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险体系构建
- 格式:doc
- 大小:7.16 KB
- 文档页数:3
财政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785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公布日期】2021.06.25•【文号】财预函〔2021〕51号•【施行日期】2021.06.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其他规定正文财政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785号建议的答复财预函〔2021〕51号青海代表团:你们提出的关于持续加大三江源地区国家投入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加强政策差别化支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关系全国生态战略安全和长远发展。
贵团提到的青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以及民生水平不高,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情况。
近年来,财政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部署要求,结合财力状况加大对青海省转移支付资金补助力度,由青海省结合本地实际,在政策框架内,按规定统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加大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2021年,中央财政下达青海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46.18亿元,同比增长18%,有力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是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一般性转移支付。
2021年,中央财政已下达青海省均衡性转移支付493.33亿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63.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17.4%。
三是专项转移支付。
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青海省林业草原转移支付32亿元,用于支持天然林保护全覆盖、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防沙治沙,完善生态护林员政策,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和野生动物保护等,强化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支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
此外,“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1.06亿元,支持青海省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有效改善了青海省自然生态质量。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补偿标准李屹峰;罗玉珠;郑华;杨绍顺;欧阳志云;罗跃初【摘要】生态补偿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是补偿标准的确定.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移民作为对象,结合确定补偿标准的方法的特点,针对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了生态移民补偿标准的不同方案,所采用的方法分别是:牲畜机会成本法、草场机会成本法、以果洛新村和河源新村两个移民新村为例的地区发展差异法.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所确定的平均生态补偿标准也稍有不同,分别为1.39万元·户-1·a-1;1.03万元·户-1·a-1;1.1万元·户-1·a-1.研究为确定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03【总页数】7页(P764-770)【关键词】生态补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作者】李屹峰;罗玉珠;郑华;杨绍顺;欧阳志云;罗跃初【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青海省果洛州兽医站果洛藏族自治州 814000;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生态补偿是指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主要以经济手段来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它将无具体市场价值的环境换成了真实的经济要素,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新途径[1-4]。
确定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的关键,不同的确定标准的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而由于众多原因,我国生态补偿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包括补偿标准不合理、与利益相关者联系不紧密等一系列问题[5-7],因而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
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三江源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区之一、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江源区需要进行生态移民,把原先居住在保护区内的人口迁出,保护和恢复区域的生态系统。
但生态移民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安置、生计保障、生态恢复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移民的目标是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因此人口安置是重要的一环。
在确定人口迁出地点时,需要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避免过度集中人口。
可以选择周边地区相对落后的县市,通过发展产业和提供就业机会,吸引移民群体。
同时,要考虑移民人口的规模和适应能力,避免对迁入地区造成巨大压力。
其次,生计保障是关键问题。
移民群体一旦离开原先的生活方式,可能会面临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需要提供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同时,可以鼓励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创业机会,让移民群体在新的地方找到生计。
生态恢复也是生态移民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迁移出的地区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保护和恢复植被、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土地资源质量,推动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的支持和管理也是保障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移民群体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要加强对新迁入地区的管理,确保新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并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综上所述,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人口安置、生计保障、生态恢复、政府支持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4.20•【字号】青政[2009]19号•【施行日期】2009.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若干意见(青政〔2009〕19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已实施四年。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咨公司对三江源生态工程进行了中期评估,认为该工程自实施以来在省级有关部门、项目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建设总体进展良好,取得成效。
但在移民社区管理、减畜禁牧、后续产业培育、项目运行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为认真落实中期评估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健全工程运行机制,切实解决移民社区管理、后续产业培育、减畜禁牧等紧迫问题,特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一)加强组织领导。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生态工程。
实施好这个工程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也是青海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承担的重大责任。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政府一把手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分管领导要明确职责,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认真调查研究,主动及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要在省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实施。
