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一课 教学案2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2
经济生活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经济决策的重要性,掌握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技能和工具。
教材:教师将根据学生年级和水平选择合适的经济学教材,如《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导论》等。
时间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一到两节课进行教学。
下面是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分配:单元一: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1节课)- 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活动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单元二:供求关系和市场交易(2节课)- 解释供求关系的概念和原理- 讲解市场交易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组织学生参与模拟市场交易活动,以加深对供求关系和市场交易的理解单元三:消费与储蓄(2节课)- 教授消费与储蓄的概念和原理- 分析消费与储蓄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的消费与储蓄计划,培养理性消费的意识单元四:投资与经济增长(2节课)- 介绍投资的概念和作用- 讲解经济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培养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单元五:经济政策与社会福利(2节课)- 探讨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分析经济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培养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评估方式: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个人作业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以衡量他们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注意事项:1.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应提前准备充足的教案材料和教学资源。
2. 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3. 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经济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课内容,讲述货币的相关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点。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必须高度重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识记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了解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2)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通过采用情景教学、问题讨论、小组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真正的学习体验。
(2)由以往的学生被动学习改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团队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过程四、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问题讨论法和活动探究法这两种主要的教学手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在活动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竞争与合作的教学策略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21-2022学年第1学期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课程:高中政治*课题:神奇的货币*教材:人教版*授课对象:高一(一)班*课时:2一、课标要求新课标要求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神奇的货币是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本课内容主要学习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纸币的通货膨胀;信用卡和支票、外汇和汇率。
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1)对商品和货币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2)对信用卡、支票、外汇等有自己的认识。
2.行为习惯:对于新的知识有求知心和好奇心。
3.能力基础:(1)能够将所学商品、货币、纸币、信用卡等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2)具备将所学概念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商品、货币、纸币、信用卡、外汇的概念;(2)理解货币的产生及其基本职能,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的发行规律和汇率的变化规律;(3)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能力目标:围绕货币,学习与货币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原理,了解货币的“神奇”之处。
3.素养目标:感受货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
4.落实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理解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增强对我国现行政策的认同。
(2)科学精神:理解货币流通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当前微调货币供应量的依据。
(3)法治意识:依法爱护人民币,严禁制售、使用假币。
(4)公共参与:学习使用新的支付工具,锻炼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商品、货币、纸币、信用卡及外汇等相关概念,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记忆和运用。
2.教学难点:商品基本职能的辨别,纸币通货膨胀的计算,外汇和汇率的变化五、教学策略1.教法: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2.学法:自主探究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合作交流、经验分享3.教学策略: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分小组进行探究,并将结果分享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学习目标】1、了解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3、了解纸币的含义并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4、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5、理解外汇与汇率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自学导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时1)【预习填空】一、商品1、商品必须具有两个条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商品的基本属性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二、货币1、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其基本职能是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货币的其他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__________的货币,只需要________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不能用___________上的货币,只能用_______的货币。
4、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探究一:昨天中午,张三从超市买了一瓶冰茶饮料(物品A),喝完后把饮料瓶(物品B)扔到路边就上学去了。
张三的父亲是马路清洁工,他捡起了这个饮料瓶,并把它和其他废品卖给了收购站,这个饮料瓶(物品C)卖了一角钱。
张三的父亲回家时想到儿子昨天做作业时没有铅笔了,就顺路用一角钱给儿子买了一支铅笔(物品D)。
晚饭后,张三的父亲把铅笔(物品E)送给张三,叮嘱张三认真写作业。
(1)材料中的物品A、B、C、D、E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2)物品、劳动产品、商品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练一练:下列哪些物品是商品()①收购站里的废品②母亲为你织的毛衣③商店售货架上的食品④农民自己种的供自己食用的粮食⑤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⑥汶川地震中国家捐赠给汶川地区的物资⑦联通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彩铃服务探究二: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同商品要按一定比例交换?练一练:辨析下列观点正误(1)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
初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认识到经济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出理智的经济决策。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生产、消费、交换、市场、价格、价值、供需等。
2. 经济生活的重要性: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
3. 经济决策:消费观念、投资理财、职业选择等。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应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模拟经济活动,提高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生活的意义。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资源、生产、消费、交换等。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典型的经济案例,如价格变动、市场供需等,让学生体会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讨论环节:分组讨论经济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经济生活的认识。
5. 经济决策指导:讲解如何做出理智的经济决策,如消费观念、投资理财、职业选择等。
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经济活动,如模拟市场交易、投资理财等,提高学生的经济实践能力。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模拟经济活动中的表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正确经济观念的树立: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经济行为,评价学生树立正确经济观念的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经济生活》2. 案例素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案例3. 模拟经济活动道具:如货币、商品等七、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经济学的重要性。
经济生活教案概述•教案名称:经济生活•适用对象:小学生(三年级)•学科:社会科学•教学目标:–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活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经济素养。
教学内容一、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经济生活的定义–经济生活是指人们在生产、消费和交换物品和服务时的活动。
