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层与土层施工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63
超深复杂地层改进型TRD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工法一、前言超深复杂地层改进型TRD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工法是针对超深、复杂地层下地铁通道、基坑、水坝等工程中的土体加固与支护需求而设计的一种工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1. TRD(三轴反循环动土高能复杂混合系统)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处理复杂地层下施工过程中的土体松动、塌方等问题;2. 采用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可有效加固土体并提高地基的整体承载能力;3. 施工速度快,可大幅缩减工期;4. 施工过程中无需使用钢模板,减少了材料投入;5.经济效益好,施工成本低;6. 工法灵活,适应范围广,可针对不同地层进行调整。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超深、复杂地层下地铁通道、基坑、水坝等工程中,可以有效处理软弱土层、粉土层、肥土层、水下饱和土层等地质条件。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的工艺原理是通过TRD技术实现对土体的加固和改良。
在施工过程中,先利用钻孔设备进行现场钻孔,并通过钻孔输送装置将水泥、黏土、细沙等材料注入钻孔。
在材料注入过程中,钻机不断旋转和移动,实现了地下土体的循环破碎与混合。
待材料充分混合后,再收回钻孔设备,形成搅拌墙,增强了土体的整体性能。
五、施工工艺1. 前期准备:确定施工范围、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并进行必要的土质测试和勘察工作。
2. 钻孔设备布置与钻孔:根据设计要求,布置钻孔设备,进行钻孔工作。
钻孔过程中,根据地层情况进行调整钻孔参数。
3. 材料注入与搅拌:利用钻孔输送装置,将水泥、黏土、细沙等材料注入钻孔,并通过钻孔设备的旋转和移动实现循环破碎与混合。
4. 钻孔收回与养护:完成材料注入和搅拌后,收回钻孔设备,并对搅拌墙进行养护,使其达到设计强度。
六、劳动组织根据项目规模和进度要求,合理组织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确保施工进展顺利。
七、机具设备该工法所需的主要机具设备包括钻孔机、钻孔输送装置、钻杆、输送管道等。
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灌注桩成桩技术研究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大型建筑得以建造。
然而,在建筑过程中,土壤和地层的复杂性往往会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多困难,尤其是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灌注桩成桩技术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灌注桩成桩技术是一种混凝土灌注桩,它通过在现场钻孔的同时,将混凝土灌入钻孔中,并在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停止灌注,最后再将钻孔中的钢筋固定在混凝土中,形成一个承载能力强的桩基础。
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采用灌注桩成桩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灌注桩成桩技术可以适应复杂地层的要求。
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土层分布不均,灌注桩成桩技术可以根据地层的情况进行调整,使桩的基础承载能力更加牢固可靠。
其次,灌注桩成桩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由于土层厚度较大,传统的钻孔开挖工艺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灌注桩成桩技术采用了大口径钻井机,可以快速开挖孔径,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再次,灌注桩成桩技术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由于施工过程需要大量操作机械设备,如挖掘机、钻机等,传统施工技术往往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灌注桩成桩技术采用了集成钻机,可靠性高,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
总之,灌注桩成桩技术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桩型。
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桩的类型有很多种,需根据不同的地质结构、地层土质和工程环境选择合适的桩型。
其次,需注意施工技术要求。
灌注桩成桩技术施工技术较为复杂,需注意现场操作技术,确保施工质量。
最后,千万不能忽视桩基缺陷的检测。
即使采用了灌注桩成桩技术,难免会有一定的质量问题。
因此,需要对建成的灌注桩基础进行检测,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因此,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采用灌注桩成桩技术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
沙漠地区风积沙等复杂地层旋挖钻成孔施工工法沙漠地区风积沙等复杂地层旋挖钻成孔施工工法一、前言沙漠地区地层复杂,包括风积沙、松散砂、堆积物等,对钻井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解决在此类地区进行钻进施工时遇到的困难,针对沙漠地区风积沙等复杂地层,发展了一种旋挖钻成孔施工工法。
本文将对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等进行详细介绍。