州、县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要严格实行政府领导责任制。
州、县三江源办公室是同级政府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的专门工作机构,要切实加强三江源办公室建设,配强人员,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关于发展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建议摘要“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建国以来我国实施的一项最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如何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使生态移民能够“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关系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三江源区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已实施的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特点及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建议;青海三江源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279-02青海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最重要、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调节区,是我国淡水资源的主要补给线,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地区。
为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区的生态功能,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总投资75 亿元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工程于2005 年8 月30日正式启动。
工程实施以来,通过实施生态移民、退牧还草、小城镇建设、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建设养畜、鼠害防治、能源建设、沙漠化治理等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植被覆盖度和草地能力开始恢复和提高,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草畜矛盾得到缓解,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好转,生态功能开始恢复。
但由于三江源地区特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移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移民就业困难、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的就业和后续产业发展,使生态移民能够“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关系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项目区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近3年来青海省海南州实施的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后续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提出建议。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概况青海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适度标准测算与补偿机制构建汇报人:日期:•引言•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现状分析目录•生态补偿适度标准测算方法研究•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策略研究•实证研究:以某地区为例•结论与展望01引言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首个国家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补偿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而适度标准的测算与补偿机制的构建是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
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适度标准测算与补偿机制构建,有助于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背景与意义确定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的适度标准,构建相应的补偿机制,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如何确定生态补偿的适度标准?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如何保障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范围与方法研究范围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因素。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对生态补偿适度标准的测算和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行深入研究。
02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现状分析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补偿的政策法规,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补偿提供了政策依据。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补偿范围逐步扩大,涵盖了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领域。
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现状补偿范围逐步扩大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与使用情况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多元化,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生态补偿基金等。
资金使用规范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规范,主要用于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移民等方面,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通过生态补偿,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修复,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水源地水质得到改善。
生态修复效果显著生态移民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生态移民,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生态移民生活改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补偿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困难群众发放
生活困难补助的通知
【法规类别】移民与其他人员安置
【发文字号】青政办[2009]76号
【发布部门】青海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9.04.17
【实施日期】2009.04.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困难群众发放生活困难补助的通知
(青政办〔2009〕76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自我省退牧还草工程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建设总体进展良好,取得阶段性成效。
但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基本生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为保障三江源生态移民基本生活,切实维护好他们的根本利益,巩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成果,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困难群众发放生活困难补助。
一、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困难群众发放生活困难补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生态移民力度逐年加大,生态移民
大多迁往城镇,基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生活成本大幅提高,消费支出明显加大;生态移民普遍缺乏从事非牧产业的劳动技能,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就业渠道狭窄,增收路子不广;同时,由于生态移民饲料粮补助按户发放,致使家庭人口。
