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41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 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 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内蒙古赤峰市名胜古迹介绍
赤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中心城市。
赤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后因古鲜卑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北朝文化成为赤峰地区历史发展的主流和特征。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红山文化遗址在赤峰分布比较集中,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其中敖汉旗约有100平方公里。
红山文化遗址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文化、早期铁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文明的发展轨迹。
赤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从公元七世纪开始,这里就有了“三燕古都”之称。
这里是契丹王朝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太宗耶律德光等三位杰出帝王的故乡;这里有“中国唯一以红山文化为主线而形成的民族发祥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红山文化;
—— 1 —1 —。
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赤峰市历史文化介绍•死亡诗社•精灵夜路•19位粉丝•1楼1.目前以赤峰市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
赤峰市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敖汉旗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旗县,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均在敖汉旗境内。
2.赤峰市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小河西文化是赤峰市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历史最久远的考古学文化,也是辽西地区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距今约10000年,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木头营子乡小河西遗址而得名。
3.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而得名,距今约8000年,经济形态除农耕外兼狩猎、采集。
兴隆洼遗址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总面积3.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围沟内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最大的140平方米。
出土陶器均为夹砂陶,深筒直腹罐和钵为其典型器物,并有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出土。
该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4.赵宝沟文化: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首次发现于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距今约6800年。
赵宝沟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发现房址和灰坑140余处,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古器、蚌器。
尊型陶器上有鹿、鸟、猪、鱼等图形,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透视画”、“中国画坛之祖”。
该遗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富河文化:富河文化首次发现于乌尔吉沐沦河河畔的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村,距今约5300年。
分布范围在西拉沐沦河以北和通辽境内,文化类型有别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近似于赵宝沟文化。
富河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骨器,其中一件骨器被学术界誉为“中华第一卜骨”。
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一座城市,赤峰市的优美人文环境让人们对这里的文化底蕴和民俗传统赞叹不已。
在赤峰,活力澎湃的经济、丰富多彩的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咀嚼着历史的底蕴,在这里交汇融合,创造出了无数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旅游资源。
一、草原文化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富盛名、最具标准的草原城市之一。
内蒙古蒙古族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为赤峰市的文化背景增添了异域情趣。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即有着恰似大地的自由精神,这种精神被奉为草原文化的最高境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马头琴、口琴、腰弦、长调等都是蒙古族传统民间音乐器乐,将草原风光的美丽层层包裹。
二、古城历史赤峰市历史悠久,兴起在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历朝历代中,赤峰都曾是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中心。
如慕容氏、柔然、鲜卑、契丹、金、元等多个朝代,都在这里设置过都城和军营,推动了这里文化的繁荣。
古城、历史遗址和文物古迹等都为赤峰市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赤峰市内现存有诸如金山城、驻马关城、四座城等古城。
三、动人的民族风情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具代表性的多民族聚居地之一,居民主要有蒙古族、汉族、鄂温克族、满族、达斡尔族、藏族等多个民族。
在这里,既有黄河文化所代表的汉族文化底蕴,也有草原上象征传统游牧民族的蒙古族、鄂温克族等,以及独具魅力的满族等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的出现,不仅为赤峰市注入了不少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促进了这里文化精神的深刻传承。
四、独具魅力的美食文化赤峰地区的美食文化独具魅力,彰显内蒙古盛行草原风情的独特魅力。
赤峰羊肉作为内蒙古最有特色的美食之一,历史悠久、味道鲜美。
羊排片、烤肉、羊杂汤等羊肉制品都被当地人们视为尊贵的美味佳肴。
此外,赤峰的奶制品也有很高的口碑,如以“白切奶”、“干酪”为代表的原汁原味的蒙古族乳业产物,是赤峰地区餐桌上的重要一角。
此外,小二烤羊腿、马克烤羊头、大鱼头、蛋糕等当地的特色小吃也十分受欢迎。
中华第一龙的故乡—赤峰赤峰,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俘获了人们的心。
秋日的赤峰,色彩渐趋热烈起来,这样说,一是因其色彩缤纷斑斓,再是它红枫与油黄交织的颜色夺人眼目。
行走在这样热烈而温暖的颜色中,总有一种沉醉涌上心头,是其美的眩晕,还是其沉甸甸的厚重文化使然,总难让人说得清楚。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古语译为“乌兰哈达”,因城区东北隅有一座红色山峰而得名。
赤峰市辖三区、七旗、二县,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
她地处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西、南部为燕山山地与辽西丘陵的边缘,中部为西辽河平原。
赤峰居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之间,是连接关内外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自古有“京津门户”、“旱码头”之说。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赤峰曾有过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历史之最:这里是最早发生农业革命的地区之一,最早出现了崇玉用玉的风尚,最早产生了城乡对立意义上的城郭,最早出现了长城,最早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独立地产生了传统的农耕文明和后起的游牧文明,最早出现了国家形态等。
概括地讲,赤峰地区的历史文化,可大体分为早期的农耕文化和后期的游牧文化两个阶段。
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中,曾出现过四次文化发展高峰,即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农耕文明,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青铜文明,以夏家店上层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游牧文明和以契丹(辽)文化为代表的草原帝国文明。