二、工法特点沙漠地区风积沙等复杂地层旋挖钻成孔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各种沙漠地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进施工,如风积沙、松散砂等。
2. 灵活性高:施工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艺参数和采取灵活的施工措施。
3. 施工效率高: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并能够保证施工质量。
4. 节约成本:使用合理的机具设备和施工工艺,能够降低施工成本。
5. 环境友好:减少钻进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土方开挖和噪音。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沙漠地区风积沙、松散砂等复杂地层的钻进施工,包括基础工程、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工程建设。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在实际工程中采用旋挖钻进行成孔施工,通过分析地层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实现有效的钻进工作。
主要原理包括:1. 选用合适的钻具和人工挖掘工具;2. 在进行钻孔前需进行地质勘探,确保施工安全;3. 合理选择旋挖钻机的转速和推进力,以提高施工效率;4. 控制冲击和振动等因素,防止塌陷和坍塌。
通过以上原理,可以确保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相互配合,达到施工要求。
五、施工工艺施工工艺包括钻进前准备、钻孔、孔内清理、检查孔口、施工过程的记录和钻孔结束后的处理等。
在钻进前准备阶段,需要进行地质勘探,确定施工地点和孔口位置。
钻孔阶段需选择合适的钻具和钻机,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并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冲击。
完成钻孔后,进行孔内清理和孔口检查,确保施工质量。
最后,进行工程记录和结束处理。
复杂地层中桩基及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发布时间:2022-06-06T01:42:19.595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5卷3期作者:俞裕斌[导读]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建筑工程整体来说至关重要俞裕斌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250100摘要: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建筑工程整体来说至关重要,但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操作难度大、施工风险高的困境。
因此,为了切实有效地发挥各类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加固强化作用,保障建筑物和施工的安全性,同时提升建筑工程品质,建筑行业相关人员有必要加强对该技术的研究,以探索更为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和管理方式,从而全方位地推动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有效开展,促进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复杂地层;桩基及基坑支护;施工方法1复杂地层桩基建设和基坑支护存在问题1.1安全问题在复杂地层桩基建设和对基层的支护工作中,如果没有合理使用操作方法,也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甚至会因为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亡。
所以施工中,不能擅自改变工程设计,以及要保证上下的协调配合,配备好安全设备,做好现场管理工作,避免出现不良安全事故。
1.2扩孔和缩孔很多复杂地层的最大特点就是土质十分脆弱,因此施工中容易出现孔洞扩大缩小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工程后续的施工质量,更会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造成影响,甚至对人员造成一定损害。
为了降低影响,施工人员应该做好对浇筑量的控制。
如果发现施工中扩孔的问题已经不能控制,则需要工程施工团队和设计人员联合做好处置工作,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
如果出现缩孔的情况,可采用更换钻头的方式解决问题,在钻进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垂直度,并优先使用失水率低的混凝土进行灌注工作。
1.3混凝土封底失败复杂地层施工时容易出现封底失败的情况,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施工团队需要结合现场地下水分布和水压、土层结构变化等,确定最合适的导管深度和孔洞深度,并且强化对混凝土质量的管理工作,有效控制混凝土的灌注质量。
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复杂地层施工工法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复杂地层施工工法一、前言泥水平衡式顶管是一种在地下进行穿越隧道施工的工法,广泛应用于地铁、电力、给水排水等工程领域。
而在复杂地层条件下的穿越施工中,传统的施工工法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复杂地层的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工法,以帮助读者了解该工法的原理和应用。
二、工法特点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复杂地层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应对各种地质条件,包括软土、岩石、淤泥等复杂地层。
2. 施工过程中对地面影响小,可以减少地面沉陷和损坏。
3. 施工速度快,可以提高工程进度。