三江源地区中华水塔与东北三省的三江平原的效益生态环境问题开发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是中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据悉,自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以来,三江源地区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7.43%,草原植被盖度由73%提高到75%,退化草地面积减少2302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由45%提高到47%。
水源涵养量由197.6亿立方米提高到211.8亿立方米,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至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为优,监测断面水质在Ⅱ类以上。
湿地面积显著增加,藏羚、普氏原羚、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增长态势,区域生态稳步恢复,保护成效初显。
在此期间,青海省开展了三江源生态资产和服务价值核算、绿色绩效考评、监测预警评估机制建设、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等试点,改革成效明显。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公益林补偿、生态移民补助、湿地生态补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生态补偿政策全面落实,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地区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的生态补偿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同时,青海省通过实施生态监测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形成了以“3S”技术为支撑、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三江源综合试验区区域生态监测体系和监测技术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和数据集成共享机制。
如今,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红利持续释放,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
2019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近9876元,为2005年的4倍左右,其中补偿性收入占70%以上,三江源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众自觉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的通知正文:----------------------------------------------------------------------------------------------------------------------------------------------------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的通知(青政办[2010]238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八日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青政〔2010〕90号)精神,结合三江源地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区域包括玉树、果洛、黄南、海南4个藏族自治州所辖的21个县以及格尔木市代管的唐古拉山镇。
第三条生态补偿范围包括: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和提高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与生活水平、提升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三个方面。
围绕这三个方面,制定具体补偿政策。
第四条根据三江源地区实际及目前财力情况,现阶段重点突出减人减畜、农牧民培训创业和教育发展等方面的补偿。
今后根据实施情况不断探索完善,适时调整和增加补偿内容和项目。
第二章补偿项目及具体补偿政策第五条建立草畜平衡补偿政策。
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并给予一定的禁牧补助。
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场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者转入草畜平衡、合理利用。
根据草原载畜能力,确定草畜平衡点,核定合理的载畜量,对未超载的牧民给予草畜平衡奖励。
真正建立起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长效保障机制。
第六条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日常管护。
【摘要】三江源生态移民为三江源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证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需要帮助移民解决后顾之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项目带动就业,促进其产业发展,走特色、科技、绿色、生态、环保、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障产业发展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三江源”。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根据《规划》,“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源头地区的牧民10140户,55773人,从生态恶化区迁至城镇、乡政府等交通便利、气候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生活,以加快三江源区生态恢复,这是中国目前实施的涉及搬迁区域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
我们于2011年8月间对果洛新村移民点对移民的生活、生产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果洛新村概况果洛新村是青海省果洛州唯一迁往州外的移民社区,地处同德县巴滩,海拔3300米,位于同德县城东部,距同德县城22公里,距离果洛州府大武镇180公里,距玛多县城400公里。
全村共有189户731人,劳动力313人。
黄河、黑河两乡共禁牧135.42万亩,户均禁牧6944.6亩,减畜9341头只匹,折羊单位21467只,户均减畜47.9头只匹,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作出了牺牲和贡献。
2003年,青海省退牧还林(草)生态移民整体搬迁项目计划在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黄河乡、黑河乡实施,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将黄河、黑河两乡共195户,752人整体搬迁,其中189户,731人搬迁至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巴滩建设移民定居点—果洛新村。
2005年该项目正式纳入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投资计划之中。
该工程于2005年8月开工,189户户均投资8万元,总投资1512万元,水、电、路、学校等配套设施投资491万元,2006年10月建成完工,并完成了所有移民群众的搬迁入住工作。
【摘要】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障起步晚,水平低,社会保险几乎是空白。
根据移民安置的实际情况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畴构建社会保险体系,短期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为主,长期逐步推行失业等其他社会保险,并通过加强宣传和咨询、监督和评估等有效手段,最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险体系构建
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构成。
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障起步晚,水平低,社会保险几乎是空白。
根据移民安置的实际情况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畴构建社会保险体系,是维护全体移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也是促进移民尽快适应城镇安居地的新生活,实现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险需要遵循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和具体实施意见逐步推行。
短期来看,需要从最基本最迫切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入手;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依据移民实际还需要再建立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其他社会保险,最终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
短期: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
养老保险。
