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246.50 KB
- 文档页数:9
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7)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专题概要导读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从国际关系演变来看: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其核心内容。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活动愈演愈烈,世界呈现无序状态。
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国际会议和一系列条约建立起战胜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二战后期及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仍然是建立在大国强权政治基础上的。
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与地方冲突仍然不断。
知识链接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巴黎和会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
3.结束:九一八事变后华盛顿体系开始受到冲击。
珍珠港事件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4.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二、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1.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揭开序幕: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
3.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1949年北约建立4.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
5.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6.影响: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也给美苏带来沉重军费负担;对亚洲国家的侵略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2.表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一超”——美国。
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格局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状态,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随着构成国际关系间重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
在这里,结合世界现代史有关内容,谈一下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剖析其变化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国际格局的发展脉络。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在世界特别是在欧洲、亚洲的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这样就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1919年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操控,先后与战败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1921年至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主要是调解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特别是美日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文件,最终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的国际关系结构。
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极不巩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矛盾,而且导致许多新矛盾的产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随着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破裂。
二、两极格局(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在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则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由于意识形态和不同的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敌对关系。
经过二战,美国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讲,表示援助希腊、土尔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公开打出了反共反苏旗号,被称为“杜鲁门主义”;随后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建立了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些构成了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
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20世纪是世界历史上变革最为巨大、最为深刻的时期之一。
正是在这个世纪里,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20世纪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国际重构两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过去的霸权国家英国相对衰弱,美国上升为新兴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成为了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
这两次大战不仅导致了全球的资源和市场重新分配,而且还改变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力量关系,为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的重构。
二、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开始崛起并发展。
这一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纷纷实现了独立和解放。
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包括经济贫困、政治不稳定、文化依赖等。
在此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开始联合起来,形成了独立的联盟和运动,通过政治手段争取自己的发展权益和国际话语权。
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相互贸易和投资的合作逐渐增加,实现合作共赢。
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后,国际社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一步凸显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三、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进一步增加,全球化的步伐也逐渐加快。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了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的理念,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为此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新的国际秩序也在逐步形成,包括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人权保护等多个方面的议题正在凸显出来。
在这一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开始占据更为重要的话语权。
联合国多个机构和会议也成为了讨论全球问题的平台。
在多边主义和多元化的推动下,国际关系的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结语:20世纪是真正的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变化时期。
战争、议题、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都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的重要标志。
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历史作文
本篇作为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时间的洪流,卷动着历史的波涛,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在惊涛骇浪中不断演变。
五感如同一块块拼图,拼接出这幅风云变幻的画卷。
视觉:烽火连天的世界。
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笼罩着大地。
炮火轰鸣,城市化为废墟,无数生命在惨烈中凋零。
听觉:激昂的时代强音。
呐喊声、欢呼声、抗议声交织成一曲交响乐。
民族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殖民体系瓦解,新的国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嗅觉:硝烟与和平的气味。
战火烧尽后,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焦土的气味。
随着冷战的到来,又多了几分不安和恐惧。
和平的芬芳来之不易,人们渴望在恐惧的阴影中寻找到希望。
触觉:战火中的人间百态。
饥饿的孩子伸出瘦弱的手,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母亲怀抱失去孩子的婴儿,泪水浸湿了衣襟。
人们的苦难,触动着每个人的心。
大脑:时代的思考与反思。
战争的教训,冷战的僵持,促使人们思考和平的价值。
联合国成立,国际合作的理念深入人心。
人类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审视过去,展望未来。
通过五感的描绘,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在眼前徐徐展开。
硝烟弥漫的战场,时代激昂的强音,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渴望,都化作了历史的印记,警醒着后人珍惜和平,维护正义。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一、三次演变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会议);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二、变动原因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六、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影响)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
20世纪初资本帝国主义对世界格局的构造资本帝国主义塑造的世界规则世界规则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关于世界格局和世界规则的讨论有助于系统地分析和掌握世界潮流,把握时下。
下面讨论上世纪的世界格局经历的三次大的演变。
第一次:一战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形成资本主义大国联合包围苏联的格局;第二次:二战打破了资本主义对苏联的包围,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以美苏对抗、以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标志的两极格局;第三次: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结束,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其中第一次的变化是一战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形成资本主义大国联合包围苏联的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重新刮分世界的殖民体系。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对战败国的会议凡尔赛宫召开。
美、英、法的政府首脑操纵会议。
美国总统威尔逊企图攫取战后的世界领导权。
英国希望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
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的大陆霸权。
意大利则企图扩展领土。
而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总之,对徳合约是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
对徳和约签订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等国签订了和约,这些和约连同凡尔赛合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的国家在欧洲、西亚、北非的利益冲突而且,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膨胀,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大力扩充海军。
同时,日本趁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势力,同美国在太平洋发生了冲突,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美、英、日三国掀起了海军军备竞赛。
为了缓和矛盾和重新瓜分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1921年到1922年,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参加会议的除了美、英、日外,还有中、法、意、比、荷、葡等有关国家。
在华盛顿会议上,确立了所谓的“华盛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