4. 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污染小,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5. 可以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同时进行泥浆处理和土层加固,提高施工质量。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复杂地层条件下的地铁、电力、给水排水等管道穿越施工。
2. 需要保护地下管线的施工区域。
3. 需要在繁忙道路或建筑物下进行管道铺设的工程。
四、工艺原理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复杂地层施工工法基于以下原理:1. 通过封闭的管道系统和泥浆平衡压力,保持隧道内外的压力平衡,防止土层塌方。
2. 通过调整泥浆的物理性质,控制泥浆土壤的流动能力,使得隧道内土层可以稳定地流动。
3. 通过合理的土层加固和管道推进方式,实现对复杂地层的穿越。
五、施工工艺1. 设定隧道的起点和终点,并进行地层勘测和土质分析。
2. 利用盾构机挖掘出一定直径的钻孔,并注入泥浆形成泥浆屏障。
3. 将推进管道的头部与盾构机连接,利用排土螺旋将土层推进到管道内部。
4. 同时进行泥浆处理和土层加固,通过注入泥浆和添加化学药剂来控制泥浆流动和提高土层强度。
5. 通过不断推进盾构机,直至穿越整个隧道。
六、劳动组织在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复杂地层施工工法中,需要组织的劳动力包括盾构机操作人员、泥浆处理人员、土层加固人员等。
七、机具设备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包括盾构机、泥浆处理设备、土层加固设备等。
盾构复杂线型上软下硬泥岩地层下穿运营铁路施工技术
盾构法是一种现代化的地下隧道施工方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特别是在软弱地层中进行盾构施工是一项技术难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盾构在复杂线型上软下硬泥岩地层下穿运营铁路施工的技术。
盾构的主要作用是切削地层,将土层挖掘下来,然后通过螺旋输送器将土层送至后方的槽斗中,最后将土层通过输送带或车辆运出隧道。
在软下硬的泥岩地层中,盾构施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层的不稳定性和切削困难。
为了解决地层不稳定性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固地层:在盾构前方一定距离的地方,先进行地层加固。
可以采用注浆法、灌浆法等方式,将土层固化,增加地层的稳定性。
2.合理布置衬砌: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可以设置衬砌结构,用于加固地层。
常见的衬砌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衬砌、纤维增强塑料衬砌等。
在切削困难的泥岩地层中,盾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切削力大、切削效果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合适的刀具:根据地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刀具。
对于泥岩地层,可以选择强力的切削刀具,例如硬质合金刀具。
2.增加滞后曲线:在切削过程中,可以采取增加滞后曲线的方式,减少挤压和抗拔作用,从而减小切削力。
3.调整切削参数:根据地层的特点,调整切削参数,例如刀具转速、进给速度等,以获得最佳的切削效果。
盾构在复杂线型上软下硬泥岩地层下穿运营铁路的施工技术包括加固地层、合理布置衬砌、选择合适的刀具、增加滞后曲线和调整切削参数等措施。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的施工问题,保证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论复杂地层的盾构施工技术一、复杂地层的特点复杂地层通常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水量大、岩土层交替变化等地质环境条件。
复杂地层的盾构施工面临诸多挑战:1. 地质条件复杂:包括软土、泥岩、砂岩、坚硬岩石等地层交替变化,地质构造复杂,存在断层、褶皱等地质结构。
2. 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高会对盾构施工产生严重影响,可能导致盾构机失稳、隧道坍塌等问题。
3. 地下水含水量大:地下水含水量大会增加泥水压力,影响盾构机的正常工作。
4. 岩土层交替变化:不同岩土层的物理性质不同,盾构机在不同岩土层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
由于以上复杂地层的特点,盾构施工技术在复杂地层中的应用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因此对盾构机及施工工艺有着更高的要求。
二、盾构机选择在复杂地层中进行盾构施工,盾构机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盾构机的选择应考虑到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形状、施工环境等因素,从而确定盾构机的类型、尺寸、功率等参数。
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选择盾构机时应考虑到其钻进能力、稳定性、适应不同岩土层等特点。
针对软土、泥岩等地层,一般选择泥水平衡盾构机或土压平衡盾构机;而对于砂岩、坚硬岩石等地层,则需要选择硬岩盾构机。
针对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水量大等情况,盾构机应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和降水能力。
盾构机的尺寸、功率等参数也需要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形状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对于复杂地层中的大断面隧道,需要选择大功率、大尺寸的盾构机,以满足较大的推进力、扭矩等要求;而对于地质条件较好、隧道断面较小的地区,则可以选择小型、中型盾构机。
盾构机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到复杂地层的地质条件、隧道工程的需求等因素,以确保盾构机能够在复杂地层中稳定、高效地施工。
