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层与土层施工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63
超深复杂地层改进型TRD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工法一、前言超深复杂地层改进型TRD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工法是针对超深、复杂地层下地铁通道、基坑、水坝等工程中的土体加固与支护需求而设计的一种工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以及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1. TRD(三轴反循环动土高能复杂混合系统)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处理复杂地层下施工过程中的土体松动、塌方等问题;2. 采用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可有效加固土体并提高地基的整体承载能力;3. 施工速度快,可大幅缩减工期;4. 施工过程中无需使用钢模板,减少了材料投入;5.经济效益好,施工成本低;6. 工法灵活,适应范围广,可针对不同地层进行调整。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超深、复杂地层下地铁通道、基坑、水坝等工程中,可以有效处理软弱土层、粉土层、肥土层、水下饱和土层等地质条件。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的工艺原理是通过TRD技术实现对土体的加固和改良。
在施工过程中,先利用钻孔设备进行现场钻孔,并通过钻孔输送装置将水泥、黏土、细沙等材料注入钻孔。
在材料注入过程中,钻机不断旋转和移动,实现了地下土体的循环破碎与混合。
待材料充分混合后,再收回钻孔设备,形成搅拌墙,增强了土体的整体性能。
五、施工工艺1. 前期准备:确定施工范围、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并进行必要的土质测试和勘察工作。
2. 钻孔设备布置与钻孔:根据设计要求,布置钻孔设备,进行钻孔工作。
钻孔过程中,根据地层情况进行调整钻孔参数。
3. 材料注入与搅拌:利用钻孔输送装置,将水泥、黏土、细沙等材料注入钻孔,并通过钻孔设备的旋转和移动实现循环破碎与混合。
4. 钻孔收回与养护:完成材料注入和搅拌后,收回钻孔设备,并对搅拌墙进行养护,使其达到设计强度。
六、劳动组织根据项目规模和进度要求,合理组织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确保施工进展顺利。
七、机具设备该工法所需的主要机具设备包括钻孔机、钻孔输送装置、钻杆、输送管道等。
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灌注桩成桩技术研究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大型建筑得以建造。
然而,在建筑过程中,土壤和地层的复杂性往往会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多困难,尤其是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灌注桩成桩技术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灌注桩成桩技术是一种混凝土灌注桩,它通过在现场钻孔的同时,将混凝土灌入钻孔中,并在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停止灌注,最后再将钻孔中的钢筋固定在混凝土中,形成一个承载能力强的桩基础。
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采用灌注桩成桩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灌注桩成桩技术可以适应复杂地层的要求。
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土层分布不均,灌注桩成桩技术可以根据地层的情况进行调整,使桩的基础承载能力更加牢固可靠。
其次,灌注桩成桩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由于土层厚度较大,传统的钻孔开挖工艺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灌注桩成桩技术采用了大口径钻井机,可以快速开挖孔径,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再次,灌注桩成桩技术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由于施工过程需要大量操作机械设备,如挖掘机、钻机等,传统施工技术往往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灌注桩成桩技术采用了集成钻机,可靠性高,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的要求。
总之,灌注桩成桩技术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桩型。
在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桩的类型有很多种,需根据不同的地质结构、地层土质和工程环境选择合适的桩型。
其次,需注意施工技术要求。
灌注桩成桩技术施工技术较为复杂,需注意现场操作技术,确保施工质量。
最后,千万不能忽视桩基缺陷的检测。
即使采用了灌注桩成桩技术,难免会有一定的质量问题。
因此,需要对建成的灌注桩基础进行检测,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因此,深厚杂填土复杂地层中采用灌注桩成桩技术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
沙漠地区风积沙等复杂地层旋挖钻成孔施工工法沙漠地区风积沙等复杂地层旋挖钻成孔施工工法一、前言沙漠地区地层复杂,包括风积沙、松散砂、堆积物等,对钻井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解决在此类地区进行钻进施工时遇到的困难,针对沙漠地区风积沙等复杂地层,发展了一种旋挖钻成孔施工工法。
本文将对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等进行详细介绍。