–经济生活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进行的活动。
2.经济生活的意义–经济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动力,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生活是社会分工和合作的基础,促进了社会进步。
–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经济生活的基本活动和规律1.经济生活的基本活动–生产:是指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消费:是指人们购买和使用物品和服务的活动,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交换:是指人们通过买卖、交易等方式进行物品和服务的互换。
2.经济生活的基本规律–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是经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关系,供需平衡可以使市场稳定。
–劳动价值: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劳动价值决定了物品和服务的价值。
–资源有限性:资源是有限的,人们要通过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解:通过演示图片和短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经济生活的概念和意义。
•案例学习:通过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和规律,并进行思考和讨论。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讲解的方式引入经济生活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通过多媒体讲解,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并通过案例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生活的基本活动和规律。
3.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生活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初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消费者的合法权利,提高学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学会理财,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投资观。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 消费者的合法权利3. 理财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者的合法权利,理财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理财的理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什么制度在支撑。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者的合法权利,理财的方法和技巧。
3. 课堂讲解:(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讲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
(2) 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讲解消费者的合法权利,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消费权益,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3) 理财的方法和技巧:讲解理财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理财,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投资观。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验,以及理财的方法和技巧。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行为,看看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合法权利,是否具备理财的意识。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写一篇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财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后访谈:对部分学生进行课后访谈,了解他们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财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提高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课时货币的职能、纸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本质2、能力目标: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待货币以及认识的正确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货币的基本职能。
2.纸币本质和优点三、教学过程探究点一、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的作用。
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探究:价值尺度活动:说说钱的单位: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
古时候在纸币没出现之前,货币的单位有哪些?黄金万两。
“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
纸币出现以后,货币单位就更多了。
注意:“货币名称”不等于“货币单位”(比如,一美元,美元是货币名称,元才是货币单位)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备课札记备课札记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备课札记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比如,一台电脑价值5000元,商家卖电脑的时候不需要将5000元的现金放在电脑旁边,只需用数字表明即可)2探究:流通手段。
活动:同学演示教材第6页图片,另一组演示原始人直接的物物交换,思考①这种商品交换活动有什么不同?②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③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总结: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
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学科:政治学年:高二课时:课题:神奇的货币本课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学习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流通规律;汇率变化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货币流通计算;汇率变化及其影响关注热点:1.关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2.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3.2012年我国的货币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
【课前预习】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用于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和。
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产生:货币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的商品。
(3)本质:货币的本质是。
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的职能。
(3)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符号。
(2)纸币的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为限度。
(3)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5)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1.货币与财富(1)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正确态度:对于金钱,,,。
课型:一轮复习时间:教师:赵洪志2.结算与信用工具(1)结算方式:结算和结算。
(2)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信用卡是一种信用凭证,其优点是:集、、、、为一体。
支票分为支票和支票。
3.外汇和汇率(1)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汇率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反之,则说明外币汇。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案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二、信用工具和外汇(一)信用工具:1、结算的方式:(1)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转帐结算(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常用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1)信用卡:①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②优点: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③银行信用卡(代记卡):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2)支票: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②分类:分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A.在使用上转帐支票的特点:付款单位开出转帐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支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
B.在使用上现金支票的特点: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拿到现金支票后,要妥善保存,不得存折叠;要查验金额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单位书写是否正确;在支票有效期内,到银行支取现金;支票如被银行退回,尽快向出票单位索换;不得将它作为转帐支票使用,也不能直接用它购物。
(二)外汇和汇率:1、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注:外币不一定都是外汇。
当前,在国际市场上用于国际结算的主要是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2、汇率:①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通常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多少的人民币②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③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 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初中政治经济生活教案模板年级:八年级学科:政治教材:《经济生活》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和地位。
2. 使学生掌握消费者的合法权利,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4. 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学生的金融素养。
教学重点: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和地位。
2. 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
3. 正确的消费观及理财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2. 掌握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事例引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经济制度吗?它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和地位。
