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4: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4: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4: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4: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训练3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基础达标』

1.李四光留学归来后,被清政府赐予“工科进士”,是由于他()

A.留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

B.留学期间获得了自然科学学士学位

C.学习的是工程技术学科

D.在“游学毕业生考试”中成绩优等

2.1945年,李四光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这个名词,这是他对科学的创新和发展。他的创新主要是建立在()

A.大胆假设的基础上

B.深入的科学研究基础上

C.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D.吸收国外成果的基础上

3.1948年,在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上,李四光就其地质力学作了学术报告,从而使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以下属于李四光在地质力学方面的成就有()

①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②创立了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③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④发表《地质力学概论》一书,成为地质学的里程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李四光是中国一位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他很好地把地质学和力学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这一新兴学科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以下各项能反映这一学科应用价值的是()

A.为成昆铁路选线B.为攀枝花钢厂选址

C.寻找铀矿资源D.发表《地质力学概论》

5.1988年,我国发行了一套《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这套邮票共4枚,《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是其中一枚。李四光能够享有这样的荣誉,主要是因为()

A.他本人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高地位

B.他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其成就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他创立了新兴的学科,并在该学科的研究中有较高造诣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

材料二1953年,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国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采。”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李四光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在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4)填写下列表格,概括李四光的主要成就。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质构造的重要依据,也是与研究古生物变化、人类起源相关的重要课题。李四光对研究冰川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有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过考察,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1921年,他带领学生在野外实习时,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

材料二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在欧洲讲学考察的李四光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立即做好了回国的准备。最后,他克服重重阻挠,几经辗转,终于在1950年春回国,并出任新中国地质部部长。

(1)第四纪冰川在中国的发现对经济建设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体现了李四光的什么精神?

答案精析

1.D

2.B[提出科学的概念,必须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李四光回国后,一面从事教学,一面致力于中国地质的研究与勘探,即使在抗战时期,他也从未中断过相关的研究。』

3.D[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和“《地质力学概论》”都是李四光关于地质力学方面的成就,其中还包括《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新华夏海的起源》等。而“创立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和“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是李四光除地质力学以外的其他科学成就。』

4.C[根据题干可以判断这一新兴学科为地质力学。A、B两项是他对冰川学理论的运用,D项是他的地质力学的重要代表作,不属于地质力学理论的实际运用,故不选。』

5.C[本题属于图文结合式选择题,实质考查李四光最主要的科研成果,解答的关键是明确李四光的生平及其主要贡献。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推动了我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李四光直接相关,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6.(1)背景:建国初期,石油严重短缺;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的工业化建设,使中国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

(2)依据: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史实: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地质部门、勘探部门经过共同努力,相继找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3)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4)①创立地质力学理论;②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③创立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解析本题围绕李四光探测油田的贡献而设计命题,旨在考查学生依据史实回答问题、提炼信息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二及1953年新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第(2)问结合教材中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及新中国石油工业的重大成就来分析。第(3)问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第(4)问则要依据所学概括回答。

7.(1)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对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治水旱灾害、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山区经济、改良土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与研究古生物变化、

