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拿来主义第一课时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3.54 KB
- 文档页数:4
5 拿来主义从容说课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杂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
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用的是杂文体,并非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宜简化头绪,突出中心,淡化一些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着重于鲁迅对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思想的学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的。
然后,向课外延伸,讨论一些有关与“拿来”有关的话题,以强化对该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内外分发的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
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
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
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推进新课师“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上面加上一个“主义”呢?生“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
“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义。
2.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3.体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礼尚往来”、“残羹冷炙”等词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的考查,注意把握用法。
2.把握文中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运用。
难点:体会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节目《中国好声音》原型:荷兰综艺节目《TheVoice ofHolland》秀节目《我是歌手》●湖南卫视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原型: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新课导入面对这几年比较流行的综艺节目,细查其由来会发现,很多都是借鉴国外大火的节目。
面对这种“借鉴”,我们怎么看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看看革命先人鲁迅的态度吧!走近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杂文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特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它既是议论文,有议论性,旨在说理;又可归入文艺作品,具有文学性、形象性。
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杂文被誉为“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鲁迅共有16部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 年。
“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依附于美、英等帝国主义,为了讨好他们,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奉行“送去主义”。
《拿来》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拿来》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课时〕(五)学习第三第四段可围绕以下考虑展开。
1、接下来我们来梳理第三段的思路,哪位同学来概述一下?明确:这一段主要写送去的危害。
2、作者先说“当然,可以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假如说第一段是说明“送去”只知道献媚讨好而不敢拿,那么这一段是要驳斥送去者怎样的想法?明确:送去者可能会说:“我丰富,我大度,我不需拿。
”有人自恃中国地大物博,送一点出去无碍大局。
3、好极了,可见要充分地阐述,必须先理解对方可能的根据或者观点,再逐一驳斥,这样才是有的放矢。
列举尼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关于煤的说法说明了什么?这两者是什么关系?明确:说明我们并不丰富,所以不能只是送去总是送去。
这两者是类比关系。
4、好的,作者充分阐述了“送去”带来的危害,这危害是什么呢?明确:“要不然,那么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5、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明确:“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____奴景况。
“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佳节大典”之时,丧失主权的奴隶们只能磕头讨一点“残羹冷炙”,这是怎样的可悲!6、倘假设是你们来说某现象带来的危害,你们会怎么说?鲁迅先生这样说有什么特点?明确:高度概括,又很形象。
7、鲁迅杂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抽象概括,典型形象议论”,用他自己的话便是“论时事不留情面,砭痼弊常取类型”,这“类”便可理解为“抽象概括”,这“型”便可理解为“典型而形象”,将概括的现象复原为更具典型性的形象。
“典型形象议论”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当然在阐述“怎样拿来”的局部表达的更为突出,这是后话。
那么“高度概括现象”从这篇文章是否可以表达?明确:自从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统治者们与列强定条约、割地赔款,这种丧权弱国的行为不知道有多少,应该怎么去表述,要花多少文字去表述?而鲁迅先生只用“送去”四个字,足可见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在当时的文化战线上,他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只要他的生命不息,他的战斗就决不停止。
而今,鲁迅早已去了,一个艰难地苦苦追求真理,为人们寻求解放道路的人;一个以笔作刀枪,与顽固的反动势力进行厮杀的人;一个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亲爱的祖国、献给人类最伟大的事业的人早已去了;但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份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
他憧憬的目标,已经实现,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不断地奋进。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及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重要的词语,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意。
3.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意义。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文章词句,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先破后立论证方式及对比、类比、比喻等论证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领会作者观点态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明确“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学会正确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三、预习检测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在课本上做标注。
自诩()冠冕()蹩()进国粹()残羹()冷炙()吝啬()孱()头脑髓()孱()弱xǔ guān miǎn biécuì gēng zhìsè cànsuǐ chán2.识记下列汉字的字形,解释重点词语含义。
读两遍。
礼尚往来孱头蹩进冠冕堂皇脑髓譬如残羹冷炙给予国粹礼尚往来:尚,注重。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冠冕堂皇:冠冕,古代帝王、官吏的帽子;堂皇,很有气派的样子。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课题拿来主义课时1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
重点
难点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具
学具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
一、介绍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
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八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指导学生复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问题: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
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提示: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
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
三、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
近带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
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问:因此,文章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呢?
讨论、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要求: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第一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讨论、明确:A、这一句,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因为其实质是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B、三个“送”的事例:先送古董,没回音;再送古画、新画,“发扬国光”;最后送“梅兰芳”。
(注意:作者的矛头并不是对人。
)
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A、“抛来”指那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带不良动机;B“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四、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就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政府在“学”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要“拿来”!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消化生字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