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
- 格式:ppt
- 大小:339.50 KB
- 文档页数:65
前交通支动脉瘤夹闭手术护理配合发表时间:2018-05-14T12:01:58.08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作者:尹桃[导读]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生率约为3.6%~6.0%,绝大多数患者并不自知。
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手术室 611830【摘要】目的:总结前交通支动脉瘤夹闭手术护理配合经验。
方法:2015年1月~2017年5月,医院开展前交通支动脉瘤夹闭28例。
结果:出现5例脑血管痉挛,6例术中呼吸循环紊乱,1例术中出血,术中低体温6例。
未见脑梗死、颅内感染。
手术时间(2.13±0.56)h,出血量300~700ml,平均(731±135)ml,医师满意率达到100%,结论:前交通支动脉瘤夹闭手术护理需重视出血、脑血管痉挛的预防,提高配合的质量,缩短手术时间。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前交通支动脉瘤;夹闭手术;护理配合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生率约为3.6%~6.0%,绝大多数患者并不自知,且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约1%~2%的颅内动脉瘤最终破裂,引起急性脑损伤,预后较差,破裂出血者未获得治疗24h内、1周内、2年内死亡率约为30%~40%、50%~60%、70%~80%[1-2]。
前交通支动脉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70%,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夹闭术是首选,技术成熟,但术中也存在相关并发症,对术中配合质量要求较高,总结护理配合非常必要[3]。
2015年1月~2017年5月,医院开展前交通支动脉瘤夹闭28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50~72岁,平均(59.4±6.2)岁。
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10例、Ⅲ级7例、Ⅳ级3例。
单发25例,多发3例。
动脉瘤直径3~10mm,平均(4.7±1.2)mm。
1.2 方法1.2.1 术前准备手术室护士与医师一起进行访视,了解内科治疗、辅助治疗落实情况,术前准备情况,主要包括意识状态、留置胃管与尿管情况、控制性降压效果等。
脑外科动脉瘤夹使用注意事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脑外科动脉瘤夹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脑动脉瘤治疗的器械。
动脉瘤是指位于脑血管的一种局部扩张,形状呈现出像蚕茧一般的结构。
它的存在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于脑动脉瘤的治疗尤为重要。
动脉瘤夹作为一种常见治疗器械,通过外科手术将夹子放置在动脉瘤颈部,实现夹住瘤颈的目的,以阻断血流并防止破裂出血的发生。
在使用动脉瘤夹时,医务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动脉瘤治疗知识和技术。
首先,医务人员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夹子型号和规格,并在操作前对器械进行认真的检查和准备。
其次,动脉瘤夹的放置位置和角度应准确无误,以避免对周围正常脑血管造成伤害。
第三,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握力度,避免夹子过紧或过松,以确保血流的正常供应及夹住动脉瘤颈的稳定性。
此外,由于脑外科手术对患者的风险较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术中监测和护理工作。
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术后护理和观察,确保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
综上所述,脑外科动脉瘤夹是一种常用而重要的治疗器械。
医务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严格根据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向进行撰写: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文内容的框架和逻辑。
下面是对文章结构的详细描述:本文的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脑外科动脉瘤夹使用注意事项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
在概述中,可以简要介绍脑外科动脉瘤夹的定义和常见应用领域。
接着,可以阐述本文的组织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最后,可以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讨脑外科动脉瘤夹使用的注意事项,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正文部分包括动脉瘤夹的基本原理和脑外科动脉瘤夹使用注意事项两个章节。
