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提“山水”并不是想复古,而是力图超越技术层面的各种概念,去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精神性的东西。
“一个没有思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难受,一个有理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更难受。
”谈及与建筑事务所MAD创始人马岩松的合作,开发商骏豪地产集团董事总裁张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双方合作的大型综合项目“中央公园广场”今年4月刚刚破土动工,选址北京市朝阳公园南岸的黄金地段,计划于2016年落成。
该项目是“有理想”的马岩松对其正在坚持探索的“山水城市”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
在MAD的主页上,对此项目有如下描述:“通过人工与自然景致的和谐营造,探索现代都市的人居理想。
”在其设计示意图上,能看到一片形似山峰、高低错落的建筑群,造型迥异于棱角方正的传统高层建筑,在北京东部高楼林立的天际线上,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今年39岁的马岩松,已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建筑师之一,也是各类国际项目、论坛展览和学术交流的常客。
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及Samuel 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毕业后曾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到中国创建了自己的北京MAD建筑事务所。
2006年,马岩松参与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拿出一个完全隐匿了刚硬笔直的线条、在不同高度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的设计方案,意在使不同高度的楼层对应的景观各异,强调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出都市人对自然的憧憬,一举中标。
这次成功,使他成为首位在国际上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从此蜚声国际。
这栋大厦因线条柔美,后来被人命名为“梦露大厦”,相继包揽了“2012年度全球最佳摩天楼”(全球房地产调查机构安波利斯[EMPORIS]评)、美洲地区高层建筑最高奖(世界高层建筑与人居环境委员会[CTBUH]评)等一系列国际奖项。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借鉴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念,以自然的山水景观为核心,将城市与自然融合,营造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打造出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
首先,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在城市规划中融入自然元素。
通过将自然景观融入城市空间中,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混凝土森林,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可以利用水体、绿地、山丘等自然元素来打造城市景观,例如,在城市中心设置一个大型公园,用绿地、花坛、湖泊等自然元素来构建城市的“绿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对自然的尊重,争取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
可以通过开辟自行车专用道、建设生态廊道等措施,鼓励和促进人们与自然互动。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也要注重提升建筑环境的绿色性,采用可再生材料、节约能源的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此外,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修复和保护传统建筑,打造古朴和文化底蕴浓厚的街区;同时,也要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鼓励民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保留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
最后,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节能的技术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雨水收集系统等来减少对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
总之,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一种注重自然、人文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通过融入自然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可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作者:刘旭东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9年第06期摘要:从山水城市的内涵中汲取城市设计的思想,将山水城市的理念和低碳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在桂林万达文旅城的规划设计中以“山水城市“为切入点体现地域特色,在城市设计的空间布局,慢行交通、水环境以及建筑风貌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行“山水城市”的探索。
关键词:山水城市;地域特色;文旅城;低碳一、山水城市理念的意义(一)山水城市的理念钱学森教授在给吴良镛教授的信中说:“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山水城市的理念其目都是人類创造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对人居环境的探索。
(二)山水城市与城市风貌中国进入快速的城市化阶段,原有城市的山水格局被破坏历史遗存被忽略。
“城市文脉”遗失,许多城镇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魅力,形成千城一面的现状。
山水城市”是在现代规划理论和建设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以民族文化为内涵,尊重特定的城市地理环境条件,创造与环境和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
(三)山水城市与低碳城市城市无序扩张,由自然环境“低碳”演进为人工环境的“高碳”。
而带来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矛盾日益突显。
因此“山水城市”思想,就是为了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日益严重的人地危机,将“低碳”与“山水”并重融合,就是把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中国特的山水城市的精髓有机结合。
二、项目概况(一)山水桂林桂林城市兴起于秦始皇统一岭南开辟的湘漓水路漓水西岸的岩溶盆地中。
为岩溶地貌,多石灰岩峰林和孤峰,漓江及其支流穿流其间,使桂林拥有甲天下的山水风貌,在2000多年城建史中桂林的城市格局始终以其生态本底为依托,城市生长顺应自然山水环境特征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的布局,以延续山水环绕、自然融合的城市风貌。
(二)项目现状桂林万达(融创)文化旅游城位于桂林市东南方向,与园博园相邻。
探讨山水城市理念与规划建设【摘要】城市特色是每座城市的根本之所在。
将“山水城市”理念应用到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之中,是提升城市特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因而,对山水城市理念与规划建设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先对山水城市做一个概述,然后再具体阐述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
【关键词】山水城市;理念;规划建设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景观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特色渐渐在消失。