人类起源相关的重要课题。(2)体现了李四光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4: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训练3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基础达标』 1.李四光留学归来后,被清政府赐予“工科进士”,是由于他() A.留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 B.留学期间获得了自然科学学士学位 C.学习的是工程技术学科 D.在“游学毕业生考试”中成绩优等 2.1945年,李四光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这个名词,这是他对科学的创新和发展。他的创新主要是建立在() A.大胆假设的基础上 B.深入的科学研究基础上 C.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D.吸收国外成果的基础上 3.1948年,在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上,李四光就其地质力学作了学术报告,从而使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以下属于李四光在地质力学方面的成就有() ①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②创立了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③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④发表《地质力学概论》一书,成为地质学的里程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李四光是中国一位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他很好地把地质学和力学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这一新兴学科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以下各项能反映这一学科应用价值的是() A.为成昆铁路选线B.为攀枝花钢厂选址 C.寻找铀矿资源D.发表《地质力学概论》 5.1988年,我国发行了一套《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这套邮票共4枚,《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是其中一枚。李四光能够享有这样的荣誉,主要是因为() A.他本人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高地位 B.他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其成就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他创立了新兴的学科,并在该学科的研究中有较高造诣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 材料二1953年,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国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采。”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李四光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在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4)填写下列表格,概括李四光的主要成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6.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课后习题答案解析【学思之窗】 1.李四光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 解题关键:李四光认为自己应当为祖国服务,当时中国的地质科学也迫切需要专门人才。 思路引领:李四光决意回国工作是由当时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决定的。 答案提示: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就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他去英国学习的本意就是让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获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虽然有机会在国外工作,并有优厚待遇,但当时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正处于初创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李四光想到自己是中国人,应当将自己的所学为祖国服务,因此毅然踏上归国之路。 2.当时,李四光全家都在英国,他为什么又一次回来了? 解题关键:李四光的“科学救国”之梦,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屡屡受挫,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看到了科学发展、国家复兴的希望,因此他又一次回来了。 思路引领:李四光决定回国为新中国服务,是因为他对中国共产党寄予厚望。 答案提示:李四光学成归国后曾长期致力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并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声誉。但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长期战乱,他的科学救国理想无法实现,所以对国民党政府十分失望,与此同时,他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前途执着奋斗,对此寄予厚望。新中国的成立,使李四光感到科学发展、国家复兴有望,就克服重重困难,决定回国,全力投入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杰出成就? 解题关键: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有:创建地质力学;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创立科化石鉴定标准。 思路引领:理解“科学研究”这一关键词;李四光把一生都献给了地球科学研究事业。 答案提示:李四光自1920年从英国学成归国,毕生研究地球科学。他勤奋好学,注重实践,学识渊博,取得了多方面的杰出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2:6.3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基础巩固 1.李四光在日本留学期间就立志报国,他当时的志向是 () A.学习铁路建筑技术,为祖国建造世界一流的铁路 B.学习造船技术,为祖国建造世界一流的兵舰和轮船 C.学习地质构造理论,为祖国寻找石油 D.学习采矿技术,为祖国开发矿藏 解析甲午战争中中国北洋舰队的惨败,给中国人以极大的震动,童年时期的李四光就从父亲对中国战败在于舰船不如日本的直观分析中,萌生了为祖国建造世界一流舰船的愿望。 『答案』 B 2.“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要钢铁,就得靠采矿。我已经学了一年的采矿,但我现在认为,光会采矿是不行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将来就是给洋人当采矿工。”李四光发表这番谈话时,他正在 () A.日本留学B.英国留学 C.国内任教D.英国讲学 解析在英国留学期间,李四光一开始学习采矿,后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矿业落后的局面,他改学地质,希望中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 『答案』 B 3.“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起因的学科。 它是由中国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名词正式提出是在李四光的哪部著作中 ()

