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时练
- 格式:docx
- 大小:752.75 KB
- 文档页数:3
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主要讲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以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工业化的起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阶段,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学习后面的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三、教学重、难点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有两个,一是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两个方面展开,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意义,也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为后续学习新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成立,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4课。
本课主要内容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我国工业化的起步,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在工业化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工业建设成果,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部分,教材主要阐述了我国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新中国的根本制度。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一五计划的具体内容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深入了解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和成果,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和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一五计划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堂笔记【导语】历史是一部彩色的画卷,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兴衰。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
在历史的长河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课程内容概要】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1、新中国的兴起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重建。
2、新中国开创工业化新路线:以华北煤炭、沙城油田为重点进行能源工业建设,以中原和东北地区为主基地,从点、线、面结合的三步走战略,发展支援他人,艰苦奋斗,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工业化的重要意义:工业化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运而生,对各个领域进行制度化改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代议制、选举制、任免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际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把广大人民放在国家的决策和管理的最高权利地位。
【重点内容详解】一、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任务。
几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根据国情和时代要求,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使国民经济稳步恢复和重建。
1952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有计划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的一次会议,经过审议,最终通过。
此后,新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的起步。
1、新中国的兴起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重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崩溃和停滞的状态。
国民收入仅相当于1949年的三分之一,而且更多的是低价值的农业产品,工业和农业的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了“发展工业,支援农业”的方针,力求将全国各行各业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中来,成为一个有序、规范的整体。
2、新中国开创工业化新路线新中国采取了从点、线、面结合的三步走战略,重点发展的是煤炭和石油工业。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1.“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如果现在我们还不能建立重工业,帝国主义是一定还来欺侮我们的。
”为此,新中国实行()A. —五计划B. 三大改造C. 大跃进D. 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A2.如下图是一位同学的自学笔记,在“内容”处应填写的是(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内容:A. 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C.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A3.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可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一桥”指武汉长江大桥,“四厂”有第一飞机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
这说明“一五”计划重点发展( )A. 农业B. 重工业C. 商业D. 轻工业【答案】B4.在一部电影中,马师傅开着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奔驰在武汉长江大桥上,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在( )A. 解放战争时期B. “一五”计划期间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答案】B5.下面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事()A. 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B. 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C. 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D. 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中庆新生【答案】C6.到1957年底,在工农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
由此可知当时我国()A. 已经迈进工业国家行例B. 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除经济阶段C. 优先发展重工业D. 已经超额完成各项指标【答案】C7.下列选项与下图中数据变化直接有关的是()A. 一五计划B. 大跃进运动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文化大革命【答案】A8.下列图片资料,不会出现在新中国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上的是()A. 克拉克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B. 武汉长江大桥C.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行D. 上海工商界代表荣毅仁等申请金行业公私合营【答案】A9.“它贯穿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材通过翔实的内容,生动的插图,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在建国初期,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工业化进程,并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认识工业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认识其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3.通过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工业化起步的过程和意义。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视频等。
2.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
3.准备教学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工业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性和起步的过程。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我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关于工业化起步的问题。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起步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工业化起步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通过点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合作学习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史料展示: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强国之梦的初起》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材料,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要而且必须要发展工业了吗?提示:国家贫穷,工业相当落后;发展工业,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差距大。
教师讲述:中国一穷二白,面对强敌环伺,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954年《宪法》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通过读课本,结合材料,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提示1: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提示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选择题
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的意思是()
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 B.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2.伟大的中国人民从未停止探索复兴道路的步伐。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建立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
A.开国大典B.土地改革 C.第一个五年计划D.三大改造
3.历史图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下表反映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优先发展文化教育D.优先发展农业
4.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
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大庆油田建成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
”“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人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这些“代表们”参加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6.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里“换了人间”主要是指( )
A.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7.1953年底,毛泽东率队去杭州,途中他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
”毛泽东说的这部大法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8.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首先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总理请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9.研究文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下面1954年毛泽东的“代表当选证书”可以见证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的成就是( )
A.确立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B.结束封建专制制度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下列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次会议于1954年在北京召开
B.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D.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材料二: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我国生产出了第一辆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机床制造厂……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毛泽东什么时候说的?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一五”计划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我国优先发展什么工业?
(3)列举“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
(至少两项)
(4)请你说出“一五”计划完成的历史意义。
答案:
1-5;BCABD; 6-10:CABCD
11.(1)毛泽东解放初期说的。
反映了我国当时工业落后的现状。
(2)1953年,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3)武汉长江大桥、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厂、宝成铁路、青藏公路等。
(4)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