而城市特色对于每座城市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将“山水城市”理念应用到城市规划之中,是提升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
因此,对山水城市理念与规划建设的探讨是当今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山水城市的概述1.1 山水城市的含义山水城市是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与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关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构想。
这个概念,最早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1990年提出来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山水城市”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山水城市”理论也日趋完善,从而为我国“山水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山水城市的构成要素一般而言,“山水城市”由五个要素构成,即城市发展环境、现代建设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山水自然环境以及精神面貌环境。
城市发展环境是指对城市建设、发展有利的现代科技、政策导向以及新能源等,现代建设环境是指人们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而产生的类似城市形态的物质环境,历史文化环境是指城市在精神面貌方面的综合反映,山水自然环境是指城市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精神面貌环境是指在生活或工作在同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精神面貌。
其中,山水自然环境最为重要。
只有在城市规划中山水自然环境占到先决地位,才能使城市真正达到自然和谐的目的,才能真正建设成“山水城市”。
1.3 山水城市的本质内涵山水城市的本质内涵大致上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哲学内涵、文化内涵以及景观内涵。
在哲学内涵方面,山水城市是大气的、灵活多变的、沉稳的以及健康的,且体现在城市的多个方面,如建筑上、布局上以及公共空间等。
城市风貌专题调研报告城市风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等。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风貌的特点和问题,我们对某城市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整理出以下报告。
一、城市概况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
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拥有众多历史古迹和文物,以及现代化的城市设施。
二、历史风貌该城市的历史风貌主要体现在其古建筑和古街巷上。
古建筑以传统的中式建筑为主,如寺庙、宫殿和园林等。
这些建筑代表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街巷是城市的历史遗迹,保存了传统的街道布局和建筑风格,给人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
三、现代建筑风格该城市在现代建筑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新建筑都采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注重功能性和美观性。
这些建筑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注入了现代的元素,展现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四、文化氛围该城市的文化氛围浓厚,民众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很高。
有许多艺术团体和文化机构,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如音乐会、话剧演出和展览等。
市民们积极参与,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市的文化氛围无疑是它的一大亮点。
五、存在的问题尽管该城市的城市风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古建筑和古街巷的保护还不够到位,有些建筑遭到破坏,古街巷的环境也有待改善。
其次,现代建筑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和盲目追求新奇的问题,对城市的整体风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尽管文化氛围浓厚,但在文化活动的开展和传承方面仍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和鼓励。
六、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加强古建筑和古街巷的保护,建立相关法律和政策,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2.规范现代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注重与古建筑的协调,形成与城市风貌相符的建筑风格。
3.加大对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4.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风貌。
《奇山异水、多彩民俗——西南旅游区》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西南地区是中国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民俗文化。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本次作业设计将以“奇山异水、多彩民俗”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进修和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南旅游区的特色。
二、设计目标:1.了解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特色民俗文化;2.培养学生对西南地区的兴趣和热爱;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设计内容:1.进修任务:(1)地理位置:通过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介绍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主要景点。
(2)自然风光:了解西南地区的奇山异水,进修西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如何形成。
(3)民俗文化:介绍西南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藏历新年等。
2.实践活动:(1)户外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探险活动,体验西南地区的自然风光。
(2)手工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西南地区特色手工艺品,如彩绘藏族面具、编织彝族芦笙等。
(3)民俗体验:组织学生参与西南地区的民俗活动,如进修彝族舞蹈、品尝藏族美食等。
3.效果展示:(1)展示板:学生制作展示板,展示他们对西南地区的了解和体验。
(2)手工作品展示:展示学生制作的西南地区特色手工艺品。
(3)表演展示:学生表演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如彝族舞蹈、藏族歌曲等。
四、评判方式:1.参与度: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进行评判。
2.作品质量:评判学生制作的展示板和手工作品的质量。
3.表演效果:评判学生表演的民俗文化展示效果。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不仅了解了西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还培养了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次作业设计,对西南地区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旅游的兴趣,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西部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地域环境与特色的关系,对现存的历史遗存的提升,来总结出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模式。
