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三江源区经济发展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32.23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差异课时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年级:高二地理 备课人:邓威[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区域和区域差异的含义。
2.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分析不同区域自然差异的基本方法。
3.了解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及成因的基本思路。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1)含义:指一定范围的① ,它具有一定的② ,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特点:2.区域划分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⑥ 、⑦ 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3.区域和区域差异研究 (1)研究方法:⑧ 法。
(2)研究内容:⎩⎪⎨⎪⎧比较区域发展的⑨ 条件、⑩条件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⑪的影响探讨区域内部⑫ 、区域 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3)目的: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⑬ 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思维活动]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是否表明区域内部就不存在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1.自然区划分:⑭和⑮是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
⑯和⑰则是自然区域的标志。
2.三大自然区的差异(1)东部季风区a.位置:⑱以东、⑲以南、⑳以东。
b.主要特征:24状况。
c.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随纬度位置变化的○(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a.位置和范围: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25的大部分地区。
b.主要特征:c.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随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26状况。
(3)青藏高寒区27。
a.位置和范围:西南○b.主要特征:c.区域内部分异的主导因素:随海拔而变化的○32状况。
[思维活动]2.导致山东与新疆自然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思维活动]3.为什么青藏地区的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河谷地带?【探究点一区域和区域差异】[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区、市)、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
2022-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地理汇编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章节综合一、单选题1.(2024北京石景山高二上期末)华北某国家级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于2017年启动“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2.9万公顷,并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下图),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数字森林。
“千年秀林”工程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主要是为了()A.提升森林生态功能B.提高林地利用率C.提升苗木成活比例D.提高植被覆盖度(2023北京十一学校高二上期末)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地关系不协调导致的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下图“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3.该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多,增长快B.不合理利用资源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D.工业化快速发展(2023北京十一学校高二上期末)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略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位于半湿润区B.乙地发展种植业C.丙地省会城市是包头D.丁地发展山地畜牧业5.关于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盛产大米,耕地多为集中连片的水田B.季风气候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C.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D.石油、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较丰富(2023北京石景山高二上期末)表为我国某地区农事时间安排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准噶尔盆地B.三江平原C.珠江三角洲D.华北平原7.作物甲最有可能是()A.甘蔗B.甜菜C.棉花D.油菜(2023北京通州高二上期末)下图为全球局部热带雨林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甲区域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会导致()A.亚马孙河的泥沙含量减少B.亚马孙地区水循环更活跃C.亚马孙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D.亚马孙河流量季节变化减小9.影响乙处热带雨林的形成因素有()①暖流①东南信风①寒流①东北信风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023北京通州高二上期末)毛里求斯岛地处印度洋西南部,易受热带气旋影响。
关于优化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研究◆ 赵万梅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统筹谋划“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发展的关键一年。
为全面提升青海省自然资源综合治理能力,完成“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提供有力支撑,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发展战略,加快编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有序推动“五个示范省”建设和“四种经济形态”的空间落地,全面推动构建“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统筹谋划和优化调整全省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高国土开发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全省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能力。
一、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求2014年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多部委开展了包括市县多规合一、省级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改革探索,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试点经验。
十九大的召开代表着我国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面对“新矛盾”,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要内容。
2017年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的实施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机构改革后,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的总体部署,建立协调有序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权责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保障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2022年北京市高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粮食安则天下安。