改良OZ入路夹闭复杂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手术视频Cadaver-Orbitozygomatic craniotomy-Bone work术者介绍孙怀宇,主任医师,沈阳医学院附属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铁煤总医院(三级甲等)神经外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外科治疗临床工作,主持和参与省级、市级课题多项,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各级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眶颧入路(Orbitozygomatic Craniotomy,OZ)扩展了额下入路的视野,减少了脑牵拉的必要,以获得前颅底宽阔暴露。
该入路可提供从下至上的卓越视野和手术空间,同时也是一种高灵活度和自由度的手术入路。
眶颧入路又分为“双骨瓣法”和“单骨瓣法”两种方式。
单骨瓣法额颞开颅加眶上骨切开术,即改良眶颧入路(Modified OZ),其创伤更小,具备其它眶颧开颅术式的主要优势。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结构复杂,变异很大,动脉瘤位置和形态千奇百怪,对于动脉瘤指向后上方的前交通动脉瘤,可以使用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和纵裂入路。
通过美国Texas大学颅底神经外科中心冯东侠教授的指导和介绍,得知美国神经外科医生会选择OZ入路完成此类手术。
我们团队对于收治的一例瘤顶指向后上方的前交通动脉瘤选择了该入路完成动脉瘤夹闭手术,现在报告如下。
病史简介收治病人为SAH病例,CTA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瘤顶指向后上方,瘤体较大。
诊疗经过考虑动脉瘤体积相对较大,瘤顶指向上方,瘤颈较宽,充分暴露是必要的。
如果选择翼点和眶上外侧入路需要吸除部分同侧直回,可能有潜在的脑功能损伤风险,因此选择改良OZ入路完成手术。
单骨瓣法额颞开颅加眶上骨切除术,即改良眶颧开颅(Modified Orbital Zygomatic Approach)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复杂前交通动脉瘤。
骨瓣关键孔位置,孔的前半部到达眶内,孔的后半部到达颅内。
眶上神经周围保留骨质,保留眶上神经功能。
手术常规额颞部切口,发际内过中线达对侧瞳孔标识线。
七种动脉瘤夹闭原则与技术一、血管钳夹闭原则对于动脉瘤来说,血管钳夹闭是常用的手术技术之一,主要是采用平行式血管钳夹住动脉闭锁,实现血液循环关闭。
它具有手术技术简单易行,操作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以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和影响深度,进行安全的动脉瘤治疗。
血管钳夹闭的基本原则是,在封闭动脉时,须使采用平行平面血管钳,射管钳夹住动脉,使血管壁夹持双层,重叠夹住头部至脚尖,保证夹闭持久有效。
二、骨针腔夹闭原则骨针腔夹闭原则是在夹住动脉瘤做夹闭处理的一种手术技术,采用一种针状的特殊器械,将特定的医用线穿过动脉瘤头部,把动脉闭塞,实现瘤体折叠,并固定穿刺器,使动脉更紧紧地夹闭,保证瘤体的弹性和微动脉的完整性。
此方法瞬间完成夹闭,避免操作过程血行量增加对患者造成再损伤,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重要的是现场可视控制,裂隙区可补偿。
三、周吻合动脉夹闭原则周吻合动脉夹闭原则是常用的一种血管夹闭技术,就是采用围绕动脉瘤两端错开地放置两把射管钳,用手指挤压动脉瘤贴近肌肉,然后把瘤头尾封闭,实施夹闭,有效解决动脉瘤症状。
当近端性动脉瘤比较小、无弹性时,适合采用周吻合的动脉夹闭技术。
此技术操作安全,效果明显,而且在控制血流上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四、延时夹闭原则延时夹闭原则是采用延时的夹闭系统进行动脉闭锁,主要是采用特殊的紧缩套管,在装有支撑块的螺杆内紧缩动脉闭锁,实现夹住动脉以阻断血液流动。
它可以注意防止受损血管内血流再增加,而且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安全有效地控制入口和出口的血流,确保肢体的血液循环平衡。
此方法的特点是可以控制整个血管的血流,减少损伤,保护邻近的深部血管,有利于完整治疗动脉瘤。
五、造瘘动脉夹闭原则造瘘动脉夹闭原则是采用特殊器械,利用射管线或狭窄的器械折断动脉,实施夹闭,使动脉瘤封闭,改变血流方向,以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造瘘技术可利用疝气促使动脉在腔内弹性瘘,然后采用夹锁器械将动脉封闭,实现夹闭,有利于血流的顺畅,同时可完全解决动脉瘤的问题。
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夹闭62例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和预后情况。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62例前交通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开颅夹闭动脉瘤。
结果手术夹闭术后恢复良好(改良rankin评分0-2分)35例,功能障碍(改良rankin评分3-5分)20例,死亡7例。
结论早期大脑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有效降低再出血风险,术后并发症少,手术疗效确切。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00-0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每年的发病率为10.5∕100000,由动脉瘤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病因的2∕3,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病[1]。
前交通动脉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30%,近年来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已被神经外科医生所共同接受。