三、施工工艺在复杂地层中进行盾构施工,施工工艺的选择至关重要。
良好的施工工艺能够提高盾构施工的安全性、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风险。
下面将从地质勘察、预处理、推进过程、围岩支护等方面对施工工艺进行详细阐述。
复杂地质环境下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一、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隧道施工特点复杂地质环境包括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恶劣等情况。
这些特点给隧道施工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构造复杂:复杂地质构造是指在施工区域内存在多种不同的地质体,如断层、岩溶、褶皱等,使得地层结构复杂,地层变化大,地下水情况难以预测。
2. 地表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渗流对隧道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复杂地质环境下,地下水压力较大、水位变化较大、水质较差等情况十分普遍。
3. 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恶劣:隧道施工面临的地质条件差,岩土工程难度大、施工风险高等问题。
在面对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时,需要采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应对挑战,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在复杂地质环境下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1. 地质勘察技术地质勘察是隧道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的首要步骤。
在复杂地质环境下进行隧道施工前,需要对勘察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以获取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地下水情况等信息,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可以利用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如地质雷达、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等,对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地下情况进行精准探测,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隧道设计技术在复杂地质环境下进行高速公路隧道的设计需要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充分考虑地质风险,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可以采用合适的隧道结构形式、合理的支护方式、防水排水措施等,以适应不同的地质条件,提高隧道工程的抗风险能力。
在复杂地质环境下进行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需要采用先进的隧道施工技术和方法。
可以采用TBM(隧道掘进机)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可以采用地面注浆、预应力锚杆支护、岩石冷冻等先进支护技术,以提高隧道支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隧道施工中,需要采用先进的隧道监测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地质灾害和工程异常情况。
上软下硬复杂地层掘进技术摘要:盾构施工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隧道施工技术,常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地层千变万化,以广州为例,掘进中经常遇到的地层有:砂层,粘性土层,花岗岩等地层。
在实际的掘进中,盾构机掘进单一的地层时,掘进容易。
但掘进上软下硬时,就需要对掘进参数,施工过程控制,异常处理等等都要最合理,最精准。
本文主要论述盾构在上软下硬掘进施工时的控制要点,以及遇到一些常见问题时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掘进参数;过程控制;异常处理引言:本文掘进论述中的上软下硬地层以广州地铁18号线番禺广场站~PN1盾构井区间施工为例,做一些掘进技术分析。
为以后掘进这种地层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
一、地质分析以及地面情况说明1.1、地质分析该区间设计里程为ZDK35+009.400~ZDK36+658.551,YDK35+009.400~YDK36+657.461,左线长1649.151m,右线长1648.061m,盾构隧道洞身穿越的地层主要有:<6H>全风化花岗岩、<7H>强风化花岗岩、<8H>中风化花岗岩、<9H>微风化花岗岩。
隧道基本处于全硬岩段和上软下硬段,地质条件较差。
1.1上软下硬段地层分析如下:1、全风化花岗岩<6H>灰褐色,褐黄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岩芯呈密实土状,土芯遇水软化崩解,压缩性中等。
2、强风化花岗岩<7H>灰褐色、褐黄色、青灰色,原岩风化强烈,裂隙很发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块状及碎块状,岩质较软,岩块用手易捏断,局部夹中风化岩块。
3、中等风化花岗岩<8H>灰褐色,灰绿色,花斑色,混合花岗质结构,条带状构造,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受构造影响,岩体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碎块状,少量长柱状,节长一般为5-20cm,岩质稍硬,局部夹微风化岩块,近似RQD为40~60%。
