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学之风险态度与资产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266.50 KB
- 文档页数:53
金融经济学名词解释自然状态:特定的会影响个体行为的全部外部环境因素。
自然状态的信念:个体会对每一种状态的出现给予一个主观的推断,即某一特定状态s出现的概率P。
期望效用原则:人们在投资决策时不是用“钱的数学期望〞来作为决策准则,而是用“道德期望〞来行动的。
而道德期望并不与得利多少成正比,而与初始财富有关。
即人们关怀的是最终财富的效用,而不是财富的价值量,而且,财富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效用函数的定义:不确定性下的选择问题是其效用最大化的决定不仅对自己行动的选择,也取决于自然状态本身的选择或随机变化。
公平博彩:指不改变个体当前期望收益的赌局,如一个博彩的随机收益为ε,期望收益为E(ε)=0,我们就称其为公平博彩。
效用函数的凸凹性的局部性质:经济行为主体效用函数的凸凹性实际上是一种局部性质。
即一个经济主体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是风险厌恶者,在另一种情况下是风险偏好者。
效用函数是几个不同的局部组成。
在人们财富较少时,局部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随着财富的增加,投资者对风险有些漠不关怀;而在较高财富水平阶段,投资者则显示出风险偏好。
确定性等价值: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对于某一博彩行为的支付意愿。
即与某一博彩行为的期望效用所对应的数学期望值〔财富价值〕。
风险溢价:是指风险厌恶者为防止承当风险而情愿放弃的投资收益。
或让一个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参与一项博彩所必需获得的风险补偿。
阿罗-普拉特定理:对于递减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随着初始财富的增加,其对风险资产的投资逐渐增加,即他视风险资产为正常品;对于递增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随着初始财富的增加,他对风险资产的投资减少,即他视风险资产为劣等品;对于常数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他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与其初始财富的变化无关。
相对风险厌恶的性质定理:对于递增相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主体,其风险资产的财富需求弹性小于1〔即随着财富的增加,投资于风险资产的财富相对于总财富增加的比例下降〕;对于递减相对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风险资产的财富需求弹性大于1;对于常数风险厌恶的经济行为主体,风险资产的需求弹性等于1。
行为金融学课后答案一名词解释有效市场假说:有关价格对影响价格的各种信息的反应能力﹑程度及速度的解释,是关于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
弱式有效市场: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任何投资者无论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额收益。
半强式有效市场: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的市场。
强式有效市场: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不管是已公开的还是未公开的信息,都已经充分及时地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套利:对同一种证券或本质上相似的证券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以不同的价格同时买卖的行为。
噪音:不包含任何证券内在价值信息的伪信息。
噪音交易:依据伪信息、灵活性差的交易策略与大众模型进行的交易。
噪音交易者:是指根据与基础价值无关的噪音信息进行交易,误以为自己掌握了有关风险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并对此有过分主观的看法的投资者。
完全信息:指与证券基础价值相关的所有信息。
完全知识:投资者能够根据所获得的完全信息对证券做出合理评价所需的全部知识。
套利均衡:套利交易最终使资产收益率符合套利定价公式,套利被消除,均衡价格形成。
二问答题1.简述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市场的有效性可以分为三类:(1)弱式有效性:它是最低层次的市场有效性。
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例如历史价格水平、价格波动性、交易量、短期利率等。
因此,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
(2)半强式有效性:如果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这类市场就归属于半强式有效市场。
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讲,任何已公开的信息都不具备获利价值。
效用、风险与风险态度简介效用是指个体对各种选择或决策结果的主观评价,也可以理解为满足程度或心理感受。
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个体在面临选择时如何进行决策。
根据效用理论,人们在做决策时会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效用的选项。
风险是指在不确定性条件下,预期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结果。
在风险决策中,个体往往需要在多个可能的结果之间做出选择,每个结果都有相应的概率。
风险与效用理论密切相关,因为个体会考虑不同结果的效用大小来决定选择哪个风险。
风险态度是指个体对风险的态度和偏好。
不同的人对风险会有不同的态度。
有些人可能更喜欢谨慎的决策,更倾向于避免风险,他们会选择较为确定的选项。
而有些人可能更愿意冒险,更容忍风险,他们愿意冒更高的风险来追求更高的收益。
风险态度可以分为三类: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
风险厌恶者倾向于选择较为保守的选项,他们对于风险敏感,更倾向于避免风险。
风险中性者对风险持中立态度,他们会权衡风险与回报,选择平衡的选项。
而风险偏好者则更愿意承担风险,他们会选择更高的概率获得更高回报的选项。
风险态度会对决策产生影响。
不同的风险态度会导致不同的选择。
对于企业来说,了解员工的风险态度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分配任务和确定激励措施。
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自己的风险态度可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
然而,风险在决策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些决策者可能会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地估计风险。
过于乐观的估计可能会导致对风险的低估,而过于悲观的估计则可能会导致对风险的高估。
这种偏差估计可能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或选择。