A.《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B.《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 C.《新华夏海的起源》 D.《地质力学概论》 解析1945年,李四光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这个名词。 『答案』 B 4.1948年李四光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后留在英国讲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李四光十分高兴,他克服重重困难,于1950年春携夫人回到了祖国。李四光前后举动的巨大差异的原因是 () A.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看到了科学发展和国家复兴的希望 B.对自己政治地位的不满 C.科学研究的需要 D.英国政府的阻挠 解析从题目内容中可以知道,促使李四光回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中国的成立,李四光的科学救国理想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屡屡受挫,而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看到了希望,且对共产党寄予厚望。故选A。 『答案』 A 5.1948年,在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上,李四光就其地质力学作了学术报告,从而使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以下属于李四光在地质力学方面的成就有 () ①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②创立了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 ③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④发表《地质力学概论》一书,成为地质学 的里程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3: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学习目标】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重点难点】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 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自主学习】 一、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1、李四光原名,清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家庭,13岁他考入 高等小学,改名。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被选送到留学。经过三年普通科学习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本学校。1910年回国,被清政府赐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2、回国几年后,他再次离开祖国,赴英国留学。在那里,他最初学习采矿,后来改学。几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到,一直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 二、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 1、回国后,李四光一面从事,一面致力于的研究与勘探。1926年 他发表《》一文,对大陆运动的提出假说,这是萌芽之作; 2、抗战时期,已担任中央研究院所长的李四光,开始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 但他从未中断过地质科学研究,于1945年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这个名词。 3、1948年李四光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第届国际地质学会,并就他创立的地质力学 理论,作了题为《》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地质力学”从此被载入史册,李四光也被公认为地质力学的。 4、20世纪60年代初,李四光完成了《》一书,这部书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5、在其他科学领域: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他创立蜓科化石的鉴定的条标准,提高 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冰川学研究领域,他确定中国冰川的存在,推翻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高中历史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案 岳麓版选修4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是介绍人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总结人物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训练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人物的方法。生平成就以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为主,人物体现的精神应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也应向正确方向引导,评价人物,老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引导和启发。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科技知识,应发动学生查资料,加深理解。 1.导人部分 导入示例一:多媒体放出建国出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的图片。老师提问,汽车上放的黑色大包是什么吗?老师指出是煤气包。又问,为什么要背煤气包吗?回答: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要靠煤气提供燃料。现在大家知道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水上游的轮船,它们的燃料来源都是石油。中国的石油早已达到自给。那么,中国的油田是怎样发现的?这和一个人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被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 李四光并不是现在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所以,本课导入应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和有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导入示例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把对李四光的理解和现实联系起来,并且上升到“科教兴国”的高度去理解。 2.求学生涯 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问:归纳、总结李四光的主要求学经历有哪些? 提示:学生可依据教材回答。 要求学生简练、准确、条理清楚地总结、归纳出李四光的求学主要经历,训练和提高学生提炼课本知识点的能力,这也是历史科必备的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 提问:李四光的学业由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李四光在日本留学,学习造船,而后,又到英国学习采矿,后又转学地质,与甲戊战争联系,学生可以想到甲戊战争,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要立志发展中国的造船业,有朝一日雪国耻。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开采需要地质知识。说明他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 提问:李四光的人生道路有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提示:李四光由一个同盟会最小的会员到北洋政府的高官,再到英国留学,后回到国内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教学设计2: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案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课程标准解读】 [课标要求]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课标解读] 基本目标是掌握李四光的主要经历、历史贡献等史实。能力目标是依据上述活动认识李四光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理解其振兴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孜孜以求的严谨科学态度。考查重点是着重于具体的贡献和体现的精神、品质,往往与其他科学家相联系命题。 【情境激趣诱思】 彼此不同右图漫画是描写的大庆油田发现的石油 与食用油混为一谈的笑话,表达了人们对中国发现石油的 喜悦心情。1959年9月26日下午4点,位于松嫩平原腹 地的“松基三井”首喷工业油流!适逢新中国十年之庆, 人们赋予这个共和国石油工业的“长子”一个响亮的名 字——大庆!大庆油田的发现,验证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 【诱思探究】李四光为我国地质科学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哪些巨大的贡献? 【教材内容详解】 一.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1.家庭出身: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清朝出生在湖北省 黄冈县一个农村教师家庭。13岁考入武昌高等小学,改名 李四光。 2.留学经历 (1)留学日本: ①学校和专业: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专业。 ②愿望:立志为祖国建造第一流的兵舰和轮船,建设强大的海军,使中国不再受外国的侮辱。 ③结果:学成回国的第二年,他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得优异成