复杂地层土压平衡顶管渣土改良施工工法复杂地层土压平衡顶管渣土改良施工工法一、前言复杂地层土压平衡顶管渣土改良施工工法是一种应用于土层复杂、上覆荷载大、土体活动性高的地区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
该工法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使施工过程中的土体保持平衡状态,从而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工法特点1. 适应性强:该工法适用于多种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施工,包括软土地质、岩层地质以及含水层地质等。
2. 提高土体稳定性:通过渣土改良的方式,增加土体的密实性和承载力,从而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减少地面沉降:由于采取了土压平衡的方式,有效减少了施工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保护了地上建筑物的安全。
4. 环保节能:施工过程中采用无开挖、无水排放的方式,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并且降低了能源消耗。
5. 施工周期短:相比传统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该工法施工周期更短,可节约时间和成本。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土层具有较高的活动性和不稳定性。
2. 土层中含有较多的渣土,需要进行改良。
3. 软土地区,需要加强土体的承载力。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的实际工程主要参考了平衡挤泥法、管砌法以及渣土改良法等施工工法,通过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土压平衡和渣土改良:1. 土压平衡原理:采用足够的平衡挤泥法,使顶管与管壁之间的压力保持相等,使土体保持稳定状态。
2. 渣土改良:通过混合渣土与特定的添加剂,改善渣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性能,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和承载能力。
五、施工工艺1. 前期工作:包括勘察设计、材料准备、施工方案制定等。
2. 地面开挖:采用挖掘机进行地面开挖,形成顶管施工的工作坑。
3. 接管预制:在工作坑中进行顶管预制作业,包括焊接、涂层处理等。
4. 顶管安装:将顶管逐节安装到预制坑中,使用预先设置的挤泥系统进行土压平衡施工。
5. 渣土改良:在顶管后续进行渣土改良,采用特定的添加剂与土体混合,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
6. 顶管封顶:完成渣土改良后,进行顶管封顶和管道安装的工作。
复杂地质构造竖井井筒冻结法施工:复杂地质构造竖井井筒冻结法施工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但由于地下空间各种复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如软土、含水不稳定层、流砂、高水压及高地压地层等,在这种复杂环境下施工,常规施工方法不能维持周围土体稳定,而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施工方法,冻结法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且地质条件好的煤田,绝大部分已得到充分开发,其中不少煤田已经枯竭,需要开发深厚表土所覆盖下的煤田。
但这些矿井大多都要穿过400~800m的深厚表土层,在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用常规的建井技术已经不可能,必须考虑采用特殊的凿井技术,即竖井井筒冻结法凿井技术。
由于冻结法(特别是竖井井筒冻结法)在复杂地质施工中的普遍应用,它的施工技术要点及难点也成为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冻结法的施工工艺冻结法施工技术在国际上已有一百多年的应用历史,在城市土木工程的应用始于1886年瑞典斯德哥尔摩24m的人行隧道的建设。
在西欧、前苏联、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该技术已是城市建设中一项成熟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
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某深基坑外围尺寸为37×81m,采用冻结法施工效果较好,又如东京地下快速公路十号及十一号隧道,瑞士阿尔堡勃恩隧道,杜塞尔多夫隧道均采用先冻结后开挖的施工方法,原西德的海尔纳东部泵站建筑基坑,苏联莫斯科地铁车站的开挖,也均采用冻结法施工技术施工。
代写论文我国采用冻结法技术施工煤矿井筒自1955年开始,至今有40多年的历史,共用冻结法施工煤矿井筒430余个。
其中冻结最大深度435m,冻结表土层最大厚度375m,冻结法技术已是我国煤矿井筒施工中成熟、可靠的特殊施工方法之一。
进入70年代,冻结法技术开始在城市建设基坑开挖及路桥施工中推广应用。
如北京地铁车站的护坡工程、沈阳地铁试验井开挖、内蒙海拉尔水泥厂地下皮带走廊施工、南通钢厂沉淀池施工,凤台大桥主桥墩开挖上海过江隧道出口、地铁车站、泵站施工等均是采用冻结法技术施工,效果很好。
复杂地层中桩基及基坑支护施工方法一、引言在建筑施工中,复杂地层中桩基及基坑支护工程一直是一个费时费力的难题。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建筑工程的特殊要求,对于桩基和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和技术要求都非常高。
本文将重点介绍复杂地层中桩基及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和相关技术要点。
二、复杂地层中桩基施工方法1. 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是一种常用的桩基施工方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桩基施工。
在复杂地层中,如软土层、淤泥层和砂卵石层等地层中,钻孔灌注桩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适用范围。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钻孔方式和灌注材料,确保钻孔桩的质量和稳定性。
