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60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它已经衰相尽显,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正当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欧美各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它们为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到处争夺殖民地。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通过《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概况,以及近世中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强烈反差.2、深刻认识和掌握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与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历史任务其内在联系。
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教学、讲授讨论结合。
计划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导入)近代史是我们的昨天,它与今天我们身在其中的现实息息相通。
古人说“殷鉴不远,在夏侯之世”。
又说“寂然凝思,思接千载”。
学习近代史有助于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毛主席强调指导中国革命的政党,要具备三个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知识与国情,并主张集中力量分门别类的研究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学习近代史是我们了解为什么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的。
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的“本”和“源”。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一)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伟大的祖国疆土辽阔,人口众多,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国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耕作。
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我国的农事活动。
商朝晚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精美青铜器。
公元前5世纪前半叶,我国就已发明韧性铸铁技术,较之欧洲早了两千年。
战国时期,我国又率先发明了炼钢技术。
大运河、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赵州桥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才能.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彩,在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的思想和理论。
我国古代的学术,诸子百家,微言宏旨;经史子集,浩如瀚海.《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昆剧京剧等不法千古绝唱。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世人皆知。
近代史资料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
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2)社会性质: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3)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历史任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得以发生的条件:1.被统治者无法照旧生活,统治者无法照旧统治。
2.有一种新的思想(往往是新的社会理想)3.较强的的革命组织者和领导者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5.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上篇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材料1:“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回答问题:(1) 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答:“解体”是指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
(2) 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西方列强入侵,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独立的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封建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中国。
(3) 驳斥“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谬论。
答:第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第二,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第三,尽管鸦片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但正如毛泽东指出:这种“新变化,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说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
还有和这个变化同时存在而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总而言之,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反而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材料2.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①割让香港;②赔款二千一百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商埠,英国有权在上述口岸派驻领事;④英国货物进出口关税须经两国协定;⑤取消清政府的公行制度,两国商人实行自由贸易。
中国近代史--一代代仁义人士救亡图存,艰苦探索的血泪史我们伟大的中国,历经三千年战乱,五千年文明,成为今天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东方之狮。
然而,历史带给我们的沉痛是不容我们忘记的,特别是从1840以来的近代史。
一.风云变幻的八十年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最终在鸦片的腐蚀下崩溃,古老的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下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历经的每一阶段都是艰难的拼搏,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他们加到一起,对中国重现青春活力做出了贡献。
”○1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与努力。
1. 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救国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严重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建立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学习西方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维新思想,力图以此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并将这一思想发展成为维新运动,进而进行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由于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维新运动很快失败。
2. 农民阶级;扶清救国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群众,从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妄图用“扶清”的方式达到“灭洋”的目的,以挽救民族危亡。
但由于处于自发状态,同时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又有笼统排外的性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3. 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救国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及维新改良和“扶清”救国的义和团运动的相继失败,革命派逐渐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请同学们浏览一下即可)第一部分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840—1919)基本线索:帝国主义侵华—中国社会的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基本结论: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要解放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通过一系列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其影响:(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革命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全面侵略(1)主要侵略战争及条约鸦片战争(1840)——《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中法战争(1883)——《中法新约》中日甲午战争(1894)——《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辛丑条约》(2)《马关条约》的影响割去台湾及其附属各岛屿(含钓鱼岛)和澎湖列岛,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2亿两白银,加上其他费用,共计2315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日本用中国巨额赔款扩充军备,很快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行列。
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1)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1.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参考答案:第一,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反抗斗争,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能消灭中国的根本原因。
第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但因其阶级的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提出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革命纲领、路线和政策,因此,不能领导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第三,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历史地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
但是。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它既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不可能组成具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政党,因而也就无法担负起领导阶级的历史使命。
第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中国仍需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这个革命需要新的先进阶级及政党来组织与领导。
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也就历史地落到新兴的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第五,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重要前提。
它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从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具有最切近的参考意义2.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
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