二、工法特点沙漠地区风积沙等复杂地层旋挖钻成孔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各种沙漠地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进施工,如风积沙、松散砂等。
2. 灵活性高:施工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艺参数和采取灵活的施工措施。
3. 施工效率高: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并能够保证施工质量。
4. 节约成本:使用合理的机具设备和施工工艺,能够降低施工成本。
5. 环境友好:减少钻进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土方开挖和噪音。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沙漠地区风积沙、松散砂等复杂地层的钻进施工,包括基础工程、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工程建设。
四、工艺原理该工法在实际工程中采用旋挖钻进行成孔施工,通过分析地层特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实现有效的钻进工作。
主要原理包括:1. 选用合适的钻具和人工挖掘工具;2. 在进行钻孔前需进行地质勘探,确保施工安全;3. 合理选择旋挖钻机的转速和推进力,以提高施工效率;4. 控制冲击和振动等因素,防止塌陷和坍塌。
通过以上原理,可以确保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相互配合,达到施工要求。
五、施工工艺施工工艺包括钻进前准备、钻孔、孔内清理、检查孔口、施工过程的记录和钻孔结束后的处理等。
在钻进前准备阶段,需要进行地质勘探,确定施工地点和孔口位置。
钻孔阶段需选择合适的钻具和钻机,确定合理的施工参数,并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振动和冲击。
完成钻孔后,进行孔内清理和孔口检查,确保施工质量。
最后,进行工程记录和结束处理。
复杂地层中桩基及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发布时间:2022-06-06T01:42:19.595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5卷3期作者:俞裕斌[导读]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建筑工程整体来说至关重要俞裕斌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山东省济南市250100摘要: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建筑工程整体来说至关重要,但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操作难度大、施工风险高的困境。
因此,为了切实有效地发挥各类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加固强化作用,保障建筑物和施工的安全性,同时提升建筑工程品质,建筑行业相关人员有必要加强对该技术的研究,以探索更为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和管理方式,从而全方位地推动深基坑支护技术的有效开展,促进建筑工程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复杂地层;桩基及基坑支护;施工方法1复杂地层桩基建设和基坑支护存在问题1.1安全问题在复杂地层桩基建设和对基层的支护工作中,如果没有合理使用操作方法,也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甚至会因为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亡。
所以施工中,不能擅自改变工程设计,以及要保证上下的协调配合,配备好安全设备,做好现场管理工作,避免出现不良安全事故。
1.2扩孔和缩孔很多复杂地层的最大特点就是土质十分脆弱,因此施工中容易出现孔洞扩大缩小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工程后续的施工质量,更会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造成影响,甚至对人员造成一定损害。
为了降低影响,施工人员应该做好对浇筑量的控制。
如果发现施工中扩孔的问题已经不能控制,则需要工程施工团队和设计人员联合做好处置工作,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
如果出现缩孔的情况,可采用更换钻头的方式解决问题,在钻进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垂直度,并优先使用失水率低的混凝土进行灌注工作。
1.3混凝土封底失败复杂地层施工时容易出现封底失败的情况,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施工团队需要结合现场地下水分布和水压、土层结构变化等,确定最合适的导管深度和孔洞深度,并且强化对混凝土质量的管理工作,有效控制混凝土的灌注质量。
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复杂地层施工工法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复杂地层施工工法一、前言泥水平衡式顶管是一种在地下进行穿越隧道施工的工法,广泛应用于地铁、电力、给水排水等工程领域。
而在复杂地层条件下的穿越施工中,传统的施工工法可能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复杂地层的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工法,以帮助读者了解该工法的原理和应用。
二、工法特点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复杂地层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应对各种地质条件,包括软土、岩石、淤泥等复杂地层。
2. 施工过程中对地面影响小,可以减少地面沉陷和损坏。
3. 施工速度快,可以提高工程进度。