绩,被赐以“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批进士之一。 清末留学转向日本的原因:甲午一战使向以天朝大国为尊的清王朝大为震 惊,举国上下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次失败对中国的震动之大,远远超过了1840年以来的中英、中美之战。一部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及青年急欲至日本探究日本速强的原因,而朝廷中的一些大员也欲借鉴日本的经验,使中国的变法取得速效。又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中国从西方引进的一些先进的“制造驾驶”技术在甲午战争中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对中国落后进行探究的思考自然从科学技术转向对社会与文化的改造上来。由于日本学习西方有成,加之客观上留学日本有着路近、省费、同文同种等有力的客观条件,所以,大批留学生开始由欧美转向日本。 (2)留学英国: ①学校和专业: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后改学地质。 ②愿望:学成回国,让中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不受外国人的摆布。 ③结果: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婉谢了老师让他留在英国或到英国人开设的公司工作的好意,回北大工作,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为祖国培养地质人才。 [学思同步探究] 问题探究: 材料一P124 历史纵横。 材料二 P125 学思之窗(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李四光留学日本选学造船业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2)据材料二,李四光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 提示: (1)以国家强大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2)李四光在少年时代就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他去英国学习的本意就是让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获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虽然有机会在国外工作,并有优厚待遇,但当时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正处于初创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李四光想到自己是中国人,应当将自己的所学为祖国服务,因此毅然踏上归国之路。 例题探究 例题1“要造船,就得有钢铁;要钢铁,就得靠采矿。我已经学了一年的采矿,但我现在认为,光会采矿是不行的。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科学落后。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找矿,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8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北师大版选修4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8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北师大版选修4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近代以来,我国许多知识分子纷纷求学海外,以图报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留学过的国家有( ) ①日本②法国③英国④德国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B[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李四光先是留学日本,学习造船专业,后来又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和地质。] 2.李四光赴英留学,改学地质的目的是( ) A.立志为祖国造出第一流的兵舰和轮船 B.希望中国人开发自己的矿藏,不受外国人的摆布 C.为中国找出大油田,摆脱“贫油国”的帽子 D.为祖国培养地质人才 B[李四光在伯明翰大学,最初选择了采矿专业,但想到采矿离不开地质,于是又转学地质专业,因为他希望中国人能开发自己的矿藏,不受外国人摆布,这表现了其爱国之心。] 3.李四光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领域里最重大的科学贡献是( ) A.地质力学理论 B.古代冰川学说 C.亚洲是人类的早期发源地之一 D.地震预报 A[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领域”,B、D两项是自然科学,而C项是社会科学,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干要求。] 4.使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得到有力证明的是( ) A.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开采 B.《中国地质学》等著作的发表 C.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 D.中国地质部的成立 A[利用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进行勘测,找到了大庆、胜利等油田,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5.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我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下列哪些地区发现了油区( )

A.松辽平原、华北平原 B.华北平原、江汉平原 C.青藏高原、渤海湾地区 D.北部湾地区、渤海湾地区 A[我国发现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位于松辽平原、华北平原上。] 6.詹天佑和李四光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海外求学 B.参加同盟会 C.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 B[两位科学家中只有李四光参加过同盟会,詹天佑没有参加,A、C、D三项是他们的共同点。] [能力提升练] 7.20世纪50年代,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这与哪些油田的发现有直接关系( ) ①大庆油田②胜利油田③克拉玛依油田④华北油田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B[中国在克拉玛依油田发现之前,随着大庆、大港、胜利、华北油田的发现,就已经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8.1971年对于中国外交战线来说意义重大,这一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这一年里中国还发生的事情有( ) A.尼克松访华B.中日建交 C.李四光逝世D.中美建交 C[A、B两项均发生在1972年,D项发生在1979年。1971年4月29日,伟大的地质力学家李四光在北京病逝。]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年)李四光在英国硕士毕业后,他的老师挽留他在英国工作,以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又建议他到印度工作,那里待遇优厚。但李四光想到自己是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祖国服务。当时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正处于初创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他毅然踏上报效祖国的回国之路。 材料二鉴于李四光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声望,国民党政府几次许以高官厚禄来拉拢他,都遭到拒绝。因为李四光对国民党的腐败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十分失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在英国的李四光非常高兴,他克服重重困难,在1950年春携夫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6.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创建地质力学、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识记李四光的留学经历、科学成就和社会贡献。理解李四光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原因。 阅读教材,编制和研读李四光生平年表。联系李四光的生活年代,捕捉人物成长心路。陈述自己的观点,提炼对人物认识。 通过对李四光生平的研读,感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人生志向和爱国精神。通过学习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建设的主要贡献。 李四光成为科技界一面旗帜的原因。 导入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导入二:逐条展开“关键词”,让学生猜人物李四光。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它的谱曲者是…… 曾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人生志向; 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人; 是他摘掉了“中国贫油论”的帽子。 ………… 他是谁?? 一、留学生涯 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 1910年回国,赐“工科进士”; 2、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地质—— 1920年回国,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北大教授) 3、赴英深造(对国民政府不满)—— 1950年回国,为祖国科学事业作伟大贡献 二、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