这四大高峰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亮丽的一笔。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类型,最早发现于赤峰市区东北隅的红山,距今约6600年。
红山文化是以农业为主,兼及游牧、渔猎、金字塔狩猎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古文化类型。
红山文化的玉器群和玉龙,是先民们崇神、崇仪、崇真、崇美、崇德的精神依托。
玉器群中有仿生物的龙、鱼、龟、蝉,有区别于自然物象融入自然想像的璧、环、勾云纹配饰等,是中华民族“史前玉器文化”的典范。
赤峰的生活特色
赤峰市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生活特色的地方。
1. 饮食文化:赤峰的饮食文化以蒙古族传统食品为主,如手抓肉、奶茶、烤全羊等。
同时,赤峰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粮食产区,因此,这里的面食也非常有特色,如敖汉拨面、哈达火烧等。
2. 民族风情:作为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赤峰的民族风情十分浓厚。
如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民族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赛马、摔跤、射箭等。
3. 自然景观:赤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克什克腾旗的五彩滩、达里诺尔湖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4. 体育活动:赤峰人热爱运动,特别是足球和篮球。
赤峰市的男子篮球和女子足球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5. 手工艺品:赤峰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有特色,如蒙古族的刺绣、皮雕等。
6. 音乐舞蹈:赤峰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如蒙古族的长调、呼麦等,都深受人们喜爱。
总的来说,赤峰的生活特色体现在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体育活动、手工艺品以及音乐
舞蹈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构成了赤峰独特的生活魅力。
红山文化名词解释
红山文化是指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现象,得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遗址的发现。
红山文化距今约 5000 年至 3000 年左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红山文化的代表作品是铜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青铜器。
红山文化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造型精美,代表着中国古代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马踏飞燕”铜器,是一件将人与动物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品,体现了红山文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除了铜器之外,红山文化还以制陶、石雕、玉雕等手工艺制品著称。
红山文化的制陶技术十分先进,能够制作出各种形态的陶器,如鼎、釜、碗、盘等。
石雕和玉雕则以动物和人物形象为主要题材,造型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红山文化还以祭祀文化和墓葬文化著称。
红山文化的人们常常在山丘或土丘上建造祭祀场所,用于祭祀天地、祖先等。
墓葬则通常位于祭祀场所附近,以土坑墓为主,随葬品包括铜器、陶器、玉器等。
总结起来,红山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赤峰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及问题研究【摘要】赤峰市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传承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从赤峰市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特点入手,探讨了赤峰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了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难点和挑战。
结合当下社会现实,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赤峰市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对赤峰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持续繁荣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赤峰市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活力。
【关键词】赤峰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问题,对策,展望,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历史渊源,特点,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
赤峰市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拥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如蒙古族、汉族等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赤峰市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承工作亟待加强。
对于赤峰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及问题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传承和弘扬赤峰市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统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赤峰市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可以为赤峰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赤峰市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深入探讨赤峰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赤峰市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为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意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强人们对历史传统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祖先的智慧和成就,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
赤峰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及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深入挖掘赤峰市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分析其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探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为赤峰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际指导,推动赤峰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索赤峰市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旨在提出有效的措施来推动赤峰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赤峰市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也可为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提供参考,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200字】2. 正文2.1 赤峰市优秀传统文化概述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赤峰市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民间艺术、民间音乐、传统节日等多种形式。
赤峰市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赤峰市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赤峰市的传统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传统的蒙古族婚礼习俗、传统的祭祀仪式等,都体现了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赤峰市的传统音乐艺术也具有独特魅力,包括蒙古族民歌、马头琴等传统乐器演奏;赤峰市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聚的时刻,更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