4. 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污染小,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5. 可以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同时进行泥浆处理和土层加固,提高施工质量。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复杂地层条件下的地铁、电力、给水排水等管道穿越施工。
2. 需要保护地下管线的施工区域。
3. 需要在繁忙道路或建筑物下进行管道铺设的工程。
四、工艺原理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复杂地层施工工法基于以下原理:1. 通过封闭的管道系统和泥浆平衡压力,保持隧道内外的压力平衡,防止土层塌方。
2. 通过调整泥浆的物理性质,控制泥浆土壤的流动能力,使得隧道内土层可以稳定地流动。
3. 通过合理的土层加固和管道推进方式,实现对复杂地层的穿越。
五、施工工艺1. 设定隧道的起点和终点,并进行地层勘测和土质分析。
2. 利用盾构机挖掘出一定直径的钻孔,并注入泥浆形成泥浆屏障。
3. 将推进管道的头部与盾构机连接,利用排土螺旋将土层推进到管道内部。
4. 同时进行泥浆处理和土层加固,通过注入泥浆和添加化学药剂来控制泥浆流动和提高土层强度。
5. 通过不断推进盾构机,直至穿越整个隧道。
六、劳动组织在泥水平衡式顶管穿越复杂地层施工工法中,需要组织的劳动力包括盾构机操作人员、泥浆处理人员、土层加固人员等。
七、机具设备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包括盾构机、泥浆处理设备、土层加固设备等。
盾构复杂线型上软下硬泥岩地层下穿运营铁路施工技术
盾构法是一种现代化的地下隧道施工方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特别是在软弱地层中进行盾构施工是一项技术难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盾构在复杂线型上软下硬泥岩地层下穿运营铁路施工的技术。
盾构的主要作用是切削地层,将土层挖掘下来,然后通过螺旋输送器将土层送至后方的槽斗中,最后将土层通过输送带或车辆运出隧道。
在软下硬的泥岩地层中,盾构施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层的不稳定性和切削困难。
为了解决地层不稳定性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固地层:在盾构前方一定距离的地方,先进行地层加固。
可以采用注浆法、灌浆法等方式,将土层固化,增加地层的稳定性。
2.合理布置衬砌: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可以设置衬砌结构,用于加固地层。
常见的衬砌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衬砌、纤维增强塑料衬砌等。
在切削困难的泥岩地层中,盾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切削力大、切削效果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合适的刀具:根据地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刀具。
对于泥岩地层,可以选择强力的切削刀具,例如硬质合金刀具。
2.增加滞后曲线:在切削过程中,可以采取增加滞后曲线的方式,减少挤压和抗拔作用,从而减小切削力。
3.调整切削参数:根据地层的特点,调整切削参数,例如刀具转速、进给速度等,以获得最佳的切削效果。
盾构在复杂线型上软下硬泥岩地层下穿运营铁路的施工技术包括加固地层、合理布置衬砌、选择合适的刀具、增加滞后曲线和调整切削参数等措施。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盾构的施工问题,保证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论复杂地层的盾构施工技术一、复杂地层的特点复杂地层通常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水量大、岩土层交替变化等地质环境条件。
复杂地层的盾构施工面临诸多挑战:1. 地质条件复杂:包括软土、泥岩、砂岩、坚硬岩石等地层交替变化,地质构造复杂,存在断层、褶皱等地质结构。
2. 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高会对盾构施工产生严重影响,可能导致盾构机失稳、隧道坍塌等问题。
3. 地下水含水量大:地下水含水量大会增加泥水压力,影响盾构机的正常工作。
4. 岩土层交替变化:不同岩土层的物理性质不同,盾构机在不同岩土层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
由于以上复杂地层的特点,盾构施工技术在复杂地层中的应用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因此对盾构机及施工工艺有着更高的要求。
二、盾构机选择在复杂地层中进行盾构施工,盾构机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盾构机的选择应考虑到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形状、施工环境等因素,从而确定盾构机的类型、尺寸、功率等参数。
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选择盾构机时应考虑到其钻进能力、稳定性、适应不同岩土层等特点。
针对软土、泥岩等地层,一般选择泥水平衡盾构机或土压平衡盾构机;而对于砂岩、坚硬岩石等地层,则需要选择硬岩盾构机。
针对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水量大等情况,盾构机应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和降水能力。
盾构机的尺寸、功率等参数也需要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形状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对于复杂地层中的大断面隧道,需要选择大功率、大尺寸的盾构机,以满足较大的推进力、扭矩等要求;而对于地质条件较好、隧道断面较小的地区,则可以选择小型、中型盾构机。
盾构机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到复杂地层的地质条件、隧道工程的需求等因素,以确保盾构机能够在复杂地层中稳定、高效地施工。