中国粮食连年丰收,长期保持库存充足。
图(a)示意建有粮库的四地位置,图(b)是智慧粮库管理系中①地1号粮库信息界面。
读图,完成1~3小题。
1.图(a)中粮库所在地()A.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B.①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C.冬至②地比③地昼更短D.④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2.图(a)中最符合天然低温、干燥库存条件的是()A.①B.②C.③D.④3.该智慧粮库管理系统可以直接用于()A.获取耕地面积B.提升作物品质C.消灭虫害鼠患D.优化粮食调拨4.(3分)如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
图中()A.寒武纪比奥陶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B.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C.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与地表升温有关D.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5.(3分)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图中()A.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规律B.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C.岩层①比②的沉积更早D.岩层③与④的形成环境相同中国某科考船赴西北太平洋进行深海科学与资源考察。
已知两种海底矿产的分布,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6~7小题。
6.图中()A.甲海区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B.乙海区位于大陆架分布地区C.丙海区的海底矿产资源单一D.丁海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7.考察过程中()A.S1航段途经我国著名的海洋渔场B.S2航段沿线表层海水盐度越来越低C.科考船行驶至S3航段时顺风顺水D.S4航段一带洋壳厚度大于地壳均值图为我国山东丘陵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8~9小题。
8.据图判断()A.甲处适宜建化工厂B.乙处河道可能有水坝C.林地为常绿阔叶林D.小学距村庄约4千米9.图中四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A.甲B.乙C.丙D.丁江苏省东台市近海分布着由泥沙沉积形成的沙洲。
条子泥是其中一条巨型沙洲,地处中国第一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
考前必备2023年四川省宜宾市公务员省考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考试(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0题)1.全面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
A.公立属性B.公益属性C.社会化属性D.公共属性2.驻村帮扶单位扶贫的首要任务是()A.制定一套帮扶计划B.确定一两个产业扶贫项目C.摸清扶贫家底D.帮助协调和争取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大学对科学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D.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4.第十届()国际特种兵比武5月7日在约旦落下战幕。
中国武警“雪豹”突击队荣获亚军,另外一支中国参赛队伍“天剑”突击队获得总成绩第四名。
这两支队伍还获得了三个单项冠军。
A.利剑竞赛B.勇士竞赛C.特战竞赛D.利刃竞赛5.下列关于“十三五”期间我国国内环境的表述错误的是()。
A.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B.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髙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C.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但创新累积效应还未显现,综合优势不显著D.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6.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7.《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发挥()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更大力度的建设自贸区、开放平台,构建全流域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黄河沿线各省区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富裕。
具体来看,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四方面问题。
第一,创新驱动。
创新是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
沿黄省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仍是改革创新,特别是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创新链条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潜力有望被激发出来。
比如青海如果依旧采用工业化时代的理念,必然存在环保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冲突,但是如果与数字经济、健康医疗、绿色农牧产品等结合起来,青海则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科学用水。
如何实现“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如何实现生态水、工业水、城乡用水在上中下游间的平衡,如何用市场化的办法管理用好宝贵的水资源,这是黄河流域解决水资源约束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协同发展。
区域协同、省与省的协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张政策载体。
黄河流域各省区应作为有机整体,利用好黄河通道、通用航空的便捷性,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办法建设区域性的物流枢纽,用好消费升级紧张窗口期,把流域生态资源转换为生态资产,变成旅游、医药、绿色食品、特色工业等生态资本和产品,全流域建成统一开放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
第四,开放平台。
在当前国家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背景下,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依托“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内陆自贸区、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已经更多向中西部布局,并且实现通关、检疫、产品标准等方面的一体化,助推中西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沿黄九省区要把握不断扩大区域开放发展的有利形势,通过建设一批特殊经济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重点边境口岸,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空间,打造沿黄开放高地。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3篇【篇一】八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一、学情况分析本届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不是很高,上学期地理的平均成绩在45分左右,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所以,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
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升。
我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地理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物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生物研究的生物学爱好者,学习中尽量采用分散记忆,避免在考前突击,这样一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