2. 微桩微桩是一种直径小于300mm的小型灌注桩,适用于复杂地层中桩基施工。
微桩具有施工周期短、成本低、适应性强等优点,在软弱地层、砂卵石地层和粉砂层等地质条件下表现较为出色。
微桩的施工方式简单,可以通过手工或机械设备完成施工,适用范围广泛。
三、复杂地层中基坑支护施工方法1. 土方开挖支护土方开挖支护是一种常见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的基坑开挖工程。
在复杂地层中,土方开挖支护可以通过挖土、加固、支撑等方式完成基坑开挖和支护工作,确保基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软土层、粉砂层和砂卵石层等地质条件下,土方开挖支护表现出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四、施工中的注意事项1. 充分了解地质条件在复杂地层中桩基及基坑支护的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地质条件,确定桩基和基坑支护的具体施工方案和技术要求,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在进行桩基及基坑支护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和工具,确保施工效率和质量。
3. 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在进行桩基及基坑支护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桩基和基坑支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五、结论在复杂地层中桩基及基坑支护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设备,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
复杂地层圆形大型锚碇基础深基坑施工工法复杂地层圆形大型锚碇基础深基坑施工工法一、前言深基坑施工是土木工程中常见的一项技术,用于建设高层建筑、地下设施等工程。
特别是在复杂地层条件下,如软弱土层、岩溶地区等,传统的基坑施工方法无法满足需求。
复杂地层圆形大型锚碇基础深基坑施工工法则是一项应对于此类问题的新型施工技术。
二、工法特点复杂地层圆形大型锚碇基础深基坑施工工法有以下特点:1. 结构合理:该工法采用圆形大型锚碇基础结构形式,具有高承载能力、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小的变形。
2.适应性强:该工法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坑施工,能够克服软弱土层、岩溶地区等地质问题。
3. 施工效率高:该工法采用机械化施工方式,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并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4. 成本控制好:该工法采用节约原材料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并提高工程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三、适应范围复杂地层圆形大型锚碇基础深基坑施工工法适用于以下工程领域:1. 高层建筑施工:该工法可为高层建筑提供稳定的基础,满足其承载能力和变形要求。
2. 地下设施施工:该工法可以在软弱土层或岩溶地区建设地下设施,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
3. 深基坑工程施工:该工法适用于深基坑施工,可以克服复杂地层条件带来的困难。
的核心原理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来解决复杂地层条件下的工程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1. 土体处理:根据地层情况,采取合适的土体处理技术,如加固处理、排水处理等,以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地质勘察:在施工前进行详细地质勘察,了解地层情况和地下水情况,为施工方案的设计提供准确的依据。
3. 锚碇技术:基于地下水位、地质条件和基坑大小等因素,采用适当的锚碇技术提供基坑侧面的支护和稳定。
4. 施工工艺优化:综合考虑施工效率和经济性,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五、施工工艺复杂地层圆形大型锚碇基础深基坑施工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施工阶段:1. 地质勘察与设计:施工前进行地质勘察,根据勘察结果进行基坑设计,确定基坑的大小、形状和锚碇布设位置。
DOI:10.16660/ki.1674-098X.2019.20.030复杂地层条件下超深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①孙学全(甘肃建投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 730314)摘 要:灰土挤密桩是利用冲击在地基土中挤土成孔,然后向孔内夯填灰土成桩。
成孔时,桩孔部位的土被侧向挤出,从而使桩周土得以挤密。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处理不同地质条件下灰土挤密桩的施工方法,此方案有助于处理复杂地形区域湿陷性黄土地基,使得承载力具有均匀性,施工后不易造成施工质量的工程问题,使得地基处理更全面,该工程竣工已2年时间,经沉降观测,地基变形稳定,地基处理效果良好。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 施工技术 地基处理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7(b)-0030-02①作者简介:孙学全(1985—),男,内蒙古集宁人,本科,研究方向:地基与基础。
1 工程概况高铁佳苑拆迁安置项目一期、天水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及站前广场建设项目一期地基处理工程。
项目位于天水市麦积区,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1)杂填土:杂色,稍湿,松散,土质不均,以粉土为主,含砂砾、卵石、砖块、少量生活垃圾及原建筑物基础,层厚0.5~4.3m;(2)耕植土:灰褐色,稍湿,松散,土质不均,以粉土为主,含植物腐殖质及少量砂砾,层厚0.5~0.6m。