综上所述,效用、风险和风险态度是决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了解效用理论、风险和自身的风险态度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进行决策,并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最优的选择。
然而,在决策中也需要注意风险的偏差和错误估计的可能性。
效用、风险和风险态度是现代经济学和决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个体和组织的决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效用函数常常用来衡量个体对不同选择或决策结果的主观评价。
导论一、金融与金融决策金融(finance):人们在不确定性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决策的行为。
金融活动的两个特点:(1)金融决策的成本与收益是在时间上分布的;(2)决策者无法预知这些成本与收益的时间分布状况时间和不确定性是金融的两个关键因素时间:当前的货币是在未来交易用的货币风险(或不确定性):在未来转移的货币数量具有不确定性(二)金融决策1、金融决策的主体、内容及目标(1)主体之一:家庭面临的基本决策:消费决策和储蓄决策,投资决策,融资决策,风险管理决策家庭金融决策的目标:满足其消费偏好或(跨期)消费的效用最大化。
资产:任何具有经济价值的事物资产配置:人们选择如何去经营他们的积蓄(2)主体之二:企业物质资本:The buildings, machinery, and other intermediate input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金融资本: The stocks, bonds, and loans used to finance the acquisition of the physical capital.企业在其日常运营中的临面财务决策:战略规划(希望进入何种行业)资本预算(投资项目的评估与决策)资本结构(融资决策)营运资本管理(日常的资金管理)企业决策的目标:股东财富的最大。
2、金融决策(1)环境--金融体系:市场及其他用于订立金融合约和交换资产及风险的机构的集合(2)决策的三大支柱:货币的时间价值,资产评估,风险与收益的权衡3、金融决策的结果: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均衡及资产价格和衍生金融产品价格的决定4、金融决策结果的影响:资源配置及其效率二、金融决策分析的三大原理(1)货币的时间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
原因:货币可用于投资,获得利息,从而在将来拥有更多的货币量货币的购买力会因通货膨胀的影响而随时间改变未来的预期收入具有不确定性货币时间价值的分析工具:现金流贴现用现金流贴现方法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思想:其中,FV、PV分别表示终值和现值(2)资产价值评估原理:资产评估即资产价值的测算过程,进行资产评估的关键内容是测算资产的价值nrePV FV⨯=资产评估基本原理:一价定律金融市场中的一价定律:由于套利行为的存在,预期综合收益率相等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应该相同。
《金融经济学》网上形考题库及参考答案注意:单元的题目为随机,用查找功能(Ctrl+F)搜索题目本店适用专业及层次: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法学、广告、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社会工作、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科本科等;试题与答案:题目:()的发表标志着现代组合理论的开端,也标志着现代金融经济的开始。
参考答案:哈里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的选择》题目:()股利支付率模型更适用于那些已处于成熟阶段、公司股利政策比较稳定的股票估值。
参考答案:股利支付率模型题目:()衡量由于逆向选择而损失的价差收益,反映了交易后的价格变化。
参考答案:定位价差题目:()即为公司的收入在扣除营运成本和新投资额以后剩余的现金流量。
参考答案:股利题目:()即在某个特定价位(通常是最佳买卖报价)上的订单数量。
参考答案:市场深度题目:()就是根据金融工具未来现金流的特征,运用恰当的贴现率将这些现金流贴现成现值,并且加总,从而获得该证券的合理价格。
参考答案:绝对定价法题目:()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影响股票价格信息的充分程度。
参考答案:市场有效性题目:()考察了买(卖)方发起的交易引起的价格上升(下跌),即价格变化与交易量所构成的曲线的斜率。
参考答案:市场深度模型题目:()理论认为,现实中的个体和企业经理人面临着风险或不确定性。
参考答案:微观经济学题目:()区分了“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不同,他认为前者是决策制定者能够对对决策的潜在结果赋予概率的情况,而后者则通常无法赋予概率。
参考答案:弗兰克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题目:()认为,只要任何一个投资者不能通过套利获得收益,那么期望收益率一定与风险相联系。
参考答案:套利定价理论题目:()认为逆向选择成本是构成价差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信息不对称模型题目:()是对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交易机制及其价格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题目:()是各国主要用于清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其通常在银行出现危机或存在大量不良债权时由政府设立。
风险厌恶名词解释
风险厌恶是指个体或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和偏好。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风险厌恶是指个人或投资者更倾向于避免面临潜在损失的风险,而不愿意承担风险。
风险厌恶的个体或投资者可能会更多地选择低风险和稳定的投资,而不愿意冒险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风险厌恶的个体或投资者往往会更加关注保护资本和保持稳定
的财务状况,他们更注重保守的投资策略,尽量避免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
风险厌恶个体或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投资在低风险的资产类别,如债券、定期存款或保守型基金,而不愿意冒险投资在高风险的资产类别,如股票、创业投资等。
风险厌恶个体或投资者可能会对风险进行评估和衡量,通过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来降低风险,如多元化投资、保险等。
他们更倾向于寻求稳定的回报和保守的投资策略,以避免潜在的损失和财务风险。
效用、风险与风险态度简介效用、风险与风险态度简介在现代社会中,效用、风险及风险态度是经济学、金融学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效用是指个体对于某种物品、行为或决策的满意程度,而风险则是指不确定因素对于结果的影响程度。
而个体对于风险的态度则是指个体对于风险的认知、评估和处理的方式以及个体在面临风险时的心理反应。