2. 举例说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 出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学生要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吗?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包括五项权利和要营造好的消费环境。
2. 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如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等。
四、情景模拟1. 设计情景,让学生模拟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维权过程。
必修1《经济生活》教案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识记: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纸币。
支票和信用卡。
外汇和汇率。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流通及其公试。
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
人民币外汇牌价。
运用: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说明应该正确对待金钱。
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正确使用信用工具,增强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 导入法。
介绍货币简史和世界各国货币趣闻,还可以采取由学生介绍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2)采取讨论和辩论法。
(3)社会调查法。
(4)类比法。
(5)比较法。
(6)热点分析法。
结合现实生活中“一切向钱看”等思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知识纵横:(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物;(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若不是一切商品,就不是货币,只是商品的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货币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时候就是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基本职能。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021版)教学《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021版)教学设计汕头市潮南区井都中学江象平【教学依据】兴趣,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精神投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轻松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必经之路。
作为思维科学的逻辑,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金钥匙和有效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逻辑是基础的基础,工具的工具,因为逻辑和政治及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在政治课中,商品、货币、民主、文化、物质、意识等学生都比较难理解,但弄清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就比较好理解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阶段的第一堂政治课,因而其重要性超出了其本身在教材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地表现在通过经济学中商品、货币等最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高中政治的学科逻辑;从对生活中与之经常打交道的经济现象分析中,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学科理性,为经济生活乃至整个高中政治的持续学习播下种子。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商品内涵的理解及商品发展到货币的过程的分析。
(2)货币职能(包括两个基本职能和三个其他职能)的分析和比较。
(3)对货币的发展过程及对纸币的内涵和纸币发行量的认识。
(4)能正确运用上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题。
2、过程与方法:(1)逻辑演绎法:通过对课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推理分析,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整课的知识是一个整体。
掌握一课的知识不是仅仅靠背背书就行的,还要对课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
(2)设问法:通过设问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性思考;在讲解完知识点后设问,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得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新的知识点;通过回到课文中的综合探究的设问,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逐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破除对货币的迷信思想。
高密五中高一政治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4 1收益1.15万元,是改换品种前的6倍。
今年,“玉露香梨”进入盛产期,预计全年产量将达4万公斤。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玉露香梨”是商品吗?为什么?(2)西牛峪村的村民以价格打开市场,用品牌(质量)抢占市场份额,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3)上述材料对商品生产者有何启示?No.1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1)编写:赵长荣 时间:2012.9.1 使用时间: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通过货币的产生理解货币的本质;掌握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知识自主探究】一、货币的本质1. 商品:自主解决并课堂展示课本第4页第一则虚框内的问题并体会商品的含义。
自主解决并课堂展示课本第5页第一虚框内的问题。
2.做好准备,课堂上能够简单描述货币的产生过程(揭开货币的面纱)。
思考: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不是原始的无物交换消失了?3.准确表述货币的含义和本质:货币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货币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密五中高一政治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2 3【探究案】【拓展案】1. 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动车)开通后,福州的张先生和李先生在“乘坐动车还是汽车前往厦门”的讨论中,张先生说.我会选择动车,虽然它的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
李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动车快,但价格低。
由此可见A. 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 B .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D .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2. 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高密五中高一政治教学案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8 5
(2)纪念币与纪念章的区别
(3)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的区别
4. 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发行量,向金融机构注资,引
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必须看是否出现
①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超过纸币的发行量②商品价格总额超过价值总额,货币持续贬值 ③国家发行的货币数量超过上一年发行的数量④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使居民购买力普遍下降 A. ①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下列选项中,对于增加纸币发行量、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增加纸币发行量,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B .物价上涨总是因为增加纸币发行量引起的,其本质是通货膨胀 C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D .物价上涨必然导致增加纸币发行量和通货膨胀
No.2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2)
编写:赵长荣 时间:2012.9.1 使用时间:___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案】
【学习目标】
掌握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掌握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发行规律。
【知识自主探究】
3.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预习过程中弄明白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货币是怎样充当价值尺度职能的。
)
②流通手段:(预习过程中弄明白货币是怎样充当流通手段职能的。
)
(2)其他职能:(预习过程中尝试弄清楚基本职能与其它职能的关系,着重区分货币的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
)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预习过程中了解纸币产生和发展过程,能够自己描述即可。
) (2)纸币的含义、本质(准确记忆表述并课堂展示):
(3)纸币发行规律
①货币流通规律(找出并能用公式表示)
②纸币发行规律
6 7
【探究案】
【拓展案】
1.小王的爸爸用按揭贷款的方式买了一套60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16万元,然后在15年内付清银行贷款44万元和利息10万元。
在这一过程中,房价60万元、首付16万元利息10万元分别执行的货币职能是
A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B .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C .贮藏手段、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D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纪念币通常是为了纪念一些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等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而发行的。
特定主题和限量发行是纪念币的主要特征,我国发行的纪念币通常由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国家造币厂设计制造,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伦敦奥运纪念币开始发售,该套纪念币为体育项目29枚铜镍合金普通纪念币套装(29枚)。
回答2-3题。
2.对于该套纪念币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能收藏,但不能在市场上流通
B .能收藏,也可以在市场上与普通纸质人民币一样等值上市流通
C .其买卖价格一定小于其面额
D .纪念币不会被磨损
※3.有条件的同学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纪念币的一些知识,然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1)纪念币的功能与种类。