研究前交通动脉瘤不同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以及怎样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取得最优的临床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以便为患者选择更为有利的治疗方案。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2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人均为本院住院收治的病人,男41例,女21例;年龄29-71岁,平均45岁。
入院时头ct均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按hunt-hess分级:i级22例,ⅱ级17例,ⅲ级14例,ⅳ级9例,按fisher分级:i级26例,ⅱ级16例,ⅲ级12例,ⅳ级8例。
1.2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明显的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6例患者神志清楚,16例患者呈嗜睡状态,12例呈浅昏迷状态,8例呈深昏迷状态,其中23例患者存在语言,肢体活动障碍。
16例患者合并高血压,10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1.3 影像学检查所有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3d-cta或3d-dsa进一步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前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ICD-10:I67.108 /Q28.3),病情处于出血一周以上的急性期。
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ICD-9-CM-3:39.5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破裂动脉瘤:①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出血、脑室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
其中SAH最为常见,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②脑血管痉挛症状:症状通常逐渐发生,表现为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③癫痫发作:可发生抽搐,多为癫痫大发作;④脑积水:动脉瘤出血后,可因凝血块阻塞室间孔或中脑导水管,引起急性脑积水;或基底池粘连、蛛网膜颗粒吸收障碍,引起慢性脑积水;(2)未破裂动脉瘤: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癫痫、TIA 发作等,也可无任何症状,经查体或其他原因偶然发现。
2.辅助检查:(1)头颅CT:是SAH首选诊断方法,通过CT扫描还可评定以下方面:①脑室大小:部分动脉瘤破裂患者立即发生脑积水;②血肿,有占位效应的脑内血肿或大量硬脑膜下血肿;③梗塞;④脑池和脑沟中出血量:血管痉挛的重要预后因素;⑤合并多发动脉瘤时,CT可能初步判断责任动脉瘤;⑥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头颅CT初步预测动脉瘤的位置:出血主要在侧裂及鞍上池,出血破入脑室,位于额叶靠近中线大脑镰者,高度怀疑前交通动脉瘤。
(2)CT脑血管造影(CTA):多数情况下可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有无多发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钙化情况,以及病变与骨性结构解剖关系;(3)腰椎穿刺:SAH最敏感的检查方法,但目前不应当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技巧篇--TheNeurosurgicalAtlas系列眼动脉巨大AN夹闭术--丰育功教授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眉弓入路Acom-AN夹闭术--丰育功教授识别二维码观看视频前交通动脉瘤(ACoA)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最常见的动脉瘤,大约占所有破裂动脉瘤中的30%。
蛛网膜下腔出血除了可以集中在纵裂,还可以出现额叶底部的脑内血肿或是通过终板破入三脑室的脑室出血。
自发性单侧额叶底部(直回)的脑内血肿,即使没有明确的严重头痛史,也需要行血管检查以排除潜在的血管病变。
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动脉瘤是前交通动脉瘤。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前交通动脉瘤是由两侧A1供血有关,会出现造影剂未充盈小的前交通动脉瘤等少见的状况。
十分小的前交通动脉瘤呈血泡样假性动脉瘤。
由于难以判断真正的动脉瘤瘤颈,夹闭这样的动脉瘤往往很困难。
应用动脉瘤夹夹闭往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载瘤动脉管腔狭窄。
这样的病例需要行3D血管造影检查,术前的计划要周密。
对怀疑为血泡样动脉瘤或CTA未能明确显示动脉瘤形态的病例,特别需要进行3D血管造影检查。
假性血泡样动脉瘤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的机率高,需密切影像学随访。
传统上,根据瘤顶方向与前交通动脉的关系将前交通动脉瘤分为:向下、向前、向上、向后。
手术适应症当前,多数前交通动脉瘤都可选择介入手术或显微手术治疗。
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指向,通常需要切除一部分直回脑组织和处理鞍区、前穿质、下丘脑区域的穿支血管。