有必要的话将采用小组式的'学习、讨论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全部完成会考任务。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地理差异、理解省级区域、理解省内区域、理解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
共5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1、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中国的地理差异、理解省级区域、理解省内区域、理解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实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1、精心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新教材实行培训。
2、精心组织和策划好课堂教案。
3、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质量高效率。
4、实行课外辅导和写小论文及做小制作,提升学生的兴趣。
5、认真批改作业,从中解决学生存有的问题。
6、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五、竞赛辅导要深入总结、探索优秀生、特长生培养的路子,构建适合优秀生成长的课程体系,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搞好优秀生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增强优秀生衔接教育,完善激励引导机制,健全各级各类联赛体系,以赛促练,赛练结合,鼓励优秀生拔尖、冒尖。
这样为了更好地做好优生优培工作,适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使用2007的生物联赛工作搞得更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1.06•【字号】青政办[2006]152号•【施行日期】2006.1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06]15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六年十一月六日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11月)城镇体系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城镇发展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部署,既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也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搞好城镇体系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建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海省城镇体系“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重点阐明“十一五”期间全省城镇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空间布局和政策措施,以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第一章城镇体系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十五”期间城镇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五”时期是我省城镇发展最快的时期。
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有利时机,围绕“两大历史任务”,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精神,采取“扩市提位”、“撤乡建镇”、“重点扶持”、“生态移民”、加快小城镇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探索城镇建设投资多元化机制,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使我省城镇数量显著增加,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投资环境极大改善,逐步形成了以西宁市为中心,格尔木市为次中心,各州地政府所在地城镇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小城市、州府所在地城镇、县城、建制镇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体系。
收稿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左正强(1977-),男,四川内江人,经济学博士,教师;范远江(1963-),男,重庆忠县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区域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10年第1期(总第114期)民族经济城镇化与三江源区经济发展分析左正强,范远江(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4100)
摘 要: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会自动向城镇集聚,因此,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市场化滞后的条件下,城镇化对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三江源区城镇化严重滞后,造成了人口与土地矛盾突出;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导致内需不足;不利于教育现代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阻碍城镇中心功能的发挥和土地的集约使用。因此,应推行积极的城镇化政策,加速三江源区城镇化进程,以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关键词:三江源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24922(2010)0120083205
青海三江源区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36.3万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4%[1]。总人口为65.1万人,民族构成以藏族为主,占90%左右,其他为汉、回、撒拉、蒙古族等民族[2]。三江源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于2人/km2。从发达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城镇化、工业化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于各种原因,幅员辽阔的三江源地区城镇化水平还非常低,城市规模小,综合经济实力弱,发展极不平衡。城镇化的滞后导致生产集聚效应的缺失,严重制约了三江源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城镇与三江源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城镇的市场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在该区域各个地方按照相同的发展速度、程度同时表现出来,
而只能集中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毋庸置疑,城镇才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因为它能够通过生产要素的集聚产生市场集聚效应,从而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市场集聚包括生产、消费的集聚,投资的集聚,人才的集聚,信息的集聚和综合配套的集聚,通过集聚上述市场要素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进而引导生产组织由分散向集约化发展;促进信息交流,有效地连接生产、流通、消费,创造投资机会,激活民间投资,促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改善;创造就业机会,达到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目的。与西方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机制下完成市场集聚的条件相比,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之中。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由于市场要素的集聚不足,三江源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低,政策因素导致的负面影响也更鲜明。因此,在三江源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