按照《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规定,年满16周岁的移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移民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自愿多缴者,同比例提高政府补贴的标准。
虽然社会养老保险有据可依,但实施起来还存在问题,突出体现在移民的个人缴费上。
移民绝大多数属于贫困牧民,如果老年后想获得更多的养老金(高于基础养老金部分),参加保险人就必须要缴纳个人保险费,这对他们来说也许力不从心。
因此,个人缴费是建立移民社会保险制度的难点。
所以,在建立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险体系的初期,需要政府引领和支持,比如为三江源生态移民这个特殊群体承担一部分个人缴费责任,一部分存入个人帐户,另一部分计入社会统筹帐户。
这样,一方面更有利于养老保险的先期推行,有利于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源区的藏族移民为国家生态安全做出过重要贡献,以保险惠顾他们,也体现出生态补偿的意义。
基本医疗保险。
按照《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关于青海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后期调整方案的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是具有当地城镇户籍,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转为城镇户籍的农牧民,以及城镇其他非从业人员。
居民医保制度实行个人缴费、政府资助和社会多方筹资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个人缴费按不同的年龄段实行不同的筹资标准,政府补助资金实行分级分担,按不同年龄段,由省、州(地、市)、县(区、市)财政分级承担相应的补助费用。
和养老保险一样,基本医疗保险需要每个年龄段的移民个人缴费,重点年龄段的19~59岁男性移民和19~54岁女性移民每年每人要缴纳110元,同时,政府补助资金实行的分级分担也会加重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尤其是县级财政压力,这对于针对移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也会带来一定的阻力。
所以,其基本医疗保险在推行时依然需要政府的引领和支持。
生育保险—加快移民社会保险体系构建的突破口。
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部分,是国家通过立法,对怀孕、分娩女职工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政策。
其宗旨在于通过向职业妇女提供生育津贴、医疗服务和产假,帮助他们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
与原本生育保险对象的含义有所不同,三江源生态移民妇女基本没有工作,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女职工”,所以,实施的生育保险要有创新性。
制度建立初期将移民育龄妇女全部
纳入生育保险,政府可以采取全额负担的方式,为每个移民妇女合法生育期间提供怀孕、分娩以及实施节育手术时的基本医疗服务。
这种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带有完全福利性质的保险措施,因为移民生育妇女的数量较少并且相对稳定。
这种方式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示范拉动。
育龄妇女生育几乎是每个移民家庭都要面临的正常事件,对移民的影响也最广泛,因此,该方式对社会保险制度在藏区的建立和推行能起到明显的示范拉动作用;二是解放思想。
这项措施对促进藏区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地位提高,推进社会文明,弘扬男女平等,提升公民意识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
所以,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可以以生育保险为突破口,以小见大,加快社会保险体系构建。
长期: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失业保险是为社会劳动者因非本人自愿原因失去劳动机会,从而丧失正常工资收入来源时,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的项目。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强制实施的。
随着移民安置区后续产业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移民城镇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未来移民可能因就业竞争失败或企业的破产而失业,随之生活可能再次陷入生存困境。
同样,未来就业中从事各种经济活动也会出现意外的工作伤害,暂时丧失劳动能力,失去正常工作收入来源。
所以,根据未来移民的实际就业情况,相应建立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他社会保险。
除了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保险如死亡和遗属保险、残障保险、护理保险等。
作为主体社会保险的辅助部分,虽然有些保险范畴可能与其他的保障制度有些重叠,比如残障保障等可能与社会救助目标重合。
但是从未来发展角度看,随着城镇居民角色的不断深入,移民子女和养老观念也会面临转变,这些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险依然是完善的移民社会保险体系必要的组成部分。
构建移民社会保险体系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加强社会保险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
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条文很多,保险缴费和给付的计算更是详细并且繁琐,移民需要了解更多事关切身利益的信息。
而事实上,移民本身的文化素质较低,语言交流也存在困难。
“三江源牧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三年,成人文盲率高达45%,大多数牧民不通汉语,信息闭塞,基本不掌握其他生产劳动技能。
河源移民新村的调查显示,53户生态移民家庭被访对象中文盲占37.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2.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为9.5%。
”①因此,在移民社会保险体系初建时期,要依托被征地牧民社区服务咨询中心提供的社会服务,在乡镇、社区设立社会保险(保障)咨询工作站点,帮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很好的开展关于移民社会保险的咨询服务,使移民尽快了解社会保险的意义、作用和参保方法。
积极发挥藏传佛教文化的正面影响。
“藏传佛教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理念,其各个构成要素诸如教徒、教规、教义、宗教活动、组织、观念对经济的影响各有侧重,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发育形态下所起的影响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移民、牧民几乎全是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民族,宗教生活是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搬迁后,宗教活动仍然是移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对移民开展的社会保险业务要考虑到藏传佛教文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积极发挥其正面的促进作用。
充分考虑移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当地发展水平。
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保险体系构建必须与移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建立移民社会保险体系过程中,不能只顾及保障效率,也不能只考虑保障需求。
一方面,保障水平要与移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移民个人负担和地方财政支出过大会影响移民参保的积极性和整个
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不能只考虑保障需求,移民保险不能不切实际地由政府承担全部责任,这样势必会加重移民“等、靠、要”的思想,社会保险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移民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监督和效果评估。
三江源生态移民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针对移民建立起的社会保险也属于新事物,所以对移民社会保险实施的监督和保障效果的评估很有必要。
保险对象、标准的确认、移民保险责任、义务承担的情况和权力的落实等都需进行监督。
保险方案实施后还要及时对其作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和反馈。
除了社会保险行政主管机构、业务经办机构、保险基金运营机构外,在社会保障(保险)监督机构中还可以考虑让移民代表参与,让移民对社会保险的执行、基金筹集、待遇给付、服务质量等环节进行监督,以增强社会保险的民主、公开和透明性,从而使这项制度更容易落实。
(作者为青海大学副教授;本文为青海省科技项目“三江源生态移民基本社会保障机制研究”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为:2010-n-s06)
注释
①周华坤、赵新全、张超远等:“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的困境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3期,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