2021人教版选修4《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选修4《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word教案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了解李四光的要紧事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创建地质力学、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社会进展的重大奉献。 识记李四光的留学经历、科学成就和社会奉献。明白得李四光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缘故。 阅读教材,编制和研读李四光生平年表。联系李四光的生活年代,捕捉人物成长心路。陈述自己的观点,提炼对人物认识。 通过对李四光生平的研读,感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人一辈子志向和爱国精神。通过学习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建设的要紧奉献。 李四光成为科技界一面旗帜的缘故。 导入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确实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导入二:逐条展开“关键词”,让学生猜人物李四光。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它的谱曲者是…… 曾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人一辈子志向; 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人; 是他摘掉了“中国贫油论”的帽子。 ………… 他是谁?? 一、留学生涯 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 1910年回国,赐“工科进士”; 2、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地质—— 1920年回国,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北大教授) 3、赴英深造(对国民政府不满)—— 1950年回国,为祖国科学事业作伟大奉献

高中历史选修4教案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师用书>>选修4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 难点 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杰出科学家李四光的主要生平:留学归来,报效祖国;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这些内容具体而扼要地介绍了李四光的学业和科研生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对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也蕴含着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要原因。在我国正全力推进现代化的背景下,本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青年学生的情操与人格教育而言,又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议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图文材料,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能够体现李四光高尚人格、科学精神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资料,帮助青年学生不但重视立志,更能为志向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本课引言介绍了一件曾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的往事:李四光用独创的中国地质力学理论成功地指导了大庆等几个大油田的开发,驳倒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建议教师在完成新课导入后(参见案例一),再指导学生阅读引文,并向学生提问。问题一:从引文看,李四光在科学理论上有什么重要创建?问题二:关于李四光的生平,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第二问的过程中,进入新课学习。 第一目“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教材以李四光先后留学日本与英国并学成归国,进入北京大学工作为线索,讲述了李四光少年时代、留日和留英三个时期的志向和学业情况,并通过“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向学生展示了与李四光成长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与他的治学态度。 (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为国造船 1889年10月,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当时,教私塾的父亲为他取名仲揆。1902年冬,小仲揆在填写武昌高等小学报名单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了“十四”。他发觉后,便将“十”添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可是“李四”这个名字不好,正为难时,抬头看见中堂上挂着的匾写着“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加了一“光”字。从此,仲揆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李四光。 1904年7月,李四光以优异成绩被破格选送到日本留学,经过三年普通科学习后,又于190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早在童年时代,他就听父亲说过,由于中国的舰船不如日本,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李四光选择了造船专业,并认真学习,立志学成后要为国家建造一流舰船,使中国不再遭受外国欺凌。1910年李四光毕业回国,次年在北京参加清政府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最优等”成绩,赐“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四:6.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练习及答案

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李四光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领域里最重大的科学贡献是 ( )。 A.地质力学理论 B.古代冰川学说 C.亚洲是人类的早期发源地之一 D.地震预报 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领域”,B、D两项是自然科学,而C项是社会科学。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A 2.下列关于李四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②在1945年的《地质力学的基 础和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③发表了《地质力学概论》④确定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和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重要成就,概括出各个阶段的代表性著作及标志性成就,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6年,他提出了大陆运动的方向性假说。1945年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一名词。60年代初,李四光完成《地质力学概论》一书,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根据其地质力学理论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使中国摆脱了“贫油”国的帽子。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研究上都有突出成就。 答案 D 3.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这一事实说明 ( )。 A.地质力学理论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B.只要实践有理论指导,就能成功 C.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成功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解析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是系统的科学理论,大庆油田的开采是社会实践,该材料有力地说明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案选修4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了解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教学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教学难点】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示例一:多媒体放出建国出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的图片。老师提问,汽车上放的黑色大包是什么吗?老师指出是煤气包。又问,为什么要背煤气包吗?回答: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要靠煤气提供燃料。现在大家知道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水上游的轮船,它们的燃料来源都是石油。中国的石油早已达到自给。那么,中国的油田是怎样发现的?这和一个人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被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 李四光并不是现在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所以,本课导入应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和有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导入示例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把对李四光的理解和现实联系起来,并且上升到“科教兴国”的高度去理解。 一.求学生涯(板书) (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归纳、总结李四光的主要求学经历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可依据教材回答。 要求学生简练、准确、条理清楚地总结、归纳出李四光的求学主要经历,训练和提高学生提炼课本知识点的能力,这也是历史科必备的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 (提出问题):李四光的学业由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提示:李四光在日本留学,学习造船,而后,又到英国学习采矿,后又转学地质,与甲戊战争联系,学生可以想到甲戊战争,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要立志发展中国的造船业,有朝一日雪国耻。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开采需要地质知识。说明他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