・38・©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建立市场机制和形成市场集聚效应间的互动关系,在培育市场机制的同时,以城市化为手段,形成市场集聚效应。以市场集聚功能的发挥,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带动区域发展。(二)城镇是市场集聚力最强的区域发展中心西方城市经济学家认为,集聚经济是由整个城市地区的规模所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英国城市经济学家K1J1巴顿把城市的集聚经济效益划分为以下10类:“(1)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2)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减少的实际生产费用;(3)有一个最低限度的人口(即城市规模);(4)某种工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为当地主要工业重新训练劳动力并提供情报;(5)与同类企业在地理上集中特别相关联的更进一步的集聚经济效益,是日趋积累起来的熟练劳动力汇集和适合于当地工业发展所需的一种职业安置制度;(6)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的集聚;(7)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8)能经常提供范围更广泛的娱乐、社交、教育以及其他设施;(9)利于工商业集中的面对面的打交道;(10)集聚经济效益的一种相当有力的象征就是处于地理上的集中时,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3]对城市的这种市场集聚效应的认识,已经形成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聚变引力效用定律。这一定律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集中……会释放出一种新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城市人口集中的规模越大,释放出的新能量就越多。这种能量多到一定程度,并且只有多到一定程度,便会创造出全新物质的和精神的城市文明,一方面对其周围的乡村或小市镇产生了强大的直接引力效用,使该城市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又对其他中小城市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它们纷纷仿效,形成一种间接引力效用,从而这些小城市中某些竞争力强的城市便发展成为大城市。”[4]实际上,我国在探索通过市场机制集聚市场要素的实践中,城镇化也表现出了巨大的中心集聚功能,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中心。(三)城镇化滞后对三江源区发展产生的影响1.历史、地理、区位、政策等原因产生的制约作用。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低效益使用没有城镇作为中心,市场不能有效集聚生产和消费,使三江源区有限的生产资料低效益使用,导致严重的后果;三江源区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就地转移不易,异地转移非常困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城镇化滞后,众多的人口不得不滞留在农牧区,越来越多的人口依赖于日趋减少的土地以求生存。其必然的后果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不得不高强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草原过度放牧、森林过度砍伐等,导致地力下降、草原沙漠化、森林水源涵养力越来越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三江源区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区,由于盲目垦殖,森林和草原面积逐年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土地出现荒漠化。2.没有城镇作为集聚的能量中心,市场不能有效集聚投资和信息。城镇本应是一定区域内的工业发展中心、商业服务中心、交通运输中心、财政金融中心、信息咨询中心、科技教育中心、政治文化中心的交汇和集合体。但从三江源区城镇的现实状况来看,多数城镇往往只是当地的政治中心或只是简单的商品集合地,城镇的其他功能还不具备,加上公共基础设施不足,不能产生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对周边地区较大的辐射功能和扩散效应。可见,三江源区的城镇还很难有效集聚投资和信息,发挥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作用。3.城镇化滞后是三江源区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市场扩张能力弱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内部特别是制造业内部技术结构的升级;二是三大产业之间比重的转换,
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内部技术结构升级通常是通过大城市将传统的或低技术的生产扩散给中小城市,
从而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并实现一轮又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三江源区的城镇化水平偏低,使这样的产业升级受到严重影响。从三大产业的转换来看,三江源区第三产业发育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市场需求。城镇化对需求的创造来源于人口城镇化创造出来的消费城镇化,即消费完全商品化,指农村人口变成城镇人口后,与土地完全脱离联系,其消费完全实现商品化。消费城镇化使市场需求获得数倍扩张的能・48・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力。城镇化不但能减少农村人口,还会腾出农业资源,使剩下的农村人口人均资源增加,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由于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比农村优越,城镇居民的消费领域比农村居民宽广,因而城镇化速度越快,所创造出来的需求就越多。有关数据表明,1998年,城镇化每提高0.48个百分点,所创造出来的消费需求为23614亿元。[5]城镇化滞后对消费需求增长的抑制,实质是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和分散、封闭的消费环境抑制了消费需求,从而导致内需不足。只有适时推进城镇化,使已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村民消费向市民消费升级换代,才能推进城乡消费需求质和量的全面增长,有效解决工业化过程中过早出现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4.没有城镇作为集聚的能量中心,市场不能有效集聚人才和科技,不利于教育现代化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三江源区人口最大的特点是居住分散,使得教育规模不当,单校规模过小、班额低,学校总数偏多,布局分散。学校规模小、布局分散造成师资、经费分散,各校难以改善办学条件,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教育现代化。城镇化滞后在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同时,使这部分人难以分享城市公共服务,使得更多的国民远离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限制了人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不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二、加快三江源区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一)重点发展区域内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
和建制镇县域城镇包括玉树州州府所在地结古镇、称文镇、香达镇、加吉博洛格镇、萨呼藤镇、约改镇;
果洛州州府所在地大武镇、玛查理镇、吉迈镇、柯曲镇、智青松多镇、塞来塘镇;子科滩镇、尕巴松多镇、优干宁镇、泽曲镇。建制镇包括玉树县的隆宝,称多县的歇武、扎朵、清水河,囊谦县的白扎,
玛沁县的拉加,玛多县的花石峡,兴海县的河卡等。这些城镇和建制镇靠近214国道、308省道、309省道、西久公路、阿赛公路等交通要道或这些要道直接从城镇通过,外部交通条件较好。各城镇规模都比较小,这些城镇中,2万人以上的城镇只有2个,1万人以上2万人以下的城镇只有5
个,5000-10000人的城镇有11个。
表1 三江源区县域中心城镇和建制镇简况城镇人口规模2万人以上1-2万人5000-10000人城镇个数2个5个11个 城镇居民除河南县优干宁镇以蒙古族为主之外,都以藏族为主。各城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镇GDP都很低,超过1亿元的城镇仅有4个,只有河南县优干宁镇超过2亿元。一、二、三产业发育不充分,特色产业资源丰富,包括旅游、矿产、畜产品加工、中藏药资源,但开发力度不大,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城镇多是原各级政府所在地,从建政以来,逐步发展起来,至今多已形成规模,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的中心,只是城镇各项产业发展力度不够,规模小,未能将当地资源充分集聚利用起来。大武镇、结古镇和优干宁镇,已成为地区文化和畜产品、中藏药交易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一定的作用,但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的作用要求看,又显得十分不足。(二)尽快将这些城镇发展成为地域性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