(3)粉土:黄褐色,稍湿,稍密。
土质不均匀,含有钙质结核等,层厚0.4~28.4m;(4)粉质粘土层:黄褐色,稍湿,可塑。
土质均匀,含有钙质结核等,无遥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3.2~17.7m。
本工程设计持力层为粉土层,设计桩长20m。
因本工程施工范围内有一定层厚的杂填土,会影响桩基施工,故须在施工前,进行一定比例的钎探、试桩施工,如发现原建筑物基础或影响桩基施工地层,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2 施工操作要点2.1 施工准备(1)组建施工组织机构,确定作业班组,项目经理部组织全体施工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标准的培训,并应保存培训记录。
盾构复杂线型上软下硬泥岩地层下穿运营铁路施工技术一、地质条件分析在进行铁路盾构施工前,首先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地层的情况,确定盾构施工的难点和重点。
对于上软下硬泥岩地层,主要特点是地质层位较为复杂,上部为软土或者松软岩层,下部为硬质泥岩地层。
这种地层的特点是上部土层厚度较大,地下水位高,地质构造复杂,岩土层的抗压抗剪强度较高,岩石风化程度较低,具有较强的坚硬性。
对于这种地质条件,盾构施工面临的主要困难是顺利突破上部软土层,以及对下部硬岩层的钻进和开挖。
二、盾构掘进工艺在面对上软下硬泥岩地层时,盾构掘进工艺需要根据地质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需要选择合适的盾构机型,对于上软下硬地层,通常需要选择具有较强推进力和较大扭矩的盾构机型,以确保对下部硬岩地层的顺利突破和开挖。
盾构机的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也需要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复杂地质条件的工作环境。
在盾构掘进工艺中,需要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掘进参数,如推进速度、刀盘转速、推进力等,以确保盾构的安全、高效推进。
对于上软下硬地层,可以采用分段开挖的方式,先对软土层进行掘进破碎,再对硬岩层展开掘进,以降低掘进难度,提高掘进效率。
三、支护和土压平衡掘进对于上软下硬地层,支护和土压平衡掘进是盾构施工的重点环节。
在盾构掘进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对支护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常用的支护方式有注浆灌浆、钢筋混凝土衬砌、预应力锚索支护等。
在上软地层掘进时,可采用土压平衡掘进方式,通过在盾构机前部设置土压平衡系统,对土壤进行平衡控制,避免地表沉陷和地下水渗漏,保证施工安全和环境稳定。
在进入下硬岩地层时,需要根据硬岩的地质特点和抗压抗剪强度进行合理支护,通常采用预应力锚索支护和液压灌浆加固等方式,以提高岩层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四、灌浆与土体处理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渗漏和土体的稳定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于上软下硬地层,需加强对灌浆与土体处理的工艺控制,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灌注桩成桩技术研究【摘要】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灌注桩成桩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了地层的特征,针对复杂地层中的特点提出了灌注桩施工工艺的优化策略。
随后对灌注桩的成桩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讨论了桩基设计方法。
通过实际的应用实例,展示了灌注桩在深厚杂填土中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结论部分指出,灌注桩在复杂地层中具有一定可行性,能够有效改善地基性能,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的地基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灌注桩、成桩技术、地层特征、施工工艺、成桩效果、桩基设计、应用实例、地基性能、综合考虑、可行性、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复杂地层环境下的基础工程问题日益凸显。
深厚杂填土地层由于其不规则性、非均匀性和强烈的变异性而给基础工程施工带来了诸多困难,如地基沉降大、承载力低、变形大等问题频繁发生。
在这种背景下,灌注桩成桩技术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地基处理方法,其通过钻孔灌注混凝土来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地基性能。
灌注桩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的施工和应用仍存在诸多挑战和难点,如地层特征复杂、桩基成桩效果难以保证、设计方法不够完善等。
对灌注桩在深厚杂填土地层中的成桩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提升其在复杂地层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推动基础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旨在通过对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灌注桩成桩技术的研究,探讨其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潜力和前景,为解决城市建设中复杂地层环境下的基础工程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灌注桩成桩技术,探讨灌注桩在这类地层中的施工特点和成桩效果。
通过对地层特征进行分析,优化灌注桩施工工艺,探讨桩基设计方法,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灌注桩在深厚杂填土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