赤峰市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赤峰市的传统文化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以确保其得以传承和发展。
2.2 赤峰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地级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持城市文化特色和传统历史底蕴的重要途径之一。
赤峰市的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蒙古族传统文化、汉族传统文化、草原文化等。
赤峰的历史文化遗产赤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这里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着这个地方的沧桑变迁。
首先来说一下赤峰的城墙。
城墙是一座古代城市的标志,它的存在不仅能够保护城内的安全,也能够保留下城市的历史脉络。
赤峰的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后经多次修缮,成为了现在的规模。
这座城墙高约12米,底部宽约20米,周长约7.5公里,内含有北门、中门、南门等多个门楼,很好地保存了古代城市建筑的风貌。
在城墙上漫步,尽情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接下来要说的是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汗陵位于赤峰市杭锦旗阴山峪乡。
这座陵墓地势险要,墓义高大,气势磅礴。
成吉思汗陵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陵内有成吉思汗和他的妻妾、手下领将的陵墓。
由于曾多次被盗,现在的墓穴内已没有什么珍宝,但它仍然是蒙古族民众的重要朝圣地。
再来说一说亿利沟。
这是赤峰乌拉山脉南段的一条沟谷,也是鄂尔多斯高原与渤海之间的著名陆路交通枢纽。
亿利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夏、商、周时期,有着重要的商道和驿站的作用。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代人们留下来的石柱、石碑,更可以听到亿利沟流传下来的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这里的风景秀美,是爱好自然风光的朋友们不能错过的一处景点。
最后要说的是赤峰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让人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赤峰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建筑面积达到3万余平方米。
其中展厅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收藏着各类历史文化文物、石刻、壁画、织锦、牌匾等等丰富多彩的珍品。
馆内更有马蹄铁、“天河”铜鼓、汉代金、明代定陵陶石器等800多件国家级文物,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赤峰,这个深藏着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这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座城市过去的缩影,更是今天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激励。
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历史的魅力,品味文化的芬芳。
赤峰概况和历史沿革及文化展开全文赤峰概况和历史沿革及文化《内蒙古晨报》提供资料: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接壤,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毗邻,北西与锡林郭勒盟相连,距首都北京和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均在500公里左右,全市总面积90021平方公里。
"赤峰"是因城区东北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西南两面为燕山山地与辽西山地的边缘,中、东部为西辽河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多山,西部最高海拔2067米,东部海拔不足300米。
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俱全。
既有崇山峻岭,又有河谷平川。
既有浩瀚的坨沼沙地,又有广袤无垠的天然森林、草原和肥沃的良田。
中低山和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3.3%。
高平原占13.5%,平原占13.2%。
七老图山脉至亿合公熔台地至克什克腾旗西部高平原至黄岗梁至北大山至小罕山至乌兰坝至大罕山一线,构成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中游至努鲁虎儿山脉一线,构成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地带,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下游、乌力吉沐沦河中游,构成海拔280米至400米左右的平原地带。
综合各地理因素,赤峰可分为四个地貌区,即:北部大兴安岭西南段石质中低山丘陵区、南部燕山北麓山地丘陵区、东部西辽河上游平原区、西部高原区。
赤峰市除周围一些大山外,市内还有红山、马鞍山、罕山、天山等,这些山有着著名的古迹、动人的传说和秀丽的景色,现都已开发为旅游区,各山之间均有隘口,可通四邻。
赤峰市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全市年平均最高气温11.6℃,年平均最低气温-1.8℃,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至7℃。
全市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南北温差为9℃。
年日照时数为2800-3100小时,光能总辐射量为5700-6100焦耳/平方米;绝大部分地区有效积温在1800-3000℃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81毫米,蒸发量达2000-2300毫米,降水70%集中于6-7月份,雨热同季,年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
赤峰市地方文化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赤峰市地方文化发展现状:(赤峰市文化局张金东局长接受了“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赤峰行”采访)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在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赤峰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考古研究证明,赤峰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北方文化的摇篮和中心,也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拥有近万年的文明史。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赤峰地区文明发展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先后生发了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魅力独具,特色鲜明。
“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凤”、“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等重量级文化遗产蜚声海内外。
文化品牌对外具有感召力,对内具有渗透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推动力,是文化大市建设的引擎。
赤峰市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北方古代文化的摇篮、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辽文化的故乡,全市已初步发现各类古文化遗址6800余处,占内蒙古自治区近半,其中已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26处、自治区重点文保单位的47处、市级重点文保单位的42处。
赤峰市地方文化发展优势:(赤峰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文化资源丰厚多样赤峰市具备全部3类景系和10景类中的8类98景型中的87种占全国基本景型的88.8%拥有自然景观30种占全国37种景观的81.1%大型的自然景类景系单体数目高达96个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俱全生态景观形态多样地质奇观、石水林原和优质杂粮是最突出的资源。
全市共有国家森%0A林公园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3处与周边盟市共享森林、草原、沙漠等自然资源。
赤峰市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和辽文化的发祥地是游牧与农耕文明千年交融地具有八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现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址7300余处占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