并根据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提升的方法和对策,以兰州滨河两岸风貌设计提升实践,建立兰州滨河空间景观体系,探索西部山水城市建设的理想模式。
【关键词】山水城市风貌设计;兰州滨河两岸城市风貌设计;风貌设计提升
1. 山水城市风貌设计的概念及意义
山水城市理论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的。
是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与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对未来城市构想。
城市风貌是指通过对建筑表面,街巷空间、绿化小品整治来美化城市景观的城市风貌整治设计。
通过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造景观三位一体设计,结合旅游、商业、历史文化和生态绿化,对城市内部结构、功能稍加调整,营造出积极的外部空间,使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高。
山水城市风貌设计核心思想是协调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达到能兼容不同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营造出一种生态的地域空间开放系统。
2. 兰州滨河两岸城市风貌的现状
当今各种建筑理论和思潮,随着世界文化经济全球化涌入国内,这使得国内建筑创作市场进入一个矛盾的境况。
各种新型的建筑如
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使国内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与现状。
不同地区的建筑因为失去地域性与多样性而趋于相似,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兰州跨越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建筑保留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在滨河两岸风貌设计提升中具有研究价值。
2.1 兰州滨河两岸山水格局分析
兰州滨河两岸山水格局为“山、水、川、城”的景观特征。
两山夹一川”的狭长河谷盆地,东西长35公里,南北长2-10公里,其中皋兰山脉在盆地中部直探黄河河滨,与九州台白塔山夹河相望,形成雄险的关隘之势,是兰州山水特色的集中反映。
山川之间局部形成了崖、坪、滩、沟等地貌,丰富了整个山水格局,为城市景观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气候、土壤因素的影响,植物成活率较低,现状大部分山体绿化较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为主,山体自然景观有待改善。
(2)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扩张用地紧张,山体边界逐渐被城市用地侵蚀。
尤其以龙尾山、白塔山一带较为严重。
(3)部分地区建筑高度和体量与周边山体自然环境不协调,使得看山视线被遮挡、山体的形象认知不清晰。
(4)滨河建筑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建筑高度缺乏设计,建筑天际线缺乏美感。
建筑立面形象和色彩缺乏管理,整体滨河景观
略显混乱。
(5)规划理念缺乏地域特色,老城优化空间局限,新区拓展资源制约。
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建设用地较少,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公共绿地少、防护绿地不足、居住区和街坊小区绿地指标低、绿地建设管理差。
3. 兰州滨河两岸风貌设计提升理念
3.1 通过山水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兰州的文化特色是多宗教文化交融,滨河两岸有两处清真寺、象征道教文化的白云观以及佛教文化的白塔山古建群,都是当地居民日常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策划中将这一特有的文化脉络结合景观加以提升。
3.2 展示多样性的城市空间
城市的发展应以,连绵起伏的山体和黄河作为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基底,营建一个城市滨河空间景观,使城市的滨河建筑与黄河自然风光相互交融,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形态。
3.3 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城市
滨河作为城市“名片”要引导城市发展,要建设绿色建筑、构筑绿色交通、扩大绿化景观、倡导绿色生活,创新建设“绿色兰州”、“宜居兰州”。
4. 兰州滨河两岸风貌设计提升对策
4.1 滨河两岸用地性质分级
根据滨河空间结构,将滨河两岸通过用地性质分为一级、二级
和三级控制区三个层次来进行整体提升,同时结合滨河重要景点布局确定重要控制节点。
(1)一级控制区:白塔山古建筑群控制段,在滨河空间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滨河两岸风貌设计提升具有结构性的影响。
(2)二级控制区:城市中心区滨河段:南岸小西湖桥—雁滩黄河大桥、北岸罗锅沟—雁滩黄河大桥。
在滨河空间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风貌设计提升对中心城市区片具有重要影响,
(3)三级控制区:一、二级控制区之外的普遍区域,在滨河空间结构中具有较重要地位,与滨河整体环境相协调,控制力度相对宽松。
4.2 滨河两岸提升对策
为塑造丰富的城市景观,引入不同的研究方法,规划结合兰州地域特色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滨河两岸提升目标
根据主要建筑用地功能组成,确定滨河景观构建中的位置和作用,分析其与自然山水、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确立提升目标:①滨河临山的建筑应与自然山水协调,保护并突出兰州城市独特的山水景观特色。
②重要区域建筑应突出自身特点,增强城市空间的易认知感。
③重要节点景观建筑应与周边景点形成一定的对比协调,以突出并强调城市节点景观特色。
(2)滨河两岸提升方式
①建筑功能提升。
建筑使用功能直接影响到建筑外在表现形式,黄河滨河带现状分布有多种用地功能,规划减少工业仓储等用地,增加商业、文化、娱乐等用地,体现滨河历史文化底蕴。
②建筑高度及天际线控制。
滨河带建筑高度、体量有所差异,与南北两山构成了独特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对沿街建筑高度及天际线进行控制,有利于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形成山水相依、自然融合的特色风貌。
③沿街建筑贴线率是控制沿街建筑立面连续性的指标,在滨河一些重要的景观节点区域可以制定奖励措施对沿街建筑和公共空间进行控制。
④建筑风格控制。
通过建筑屋顶形式、色彩、材质、线条等对滨河带建筑风格进行整体控制,形成连续统一的空间界面,体现兰州地域文化特色。
⑤建筑色彩定位。
滨河带建筑色彩应强调与自然山水色彩的协调,突出并保护兰州城市独特的山水景观特色。
5. 通过景观空间节点的链接,建立兰州滨河景观空间体系
兰州滨河景观空间以黄河为城市的主动脉,控制与统领整个滨河景观骨架,形成以滨河开敞空间的自然形态。
滨河开敞空间,作为兰州天然的空间廊道,根据滨河空间这一自然形态特点,结合沿岸景观分区与滨河功能带的设置,选取滨河空间廊道中重要的景观空间节点,通过对节点的景观控制,节点间景观廊道的建立,最终得以形成滨河景观空间的总体构架。
通过对历史遗存的提升处理与
地域环境与特色的协调,进行山水城市的风貌设计提升。
兰州山水城市风貌设计提升实践,对西部山水城市实践与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山水城市理念的本土化、地域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如何实现生态化、地域化、人性化的方法。
从而通过景观空间节点的链接,建立兰州滨河空间景观体系,最终创造出人性化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钢.山地城市特色风貌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1997,5-6.
[2] 邢卓.结合自然山水的总体城市设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1.
[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二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4] 杨华文,蔡晓丰.城市风貌的系统构成与规划内容.城市规划学刊,2006,(2):59-60.
[5] 黄光宇.山地城市学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