选修4李四光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县回龙山香炉湾人,蒙古族。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人民,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李四光曾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人生志向;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打破两个“洋神话”,即提出中国存在第四冰川、中国不是贫油国,是他摘掉了“中国贫油论”的帽子,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知识点一留学日本报效祖国 1、留学日本 (1)留学学校: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 (2)学习专业:造船专业。 (3)选择造船专业的原因:为祖国造出第一流的兵舰和轮船,建设强大的海军,使中国人不再受外国的侮辱。 (4)学成回国:被赐以“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2、留学英国 (1)留学学校:英国伯明翰大学。 (2)学习专业:最初学习采矿,后来改学地质。 (3)选择专业理由:学成后开发中国人自己的矿藏,而不受外国人摆布。 (4)报销祖国: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为祖国培养地质人才。 知识点二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 1、创立地质力学 (1)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提出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假说。(2)抗日战争时期,发表论著,介绍自己对地壳运动所造成的不同类型构造体系进行的测定和推论,并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地质力学”这一名词。 (3)1948年,在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上,李四光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地质力学作为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 (4)20世纪60年代,完成《地质力学概论》一书,该书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2、其他科学领域 (1)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李四光通过对大量蜓化石的研究,创立了蜓科化石鉴定的十条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019年精选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1课 “地质之光”李四光岳麓版巩固辅导第四篇

2019年精选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岳麓版 巩固辅导第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李时珍曾经对父言诗明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诗中表达的李时珍的志向是 A、科考做官 B、读书应试 C、编修本草 D、终生行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詹天佑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他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春节联欢晚会“英伦配”一曲《本草纲目》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新一轮深层次的思考。《本草纲目》最大的价值在于 A、是研究传统药物学的瑰宝 B、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医学著作 C、代表了中国医学最高水平 D、集中体现了民间医学的精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关于詹天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①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②曾经留学美国③曾经参加保路运动、组织保路同志会④曾经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铁壳轮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有人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曙光和传统科技的晚霞”,这里的“晚霞”是指( ) A、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 B、官方编纂的大型图书成就 C、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出现 D、古代小说的蓬勃发展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李四光的科学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课后检测:6.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第3课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记一记 填一填 一、留学归来 报效祖国 1.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清朝末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农村教师家庭,幼年学习成 绩优异,被选送留学。 2.留学 (1)赴日本留学,考入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专业,被清政府授予“工科进士”,跻身于中国最后一批进士。 (2)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初学采矿,后改学地质,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3.回国:回国到北京大学,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为祖国培养地质人才。 二、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 1.创立地质力学 (1)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对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成为地 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2)1945年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这个名词。 (3)1948年,李四光在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上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从此成为公认的地质力学奠基人。

(4)20世纪60年代初,完成《地质力学概论》一书,成为地质力学研究中的里程碑。 2.其他领域的成就 (1)在古生物学研究方面,创立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 (2)在冰川学研究上,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3)亲自组织指导冰川专业人员开赴西南三线地区,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三、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1.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我国相继找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胜利油田等大油田,使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2.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做出了贡献。 3.对地震的生成和预测做了大量研究。 四、评价: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李四光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研一研 现代科学家 步入现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迎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步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与此同时,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也在逐渐进步。利用科技发展生产力,为人类造福,促进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众多科学家努力的方向。现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研究的环境日益改善,科学家备受党和政府的重视,中国在众多的科学领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世界瞩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邓稼先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中国,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广泛调研,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邓稼先咬紧牙关,结合实际,组织人力分头攻坚,大胆地带领大家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他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有15次在现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滩爆炸成功。随后,他又和其他同事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中。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讨论,举行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有时就在大食堂里讨论,听众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桌子上,谁有好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就通过计算检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当时,氢弹试验成功仅仅花了2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摘编自祁淑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稼先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我国研制出核武器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邓稼先是两弹的元勋,邓稼先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主要强调两点,一是理论上的贡献,二是实践上的贡献。第(2)问,我国研制出核武器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党和政府的重视、决策的正确、邓稼先等人的辛勤努力、创新精神以及苏联的国际援助。此类问题既要考虑到个人因素,又要考虑到党和政府的因素以及有无国际帮助等。 答案:(1)领导开展了核基础理论研究;迈出了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并参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四教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地质之光”李四光 含答案