因此,显微手术就有合并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尤其是高功能的患者。
对于瘤顶向上和向后的动脉瘤此类风险特别高。
基于这些因素,在选择显微手术前,我会优先考虑介入治疗。
适合显微手术的指证包括:患者年轻(小于50岁)、宽颈动脉瘤或瘤内血栓形成。
少数情况下,伴部分血栓形成的大前交通动脉瘤可产生占位效应,压迫视交叉。
这种情况,显微手术可以通过夹闭动脉瘤、清除囊内血栓,有效减轻占位效应,恢复搏动。
近年来,随着球囊及支架辅助栓塞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复杂动脉瘤的范围。
第四章:瘤夹夹闭动脉瘤第四章:瘤夹夹闭动脉瘤信州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脑神经外科教授本郷一博【概述】脑动脉瘤夹闭术遵循基本的显微外科原则。
1.锐性分离蛛网膜,仔细进行无血化操作直至显露动脉瘤颈部。
2.在破裂动脉瘤手术中,努力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显露正常血管,不造成新的出血。
3.熟悉瘤夹的形状、大小、特性等非常重要。
4.掌握各种夹闭方法非常重要。
5.充分利用实际手术、手术录像或解剖图谱等,将各种变异方法悉数掌握。
每个动脉瘤都是不同的!【动脉瘤夹闭术的基本姿势】脑动脉瘤手术可以说是显微神经外科的基本手术。
因其大部分过程是对蛛网膜、脑表面的操作,故也被称为“蛛网膜手术”。
硬膜内的操作基本上是切开蛛网膜和显露术野,应尽可能做到无血化手术。
(要点)有少量出血或无法辨清正常结构时,特别是血管和蛛网膜区分困难时,很难做到良好显露。
为此,锐性分离是基本原则,必须准确地打开蛛网膜。
微小血管出血原则上不用双极电凝止血,否则即阻断了正常血流,也不能保持解剖界面。
应采用小的明胶海绵等止血材料压迫出血点,其上覆盖小棉片后反复冲水。
以上所述是被认为在动脉瘤夹闭术中显露动脉瘤颈部之前极其重要的技术。
(观点)器械的握持方法是利手握持剪刀,非利手握持镊子钳夹带有蛛网膜的血管,用剪刀剪开蛛网膜。
或者用剥离子轻轻牵拉组织使蛛网膜绷紧,然后用剪刀剪开(图1)。
此时需要放大术野。
图1、分离动脉瘤颈部。
用剪刀从载瘤动脉上锐性分离动脉瘤壁和动脉瘤颈部。
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适度。
低倍放大可掌握术野全貌;但使用剪刀锐性分离时应高倍放大。
(要点)显微镜需在术野操作部位频繁移动,应将光圈调至适合操作的最小值。
尽量少用脑压板。
需要时也应避免意外落入术野损伤脑组织。
此外,还应避免长时间在同一部位牵拉,必要时应间断性牵拉。
【用手术显微镜在硬膜内操作】用手术显微镜在硬膜内操作,首要原则是“尽早使用显微镜”。
(观点)手术时,要全身心贯注于显微镜下操作;手术后回看录像,说明每个动作的意思,就能将手术操作了然于心。
江苏省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为规范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技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临床技术应用能力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开展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技术进行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此项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前循环动脉瘤是指从Willis动脉环前半部所产生的动脉瘤,即在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颅内段形成的动脉瘤。
此项技术是指通过动脉瘤夹闭术,包括动脉瘤包裹术、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孤立+颅内外血管吻合术或动脉瘤孤立+血管移植架桥术等术式,达到控制动脉瘤出血,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必须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诊疗科目,设有重症监护病房。
(三)开展该项技术的医疗机构必须有独立的神经外科病房,床位40张以上,能独立开展神经外科四级手术,有良好的显微外科操作基础。
(四)医疗机构每年完成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不少于20例,包括动脉瘤包裹术、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孤立+颅内外血管吻合术以及动脉瘤孤立+血管移植架桥手术等,其中动脉瘤夹闭术必须在80%以上,且死亡率低于20%,近三年无与该项技术相关并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
(五)具备动脉瘤夹闭术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如手术显微镜、显微手术器械、各种类型的动脉瘤夹以及动脉瘤夹闭术中的监测设备,如神经内镜、诱发电位、荧光造影或微血管多普勒等。
(六)医院设立由医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健全,审查规范。
(七)有符合要求的无菌手术室1、空气洁净度达到100级。
2、有能够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的场所,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仪、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配有必备的抢救药品。
3、配备有神经外科专用手术显微镜、显微外科手术器械和相应的设备。
(八)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1、检验科:能够满足手术科室术前必要的检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