三、施工工艺在复杂地层中进行盾构施工,施工工艺的选择至关重要。
良好的施工工艺能够提高盾构施工的安全性、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风险。
下面将从地质勘察、预处理、推进过程、围岩支护等方面对施工工艺进行详细阐述。
复杂地质环境下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一、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隧道施工特点复杂地质环境包括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恶劣等情况。
这些特点给隧道施工带来了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构造复杂:复杂地质构造是指在施工区域内存在多种不同的地质体,如断层、岩溶、褶皱等,使得地层结构复杂,地层变化大,地下水情况难以预测。
2. 地表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渗流对隧道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复杂地质环境下,地下水压力较大、水位变化较大、水质较差等情况十分普遍。
3. 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恶劣:隧道施工面临的地质条件差,岩土工程难度大、施工风险高等问题。
在面对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时,需要采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应对挑战,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在复杂地质环境下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1. 地质勘察技术地质勘察是隧道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的首要步骤。
在复杂地质环境下进行隧道施工前,需要对勘察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以获取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地下水情况等信息,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可以利用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如地质雷达、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等,对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地下情况进行精准探测,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隧道设计技术在复杂地质环境下进行高速公路隧道的设计需要考虑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充分考虑地质风险,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可以采用合适的隧道结构形式、合理的支护方式、防水排水措施等,以适应不同的地质条件,提高隧道工程的抗风险能力。
在复杂地质环境下进行高速公路隧道施工需要采用先进的隧道施工技术和方法。
可以采用TBM(隧道掘进机)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可以采用地面注浆、预应力锚杆支护、岩石冷冻等先进支护技术,以提高隧道支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复杂地质环境下的隧道施工中,需要采用先进的隧道监测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地质灾害和工程异常情况。
上软下硬复杂地层掘进技术摘要:盾构施工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隧道施工技术,常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地层千变万化,以广州为例,掘进中经常遇到的地层有:砂层,粘性土层,花岗岩等地层。
在实际的掘进中,盾构机掘进单一的地层时,掘进容易。
但掘进上软下硬时,就需要对掘进参数,施工过程控制,异常处理等等都要最合理,最精准。
本文主要论述盾构在上软下硬掘进施工时的控制要点,以及遇到一些常见问题时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掘进参数;过程控制;异常处理引言:本文掘进论述中的上软下硬地层以广州地铁18号线番禺广场站~PN1盾构井区间施工为例,做一些掘进技术分析。
为以后掘进这种地层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
一、地质分析以及地面情况说明1.1、地质分析该区间设计里程为ZDK35+009.400~ZDK36+658.551,YDK35+009.400~YDK36+657.461,左线长1649.151m,右线长1648.061m,盾构隧道洞身穿越的地层主要有:<6H>全风化花岗岩、<7H>强风化花岗岩、<8H>中风化花岗岩、<9H>微风化花岗岩。
隧道基本处于全硬岩段和上软下硬段,地质条件较差。
1.1上软下硬段地层分析如下:1、全风化花岗岩<6H>灰褐色,褐黄色,原岩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岩芯呈密实土状,土芯遇水软化崩解,压缩性中等。
2、强风化花岗岩<7H>灰褐色、褐黄色、青灰色,原岩风化强烈,裂隙很发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块状及碎块状,岩质较软,岩块用手易捏断,局部夹中风化岩块。
3、中等风化花岗岩<8H>灰褐色,灰绿色,花斑色,混合花岗质结构,条带状构造,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受构造影响,岩体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碎块状,少量长柱状,节长一般为5-20cm,岩质稍硬,局部夹微风化岩块,近似RQD为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