展,名、优、特农产品深加工无法进行,导致该镇优势产业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3农民科技水平低下该镇大多数村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教育条件落后的偏僻山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劳动者文化素质低下。
据调查,该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5 600人,其中:文盲占4.77%,小学文化占42.35%,初中文化占44.76%,高中文化占4.41%,中专文化占0.89%,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仅占0.12%,文化水平明显偏低。
农牧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不高,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的意识差、能力低,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人们的生产经营观念。
2.4灾害“返贫”是困扰“三农”问题的不争事实该镇海拔高,光照少,旱、涝、冻、雹等灾害频繁,且降雨多集中于7、8、9三个月,时空分布不均,“卡脖子”春旱、伏旱、秋旱时有发生,靠天吃饭在长时期内无力摆脱。
2002年6月7日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全部农作物受灾;2003年5月16日的大雪冻害天气造成全镇336hm2农作物受灾;2004年6月5日出现的霜冻天气造成202hm2豌豆受灾,伏期干旱又严重地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全年农作物减产30%以上,直接减产25.60万kg,致使该镇温饱还不稳定的极乐、野狐湾、安远等村的712人,又加入到了贫困人口的行列。
3解决对策
3.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畜牧业比重本地气候冷凉,降雨少,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薄弱,土地条件差,70%以上的耕地为山坡地,广种薄收,经营粗放;加之自然灾害频繁,使农业生产长期低而不稳。
依靠种植业,尤其单靠粮食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很难实现。
而其独特的自然气候特点,为畜禽的繁育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
本地70%以上耕地适宜退耕还林(草)。
因此,结合退耕还林(草)政策,种草养畜发展畜牧业,以科学、先进的养殖技术,通过改良畜禽品种和疫病防治等措施,进行舍饲规模养殖,提高养殖业比重,争取利用3~5a 时间,使畜牧业生产总值由原来占农业总值的30%提高到50%,实现畜牧业拉动种植业,促进加工业发展的作用,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化,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
3.2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实现农业增产近年来,该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过大,经济作物、饲草料种植面积过小,粮、经、饲比例为5:3:2,这在低温多雨的年份,势必造成小麦等粮食作物不能正常成熟,给本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为此,要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在保证粮食生产自给的前提下,压缩小麦、青稞的种植面积,扩大油菜、饲草料、马铃薯种植面积,使种植业生产的饲草料经过牲畜过腹后实现增值,从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常规农业效益
3.3.1狠抓“群众素质工程”,全面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科技培训要以实际、适用、实效为原则,内容要以新技术、新材料、新成果为主,以宣传典型事例为切入点,年培训人数力争达到4 000人以上,通过系统的科技培训,使科技入户率达到90%以上。
3.3.2全面实施以引进和推广各类作物良种为主要内容的“种业工程”按照集中连片,分类指导的原则,农作物优良品种应推广优质、早熟、丰产、抗逆性强的品种,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小麦推广陇春13号、临麦30号、高原448等品种,青稞推广北青6号,白菜型油菜推广浩油11号,甘蓝型油菜推广华协1号、青杂5号等杂交油菜,豌豆推广草原12号、草原224,马铃薯推广陇薯系列。
要广泛应用名优新特品种,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增效作用和科技含量优势,逐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3.3.3开展以增施农肥,巧施微肥和平衡施肥为主要内容的“沃土工程”化肥改变单施和表面撒施,做到深施和优化配方施肥,施肥面积800hm2,施农肥80 000m3左右,合理的轮作倒茬和镇压耙耱面积800hm2,达到防治病虫害和蓄水保墒的目的。
3.3.4实施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植保工程”要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础上,采取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技术,通过药剂拌种、化学除草、药剂防治、农田灭鼠等方法,使农作物在生长季节发生的各类病虫草鼠害得到及时防治。
3.3.5加大农业试验示范力度要引导农户有效地进行科技投资,就需要科学地进行试验示范,以示范带推广,用典型促普及。
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在各地建立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只要效益明显,就能达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尽快转化。
3.4利用区域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长期的实践证明,常规农业的生产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穿衣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经济收入快速增长的问题,只有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优质、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经济收入增加缓慢的问题。
因此,要利用本地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种群数量少的特点,适度发展特色农业,做为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突破口。
3.4.1食用菌种植该镇夏季气候凉爽,7月平均温度16℃,正好适应反季节食用
菌种植,近几年,外地客商在该镇成功种植了金针茹,年人均纯收入达5 000元,价格好且市场前景广阔,销路好,因此,引导有一定经济基础,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户种植食用菌,进行家庭式分散经营,然后集中起来统一销售,走“公司+农户”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4.2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近年来,农民群众在露地种植红根菠菜、油白菜、白萝卜、蒜苗、地膜西葫芦等蔬菜获得成功。
因该镇海拔高,气温低,相对比较病虫害种群数量少,发生频率低,虫口密度小,种植的蔬菜在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少甚至不施用农药,减轻了化学成分的污染,达到了绿色无公害蔬菜的质量标准,适应了大众消费时尚的要求,且经济效益收入可观,因此该镇可适度发展露天无公害蔬菜,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3.4.3脱毒马铃薯产业化生产利用地膜覆盖的增温和富集保纳雨水的作用,克服“卡脖子”春旱现象,发展马铃薯产业。
全镇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特别有利于马铃薯块茎的形成膨大,如不遇特大自然灾害和干旱,可以获得正常产量,且所产的马铃薯无虫眼,病毒感染极轻,种薯级别又高。
因此,该镇可大面积发展脱毒马铃薯产业,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做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总之,只有充分利用本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使农民生活逐步向小康迈进。
参考文献
[1]崔增团,司宗信.甘肃农业节水抗旱的原因与思路[J].中国农学通报, 18(4).
[2]天祝县统计局.天祝藏族自治县统计年鉴[M].天祝:2002,2003,2004,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