清单一海外求学报效祖国 求学生涯 1.少年时代 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后入武昌高等小学学习。 2.留学生涯 (1)留学日本:1904年被选派到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 (2)留学英国:袁世凯上台后,辞去高官,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地质。 3.回国效力 1920年回国,先任教于北京大学,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 清单二对地质学的杰出贡献 第四纪冰川与甩掉贫油的帽子 1.贡献 (1)发现第四纪冰川 ①发现:1921年,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附近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 ②意义: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和气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创立地质力学:20世纪20年代起,先后发表《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等著作,创立地质力学。 (3)指导石油开采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严重短缺。 ②依据:地质力学。 ③成就: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相继找到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大油田。 ④意义: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使地质力学理论得到证明。 2.地位与评价 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深化认知]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人民,他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其科技报国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当代的科技工作者,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探究点一李四光的崇高人格 [史料探究] 材料一1937年李四光终于完成了《冰期之庐山》的初稿,明确地指出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典型地区,是“困惑难解和耸人听闻学说的诞生场所”。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庐山是“困惑难解和耸人听闻学说的诞生场所”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材料二李四光年轻时候就有“科学救国”的理想,但是在旧中国难以实现。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李四光和夫人立即回国。回国后,毛泽东问李四光,中国真是贫油国吗?李四光表示他能够为中国找到石油。 (2)材料二中李四光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回国?结合史料说明回国后他怎样实现报国的理想。 [答案] 回国原因:李四光怀有“科学救国”的信念和对新中国的希望;新中国邀请他担任政协委员。实现理想: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为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3)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材料二,概括在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案] 科学研究上,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热爱祖国,具有强烈责任感。 [结论形成] 对李四光崇高人格的认识 1.强烈的爱国心、自尊心 李四光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国和人民。他早年立下报国之志,以国家强大、开发祖国地下宝藏为己任。在国外学成后,婉言谢绝国外高薪聘用,回到祖国。 2.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克服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在国内科研条件极差,科技基础薄弱的条

历史选修人物李四光 教案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李四光留日学习造船及其志向;留英学习地质及其目的。 李四光代表性的地质力学论著及其成就;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以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石油、铀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地震预测。 ②理解: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原因。 ③运用:李四光回国工作的原因与目的。 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人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推翻“中国贫油”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引导探究编制与研读李四光生平年表概括关键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科学的态度,不迷信权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努力,是李四光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急国家之所急,将科学服务于祖国与人民,李四光是科技界的旗帜。 重点: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难点:李四光如何应用他的科学理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谱写者 其雕塑和孔子、鲁迅等中华名人一起“落户”在中华世纪坛,供全国人民纪念 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员、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人 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他是…… 2 进入正课 [1]留学生涯: 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 1910年回国,赐“工科进士”

2、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地质—— 1920年回国,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北 大教授) 3、赴英深造(对国民政府不满)—— 1950年回国,为祖国科学事业作伟大 贡献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 问:李四光为什么选择造船专业? 答:课本历史纵横——甲午中日战争时,由于中国的舰船不如日本,吃了败仗。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勉励他“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李四光把这些教导铭记于心。为实现儿时的心愿,后来他选学造船专业。李四光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用自己的所学,为国所用,可见李四光的志向十分的远大和崇高。 问:李四光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 答:李四光在少年时代丢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他去英国学习的本意就是让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获得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虽然有机会在国外工作,并有优厚待遇,但当时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正处于初创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李四光想到自己是中国人,应当将自己的所学为祖国服务,因此毅然踏上归国之路。 情感教育:现在的人才流失与李四光的对比,教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2]为中国力学奠基: 李四光生平年表 1889年出生湖北黄冈 1902年考入武昌高等小学 1904年破格选送日本留学 1905年加入同盟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