本文将对效用、风险和风险态度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个体对一种物品、行为或决策所获得的满意程度。
经济学家利用效用函数来度量个体的效用水平,并通过最大化效用来指导个体的决策行为。
效用函数一般具有边际递减的特点,即随着个体在某种物品、行为或决策上的消费或参与程度的增加,其所获得的附加满意度将递减。
其次,风险是指不确定因素对于结果的影响程度。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风险往往是指在投资或决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失或不确定性。
风险具有概率性和不确定性,个体在进行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风险的大小和发生的概率。
风险的存在对于个体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个体对于相同的风险可能有不同的反应。
最后,个体对于风险的态度是指个体对于风险的认知、评估和处理的方式以及个体在面临风险时的心理反应。
个体的风险态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偏好型。
不同的个体在面对相同的风险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决策行为。
风险态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性别、年龄等。
在实际应用中,效用、风险和风险态度的概念在个体和组织的决策行为以及金融市场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在投资决策中,个体在面对不同的投资选项时会综合考虑效用和风险,选择对个体来说效用最大、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
而在金融市场中,个体的风险态度对于金融资产的定价和市场波动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效用、风险和风险态度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首先,个体的效用函数往往是主观的,难以准确度量个体的满意程度。
其次,风险的概率和大小往往是不确定的,个体的风险态度和决策行为可能受到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
风险中性原理风险中性原理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个体对于风险的态度是中性的。
这意味着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个体不会因为风险而改变其决策。
风险中性原理在金融领域和行为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投资者和决策者来说,了解和理解风险中性原理对于做出理性的决策至关重要。
风险中性原理最早由马克·斯特恩斯坦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斯特恩斯坦认为,个体在面对风险时,会根据概率来进行决策,而不会受到风险本身的影响。
这一理论对于解释人们在风险决策中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金融领域,风险中性原理对于投资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风险中性原理,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将预期收益和风险同时考虑进去,而不会因为风险本身而改变其投资决策。
这意味着投资者会根据预期收益和风险来进行投资组合的选择,而不会因为风险而放弃高收益的投资机会。
此外,风险中性原理还对决策者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决策时,决策者应该根据风险中性原理来进行决策,而不是被风险所左右。
这意味着决策者在制定决策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风险因素,但不应该因为风险而改变其决策。
然而,风险中性原理并不意味着个体对于风险毫无感知。
相反,风险中性原理认为个体会根据风险的概率和预期收益来进行决策,而不是被风险所左右。
这意味着个体在决策时会对风险有所感知,但不会因为风险而改变其决策。
总之,风险中性原理在金融领域和行为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了解和理解风险中性原理对于投资者和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个体应该根据风险中性原理来进行决策,而不是被风险所左右。
这将有助于个体做出理性的决策,从而更好地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
风险中性的原理风险中性的原理是指在风险决策中,个体对于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的偏好程度是相等的。
即个体在选择不同方案时,关注的是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的比较,而不是单纯追求高收益或低风险。
这一原理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风险中性的原理下,个体对于风险的态度是中立的。
个体并不是完全厌恶风险,也不是完全偏好风险,而是对风险持有中立的态度。
这意味着个体对于不同投资方案的选择不仅考虑了预期收益的大小,还会综合考虑预期风险的程度。
风险中性的原理可以通过效用函数来进行量化。
效用函数表示了个体对于不同收益和风险组合的偏好程度。
在风险中性的前提下,个体的效用函数是线性的,即个体对于收益和风险的偏好程度是相等的。
这也意味着个体对于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的乘积(即预期收益率)是持有中立态度的。
风险中性的原理对于风险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的双重因素。
单纯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可能导致不可承受的损失,而过于担心风险而放弃高收益机会又可能错失良机。
因此,在投资决策时需要权衡考虑,选择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投资方案。
其次,风险中性的原理也揭示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一原理,个体只关心收益和风险的比较,而对于收益和风险的绝对数值并不敏感。
虽然高收益通常伴随着高风险,但只有在收益与风险的比较中,个体才能作出相对合理的决策。
因此,在选取投资方案时,应该考虑到其风险水平是否与预期收益相匹配。
此外,风险中性的原理还对衡量不同投资方案的风险提供了指导。
根据风险中性原理,个体对于风险的偏好程度是无差异的,即个体对于风险感知的敏感程度是相等的。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一致的风险指标来比较不同投资方案的风险。
常用的风险指标包括标准差、方差、半方差等。
通过计算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对不同投资方案的风险进行量化,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总之,风险中性的原理是指在风险决策中个体对于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的偏好程度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